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房价何去何从?

回答
关于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的房价走势,这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话题。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尤其是中长期的预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人口结构、居民收入以及市场情绪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当时的市场背景和一些主流的观点,来尝试描绘一下可能的图景。

首先,回顾一下 2019 年的宏观背景。 那一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整体依然保持韧性。为了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房地产领域,“房住不炒”的定位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政府也普遍执行了严格的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总体来说,市场正处于一个理性回归的阶段,投机炒作的空间受到极大挤压,房价增长的势头有所减缓,甚至在部分城市出现了阶段性的调整。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五年(20192023)房价可能走向何方呢?

1. 区域分化将是主旋律。

这是最确定也是最核心的判断。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入流出情况、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进程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房价不可能出现全国一盘棋的走势。

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 这些城市拥有更强的经济支撑、更优质的公共资源(教育、医疗、交通等)以及持续的人口流入。即使面临严格的调控,其核心区域的房价依然具有较强的抗跌性,甚至在市场回暖时可能率先上涨。不过,由于调控的持续存在,大幅普涨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结构性上涨,优质地段、高品质的房产表现会更突出。
二线及部分三四线城市: 这部分城市的房价走势将更加复杂。经济结构单一、人口外流严重的城市,房价可能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而那些经济发展有特色、产业有支撑、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城市,其房价则有望保持稳定甚至温和上涨。这里面会存在大量的“分化”机会和风险。
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向大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趋势会更加明显。这意味着,那些缺乏产业支撑和人口吸引力的小城市和县城,其房地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漫长的调整期,房价下跌或长期横盘的可能性较大。

2. “房住不炒”的定位将继续深入,政策调控将是常态。

“房住不炒”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国策,这意味着政府将持续致力于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引导市场回归居住属性。因此,未来五年,各项调控政策很可能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放松。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的目标会继续被强调。这意味着政府会努力避免房价出现过大波动,无论是过快上涨还是过快下跌,都可能引发其出手干预。
长效机制的探索和完善 会是重要看点。例如,房地产税的试点和推广(虽然具体时间表尚不确定),以及租赁住房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都会对房价产生深远影响。一旦房地产税落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部分投资性需求,对高位房价形成压力。
金融审慎监管 会持续收紧。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监管,以及对个人购房贷款的审批,都会更加严格,这会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抑制投机行为。

3. 宏观经济的冷暖将是影响房价的关键变量。

尽管有政策调控,但房地产市场终究是经济的“晴雨表”。宏观经济的整体表现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购买力以及对未来信心的判断,进而传导至房价。

经济增长的平稳性: 如果中国经济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居民收入能够持续提升,那么刚需和改善性需求的释放会为市场提供支撑。
通货膨胀的水平: 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房产作为一种硬资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从而吸引部分资金流入。但这种影响会被“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所制约。
全球经济环境: 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可能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贸易摩擦等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经济以及房地产市场产生间接影响。

4.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带来长期影响。

虽然是五年预测,但人口结构的长期趋势也需要考虑。中国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加速,这从长期来看会削弱整体的购房需求。

年轻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会更加剧烈地影响不同城市的房价。人口持续流入的城市,即使面临调控,其刚需和改善性需求依然会是支撑房价的重要力量。
家庭结构的小型化 可能会增加对中小户型的需求,而对大户型的需求相对减弱。

5. 市场情绪和预期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房地产市场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房价会上涨,会刺激购房需求;反之,如果预期房价下跌,则会抑制购房意愿。

政策的信号意义 会对市场情绪产生重要影响。任何政策的微调都可能被市场解读,从而影响短期走势。
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 也会对购房者的心态产生影响。

综合来看,对未来五年(20192023)房价的预测,可以概括为:

整体而言,我们很难再看到过去那种全国普涨、快速上涨的局面。房价走势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和结构性差异。

一线和强二线城市: 房价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部分优质资产或区域存在温和上涨空间,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政策调控仍将是主要制约因素。
多数城市: 房价可能以稳定为主,部分经济基础较好、人口流入明显的城市有望实现小幅温和上涨,而经济欠发达、人口流出的城市则可能面临房价下跌或长期盘整的压力。
投机性需求将受到极大遏制,投资回报率将显著降低。 房地产投资的逻辑将从“资产增值”更多地转向“租金回报”和“居住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预测都有其局限性。 市场总是在变化,新的政策、新的经济情况、甚至意想不到的黑天鹅事件都可能改变既有的轨迹。因此,对于购房者而言,理性看待市场,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居住需求做出决策,比过度追逐短期房价波动更为重要。而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如何在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同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总而言之,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将更加成熟,更加理性,也更加考验购房者和投资者的智慧。告别了野蛮生长,迎来的是精耕细作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loomberg近日发布了一则有关中国房价的报道,内容真实,但还是觉得惊人。

厦门的套均总价已经直逼伦敦,后面几位的二线城市相比伦敦也差距不大(图1);不少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远超伦敦的13.3倍,其中深圳36.1倍,三亚30倍(图2)。

另外,该报道还指出,近年来拥有房产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国民痴狂(National Obsession),因为大家都寄希望于买房增值,过去有无数人因此致富(至少是纸面上),因此天量住宅也被空置,业主坐等升值(图3)。


在2018年5月,凤凰网财经有一篇主题为“英国的高房价之殇,多数年轻人穷尽一生或都买不起房...”(图4),对比一下图2的房价收入比,不经让人想笑

user avatar

前天和老同事聊了一会天,老同事跟着老板工作了十一年,从毕业实习做市场一直到现在,同事跟我说老板在卖深圳的房子,准备卖完移民,公司可能今年是最后一年了。其实公司早在过年时候就裁员了一次,其中在公司已经工作两年的我被裁了,现在则是老板看在那十一年的苦劳跟我同事透漏了移民的事情,后面会给我那老同事安排个去处,毕竟我同事在深圳龙华买过一套房,现在还在还房贷。

上面是起因,本来端午我还乐呵呵的在亲戚家玩,晚上同事跟我说了这个事之后,我就跑到知乎上看了一下未来房产发展前景推测,这个帖子我几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从看多到看空,从宏观数据到部分答主们周围实际情况,每一个都看起来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那么我个人是看多还是看空?我想说的是从微积分和物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是存在于一片一片的时空片段之中,同时可能并行着多重时空宇宙,那么犹如蝴蝶效应一样,当前时空片段的我们做出的决定就影响着未来的发展。哈哈,是不是很玄学,但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落到实处就是,如果人们普遍看空,同时用手用脚一起投票(也就是双手高举支持看空,同时双脚不迈入售楼处),那么时空进程就会往看多的预测去偏移,因为当人们认为现在不该买房,那么货币的去向就会更多的偏向于实业和科技,那么房产泡沫就会被兜住,破灭的时刻就会被延缓,那么反应到现状的就是,房价依旧会持续少量的上涨,那么人们就会抱怨当时的看空党们,认为是他们让自己买房更加的难。那么这个时候看多党就会被认为是和任志强一样的即冷血又英明。

反之如果普遍看多,同时双手双脚投票(高举双手支持房价要涨,同时6个8个10个钱包加杠杆买房),那么时空进程就会是地产最后的疯狂,同时最终以硬着陆炸裂为结束,因为这种情况就是所有热钱包括居民未来积蓄全进入地产,结果实业和科技集体批量倒闭,那么失业潮断供潮包括自杀潮犯罪潮到来。那么此时看多党甚至会被当作前台替罪羊,而看空党则变成了未能呼吁大众拯救市场而不得志的有志之士。

而此种情况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就是,如果你现在拼尽全力买房,包括透支男女双方父母甚至亲朋好友的存款,同时自己加足房贷杠杆将自己未来绑死,那么我个人觉得绝对肯定的,未来就是房价暴跌硬着陆破灭,同时整个经济出现问题。

而如果现在都在握着钱观望,不论你的钱是存着交给国家银行去调用还是直接个人消费了,都属于贡献给了实体经济,都会直接或者变相的巩固当前经济市场,使市场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不好意思,反应到房地产上的表现就是房价会继续上涨,上涨的幅度跟市场的好转度成正比,那么你会十分肯定的,后悔为什么没买房子。

以上我的说法是不是比薛定谔的猫还让人绝望,薛定谔的猫好歹是即死又活的,而现实中的你个人买房的情况居然是上车就炸弹爆炸,不上就看着车子越开越快,赶都赶不上。

这篇帖子我看了几乎所有的答主文章,甚至包含评论,其中看到看多党代表和看空党代表还在就未来五年房产发展进行赌约,我只想看看谁的宣传更让人手脚投票,我则支持另外一个,当然不仅限于知乎了。

/***********************************************************************/

吃完晚饭运动了一下,顺便吃了两块西瓜然后敷了个面膜,哎,虽然是屌丝男,但是我对保养身体比较看重。顺便再次看了下一些答主的回复。

这里我要对“横盘”这个概念用我自己的理解解释一下,我认为房价不存在“横盘”,正如我上面所说,个人的钱只存在花出去和存起来两种绝对情况,而个人花出去消费or存在国家下管控完全是一种情况,都会直接或者变相为当地经济市场添砖加瓦,那么反应在房产上则是更加巩固甚至提升当地的房价。而个人拼命一切买房,则最终导致当地实体&科技经济撤退或破灭,最后硬着陆。

而出现“横盘”这种现象则是,有部分“玩家”选择了其他的线路,他们可以承受一定的损失让自己的积蓄资本以其他方式保值甚至增值,这部分“玩家”让房价居然出现了“横盘”这种表象,也充分说明老鼠搬家有门道。

/**********************************************************************/

端午后周一上班,感觉特别没精神,看了下回复,咦!突然感觉知乎河蟹也没这么严重,我昨天刚开始还不敢写出来的,这下可以放心大胆的写了。

我上面说的完全是废话,反正我说了看空看多都存在可能,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推断或者解决方案。因为一我不敢写啊,写完怕被删就浪费时间白写了,二我根本不掌握宏观数据,根本不敢直言推断历史到未来的进程。就跟我不掌握生产资料,虽然参与了好几个产品开发,但是完全无法把控产品的功能和方向,产品赚钱我也分不到红,只是个臭写代码的一样。

但是我们独立的个体完全可以左右历史进程,不要小瞧个人的力量,从老到少、从loser到winner都是可以左右发展轨迹的,而决定就在此刻的时空片段之中。

上面我的说法是个人的辛苦积蓄只存在花出去和存起来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可见的未来都是个人所不能接受的。那么我个人会怎么样,我18年贸易战经济环境问题导致我被裁员的时候就仔细思考过出路的,有下面几种方案。

我佛啊,我低欲望啊,我佛到什么程度呢?我不买车不买房,我甚至都不干一份正经工作,我就跟三和大神一样,为了活着而活着,我没钱没存款,甚至搞不好还要啃老啃政府。跟隔壁那班子“平成废物”一样,当一代人都变成这样,经济就停滞了,不管你是实体&科技还是房地产,都停滞了,继续靠着老一辈“昭和男儿”去勉强维持着。(顺便说一下,我现在属于“延时佛系”,这和我原生家庭有关,我已经用我所有存款在老家县城买了房,比较便宜相对于我在深圳的收入来说,然后准备干到35岁没人要了就回老家和家人一起窝着,到时候找点什么爱好的事情干干,现在还在大城市发光发热存钱)

我努力啊,我努力到什么程度呢?我天天享受福报,我还哪里工资高去哪里,但是我不买房,我钱都消费了,我怎么让自己过的爽怎么来,我各种买买买各种花花花支持实体经济,我到处旅游打卡我ins拍拍拍,我还炒股炒期货,我多的用不完的我就存在银行或支付宝或者xxx what ever反正供国家调用,那么不好意思我响应号召巩固了经济的同时兜底了泡沫,房价继续“稳重有涨”呗。

我看开了,找个工资不高不低的工作,同时正常965,过着健康的独生生活,看着世间百态,看着别人心酸冷暖,自己过着自己的普通日子,租房上班,闲暇时间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情,同时量入为出,储蓄一个以后的保障。

还有下面的呢?我觉得基本所有人都看过三体吧。三体中有个计划就是冰冻休眠后去未来,等未来部分科技取得突破性发展了,再解冻后继续自己的工作,但是如果大量科技人才全都冷冻,科技会停滞甚至倒退。回到目前我们的情况呢?

个人肉身还在现世努力赚钱,不过赚到手的钱全部以某种方式“前往未来”,而不对现在国内的任何经济,不管是实体&科技or房产做出哪怕一分钱贡献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亦或者现在不仅是肉身还是个人资本积蓄全部“前往未来”,直接暂时断绝与国内现世的关联,方法有移民、投资、bitcoin、底下钱庄甚至黄金等xxx。等着国内这个巨大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再回来购买打折的船票,那么国内这艘泰坦尼克会沉没吗?个人认为十分肯定不会的,但是可以购买到打折后的船票。

早年出去赚钱,努力积蓄资产,又对家乡念念不忘的人,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属于想要购买打折船票的人。但是全款购票甚至买黄牛票的,亦或者还在船舱最底层挖煤驱动蒸汽机的劳工不同意啊!但是不好意思,船长们同意,因为又可以让泰坦尼克繁华起来。而购买打折船票的人无非就是承受一下刚上船的不适应罢了,可能撞了冰山后,歌舞厅被毁了,无法上船立刻看到美女和乐手们的表演,需要坐等着依旧在船上的劳工们重新修复这条豪华的大船。

上面这些情况全部都属于“面壁者计划”,只要被洞悉和从众,则都会失去效果。

我们大部分人都成为“平成废物”,对于个体而言,降低了经济和房价,但是“昭和男儿”们则付出了辛劳买到了打折的船票,这时候你会想奋起努力成为“昭和男儿”吗?

如果我们又想成为“昭和男儿”,努力享受福报,不论个人是消费还是买房,都会走上最开始的老路,潜在因素大家都不会考虑到,就是健康问题,如果个人生病了怎么办。

如果我们正常生活工作,工作965,业余做喜欢的事情,健康生活,不考虑房车,不考虑婚姻,做一股清流,做好自身的保障不论是社保医保还是积蓄,但是丈母娘愿意吗?就算丈母娘愿意,未来小孩的教育问题能解决吗?当然你可以替你的小孩佛系起来,比如回老家跟着老人等等。

最后则是,我们全都“前往未来”,等着“前往未来”的人数阀值到达一定数量,等着泰坦尼克撞上冰山,再回来买打折的船票,亦或者在别的船上过的如鱼得水,都不准备换船了。你原本出生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想换船,早两年舱门都是大开的,现在给你封死了。

所以说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面壁者计划”,只要被洞悉和从众都会失效,但是蛇有蛇道,鼠有鼠道,个人的选择并执行下去,总会对时空未来产生影响。而我现在能做的呢?就是想方设法通过各个渠道看着普通民众的选择。

(原来这个是不能写的,还好上面没写,不然根本发不出来,我测试下知乎有识别图片文字审核的功能不)


/***************************************************************************************/

周二上午,正在吃苹果看博客,回来看到了一些给我的回复,评论确实五花八门,因为每个个体确实是思想自由的独立存在,有的觉得有道理有的觉得荒缪、有的觉得看涨要入手有的觉得看空嘲讽让别人快入手、有的真觉得gj药丸有的嘲讽gj药丸让人快点出去、有的想办法抗通胀有的又想直接跳船,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个体真的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独立存在,就跟打单机游戏时候自己是唯一的那个Hero一样,然而现实中每个独立个体都是NPC,所以每个人独立的行为只是影响熵增的一丝微不足道的因素,未来真的不可预期,能做的只是通过各种信息数据了解大量独立个体NPC的行为。

此答不会更新和回复任何人,只会回来查看评论。

user avatar

更新:结合刚刚出的“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再回头看这篇回答,政策方向已定,但没料想这么快,并且讲的这么清晰!

.....................................................................................................................................................

我们尝试从不动产对GDP的贡献进行讨论,

GDP,国内生产总值,用来标定一个经济体运行状态最好的参量,反映出某一阶段社会总生产(总支出),由于收入和支出必须平衡,我们后边讨论采用总生产作为计算GDP的参数,本章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讨论房地产对于GDP的贡献以及过热时存在的相关问题,以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为大家投资消费等活动做其中一个参考。

假设经济体生产了n种商品,每种商品总生产数量为Q1......Qn,其对应的价格为P1......Pn,那么GDP的计算公式如下:

即每年所有新增商品价值以货币衡量的总和,以07年为例,GDP约为24.6万亿人民币,而18年约为90万亿,不仅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十年翻了接近三倍多,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当然政策逆经济周期是有副作用的,我们后边通过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问题出在哪,在之前还要引入另一个衡量经济体状态的参数,实际GDP值,这个值有个特点,是必须找一个往年作为基年,才能得出目标年份的实际GDP值,实际GDP的计算方法为:

其中Pm_{0}表示选定的基年第m个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叫作基年价格,所以实际GDP即用来衡量除去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仅仅是社会产出量相对于基年给经济体带来的贡献,对大众来说实际GDP增长更有意义。这种情况在恶性通胀国家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去年一公斤肉10元,去年社会总消耗为10吨,而今年是1,000元/公斤,社会消耗5吨,我们如果仅仅以名义GDP作为参考会得到此商品对GDP的贡献从100,000元上涨到了5,000,000元,是不是意味着经济进步了?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虽然人们在肉上面的消费额增加了,但对应享受到的商品数量却在下降,这种情况假设采用去年作为基年,计算出来的今年实际GDP仅为去年的一半,表明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同理,我们将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带入到名义GDP和实际GDP中来看一下(以下GDP仅代表房地产的贡献):

万亿

作为讨论,我选择07年以后我们开始实行政策逆经济周期作为参考年(08年由于货币政策的突变引起的各方面数据变化幅度较大,不适合作为基年),07年不动产总销售面积约为76193万平方米,销售均价约为0.39万/m^2;不动产对GDP贡献约为2.9万亿。

我们再来看看16年的情况,销售面积157349万平方米,均价约为0.75万/m^2,18年,销售面积约为170000万平方米,均价约为0.88万/m^2;

万亿

万亿

接着我们算一下实际房地产GDP贡献:

万亿

万亿

接下来引入另外一个,GDP平减指数定义是某年 ,是反映经济物价水平变动参数,也可以理解为享受同等商品需要付出的货币相比于基年的倍数:

也就是说,相比于07年你只需要付出约1.93倍和2.27倍的货币来购买房地产,相比于GDP增长了高于三倍,而房地产价格也只增加了两倍左右,对于社会购买力来说应该是更轻松才对,为什么会出现大众购房困难和所谓的房地产泡沫呢?

我认为可能是两个原因,1)GDP 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债务扩张,2)社会资源分配畸形从08年之后迅速扩大。

1)GDP 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债务扩张,大量有效资源进入利息偿还。

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40.34万亿,GDP为24.6万亿,06年末M2余额为34.56万亿,GDP为20.94万亿,也就是约市场新增1.58元货币供应,就可以促进1元的GDP社会产出。再看看2016年的情况,M2余额约155万亿,GDP为74.35万亿,,15年的M2余额139万亿,gdp为68.9万亿,2016年时就需要向市场投入约2.94元才能增加1元的GDP,这就是我文章中货币超发刺激经济发展中所提到的边际效应,用货币超发刺激经济的作用会越来越小,如果我们将名义GDP换成实际GDP的话,这个刺激效果更差,因为我们作为消费者更加倾向于看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大众更关注16年吃一个桃子和07年吃同样大小的桃子多需要多花多少钱。以2007年作为基年,假设GDP平减指数16年为2的话,那么每增加1元的实际社会产出需要投入约6元的货币供应量M2才能实现,远大于07年所需的1.58元。,也回答了一个知乎问题“我国近十年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答案是肯定的,货币超发带来了刺激政策边际效应,继续超发货币对于真实GDP增长贡献越来越小,还会带来严重的债务问题,这也是我在M2等问题下的回答对未来情况判断的其中一个数据依据,不是国家不想继续超发货币刺激经济和房地产,逻辑是反过来的,是因为即使刺激了也没有多大的用处,所以只能选择长时间控制在8%左右。

我们知道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额其实是建立在债务上的,当然讨论还是建立在数据计算上,以08年为例,社会负债率约占GDP的150%左右,而16年是GDP的260%左右,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利息计算(假设5%的利息),

利息(08)=31.7万亿 150% 5%=2.3775万亿;

利息(16)=74.35万亿 260% 5%=9.6655万亿;

08年货币供应增量约7.2万亿,利息占M2增量约为33.02%。

16年货币供应增量约为16万亿,仅利息就占M2增量的60.4%。也就是说,货币增量一多半竟是去偿还之前所欠下的利息,你要说没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压力是不可能的,这也和这几年的去库存、去杠杆的政策对的上,如果继续超发货币,一方面对于实际GDP社会产出刺激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又会增加债务余额,社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用于偿还债务余额带来的利息,等到GDP增额连债务利息都不足以偿还的时候,整个社会便会出现信用崩塌和违约,这就是典型的明斯基时刻,从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即使在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也不会跟的原因,因为在十年的政策逆经济周期不仅用掉了量化宽松的刺激效果,还累积了天量债务,债务黑洞吸食着经济所创造的价值,要此时再来一次量化宽松,你需要先计算一下现在每增加1元的GDP所需的M2增量,以及增加的债务要求每1元GDP中有多少进行偿还利息,值不值得去做是数学严格限制的,不会因为某些“专家”的屁股而改变的。

2)社会分配出现严重不均,主力消费层资源配置失衡。

从上述的计算我们知道,名义GDP增加约3倍左右,而中产阶级平均工资理论上要达到3倍左右,才能维持以名义GDP货币衡量下的社会产出的消费能力,否则会出现产能过剩。而我们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我们近十年平均薪资即使是发达城市也是达不到3,其他城市更是远小于3倍的,那就意味着社会资源分配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流入中产阶层的资源相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占比是变小了,财富越来越流入少部分手中(这个数据并没有做调研,网上有很多数据,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非官方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中产阶级不动产占到总资产的70%以上甚至更高,这就意味着收入在没有跟上社会产出的时候,还加大了不动产的投入比例,那么问题来了,其他行业的产出消费能力怎么办?少数人是财富的持有者,但不是社会产出的消费者主力军,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前兆,大部分财富被用于投资推高产能希望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大部分人只有少量财富且大部分用于投资不动产,整个经济体失去稳定基础,会变得极其脆弱(美国像限制日本一样,选择在这个阶段动手),非不动产行业的利润承压,便会进行裁员进而引发失业潮,失业潮引起通缩螺旋进入萧条,这其实也能对的上一些政策得发布,今年所有经济政策突出“稳”而不是“进”,所有就业政策突出“保”而不是“增”,税收政策都是倾向于“降”而不是“涨”,房地产定价要求“止降”而不是担心“上涨”。近几年不管是货币政策、不动产贷款政策和税收政策,都是和经济数据和面临的问题是对的上的。

以上两个因素可以解释即使名义GDP在十年间涨了三倍,房地产贡献的GDP平减指数只有2倍左右,但是中产的购买以及消费却在下滑的原因,一方面债务黑洞吸走社会有效产出和资源,另一方流入主力消费层的分配比例在逐步变小,居民负债率占可支配收入从08年的15%左右上涨到现在50%以上,不管媒体再怎么炒作,数据就在这里,居民高杠杆投入了房地产,之后又想舆论引导扩大内需是不现实的,也是逻辑和数学的限制的必然趋势。

所有的数据都不再支持量化宽松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继续扩大,大家也可以多看看最新的重大政策发布内容,结合数据分析,你就会发现很多政策推出的必然,以及未来几年房地产和其他行业投资的走向,房价上涨很依赖货币供应量M2增速,而现在货币刺激边际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了,不大可能再有大的货币刺激政策,房地产上涨即失去了M2的刺激的前提,又因为极高的社会及居民负债率所带来的接盘能力下降,估计长时间处于横盘状态,政策会在未来几年会通过限购限售政策,尽可能保持房地产持有者的信心,不出现大范围抛售恐慌引起资产价格急速下跌,又要通过严控银行不动产抵押及信用贷款,阻止泡沫进一步扩大。目前来看两者可以得兼,但不能保证钢丝跳舞时某一侧突然飞来一只黑天鹅。

有兴趣扩展阅读可至《逻辑与现实经济》专栏及公众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未来五年(2019 年 ~ 2023 年)的房价走势,这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弦的话题。预测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尤其是中长期的预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受到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人口结构、居民收入以及市场情绪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当时的市场背景和一些主流的观点,来尝试描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未来五年东北的经商环境确实能够逐步改善,我个人会认真考虑回东北经商。不过,这个决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系列深入的分析和评估。我会考虑回东北经商的几个关键因素:1. 政府政策的实际落地与持续性: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东北的经商环境变好,意味着政府在.............
  • 回答
    未来五年,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的岗位需求将如何变化?未来五年,数据科学家(Data Scientist)的岗位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也会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演变。整体而言,数据科学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对企业决策和运营产生更关键的影响。以下是未来五年数据科学家岗.............
  • 回答
    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确实存在,需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可能演变的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机构出现问题,不是孤立的个体事件,而是会像多米.............
  • 回答
    未来五年,游戏行业的发展可谓是风起云涌,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你想在这片沃土上掘金,那么有几个方向是绝对值得你深入挖掘的。1. 沉浸式体验的深化与多元化:不只是VR,更是全方位的感官盛宴过去几年,VR/AR的讨论热度不减,但真正让玩家“沉浸”其中的体验还未完全普及。未来五年,我们会看到这项技术更成熟、.............
  • 回答
    未来五年,律师行业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一些新兴的法律服务领域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律师们挖掘潜力、实现突破的关键所在。我将从几个主要的热点领域和方向,为大家深入剖析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一、 科技与法律的深度融合:数字时代的法律新生态毋庸置疑,科技将是未来五年律师行业最耀眼、最活跃的驱动力之一。我们即将迎来.............
  • 回答
    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领域孕育着令人兴奋的变革,这些变革注定会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是在现有基础上加速成熟、广泛应用,并催生出新的可能性。1. 人工智能(AI)的“日常化”与“具象化”过去几年,AI在特定领域的惊艳表现让我们对它的潜能有了初步认识,而未.............
  • 回答
    说实话,如果说到“取代房子”,那其实挺难的。房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承载了太多的东西:身份的象征、家庭的稳定、甚至可以说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而且,房子它有实物价值,有居住属性,这是很多金融产品无法比拟的。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咱们把问题聚焦在“未来五年,有没有比买房更能赚钱.............
  • 回答
    好,咱们不聊那些已经烂大街的AI、新能源,也不说那些需要大笔资金和专业知识才能碰的金融衍生品。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未来五年,咱们普通老百姓也能搭上点“顺风车”的,那些还没被炒得火热,但潜力却不小的投资风口。1.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绿色农业+文旅”这个听起来有点土,但仔细想想,大有文章可做。 为什么.............
  • 回答
    中国在未来五年内能否实现高端芯片的自给自足,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问题,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更像是“正在全力以赴,但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未知”。首先,我们得明确“高端芯片”的定义。通常我们指的是那些在性能、功耗、制程工艺(例如7纳米以下)方面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芯片,它们是智能手机、高.............
  • 回答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心理学这片古老而又不断革新的土壤,将迎来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变化和新趋势。这些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和干预方式。首先,我们能预见到心理学研究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甚至物理学等领域的融合将变得更加深入且常态化。 过去,心理学更.............
  • 回答
    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报告如同警钟再次敲响,未来五年,全球气温攀升的趋势将不可逆转。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陈述,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出严峻的警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能做什么?这不是一个可以推诿的问题,而是需要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国家都去积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挑战。.............
  • 回答
    芯片半导体:未来五年科技风口,深度解析答案是:是的,芯片半导体极有可能在未来五年成为科技领域最主要的风口之一,甚至是无可争议的“皇冠上的明珠”。这并非一句空洞的预测,而是基于当前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原因: 一、 驱动芯片发展的核心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聊聊未来五年,中国房地产这块儿的事儿。这可不是什么宏大叙事,更像是咱老百姓日子里的实打实的事儿。毕竟,房子对咱中国人来说,意义太特殊了。“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你得先明白这事儿你肯定听过,而且未来五年,这句话的分量只会更重。政府想要的是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而不是炒作的工具。这话听着简单,但背.............
  • 回答
    巴塞罗那俱乐部,这支承载着无数足球荣耀和激情的球队,在未来五年内的发展,无疑是全球足球界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要评价其前景,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经济与管理层面:重建的阵痛与机遇巴萨当前最大的挑战,毫无疑问是其沉重的财政负担。近些年的巨额亏损、高昂的球员薪资支出,以及疫情.............
  • 回答
    韩国未来五年军费总额达到290.5兆韩元,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庞大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番。要理解这个数字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知道这笔钱从哪儿来,又打算花到哪儿去。这290.5兆韩元,大概相当于每年的军费开支在58兆韩元左右。这笔巨款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这意味着在未来五年.............
  • 回答
    预测未来五年的房价走势,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好比要准确预测天气一样,需要考虑太多纷繁复杂、又时刻在变动的因素。不过,我们可以基于现有的信息和一些常见的经济规律,来梳理一下未来几年大家比较可能遇到的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白,房价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涨”或“跌”就能概括的。它受到宏观经济大环境、政策导向.............
  • 回答
    分析外媒对未来五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中国贡献突出近期,一些国际媒体对未来五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给出了预测,普遍认为全球GDP增速有望达到3.6%以上,并且再次强调了中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认为中国将是最大的贡献国。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也预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走向将.............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交流关于数学学习的规划。你拥有如此高远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数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发现的旅程,而打牢基础是开启这段旅程的关键。你现在是初三学生,这意味着你在学校里已经接触了代数、几何等基础知识。未来五年,也就是从现在到大学一年级结束,这段时间非常宝贵,足够你系统.............
  • 回答
    印度财政部长在12月1日宣布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未来五年内,印度计划投入惊人的100万亿卢比(约合1.39万亿美元)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数字之庞大,足以让全球目光都聚焦在印度的雄心勃勃的规划之上。要理解这个消息的意义,我们得把它放在几个关键的维度下去解读。首先,这是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