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里提及了这四个方面的重点研究,我给大家讲讲会怎么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
传统 RSA 加密算法在现有理论下无法被暴力破解,因此受到广泛应用。但是基于量子计算破解 RSA 的 Shor 算法在 1994 年已经被提出并证明
量子计算近几年发展速度太快,从墨子号上天、九章问世,到如今成功研制 62 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开始逐渐展示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的最终奥义。
就此引发了大家对加密安全的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出防止量子计算破解的加密体系?
现代密码体系在未来终将被攻破,需要在量子计算成熟前设计出新一代加密体系。
最终要是量子计算的发展跑在前头的话,数字签名、密钥交换都不安全了。
隐私计算是一类在不暴露个体隐私数据、实现整体建模或者查询、监管等操作的研究。
研究面向隐私信息采集、发布、 共享等阶段的隐私计算及安全保障模型;
研究保护效果与数据可用性平衡的数据采集隐私保护技术;
研究跨系统数据统计、查询、 发布的隐私保护技术;
研究隐私信息延伸控制、销毁与取证溯源监管机制;
研究场景适应的隐私动态度量与隐私保护效果评估技术。
隐私计算的研究近年来发展火热,各大公司如火如荼地在准备招人和技术研发落地:
个人身份信息不再被随意收集、数据采集时应履行告知义务。
上面两个回答详细介绍了相关内容,此处不再具体阐述。
数字货币的大涨大跌可能让群众以为区块链技术是个骗局,但事实上正如 @Serendipity 的回答所说:
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去中心化到底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自由?
是不可篡改铁证如山的区块自由?是哈希公钥保护隐私的匿名自由?是分布式数据库、块链式数据结构的可追溯自由?
还是说,当韭菜的自由?被割来割去的自由?黑暗面洗钱的自由? 便捷勒索的自由?脱离政府管控后肆意妄为、恃强凌弱的自由?马斯克玩弄群众、操纵市场的自由?
去中心化网络给世界带来了火种,有人用它烹饪,有人用它纵火。
事实上,这种去中心化网络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它带来了全新的共识和信任体系,未来的金融体系应该会在数字人民币等技术的发展中被重新定义!
突破人工智能模 型脆弱性分析理论基础,设计面向数据和模型的检测、防御方法;
突破鲁棒性人工智能核心理论,设计对抗训练、网络蒸馏等人工智能模型防御方法;
研究面向神经网络模型的复制、破坏、非法分发等行为的防御手段;
研究面向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性评估体系,突破人工智能可解释性难点;
研发模型的可信性、公平性、鲁棒性与可解释性评测工具。
人工智能很好骗的。
这种技术叫做对抗攻击(Adversarial Attack),通过程序给图片加上一副眼镜架;给熊猫加上一些人工根本发现不了的干扰;给路标涂涂改改就能轻易骗过人工智能的识别。
想想未来你家里的门禁用人脸识别,结果人家戴个眼镜就能随意进出你家门;
在你家附近的路标上涂涂画画,自动驾驶的汽车就使足马力往墙上撞;
......
除开这种骗过模型的attack以外,另外还有一种针对人工智能的研究 backdoor attack[1],
就是在人工智能训练过程中插入“后门”,就像催眠小说里那样,
当你含有某些 backdoor key 的关键词后,就能绕过或者屏蔽掉人工智能的检测。
人工智能如果在管理人类社会中被植入了这样的“后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科技往往以一种魔法的姿态向我们展示它的高傲,
但又心平气和地投身于社会的建设中。
未来,真的很近。
我来说一个,钛赫兹雷达
在医疗影像这一块,CT和核磁目前已经接近了瓶颈,CT的优化已经基本走到了尽头,超越PET-CT再继续往上叠加其他东西的话会让整个系统过于昂贵和冗余,分辨率、成像时间等方面已经不会有太大改善
而MRI方面,17T的线圈已经研制出来,但目前一台核磁已经2000万了,这一台17T的核磁会是多少钱呢?对于分辨率的提升又有多大呢?性价比是不是太低了点?真的有医院愿意买吗?
所以通过其他技术来做医疗成像是个迫切的需求
我认为钛赫兹雷达就是个未来的方向
它的原理就是用极高频的微波进行成像,单次的成像时间可以达到纳秒级,比起0.2s的CT,和百毫秒级的核磁来说,那简直是龟兔赛跑;目前CT和核磁都是用多次成像+算法叠加的方式来减少人体的血流、呼吸产生的位移等造成的误差,所以一次检查耗时很长——再加上一个医院一般也就一台核磁,大医院检查核磁排队排俩月是很正常的事,就别说CT的辐射和MRI的禁忌证了。
不过钛赫兹雷达也有很多技术难题尚未突破,由于这玩意频率太高,一般的东西根本承受不住就碎了,所以目前的技术只能做低功率(大约0.2瓦)的成像,但低功率的成像很糊
所以一般也就照一下病理切片什么的,实用程度不高
未来或许有办法突破这个瓶颈,假如功率足够的话,钛赫兹的雷达波可以穿透整个人体,进而清晰的成像
安全性方面,由于微波不是电离辐射,所以是跟手机一样安全的,而且成像时间很短所以也不会积赞多少热量
希望5年之内可以看到钛赫兹雷达和CT以及MRI一较高下
参考文献
Taylor Z D, Singh R S, Bennett D B, et al. THz medical imaging: in vivo hydration sens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terahertz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1(1): 201-2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