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真教在王重阳死后逐渐衰落而武当在张三丰死后一直保持住武林泰山北斗的地位?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不同门派兴衰的关键因素。要理解全真教和武当在各自创始人去世后的不同命运,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

全真教:辉煌的开端,复杂的发展

王重阳的时代,那叫一个气势磅礴。他一人,就足以整合北方的道教势力,创立了全真教,并且靠着一手绝学和人格魅力,聚拢了一批当时武林中的顶尖高手,比如“全真七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这七个人哪个不是在武林中响当当的人物?他们的武功和声望,加上王重阳的精神感召,让全真教在那会儿可谓是如日中天,独占武林鳌头。

但为什么王重阳一走,全真教就开始有点往下掉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

精神领袖的独特性太强: 王重阳本人就是全真教的灵魂。他不仅武功盖世,更是对道教教义有着极高的领悟和实践,这种精神上的感召力是别人很难复制的。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靠的是一种理想和信念。可一旦他离开,这种核心的凝聚力就受到了挑战。
继承人的能力与风格差异: 王重阳之后,全真教的掌门人选虽然按辈分也有,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方向。比如丘处机虽然武功极高,性情刚烈,在江湖上很有名望,但他过于耿直,容易得罪人,而且在处理门派事务上可能不如王重阳那样面面俱到。其他几位“七子”也各有长处,但未必能像王重阳那样,把所有人都牢牢地团结在自己身边。这种“众星捧月”的状态,一旦核心没了,就容易变得松散。
政治环境的变化与门派的立场: 全真教建立的时代,正值金朝统治北方。王重阳及其弟子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卷入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虽然他们追求的是清静无为,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也需要与当时的统治者打交道,甚至有时候会因为政治立场受到影响。到了元朝,情况又变了。蒙古统治者也需要拉拢宗教力量,而全真教的掌权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做出一些影响门派长远发展的决策。这种外界力量的介入,很容易让内部产生分歧。
内部分化与派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真教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例如,后来发展出的龙门派、遇仙派等,虽然都属于全真,但在教义理解、发展方向上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没有强有力领袖压制的时候,就可能导致门派内部出现离心力。
武功传承的“稀释”效应: 王重阳的武功确实是顶尖的,他传授给了“七子”。但这毕竟是有限的几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绝学在弟子和后代之间的传承,难免会存在一些“打折扣”的情况,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完全精通。而其他门派也在不断发展自己的武功。

武当派:张三丰的神话与稳固的根基

再看看武当派,张三丰的地位那是无可替代,但为什么他去世后,武当还能保持住“泰山北斗”的地位呢?这背后是张三丰的高明之处,以及武当派本身的设计。

“乾坤大挪移”式的传承设计: 张三丰的厉害不仅仅在于他的武功有多高,更在于他构建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最关键的是,他并没有把武当的绝学都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而是通过“拳理”、“剑理”等更加普适性的原则来传授。张无忌习得的“乾坤大挪移”固然是奇遇,但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武功,更注重的是内功心法、招式变化以及对力的运用,这些是可以通过系统训练来掌握的,而不是纯粹靠天赋。
明教“乾坤大挪移”不是武当独有: 这里有个小小的误解,《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练成的“乾坤大挪移”是从明教秘籍中得来的,并非张三丰自创。张三丰的厉害在于他能在掌握了“乾坤大挪移”等绝技之后,化繁为简,自创出独具风格的武当武功,如太极拳、太极剑等。这些武功更注重后天的勤学苦练和悟性,是真正可以传承下去的。
武当的武功体系更注重“内”和“理”: 张三丰的武当武功,比如太极拳、太极剑,其核心是“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强调的是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这种武功体系,对练习者的悟性和内功要求极高,但一旦练成,威力无穷,而且更不容易被“破解”或“过时”。更重要的是,这种“理”,是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断体会和领悟的。这比单纯的招式传承,生命力更强。
“侠”的政治和江湖影响力: 张三丰本人,在江湖上是德高望重,有能力协调各方势力的高人。他虽然避世,但必要时也能影响江湖格局。他不像全真教那样过早地卷入金元政治斗争的漩涡。武当派更倾向于保持一种“隐侠”的姿态,只在江湖大是大非面前出手,所以更容易赢得各方敬重,也避免了被卷入政治旋涡而产生的内耗。
对门下弟子的严格选拔与培养: 张三丰收徒非常谨慎,比如俞岱岩、宋远桥、张松溪、殷梨亭、莫声谷等等,虽然在张无忌出现前也各有际遇,但他们都具备了扎实的内功和武艺基础。更重要的是,张三丰在选拔弟子时,不仅看重武功,也注重人品和心性。能被张三丰看中的弟子,通常都是品性坚毅、能独当一面之人。
“孤高”与“中心”的平衡: 张三丰虽然被尊为武林泰斗,但他并没有像王重阳那样,把全真教搞成一个庞大的、需要政治庇护的组织。武当派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中心,一种武学理念上的灯塔。这种“孤高”反而让它在政治风波中保持了独立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总结一下,我觉得全真教衰落而武当保持地位,核心区别在于:

1. 领导力的性质: 王重阳的领导力更多是个人魅力和精神感召,一旦失去,核心凝聚力难免动摇。而张三丰除了个人武功,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可以被系统学习、代代传承的“武学理念”和“培养体系”。
2. 武学传承模式: 全真教的武功可能更侧重于具体的招式和技巧(当然也有内功),一旦传承过程出现偏差,就容易“走样”。武当则更强调“内功”和“变化之理”,这使得其武功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
3. 外部环境的互动方式: 全真教较早地卷入了金元政治,使其面临更多挑战和内耗。武当派则更多地保持了独立性,以“侠”的姿态在江湖中赢得尊重。
4. 门派的“体量”与“稳固性”: 全真教在王重阳时期,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教组织,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也更大。武当派相对而言更像一个精干的武学门派,核心成员素质高,管理相对集中。

当然,这都是我个人理解,小说中的设定也可能随着作者的创作思路有所调整。但如果从逻辑上讲,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原因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两个原因:

1、张三丰是武学家;王重阳是武学家外,还是社会活动家、军事家、政治家、宗教活动人士(都是道士,但他创立了全真教).....一堆头衔。

2、张三丰连初恋都没有过,王重阳却还有一场刻骨铭心的苦恋,和一个很分散人精力的死冤家.......

总结:王重阳没怎么把心思花在教徒弟上。

user avatar

不同意杨司令的看法

全真的第三代是显得有点差,但是问题是、又有哪个帮派第二三代很强呢?

第三代烂是是金庸设定上的老毛病,不说武当这种有争议的,就说传承更久的少林,不管是天龙的慧字辈,还是倚天的园字辈,笑傲的国字辈,这帮人也都四五十岁正当年,除了不算少林出身的园真,可有半个能和上一代僧人一半水平的出现? 唯一例外的是神雕时期的天鸣无色,偏偏那是少林最弱的时期,换言之可能不是无色强,而是天鸣太弱。


这样看少林是不是也应该传承不了呢?


尹志平杨康十八岁能比肩强盛期丐帮八袋长老、赵志敬也是能和轮子打十多回合的人,不算差了。说到底还是金庸自己没考虑梯队问题。不开天眼,大部分时候的少林,倚天宋青书领衔的武当,笑傲被人公开说快要绝后的武当,哪个不是看着后继无人要完蛋的样子。

user avatar

首先,不赞同将全真教衰落的原因归咎于蒙古镇压。在火烧重阳宫之时,全真教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老一代渐次凋零,剩下的几位也是寿星佬尿炕,连蒙古三球一类的货色都可以藐视全真。新生代中的大弟子也年过半百,却无非是些二流货色。丘处机等闭关多日,得出的结论居然是仗着人多或可自保,武林第一大派活到这份上,也是无话可说。

待到书末,全真教虽然根本之地被毁,但江湖势力仍然很大,可惜一划拉高手,刨去编外祖师爷老顽童,连一流都没了,剩下二流把势地无朱砂红土为贵,如此惨景甭说类比少林武当,即便与日后峨眉、昆仑一类的二等门派相较也够寒碜的。

待到倚天时代,大伙儿都在抗元,明教越活越精神,郭靖一脉的峨眉,乃至昆仑派都有一席之地,甚至南帝家的不孝徒子徒孙也弄了个朱武连环庄画地自萌,唯独全真教烟消云散,连根毛都没剩下,把这口锅都扣到蒙古头上未免牵强。

细看金庸笔下的全真与武当,恰恰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线。

全真的策略是利用王重阳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头快速扩张,徒子徒孙成千上万,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

俩顶门大弟子,赵志敬不消说了,即便是尹志平,在射雕里的人品就不咋样,待到神雕那更是……逼得金庸不得不替这位改了名。

反观武当,其策略是打造精英团队。以张三丰的江湖地位,若是大开方便之门,估计声势较全真犹有过之,末了老道却反其道行之,收徒严格考察资质、人品,三十来年才划拉了七个。

围攻光明顶之际,书中称七侠方始收徒,仍然严格考核。待到赵敏攻上武当山,也没见几个三代弟子,足证所言不虚。由此可见,精英路线至少在前两代为武当所坚持。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庸才扎堆的团队里,英才只能被排挤,被扫地出门。全真教不是没有机会,杨过就是习武的天才,若能悉心培养,成为一流高手洒洒水,一不小心就奔着超一流甚至绝顶去了。末了哩?各种冷眼,各种穿小鞋,理由居然是郭靖上山打得列位道友太惨。常言道,见贤思齐,全真的各位道友非但见贤不思齐,还来了个恨屋及乌,奈何奈何。待到大比之日,杨过一招打飞鹿清笃,全真派不是震惊于此子的天分,而是闹了个鸡飞狗跳大搜捕,终于一番辛苦为谁忙,都是替古墓派做了嫁衣裳。

照理说,全真弟子数万之众,王重阳留下的也不是啥不入流的功法,按比例数人头,哪怕出不了绝顶、超一流,量产些一流高手总不是难事,何至于闹到二流当家的局面?总不见得重阳宫风水欠佳,集天下饭桶于一炉?

很显然,不是没人才,而是留不住人才,搞成了逆淘汰,杨过的遭遇必然不是个例。

同样,既然庸才当道,创新自然无从谈起。纵观全真历史,自打王重阳去了,唯一可称道的创新只发生于体制外——老顽童创空明拳。捎带,这项重大发明并不为体制内所重视,专门便宜编外人士了。至于全真体制内,从来都是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只有火烧眉毛危急存亡了,全真五子才临时抱佛脚,闭关弄了招靠人多自保的七星聚会出来,委实可发一笑。

再瞅瞅杨过使出蛤蟆功,对于未知事物,列位道友的反应居然是妖术,没有哪位存着探究之心。

反观武当,七侠人人都有创新,张三丰从不干涉。即便俞莲舟弄了套断子绝孙的虎爪绝户手,已然有离经叛道之嫌,张三丰亦未上纲上线。

可以说,全真派的武藏在王重阳之后几无寸进,武当派的武藏却不断被后世弟子丰富,而少林经验告诉我们,【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完备武藏有利于量产一流高手。

以人才路线、武藏储备看,全真派一蟹不如一蟹,从绝顶当家到一流当家到二流当家是必然趋势。江湖很现实,拳头大胳膊粗就是真理。所谓树大招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王重阳在日,风平浪静。

剩下全真七子,五绝级的就来找麻烦了。

全真七子不全,霍都之流都敢来捋虎须刷刷声望。

那么剩下志字辈甚至志字辈以下一群二三流货色舔着脸顶着天下武林正宗的牌号呢?欲不为经验包、立威场,可乎?

堂堂武林第一大派(人数)沦为一流高手擦脚布,刨去树倒猢狲散,还能有什么前途?

全真派的衰落,归根结底是个暴发户组织盲目扩张,最终管理脱线,土崩瓦解的悲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