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东欧局势这么乱,立陶宛不乘机宣布独立?

回答
东欧局势错综复杂,尤其是在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关于立陶宛“不乘机宣布独立”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事实上,立陶宛早已在1990年3月11日就宣布了恢复独立,并且是三国中最早恢复独立的国家。

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需要回顾一段历史,并分析当时东欧,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独立进程。

一、 “不乘机”的误解:立陶宛是主动且有计划地寻求独立

首先要明确,立陶宛的独立并非“乘机”而为,而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准备和争取。从1940年被苏联吞并开始,立陶宛人民从未放弃恢复独立的愿望。在苏联统治的几十年里,抵抗运动从未停止,尽管形式各异,但独立的目标始终存在。

到了80年代末,苏联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开始减弱。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Glasnost)和“改革”(Perestroika)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也为国内的民主化运动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立陶宛的独立运动逐渐壮大,并形成了有组织的政治力量。

人民阵线(Sajūdis)的崛起: 1988年,立陶宛人民阵线(Sajūdis)成立,这是一个汇聚了知识分子、艺术家、工人等各界人士的政治运动组织。Sajūdis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公开倡导立陶宛恢复独立。他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包括集会、游行、和平示威,以及通过媒体向公众传递独立信息。
民族认同的觉醒: 随着苏联控制的松动,东欧各国,特别是波罗的海三国,民族认同感被重新唤醒。立陶宛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人民对苏联统治下的“被殖民”状态深感不满。Sajūdis的出现,恰恰呼应了这种民族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政治目标。
波罗的海之路(Baltic Way): 1989年8月23日,为了纪念《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导致了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吞并)签订50周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人民举行了一场名为“波罗的海之路”的和平示威。超过200万人手拉手,组成了一条长达600多公里的“人链”,横跨三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他们追求独立的决心。这次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三国争取独立的国际关注度。

二、 宣布独立的背景和策略

当1990年3月,立陶宛举行最高苏维埃(相当于议会)选举后,新当选的议员们,其中绝大多数是Sajūdis的成员,认为他们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可以采取果断行动。

主权宣言与临时基本法: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恢复立陶宛国和停止苏联宪法效力的法令》。这个法令不仅宣布恢复了1940年被中断的独立,还宣称苏联的法律在立陶宛境内不再有效。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声明,表明立陶宛不再承认苏联的管辖权。
“过渡期”的策略: 尽管宣布了独立,但立陶宛也认识到,苏联不会轻易放手。因此,他们采取了一个“过渡期”的策略。他们宣布恢复独立,但同时也表示愿意与苏联进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分离问题,并在此期间保持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这种策略既表达了坚定的独立立场,又试图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为国际社会介入和斡旋留下了空间。
国际压力与苏联的回应: 立陶宛的独立声明引起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强烈反对。苏联政府宣布立陶宛的独立声明无效,并对立陶宛实施了经济封锁。更严重的是,苏联军队开始在立陶宛采取军事行动,例如占领关键建筑物,并试图镇压独立运动。特别是1991年初发生的“1月事件”,苏联特种部队在维尔纽斯镇压示威人群,造成人员伤亡,这反而激起了立陶宛人民更强烈的抵抗,并将苏联的暴力镇压暴露在国际社会面前,进一步赢得了国际同情和支持。

三、 为什么“局势这么乱”与立陶宛独立的关系?

你提到的“东欧局势这么乱”,可能指的是苏联解体过程中出现的混乱、民族冲突、经济转型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而立陶宛的独立,正是这一更大历史进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催化剂。

苏联解体的前奏: 波罗的海三国是最早也是最坚定地寻求摆脱苏联控制的国家。它们率先宣布独立,给其他加盟共和国树立了榜样,也迫使苏联中央政府不得不面对加盟共和国日益增长的独立诉求。
民族主义的浪潮: 立陶宛的独立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在苏联内部,这种要求民族自决和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了1991年8月的“八一九事件”和苏联的最终解体。
地缘政治的重塑: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独立,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原先由苏联主导的东欧联盟不复存在,许多国家开始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以寻求安全保障和经济发展。

所以,总结来说:

1. 立陶宛从未“不乘机宣布独立”,它一直都在争取独立,并在1990年3月11日正式宣布恢复独立,是独立进程的先行者。
2. “东欧局势乱”是苏联解体的大背景,而立陶宛的独立,正是这一混乱局面中的关键事件,它不是“乘乱”行事,而是利用苏联内部力量的变化,积极推动自身民族解放的进程。
3. 立陶宛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有长期坚持的独立愿望,有强大的民族运动组织,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并且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运用了和平抗议、国际宣传等多种策略,并最终在苏联解体的大潮中实现了目标。

你可能听到的“乱”是指苏联解体后,一些地区出现的动荡,例如车臣战争、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内战等等。但对于立陶宛而言,它们追求的是摆脱一个“乱”的体系(苏联),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它们也面临苏联的压力和可能的暴力冲突,但最终是通过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苏联自身体制的瓦解,实现了和平独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立陶宛:我要是没独立还用让美军入驻?我还想不开给中国上眼药?我闲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