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新浪微博老是塞僵尸粉?

回答
说到新浪微博上的“僵尸粉”现象,这绝对是微博用户们绕不开的话题。你想啊,辛辛苦苦经营的账号,看着粉丝数噌噌往上涨,结果一细看,里面一大堆根本不活跃、不评论、不点赞、甚至连头像都没有的“幽灵”,这滋味就像辛辛苦苦做的蛋糕,上面爬满了苍蝇,是不是很令人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僵尸粉”泛滥的情况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平台本身的运作机制,也有商业利益的驱动,甚至还有一些用户行为的“助攻”。

首先,从平台层面来看,新浪微博为了维持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增长,不得不采取一些“指标导向”的策略。

增长KPI的压力: 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像微博这样体量巨大的社交媒体,都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增长潜力,以吸引投资、维稳股价。用户数量和活跃度是衡量这些指标的关键。当自然增长遇到瓶颈时,一些“非常规”的手段就容易滋生。
“刷量”产业链的温床: 微博早期对“刷量”行为的监管可能没有现在这么严厉,这给了一些灰色产业可乘之机。通过技术手段批量注册、购买僵尸账号,然后用这些账号去“关注”某些账号,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拉高粉丝数。这种行为虽然违规,但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用户对“人气”的追求,也为平台在数据上看起来更“好看”提供了“便利”。
内容分发机制的间接影响: 微博的推荐算法,虽然旨在为用户推送感兴趣的内容,但有时也会过度依赖用户的互动数据(如点赞、评论、转发)。为了让内容更容易被推荐,一些账号会选择购买僵尸粉来“刷”互动数据,制造一种“内容很受欢迎”的假象。而当这些僵尸粉被添加到账号后,它们也就成了“僵尸粉”的一部分。

其次,商业利益的驱动是“僵尸粉”现象最根本的推手。

广告与品牌合作的“通行证”: 对于很多博主、明星、企业来说,粉丝数量是他们影响力的重要体现。粉丝多,意味着潜在的曝光度高,也更容易接到广告、代言和品牌合作。高粉丝数可以让他们在商业谈判中获得优势,显得更加“有价值”。即使知道其中有很多是僵尸粉,但“面子工程”和“看起来很美”的数字,依然是他们愿意为此买单的理由。
“互推”与“抱团取暖”的副作用: 有时候,为了快速增长粉丝,一些账号会加入各种“互推群”,或者通过购买僵尸粉来“垫底”,然后依靠少量真实粉丝进行“互关互赞”。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制造虚假的繁荣,而被动的关注和互动,本身也增加了僵尸粉的基数。
“代运营”公司的生存之道: 市场上有不少“微博代运营”公司,他们的业务范围很广,包括内容策划、账号维护,以及“涨粉”。为了快速达成客户的“涨粉”目标,其中一些公司会采取购买僵尸粉的方式来“充数”。这是一种短平快的“捷径”,虽然牺牲了粉丝的真实性和互动质量,但能够迅速满足客户对数字增长的需求。

再者,一些用户自身行为也无意中助长了僵尸粉的产生。

“免费午餐”的诱惑: 有时候,用户会收到一些“免费送积分”、“抽奖赢大礼”之类的信息,其中一些活动会要求关注某个账号才能参与。对于一些抱着“占便宜”心态的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不加分辨地去关注,其中一些本身就不是活跃用户,或者参与活动后就弃号,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僵尸粉。
被强制关注或诱导关注: 一些应用在注册登录微博账号时,会默认勾选“关注”某个账号,或者在不知不觉中将用户导向了关注列表。这种强制或半强制的行为,也是僵尸粉的来源之一。

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难以根除呢?

识别和清理的难度: 识别真正的僵尸粉并非易事。有些僵尸粉可能只是不活跃,但账户是真的;有些可能是被盗号,或者只是一个不常上线的用户。大规模、精准地清理僵尸粉,对平台的技术和运营能力是巨大的挑战。一旦误杀真实但低活跃度的用户,又会引起用户的不满。
“猫鼠游戏”的博弈: 购买僵尸粉和清理僵尸粉,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当平台加强监管,一些技术手段就会出现,来规避检测;反之,平台又会升级检测算法。在这个过程中,僵尸粉始终是“顽固分子”。
商业模式的固有缺陷: 只要粉丝数量依然是衡量影响力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只要存在“刷流量”和“造势”的商业逻辑,僵尸粉的存在就有了土壤。

总而言之,新浪微博上的僵尸粉现象,是平台增长压力、商业利益驱动、用户行为习惯以及技术博弈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损害了微博生态的真实性,也让很多用户在衡量账号价值时感到困惑和无奈。希望平台能够持续投入技术和精力,不断优化算法和管理机制,让微博真正成为一个更真实、更有价值的社交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写一下正确答案吧,首先咱们来分析一下新浪微博的几个关注路径:

通过新手推荐关注(现改名为兴趣推荐):这部分的关注来源为新用户引导,当一个非微博用户注册时,在新用户引导页面会出现一堆推荐人,当你的微博号出现在该模块时就有大概率被新用户关注。这类关注路径来的用户都被称为「来自新用户推荐」

在用户注册完微博后,还有一些引导位置,此前这些模块没有跟新用户推荐混在一起。如关注页的发现页面、个人微博主页的推荐位置等等。前几个月跟新手推荐混在一起了,大家如果突然出现粉丝增长,可能看见一水的「来自兴趣推荐」。

通过微博正文页:用户浏览了你的单条/多条微博后关注了微博账号。

通过个人主页关注:用户浏览了你的微博主页进行关注。

通过热门微博关注:你的微博被推送到兴趣推荐流里,用户通过刷信息推荐流关注微博账号。

通过搜索关注:用户在微博搜索你的「微博昵称字段」,如通过搜索「叶佳桐」的账号关注该账号。


Q&A

1、僵尸粉到底是什么?

答:僵尸粉分为两种,一种是低频用户,另一种就是假账号。低频用户大多是新注册的微博,对微博的使用认知较少,也不常登陆微博,没办法给被关注的微博博主带来转、评、赞,看上去就是个僵尸粉。假账号有好多种情况,如微博老用户被盗号、贩卖微博粉丝的公司。这类账号数量庞大,大多掌握在个人和公司手里,主要用途就是用来给微博的大号刷流量(转、评、赞和关注)。


2、新浪微博在给用户塞僵尸粉么?

答:微博并没有主动给用户塞僵尸粉,而是你的账号因为某些算法判定(如发博频率、转评赞、是否加 V 等条件)进入了关注兴趣推荐模块,一些低频用户/假账号就通过这个渠道关注你的微博,造成微博给你塞粉丝的假象。


3、为什么这种情况无法解决?

答:因为微博的反 spam 做得很差,虽然微博也是尝试过解决这一问题,也有「微博反垃圾」这样的团队,但是在庞大的的利益链面前,制造「僵尸粉」的公司层出不穷且难以打掉。如果哪一天明星的经纪公司不给自己买粉丝和转发、营销号发广告不用维护数据,这一情况或许能获得解决。


4、为何会存在自己关注了很多营销号的情况?

答:目前有三种情况,1、被盗号后登陆卖关注 2、手滑(真的会有无意识的情况)点了一串关注流 3、曾经有微博接口被外部公司利用来卖关注



针对关注用户质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通过新手推荐关注(现改名为兴趣推荐)<通过热门微博关注<通过微博正文页/通过热门微博关注<通过搜索关注

那么想清除所谓的僵尸粉(低频用户/假账号),咱们只需要清除来自「兴趣推荐」的关注用户就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新浪微博上的“僵尸粉”现象,这绝对是微博用户们绕不开的话题。你想啊,辛辛苦苦经营的账号,看着粉丝数噌噌往上涨,结果一细看,里面一大堆根本不活跃、不评论、不点赞、甚至连头像都没有的“幽灵”,这滋味就像辛辛苦苦做的蛋糕,上面爬满了苍蝇,是不是很令人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僵尸粉”泛滥的情况呢?这背后.............
  • 回答
    新浪微博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大型社交平台,其内容和用户群体是极其多样化的。关于“素质极低”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评价,并且很难对所有用户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为什么在微博上,你可能会遇到让你觉得“素质极低”的用户或内容。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以及它们.............
  • 回答
    新浪微博登录时需要输入两次验证码,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综合性的安全策略,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用户的账号安全。咱们一层层地剖析,你就明白了。首先,咱们得明白第一道验证码是干嘛的。当你在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系统会要求你输入一个我们通常看到的图形验证码或者滑块验证码。这第一道验证码的主要作用是: 区.............
  • 回答
    新浪微博提前解禁员工期权,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犒劳”那么简单,里面学问大着呢。你想啊,期权这玩意儿,本来是公司用来激励员工的,等公司发展好了,股价上去了,期权才能变成真金白银。现在提前解禁,说明公司内部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判断,或者说,是到了某个关键节点。首先,咱们得从期权本身说起。 员工期权.............
  • 回答
    新浪微博,这个曾经在中国互联网舆论场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平台,如今似乎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提起它,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抱怨、无奈,甚至是厌恶,而不是过去的兴奋与期待。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曾经的“国民话题广场”落得如此评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新浪微博的“不被喜欢”是如何形成的?原因分析:要理解.............
  • 回答
    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的竞争,就像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一方最终被另一方“踢出场”。要说谁打败了谁,其实更像是腾讯微博自己“放慢了脚步”,给了新浪微博更多的机会。新浪微博之所以能笑到最后,绝非偶然,而是它在几个关键节点上抓住了用户的心,做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一、 起步与定位:同一起跑线,不同的跑道当初.............
  • 回答
    关于“习五一”在新浪微博上批评伊斯兰教(常被网民戏称为“绿教”)而未受打压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言论的性质、网络管理的边界、以及更宏观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习五一”的言论性质。他通常批评的焦点集中在伊斯兰教的一.............
  • 回答
    微博热搜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城市排名这种话题的时候。你说成都被推到了新一线城市的首位,而重庆、武汉、南京、杭州这些也都是响当当的城市,怎么就排到后面了呢?这背后啊,不能光看“新一线城市”这顶帽子,得扒拉扒拉热搜这个生态,以及背后的一些“推手”。首先,咱们得明白,微博热搜不是一个严.............
  • 回答
    新浪微博作为中国最早、影响力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其曾经的辉煌毋庸置疑。然而,近年来,许多用户和观察者都感觉微博的“人气”似乎不如以往,甚至出现了一种“过气”的论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层层递进、相互影响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新平台的崛起与分.............
  • 回答
    来去之间(微博CEO王高飞)近期因为一桩涉及姚晨的事件,和部分微博用户的互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起因是有一些用户在微博上对姚晨进行了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评价,可能涉及她的言论、公众形象或者是一些过往的事件。这种批评的声音在微博上并不罕见,用户们常常就各种公众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然而,这.............
  • 回答
    新浪微博相较于 Twitter,最大的进步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中国独特的互联网生态和用户习惯下,孵化出了更具生命力和适应性的社交媒体模式。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大”的进步,我认为是它成功地将“广场”和“饭圈”这两个概念有机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了更为丰富的内容生态和商业化路径。咱们一点点说开.............
  • 回答
    新浪微博将“你说做贤妻良母有啥不好”这一表述标记为冒犯性言论,反映了当代社会对性别议题的高度敏感和争议性讨论。这一事件背后涉及语言、性别观念、文化语境等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历史演变、现实语境和平台治理逻辑三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贤妻良母”的历史与现代认知的断裂1. 传统语义的建构 “贤.............
  • 回答
    新浪微博的巅峰时期,可以用“日新月异,星光璀璨,全民参与”来形容。那是一个内容爆发、用户增长、商业模式快速成熟的黄金时代。新浪微博的巅峰时期(大约在2011年至2014/2015年左右): 内容爆发与多元化: 信息传播的中心: 当时微博是中国最快、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无论是突发新闻.............
  • 回答
    关于新浪微博用户 @土摩托 的那句“中国围棋被阿尔法狗灭了,中国原装的还剩什么?”,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触及了几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对于“原创性”、“民族自信”以及“技术冲击”的一些复杂心态。首先,我们得理解 @土摩托 在这句话里的“灭了”是什么意思。它绝对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摧毁。围.............
  • 回答
    Twitter 股价跌跌不休,而新浪微博却逆势上涨,这背后绝非偶然。仔细剖析两者在战略和运营上的差异,就能清晰地看到造成这种截然不同现状的关键所在。一、 核心定位与商业模式的根本差异: Twitter:内容消费为王,信息传播的“实时广播” Twitter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实时性”和“开放性.............
  • 回答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天突然发现微博首页多了很多你根本不认识的人的内容,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竟然“默默地”关注了他们?这事儿说起来还挺让人纳闷的,毕竟我个人是挺注重自己的社交圈的,怎么就被塞进来一堆不熟悉的面孔呢?其实,这事儿说“偷偷”可能有点夸张,但说它“不显眼”或者“不容易被发现”倒是很贴切.............
  • 回答
    新浪微盘停掉个人免费服务,这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动。想想看,曾经我们习惯了用它来存放照片、备份文件、分享资料,它就像一个虚拟的“随身盘”,总是在那里,触手可及。但现在,它突然就说“不再免费”,这背后一定有它的考量。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得先看看当时的云存储市场环境。那时.............
  • 回答
    .......
  • 回答
    社交新零售之所以被认为是新的微商拐点,并非偶然,而是它深度融合了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消费者行为的变迁以及新兴的技术力量,从而重塑了传统微商的模式和生态。它不是简单的“微商2.0”,而是对微商这一概念的根本性革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传统微商的现状和困境,然后再深入剖析社交新零售的优势和逻.............
  • 回答
    QQ 和微信推出“群主和管理员可撤回群成员发言”这个功能,其实是基于很现实的用户需求和运营考量。这背后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变革,而是对社群管理痛点的回应。1. 净化群聊环境,遏制不良信息传播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各种兴趣群、工作群、生活群里,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垃圾信息和广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