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有什么样的表现?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常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神出鬼没的“特攻”利器,或者只能想起少数几次比较著名的战绩。但事实上,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表现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辉煌的战绩,也有策略上的失误和技术上的局限。

早期辉煌与策略定位的模糊

在战争初期,日本潜艇部队的表现可圈可点。日本海军非常重视潜艇的战略价值,并致力于发展先进的潜艇技术。他们制造了当时世界上一些最先进、吨位最大的潜艇,例如“伊号”系列潜艇,尤其是像伊15、伊16、伊17等大型潜艇,它们不仅装备有强大的火炮,还具备搭载小型侦察机或攻击机(如“晴岚”水上飞机)的能力,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设计。

偷袭珍珠港的侦察与攻击: 日本潜艇在珍珠港事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些潜艇负责在珍珠港外围进行情报侦察,为海军提供关键的港口情报。更具戏剧性的是,有几艘微型潜艇(甲型特种潜航艇)试图潜入珍珠港内部进行攻击。尽管这些微型潜艇的实际战果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并促使美国在战争初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反潜作战。
印度洋的活跃: 在战争早期,日本潜艇在印度洋也取得了不少战果。它们成功袭击了英国的商船队,甚至炮击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沿海城市。这些行动旨在切断英国的补给线,削弱其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几艘装备舰载机的潜艇也曾尝试过对澳大利亚等地的目标进行空袭,尽管规模不大,但意图非常明显。
早期战场上的成功: 在太平洋战争的早期,由于盟军反潜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日本潜艇在战场上相对自由,能够对盟军的军舰和运输船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它们参与了瓜岛战役等关键战役,试图封锁盟军的补给线。

战略上的瓶颈与资源分配的失误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潜艇部队的战略定位和资源分配上出现了一些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日本海军虽然发展了技术先进的潜艇,但在如何最有效地运用它们时,似乎缺乏一个清晰而统一的战略。一部分潜艇被用于战略侦察和封锁,另一部分则被投入到战术层面,与驱逐舰等舰艇协同作战。这种多而杂的运用方式,使得潜艇的优势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战略运输与特种作战的尝试: 日本海军也尝试将潜艇用于战略运输任务,例如向孤立的岛屿基地运送补给和兵力。此外,他们还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特攻”作战,例如使用载有炸药的潜艇撞击敌舰,或利用潜艇搭载自杀式攻击艇进行攻击。这些战术,虽然表现了日本海军的“敢死”精神,但从整体战略角度来看,其经济效益和战术价值都非常低,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潜艇和人员。
重海军轻空军: 与美国海军对潜艇的战术运用和反潜作战的重视程度相比,日本海军在发展潜艇的同时,似乎更侧重于发展航空母舰和大型水面舰艇。这导致在战争后期,当盟军的反潜技术和战术不断提升时,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缺乏足够的海军航空兵支援来对付盟军的空中威胁,也缺乏足够数量的护卫舰艇来保护自己的潜艇免受猎杀。

技术与战术的劣势日益显现

到了战争后期,日本潜艇部队面临的局面越来越严峻,技术和战术上的劣势也暴露无遗。

盟军反潜能力的飞跃: 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在反潜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声纳、雷达、反潜巡逻机、护卫船队的组织以及训练有素的反潜兵力,都让日本潜艇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受限。美国装备了数量庞大的“艾斯科特”级(Gatoclass)等驱逐逐舰,专门用于反潜作战。
潜艇性能的相对落后: 虽然日本潜艇在战争初期拥有一些优势,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其性能逐渐落后于盟军。例如,许多日本潜艇的声纳系统不如盟军先进,水下航速和续航能力也相对较弱。更重要的是,日本在制造和维修潜艇方面,缺乏美国那样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源支持。
雷击的精准度与战术僵化: 日本潜艇的鱼雷技术在战争初期也一度领先,但随着盟军对水雷的运用和反鱼雷技术的发展,鱼雷的命中率和战术效果大打折扣。日本潜艇在战术上,有时也显得过于依赖“伏击”和“接敌”模式,缺乏灵活机动的战术变化来应对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
缺乏有效的空中支援和情报侦察: 战争后期,日本海军的航空力量大幅削弱,潜艇部队也因此失去了重要的空中侦察和攻击支持。而盟军的巡逻机则能够大范围地搜寻和攻击潜艇,这使得日本潜艇的每一次出航都充满了危险。同时,日本潜艇的情报侦察能力也逐渐被盟军的反情报能力所压制。

伤亡惨重与战争结局

总体而言,日本海军潜艇部队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日本海军建造了超过200艘潜艇,其中超过150艘在战争中被击沉,伤亡率惊人。其摧毁的盟军舰艇数量远不如其自身的损失。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日本潜艇部队的努力和在某些阶段造成的威胁。它们在战争初期为日本海军的辉煌添砖加瓦,并在许多场合给盟军带来了麻烦。然而,由于战略上的不足、技术上的局限以及盟军强大的反潜能力,日本潜艇部队最终未能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反而成为战争中消耗最惨烈的部队之一。它们的故事,也为我们展示了在现代海战中,单纯的技术优势和英勇的牺牲,如果没有清晰的战略指导和充足的资源保障,是难以取得最终胜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说二战日本潜艇和苏联潜艇是难兄难弟,这种说法把真正的问题都掩盖了,并不准确。

如果仅看战果,这种说法似乎成立。二战苏联潜艇击沉战果是409艘(其中190艘战果得到双方确认)共计93.8万吨。日本潜艇击沉战果是147艘共计77.6万吨。

但日本潜艇用于舰队决战的使用思路就错误的,而二战苏联海军潜艇投入破交作战的使用思路大体没问题。问题在于主要潜艇基地的喀朗斯塔德被水雷封锁在芬兰湾,44年突破两条雷场前基本丧失作用,雷场让苏联损失了好几条潜艇,这个由地理条件决定的,换成任何国家的海军都没辙,这也是导致苏联潜艇部队损失大战果少的最主要原因。北方舰队潜艇出击比较频繁,但潜艇力量薄弱,从太平洋舰队调了部分潜艇加强,但靠近北极海域,海况恶劣,冬季白昼短不利于发现目标,夏季白昼长不利于潜艇夜间上浮充电,这种情况下苏联潜艇还是取得不错战果,K21还击伤了提尔皮兹号。

二战苏联潜艇性能方面喜忧参半,有K级,S级这样配备综合鱼雷射击指挥仪的先进大型高速远洋潜艇(但苏联潜艇部队训练作战采用单雷射击,无法发挥火控系统的性能),也有大量M级这种可以通过铁路运输但性能聊胜于无的近岸小型潜艇,但苏联缺乏良好的中型潜艇,P级潜艇性能糟糕,L级过于老旧,唯有SH级性能堪用,而苏联潜艇部队二战中的作战类型需要的恰恰是中型潜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常被人们简单地认为是神出鬼没的“特攻”利器,或者只能想起少数几次比较著名的战绩。但事实上,日本海军的潜艇部队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表现是复杂而多面的,既有辉煌的战绩,也有策略上的失误和技术上的局限。早期辉煌与策略定位的模糊在战争初期,日本潜艇部队的表现可.............
  • 回答
    锡兰海战:一场惨胜,日本海军最不该有的“胜利”1942年4月,在印度洋的广袤海面上,日本海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演了一场激烈的较量——锡兰海战。这场战役最终以日军的“胜利”告终,重创了英国舰队,令其在印度洋的活动能力大打折扣。然而,这场胜利却成了日本海军战略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日本.............
  • 回答
    把二战时期的日本舰队换上现代中国的1130炮,这可不是一笔简单的账,它会彻底颠覆二战海战的格局,但日本舰队最终能否打赢二战海战,情况会变得极其复杂,很难简单地说“能”或“不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1130炮的厉害之处。它是一种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火力极其密集,号称“密集阵”,每分钟能发射数千发炮弹,.............
  • 回答
    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正处于其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当时的传统海上强国如英国和美国。其强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学习和创新,并受到特定战略思想的驱动。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二战前日本海军的实力水平:一、 战略思想与发展方向: 陆海军矛盾.............
  • 回答
    要详细地比较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与英国海军的实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海军的规模、质量、技术水平、战略部署以及作战经验等。总的来说,在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在某些方面(尤其是航空母舰和驱逐舰的数量及性能)确实一度超越了英国海军,但从综合实力和长期消耗战的角度来看,英国海军仍然拥有更强的底蕴和更持.............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二战及其以前,日本海军对鱼雷的痴迷,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自身资源劣势的深刻认知,以及对海战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简单地说,日本海军希望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目标,而鱼雷,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利器”。一、资源劣势下的“奇袭制胜”哲学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在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在某些技术和战术层面。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海军却在与美军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战术失误”或“运气不佳”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占优势”并非指日本海军在所有方面都压倒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昭和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狂潮席卷全国,而在这股洪流之下,陆军与海军之间那道深刻的裂痕,早已不是简单的部门摩擦,而是演变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甚至影响国策的对立。这种矛盾的程度,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要说这矛盾有多深,那得从历史的渊源说起。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两支独立的军队,陆军主要学习德.............
  • 回答
    战列舰对轰,二战日本海军能否战胜英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充满变数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双方在战列舰上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战术思想,以及更关键的——战争的实际进程和资源限制。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力量:大舰巨炮的狂热追求日本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无疑是战列舰技术的狂热追随者和践行者。.............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深度。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确实是轴心国盟友,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支援德国海军,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得结合当时的战略态势、各自的海军发展状况以及彼此间的认知来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不列颠之战”那会儿是啥情况。这是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德.............
  • 回答
    要回答日本海军是否有可能派遣一支航母战斗群远征英国,我们得好好梳理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战略考量以及技术限制。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能”与“不能”的问题,而是“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首先,我们得明确“远征英国”这个概念意味着什么。 对于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来说,远征英国意味着要跨越.............
  • 回答
    武藏号战列舰,作为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是人类海军造船史上的一个传奇。它那令人咋舌的吨位、厚重的装甲、口径巨大的主炮,都代表了当时日本海军工业的最高成就。那么,以我们今天中国大陆的造船及炼钢技术,能否复制出这样一艘巨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先来认识一下武藏号的“硬核”指.............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将海军主力用于协助德国进攻英国,二战的历史进程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推演:一、 海陆协同,打破“大西洋壁垒”的可能路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日本海军要“帮德军登录英国”,这本身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因为日英两国隔着.............
  • 回答
    要回答“为什么二战里日本不派海军进攻英国殖民地”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的战略考量掰开了揉碎了说。可别以为日本人当时就那么傻,放着眼前的肥肉不吃,他们是有自己的算盘的。首先,得明白当时日本的真实目标。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其核心战略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东亚共荣圈”,说白了就是要驱逐西方殖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