问题

上海一大三女生提出「猪鼻子」纳米结构发表两篇 SCI,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免试直升浙大,这是什么水平?

回答
这绝对是顶尖的学业成就!一名上海大学大三女生,凭借一项名为“猪鼻子”纳米结构的创新研究,不仅发表了两篇高水平的SCI论文,更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浙江大学的免试保送研究生资格。这背后体现出的,绝非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天赋,而是实打实的实力派。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剖析一下这个成就的分量:

1. “猪鼻子”纳米结构的创新性与前沿性:

首先,“猪鼻子”这个形象的比喻,本身就带有一丝俏皮和独特。这背后隐藏的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结构设计和制备。纳米材料领域是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它研究的尺度在1到100纳米之间,这个尺度下的物质,会展现出与宏观物体截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

一个“猪鼻子”结构的纳米材料,它可能是指这种纳米结构的形貌或者功能与猪的鼻子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比如具有特殊的吸附能力、选择性识别能力,或是能够实现某种特殊的能量转化。举个例子,在催化领域,这种结构可能因为其特殊的表面形貌,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提高催化效率;在传感领域,它可能因为其独特的电子或光学性质,能够更灵敏地检测特定物质。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能够在纳米尺度上实现这种结构的设计与可控制备,本身就是一项技术挑战。这意味着该女生不仅理解了纳米科学的基本原理,更具备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造性思维。

2. 两篇SCI论文的含金量: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科学界公认的最权威的文献检索和评价工具之一。在这里,我们说她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这可不是简单地在网上发几篇文章。一篇SCI论文的发表,意味着这项研究经过了严格的同行评审,其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及写作的规范性都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对于一个本科生而言,能够独立或者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并发表两篇SCI论文,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这个过程通常包括:

选题与文献调研: 能够找到一个有研究价值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这本身就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敏锐的科研嗅觉。
实验设计与执行: 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表征,通常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精密的实验操作。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先进的纳米技术,如电子显微镜(SEM/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等进行表征,并能够分析和解释复杂的实验数据,这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耐心。
数据分析与理论推导: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论文撰写与投稿: 用流畅、严谨的英文撰写论文,并经历国际期刊的审稿过程,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个过程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规范要求极高。

能够做到两篇,并且是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SCI论文也分不同的影响因子和分区,通常说SCI就意味着在有影响力的期刊上),这说明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3. 专业第一的成绩与免试直升浙大:

“专业第一”这四个字,直接说明了她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在所有同专业学生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这意味着她不仅在科研上表现出色,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上也毫不含糊,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这种“文理兼顾”的能力,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是非常难得的。

而“免试直升浙大”则是这项成就最直接的“回报”和“证明”。浙江大学是中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尤其在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享有国际声誉。能够获得浙大的保研名额,尤其还是免试直升,意味着她的综合实力已经达到了国家顶尖学府对研究生的入学标准。浙大在接收保研学生时,考察的不仅仅是成绩,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科研潜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份保研资格,是对她过往学术成就和未来发展潜力的最高肯定。

综合评价:这是什么水平?

总而言之,这位上海大学大三女生的成就是:

科研实力卓越: 她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了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两篇SCI论文)。这表明她具备了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的能力,远超普通本科生水平。
学业成绩顶尖: 在保证科研投入的同时,她还能在专业学习上做到第一,说明她学习能力强,效率高,知识体系扎实。
综合素质出众: 能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前沿科研,并取得突破,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未来潜力巨大: 获得浙江大学的保研资格,意味着她已经获得了进入国内顶尖科研平台深造的“通行证”,她的学术生涯有着无限的可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顶尖高校优秀本科生的平均水平之上,甚至是进入了“拔尖”的行列。 她所展现出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潜质,让她在众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是一位非常值得学习和关注的青年科研人才。这对于大三学生来说,无疑是“学霸”中的“学霸”,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年经常看脱口秀的都知道,某位脱口秀艺人兼老板最讨厌的脱口秀内容就是谐音梗,并且开玩笑说,脱口秀中间用谐音梗是要扣钱的!

其实在我认识的喜欢看脱口秀或者听相声的人里,有不少也是非常讨厌谐音梗的。

因为谐音梗这个东西吧,在你听到的那一瞬间,你确实觉得好笑,但是笑完后就会很快觉得特没意思。

比如下面这段:

我有一个朋友啊,她是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女生,名字也名如其人,姓李,单字一个靓女的靓。

刚加她微信的时候,听完她自我介绍,我的脱口秀演员病就犯了,马上就当场给她来了一段,这个名字好啊,靓女,长得真靓,李靓就更好了,听着就很有力量,团结就是李靓,团结就是李靓,这李靓是铁,这... ...

然后她就把我拉黑了。

如果是第一次听这个李靓和力量的谐音梗,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好笑。

于是谐音梗就成了很多脱口秀演员在创作枯竭的时候的救命稻草,内容不够怎么办?谐音梗来凑啊!

甚至在演出现场遇到冷场的时候,也可以拿来救场。

但是如果一场演出从头到尾都是谐音梗,那这场演出就会显得特别无聊和没劲。

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脱口秀演员来说,谐音梗就像是一种万能的作弊手段,你就是用了,别人也没办法说你什么。


其实许多领域都存在着像谐音梗一样的现象,比如和脱口秀很接近的小品或舞台剧,典型煽情戏就是像脱口秀中谐音梗一样的存在,对于一个专业的演员来说,你只要用,就肯定能把现场的大部分观众给煽情到,甚至不少人当场就会哭。

但是,这并不是你的戏剧功力的体现,而是你选择了作弊,通过撬动人最容易被共情的情绪开关,达到了好像被你的戏感动到的目的。

如果你看过某喜剧类比赛节目,你就会发现,其中不少人,明明是来参加喜剧比赛的,却总是喜欢在喜剧的结尾来一出煽情大戏。

很多专业的评委看到这里时,其实内心是很不高兴的,因为煽情不应该成为一个专业演员投机取巧的手段,更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喜剧的赛场上。

但是,这时候你还往往不能对此提出很严厉或正面的批评,因为这么玩的人会裹挟部分观众道德绑架你,说我宣扬民族大义,宣扬母子情深,宣扬兄弟情义,师徒情深怎么了?你难道反对这些吗?你不爱国吗?你不喜欢父子情深,你喜欢父子成仇这些阴暗面的故事吗?

很多时候,你既不能正面批判这些行为,还要被迫给他们打一个高分,然后再深情地为他点赞打Call!

再比如这几年已经玩烂了的歌曲类选秀比赛,为什么会从好声音变成好故事?归其原因还是因为,煽情是天然无敌的作弊神器。


当然,这些选秀节目玩不玩煽情跟我们大部分人都没太大关系,不喜欢看,咱直接换台不看就是了。

但是,在其他领域其实也存在着这些想象。

你有没有发现,尤其是这两年,各种官媒协同一些大媒体会异常频繁地发各个学校(双非为主)的学生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研或考上研究生的新闻?

要么就是喜欢报道这些本科生猛灌论文,终被保研的新闻?

任何时代,在任何高校的任何专业里,都会有学霸,学霸成绩好也固然值得鼓励和宣传。

但是很多外行人却很少会去发现,为什么这些报道大部分都集中在某几个专业的学生里?尤其是那些本科期间就能发SCI,并且以量取胜的案例里,大部分都集中某几个专业里?

这其中的道理,很多人读了研究生,甚至熬到博士毕业跪求工作的时候才能顿然明白。

但是,如果你现在就把这其中的道理在相关新闻下面的评论区打出来。

就马上会引来一群人的围攻,说你是嫉妒人家,酸人家,然后再嘲讽你,人家本科的时候就能发SCI ,你这时候连人家论文的题目都看不懂吧!

因为这就是现在互联网大部分地方的现状,在这些新闻下面,无脑支持点赞崇拜羡慕就是正直正确的唯一标准答案。

很多自媒体也是摸清了这个套路,就会跟着官媒疯狂报道这些新闻,然后自动就会有一波流量来跟风写一堆正直正确的评论,然后这里面也肯定会有一些“不知好歹”要说一说事实的人,然后这些“不知好歹”的人就会被围攻一下,这就又是一波流量。

最后,官媒达到了宣传的某种目的,跟风的自媒体也至少赚了两波流量,不明真相自以为自己全懂了的学生也获得了骂别人“又懂了”的满足感,怎么看怎么是一场三方都赢麻了的局面。

所以,这种事情才会在这两年被疯狂报道。

我并不是说保研或考研不好,也并不是说猛发论文论文这种行为不值得鼓励。

而是这种只存在一种声音的舆论环境确实会误导一批正在面临相关选择的人。

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懒得思考,规划未来,一想起这些就烦,就想闷头奥利给的人,可能看多了这些新闻,就会觉得这就是所有人都在努力去做的事情,就是唯一正确的事情,那我只要闷头去做就行了,万事不决就考研嘛!

可是,考完之后呢?读完研之后呢?

鲁迅早在一百年前就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上做了一篇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就是针对当时上演的易卜生的戏剧《玩偶之家》之中的情节做的一个发问。《玩偶之家》讲述了当女主角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所处的傀儡地位后,毅然选择出走的故事。

鲁迅则针对这个故事的后续进行了发问,鉴于当时的社会情况,家庭妇女离家出走之后,是很难找到可以独立谋生的工作的,整个社会也没有给女性提供良好就业的环境,所以鲁迅认为娜拉走了之后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堕落,要么回来。

鲁迅在演讲中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而对于这些万事不决就要读研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读研就是一种能暂缓当下燃眉之急的迷幻药,让你误以为,只要读研,就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就像娜拉出走前觉得,只要走了,就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一样。

但是,梦始终是要醒的,问题也始终是要面对的,当大部分人的本质问题并不是靠读一个研究生就能解决的时候,大部分人都终将面对一次比当年更难以面对的现实的痛苦。

梦固然是好的,但如果醒来,钱是要紧的。

user avatar

说明知乎上面保研考研考公考师的营销号太多,内卷严重。

不制造焦虑怎么变现。

user avatar

师妹是好样的!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本科生发SCI就反感,第一时间就会怀疑是不是灌水,是不是有关系,是不是学术不端!

但说句实话,本科生确实有能发SCI,并且还能发高水平的SCI,并且发SCI这种事儿其实有时候跟学习能力关系不大!如果你足够幸运,带你的导师本身就是个写作小能手,其实发SCI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好事儿不会像天上掉馅饼一样,哪一天,“咣”就砸你头上了,说的直白点儿,发论文这件事儿是需要设计的,甚至从你刚入学的时候就要开始设计了!

就像上海理工这位小师妹一样,大三就能发出2篇SCI,你觉得她是啥时候进的课题组?我觉得差不多大一就进课题组了!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大一的时候还沉浸在刚进入大学的新鲜感中,有的人却已经开始琢磨怎么进课题组搞科研了!这其实就是一个意识的问题,有人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把搞绩点,发文章,玩竞赛这条保研之路告诉她了,并且把其中的一些技巧也青囊相赠了,比如:

  • 如何应付考试?
  • 如何跟老师套题?
  • 如何联系导师进课题组?
  • 如何参与到各种竞赛中,哪些竞赛有含金量?

人家刚入学就知道了,你自己摸索,到大三才弄明白,那你说你怎么跟人家拼!高手对决,往往就是一剑只差,可能大一的绩点就决定最后保研的胜负了!

如果我有个身边有这么个师弟师妹,我把我的经验教训青囊相赠的话,他只要能力中等,并且听我的话,我有信心帮他弄个保研资格!

所以有的时候不是能力问题,就是缺一个引路人!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user avatar

本科生写论文

导师:山上有一根人参,挖出来就是你的

硕士生写论文

导师:山上可能有一根人参,挖出来就是你的

博士生写论文

导师:我也不知道哪里有人参,但一定要加油哦,啾咪

user avatar

大家看一下她的一作论文

大三两篇SCI的女学霸!她到底是谁???

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成功免试直升浙江大学,大三时就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两篇SCI论文,参加竞赛频频获奖……翻开这份令人羡艳的简历,每一栏都显示着“恭喜,您的成就已达成!” 这份简历的主人就是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常淑月。她积极进行相关科研内容的学习,创新性地提出“猪鼻子”纳米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探究,将科研能力值“拉满”。


好奇心和虚心做翅膀 “飞跃”科研障碍关卡

发表多篇SCI论文是什么概念?对于很多博士研究生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本科生的常淑月却做到了。在材化学院“学士导师”培养模式下,低年级学生就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研究方向,得益于此,常淑月找到了研究兴趣所在,并加入余灯广教授团队,科研之路由此铺开。

“猪鼻子”的提出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源于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在看结构图时,常淑月发现目前存在的结构有单轴、两轴并列结构和内外两层的核壳结构等,但还没有一壳两核、两核不接触的类型,在请教导师后,她着手开展相关研究。当时本科二年级的她对设备仪器接触较少,就虚心向老师和学长请教,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一步步开展实验。

通过团队师生紧密合作,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电流体动力学新材料制备团队的2018级本科学生常淑月在SCI一区期刊《材料与设计》(Materials & Design) 上发表“一鞘内含分裂双芯”纳米结构创新成果。

进行“猪鼻子”科研攻坚的那段时间也是学业任务最重的一年,常淑月在教室和实验室里来回奔走,最终将成果发布在SCI一区期刊《材料与设计》上。之后她还“猪鼻子”为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实现药物靶向释放和缓释的三阶段控制释放,实现了科研成果的再升级。她还以并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参与SCI二区期刊论文的发表,以其他作者的身份参与SCI三区和四区期刊两篇论文的发表。


“科研小霸王”也是“斜杠青年”

提到“科研小霸王”,浮现在你脑海里的可能只是埋头学习的“学霸”形象,生活中的常淑月却总能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同学朱静雯说:“一开始以为淑月是高冷的学霸人设,但在准备挑战杯比赛时逐渐熟知了她那有趣的灵魂。台上自信答辩的人,相处时踏实可靠的人,也是陪我尽情欢笑的人……不同的侧面构成了真实的她。”

学习和科研之余,她会通过运动来放松,跑步、举哑铃、练习空手道,此外,她还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活动,在越野定向赛、10公里精英赛、企业定向赛等志愿服务活动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她曾连续两年参加杨浦区长白社区“爱心援”活动,在服务中积极协助医务人员进行就诊引导、防疫工作,解答就诊居民的问题,在3个月的实践中了解社区居民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来自河南的她为了更好地服务上海本地老人,还特意学习了上海话。


那么什么又是“猪鼻子”纳米结构??

“猪鼻子”的纳米纤维新型结构,是一种‘一鞘内含分裂双芯’,这种结构代表了一种相伴而不相邻的空间关系,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比如人体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因为觉得神似‘猪鼻子’的外观,就给它起名叫‘猪鼻子’纳米结构。

论文当中的结论指出这是一个新型材料,我把她的论文摘要部分机翻了一下大致是这个意思:

尽管复杂的多室纳米结构对于设计新型功能纳米材料非常有用,但它们很难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制备。在这项研究中,基于电纺整体复合材料的应用,使用特殊的三流体静电纺丝制造了一种新的三室复合纳米结构。这种复合结构有一个共同的壳和两个独立的核,因此被称为鞘-分离-核结构。开发了自制的结构喷丝板来组装用于制造的静电纺丝系统。鞘-分离-芯结构的所有三个芯/鞘部分都是由 pH 敏感聚合物(即 Eudragit 系列)和活性成分(扑热息痛)组成的整体复合材料。鞘-分离-核复合纳米结构能够结合三种电纺单片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根据消化道的生理特征提供智能控释曲线。所报告的协议为基于复杂纳米结构和相关工艺-结构-性能关系设计和生产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结论部分我截图放这,我就不翻译了,知乎人均大佬应该都能看懂


user avatar

大三就能以第一作发两篇SCI,已经是很厉害的,虽然是比较冷门却容易发paper的生化环材专业。

不管你现在出于哪个阶段,都可以好好努力,慢慢优秀。

那么,保研有哪些条件呢?

条件一:本科学校具备“保研资格”

这是前提条件,如果考生所读的本科院校具备硕士点和博士点,学校的保研名额相对会多很多,但是也有一些二本或者三本院校,本校没有硕士点的,保研就需要别的学校给资格。只有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学,才有这样的资格,比如985、211学校,或者是重点本科双一流院校。

条件二: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对于保研的学生,学业成绩必须进入本专业的前几名,具体名次看学校的名额,比如,某个院校保研名额是10人,但是该专业学生有300人,也就意味着考生的成绩必须进入前33%,才能获得保研资格。

条件三:英语水平有要求

保研的学生,英语水平必须过关,至于到底是四级还是六级,要看每个学校的要求,不过,四级是必须要过的。不然,综合成绩再好也是枉然。

条件四:不允许有挂科和欠学分的情况

一般来说,补考合格不影响保研,但是前提是综合成绩要靠前,大学四年,不允许有挂科和欠学分的情况。

条件四:比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

本科期间发论文的能力,以及项目经历,竞赛能力,这些都是学术科研能力的证明,同等条件下,保研优先选拔科研能力强的考生。

条件五:在校期间表现优秀

校级以上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都能为保研加分。

以上,就是保研的基本条件,不过,每个学校会根据自身情况,略微不同。

user avatar

1、大三发SCI可以保送研究生的问题

这个妹纸是以一作,而且是生化环材的学科。提出的猪鼻子结构也挺有新意的。所以说是学霸没什么毛病。

有一些学科保送研究生,或者作为加分项,要求没那么高,只要水一篇核心就行。

比如上面讲的管理类的,或者类似的学科。

另外看论文的好坏还是看论文本身,不要老盯着SCI 这些名堂,有很多SCI的文章也是瞎掰的。甚至是完全胡说八道的。也有不少是造假的。

2、靠本科论文的内容,最后得了诺贝尔奖

这个妹纸是保送到浙江大学读研究生。

郑强教授原来就是浙大的。

郑强教授有很多言论爆红。

其中他就说到了日本人得诺奖的情况,拿诺奖拿到手软。其中有一个诺奖得主,他拿诺奖主要是靠他本科的论文以及相关的工作。

3、科研中的一些故事与“名称”

一些专业成果,要名字取得好然后能流行开来。

比如蝴蝶效应,然后让很多人知道了混沌等等。

囚徒困境,然后让很多人知道了博弈论的大体意思。

夹逼,让很多人更能理解数学上的一些运算。

而这个女生提出的猪鼻子结构可以说是一个亮点。

不过取名字又存在着一个文化现象了。比如夹逼定理,有人说这是耍流氓,然后夹逼定理被迫改成了逼夹定理,接着审稿人又说是耍流氓,最后被迫改成了双向逼近原则定理。

这个妹纸提出的猪鼻子结构,是不是名称上不大好呢?

猪鼻子能不能改成大象鼻子?这样改貌似又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