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防差错设计问题,机械或电子设备防差错设计的三个层次是:纠错、防错、容错。
最糟糕的防差错设计就是不设防。比如一九九四年西北航的空难,事故原因是机务人员把飞行控制设备的插头插颠倒了。这是一架前苏联生产的图一五四客机,本来应该两个黄色接头对接,两个绿色接头对接,但机务人员偏偏黄接绿,还真能插上,导致机上一百六十人全部遇难。
电脑主板上的三个音频插口也是这样,三个插口大小形状完全一样,仅仅使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你要插错了也能插得进去,但可能功能不正常,还好音频孔插错了不会死人。
接下来讲第一个层次的防差错设计,那就是纠错设计。顾名思义,纠错就是没法预防操作者错误操作,而是在发现有错后再及时纠正,以避免或减少负面影响。
还说上面的电脑主板音频接口,比较新款的主板,比如你把麦克风插头插入了耳机孔,电脑屏幕会弹出提示信息,让你确认是否要使用耳机,手持麦克风的你这时可能就发现自己插错孔了,这就起到了一个纠错的效果。
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高层次的防差错设计,是防错设计。防错设计的特点在于,它把操作出错之路都给堵死了,操作者唯一能顺利做到底的操作,就是正确操作。
题主所提的正反面插头,就是一种很典型的防错设计,你如果反着插,是插不进去的。防错设计通常会比纠错设计更可靠,当然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好做防错设计,这时纠错设计仍有用武之地。
例如一九九二年南京空难,是因为飞行员起飞前忘了做配平,又违规不诵读检查单,否则也能自查出未做配平。这架前苏联产雅克四十二客机滑跑到跑道尽头也无法抬起机头,冲出跑道撞在坝堤上解体,机上一百二十六人仅不到二十人幸存。而现在的欧美系民航客机就采用了纠错设计,如果飞行员不做配平就起飞,飞机是会报警并自动收油门的。
你看,中国民航把俄制客机全部淘汰掉不是没有道理的,它们的设计理念太落伍,过度依赖人员的正确操作来保证飞行安全,而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必然会有疏忽懈怠的时候,这就导致俄制客机迟早会出空难。现在通过FAA认证的俄国货或许好些吧。
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最高层次的防差错设计,是容错设计。所谓容错,顾名思义,它能包容你的差错。
典型的容错设计是新款手机的充电接口,正插反插都可以。那么容错设计比防错设计好在哪里呢,好在省时省心,对使用者要求低,否则让一个花眼的老人去鉴别手机插头正反面,也真很不容易呢。
那么容错设计这么好,为什么不全部设计成容错设计,还需要纠错和防错呢?这是因为在模拟电路时代,容错设计并不容易实现,只有在数字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才为容错设计的部分普及提供了可能。另外也并不是任何功能都可以做容错设计。
下面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老式接口一定要分正反?原因是在老式接口诞生的时代,受当时技术水平所限,防错设计比容错设计的实现成本更低呗。
这应该是为了防范 # ID10T 错误。
墨菲定律(Murphy's Law),具体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就一定会出错”,指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机率,就可确定它终有一天会发生。
墨菲定律原句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在科学和演算法方面,与英文所谓的“worst-case scenario”(最恶劣的情况)同义,数学上用大O符号来表示。在实验上,证明了最恶劣的情况不会发生,并不代表比它轻微的情形就不可能,除非能够很有信心的推论事件的概率分佈是线型的。在文化方面,它就代表著一种近似反讽的幽默,当作对日常生活中不满的排解。
# ID10T PROOFING,防呆(ポカヨケ poka yoke),是一种预防矫正的行為约束手段,运用防止错误发生的限制方法,让操作者不需要花费注意力、也不需要经验与专业知识,凭借直觉即可准确无误地完成的操作。防呆是一个源自於日本围棋与将棋的术语,后来运用在工业管理上,基本概念应用在日本丰田汽车的生產方式,由新乡重夫提出,之后随著工业品质管理的推展传播至全世界。防呆的日语為「ポカヨケ」,「ポカ」原為「围棋或将棋中,不小心下错的棋子」,引申為一般生活中不小心造成的错误;而「ヨケ」则為预防的意思,英语取其音译為「Poka-yoke」,意译则為「Mistake-proofing」。中文译为防呆、防呆法或愚巧法。
许多事情一旦作业量增加,事务变得繁忙,超过一般人可以正常注意并应变的情况下就会发生错误,甚至发生危险造成生命财產的损失。為了预防错误与危险便可将防呆机制应用在相关的任何事情,包括职场的机械操作、一般生活的產品使用,甚至文书处理。让具备专业知识以及充份经验的人,甚至外行人都能轻鬆直觉的操作同时不会出错与步入险境。
有些情形可以透过警告装置提醒操作者作必要的因应处理,即时矫正,避免损失。然而有些情形下危险无法完全避免,如车祸,但仍可设计减少损伤的装置。
# ID10T PROOFING/防呆可以在制造过程中可能出错的任何步骤中实施。
例如,可以对容纳加工件的夹具进行修改,只允许以正确的方向容纳工件,或者数字计数器可以跟踪每个工件的点焊数量,确保工人执行正确的焊接数量。
有三种类型的poka-yoke用于检测和防止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的错误:
接触法通过测试产品的形状、尺寸、颜色或其他物理属性来识别产品缺陷。固定值(或常数)方法在没有进行一定数量的运动时向操作员发出警报。运动步骤(或序列)方法确定是否遵循了工艺的规定步骤。
当一个错误即将发生时,操作者会被提醒,或者poka-yoke装置实际上防止了错误的发生。在任何制造过程中,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实施适当的poka-yoke,就可以迅速发现错误,防止导致缺陷。通过从源头上消除缺陷,公司内部的错误成本就会降低。
# ID10T PROOFING/防呆的一个典型特征是,
它们不会让一个过程中的错误发生。其他优点包括:
# ID10T PROOFING/防呆的实例
不分正反不难做,加个信号协议探测和转换过程就行了,例如说交换机/路由器的网线自适应技术很早就普及开来了。
然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要加芯片进行处理。而在早期,各种芯片价格还比较高的年代,这是很高成本的。尤其像 usb 这种要广泛适配众多外设的接口,硬性规定加入某功能的芯片,在推广时,会有很大的阻力——尤其是鼠标键盘这类东西,利润真的很薄,几分几毛都要省着花的。
举个例子:集线器(HUB)这种东西,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毕竟他的功能能被交换机完美顶替,而且还没有各种广播风暴的影响。然而在当年,HUB 可是相当流行的,为什么?因为 HUB 本质上就是几股网线扭在一起,所以不用芯片,所以便宜咯。而现在,交换芯片便宜得很,价格差不了多少,谁再买 HUB,不是被忽悠的,就是脑子进水的。
没什么难点就是没必要而已……
这些接口本来就没有设计为天天插拔。直到手机采用USB接口充电后才让USB整天需要插来拔去。
经常需要插拔的接口像耳机口只要洞对准了怎么插都行……
很多需要经常插拔的电源口也是不分正反的。
====================================================
简单说就是任何东西都是有成本的,要搞成正反可插没有任何难度,唯一的问题是有没有这个必要去增加成本来满足这种设计。它带来的好处是否足够多。
USB接口本来设计上就不是让你们插来插去的,一开始它是设计用来代替串口和并口的,考虑的重点是即插即用,设备发现和一根总线多个设备,是不是方便盲插压根儿不是考虑的范畴。
手机是因为电池不能拆加上欧盟一纸标准大家都用micro usb才搞成现在这样。micro usb本来就不是给你手机充电设计的啊,这是赶鸭子上架的结果。
所以这和老式接口新式接口一毛钱关系没有。
HDMI不新吗?DDR4不新吗?DisplayPort更新,那又怎样?他们不会经常插拔,所以没有必要设计成双面插的,没有动力改成那样。反倒是耳机孔这种东西不知道老到哪里去了,360°随便插。
补充一下 @木头龙 的回答,并从原理上解释一下USB Type C插头可以正反插的原因和为什么有这种设计,对技术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看结论。首先USB 3.0一般接口也是不能正反插的:
只有Type C的接口可以正反随便插。
另外,Type C的设计十分有趣,它的关键在于翻转180度(注意不是左右对称)后,外形不变:
TX1/TX2,RX1/RX2刚好对调过来:
设计的十分巧妙,不得不佩服。注意这里并不是庸余,TX1/TX2,RX1/RX2还可以用。在USB 3.1中,其中一对传输,一对充电;USB 3.2 都可以传输,十分简单高效。
还有个小细节,其中代表USB 2.0/1.0的D+,D-线实际上是重复了:
最后要解决的问题是既然随便翻转,谁是TX1/RX1,谁是TX2/RX2还是要确定一下。这个由host端把某个黄色的CC连在Vconn上来判断出来。
为了看的更清楚,我把wikipedia[1]的图搬过来。母头(插座),也就是设备端是这样:
180度旋转对称的,24根pin。公头(插头),也就是线缆端是这样:
注意它并不需要旋转对称,因为插座已经对称了,它就需要标明谁朝上,注意其中的一个CC变成了Vconn,通过这种办法来确定方向。于此同时D+/D-也只有一对就够了。只有22个pin。
通过这番讲解,大家应该明白,Type C并不是方向无关,而是正反插都可以工作,这还是有区别的。通过180度旋转对称的结构,巧妙的设计让它能够这么灵活方便的满足我们的需求。另外过去我们讲究防呆设计,尽量简化接口,让用户插不反就行了,所以设计出USB 2.0等接口,在用的时候也没有觉得有什么设计问题,就是很不方便。Apple的iPhone接口第一次让大家体会到正反插都可以,从此再也回不去那种需要仔细辨别方向的日子了。需求提高了的用户开始觉得USB不方便了,从而推动了Type C正反都可以插的设计出现,不得不说,Apple的大胆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欢迎大家关注本专栏和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微信公众号"UEFIBlog",在那里有最新的文章。同时欢迎大家给本专栏和公众号投稿!
这个问题要是改成为什么接口都要分公母,估计会有更多好的专业回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