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外国少有高端中餐馆出现?还都处在快餐、低端状态?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普遍。确实,在许多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中餐馆都集中在快餐或中低端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精致的中餐馆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中国餐饮文化的特质与西方餐饮消费习惯的差异:

中餐的“家常”属性与西方对“高端”的理解:
中餐的社交属性与平民化: 中餐,尤其是粤菜、川菜等,很多菜肴的精髓在于“家常”的味道,是家庭聚会、朋友宴请的首选。许多菜肴追求的是食材的鲜味、烹饪的技巧和调味的平衡,口味的丰富性让大家庭聚餐更易满足不同人的喜好。这种“大家一起吃,共享的快乐”的模式,在西方语境下往往被理解为大众化的。
西方的“高端”餐饮模式: 在西方,尤其是在欧洲,高端餐饮(Fine Dining)通常意味着更私密的用餐体验、更注重食材的原味和稀有性、精致的摆盘、一对一的服务、以及由主厨主导的、有时是概念化的“味蕾之旅”。菜品数量相对较少,但每道菜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呈现。
理解差异导致定位错位: 中国菜肴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如果直接按照西方高端餐饮的模式去呈现,可能反而会稀释其本来的魅力。例如,一道复杂的宫保鸡丁,如果只上一小份,摆盘再精致,可能不如在家吃到的那份“锅气”和“家常味”来得地道和令人满足。

口味的适应与本土化:
为适应西方口味的“改良”: 为了迎合西方顾客的口味,很多海外中餐馆在食材、调味和烹饪方式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比如减少油盐、增加甜度、避免辛辣或奇怪的内脏类食材。这种改良虽然扩大了受众,但也使得中餐的“本味”有所失传,难以达到中国国内高端中餐馆所追求的原汁原味和层次感。
高端中餐对口味要求极高: 高端中餐,特别是那些追求正宗、精致的菜系(如粤菜中的点心、海鲜,或一些注重细节和火候的菜品),对食材的新鲜度、产地、烹饪的精准度、以及调味的微妙之处都有极高的要求。这种“极致”的口味追求,很难在远离原产地、供应链不成熟的海外市场实现,也很难被不熟悉中餐复杂风味体系的西方消费者完全理解和欣赏。

用餐体验的文化差异:
中餐的“热闹”与西方的“宁静”: 中国人聚餐往往喜欢热闹,大家围坐一桌,边吃边聊,气氛热烈。这种“热闹”的用餐氛围,在西方高端餐饮看来,可能过于嘈杂,与追求私密、安逸的高端用餐体验相悖。
西方的“摆盘”与“艺术化”: 西方高端餐饮非常注重菜品的视觉呈现,讲究艺术化的摆盘,甚至将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创作。虽然近年来中国高端餐饮在摆盘上也越来越讲究,但与西方相比,在“形式大于内容”这一点上,可能还有认知上的差距。

2. 经营和供应链的挑战:

优质食材的获取困难:
“新鲜”是生命线: 许多中餐,特别是粤菜和海鲜,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活海鲜、特定品种的蔬菜、稀有的香料等,在海外的供应可能非常不稳定,成本也高昂。为了维持高端的品质,需要建立稳定可靠且成本可控的进口供应链,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原产地特色食材的缺失: 很多地道的中国菜需要特定的产地食材才能达到最佳风味,例如特定地区的大米、茶叶、辣椒、调味品等。这些食材在海外的缺乏,直接影响了菜品的正宗性和高端性。

烹饪技艺与传承的挑战:
“锅气”与火候的精准控制: 中餐的灵魂之一在于“锅气”,这依赖于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握和炒锅技术的熟练。很多西方厨房设备不适合中餐的猛火爆炒,再加上厨师培训和传承的断层,很难在海外培养出能稳定做出顶级中餐的厨师。
对厨师的要求极高: 高端中餐厨师需要精通多种烹饪技法、了解食材的特性、擅长调味、并且有创意。这样全能型的厨师在海外非常稀缺,培养成本也很高。

运营成本与盈利模式:
人工成本: 在很多西方国家,人工成本非常高。雇佣熟练的中餐厨师、服务员,以及管理团队,会显著增加运营成本。
租金成本: 在城市中心地段开设高端餐厅,租金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与西方高端餐饮的竞争: 在同一市场竞争,中餐馆需要与已经成熟且被广泛接受的法餐、意餐、日料等高端餐饮品牌竞争。中餐的文化壁垒、口味接受度以及价格敏感度,可能使其难以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

3.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

“低价、快速”的刻板印象:
早期移民的生存策略: 早期中国移民往往是为了生计,在异国他乡开设餐馆是比较直接的创业方式。为了生存,许多人选择了门槛较低、易于复制的快餐模式,价格也定得比较亲民。久而久之,这在西方消费者心中形成了“中餐就是快餐、便宜”的刻板印象。
对文化的误读: 许多西方人对中餐的理解仅停留在炒饭、炒面、糖醋里脊等少数几道菜,对博大精深的中餐文化(如不同菜系的特色、烹饪的哲学、食材的讲究等)缺乏了解。

缺乏“文化符号”和“品牌故事”:
西方的“美食地标”: 一些欧洲国家的高端餐厅往往自带强大的文化符号和品牌故事,例如米其林星级餐厅、历史悠久的家族餐馆等,这些都为其增添了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中餐的品牌输出不足: 尽管中国餐饮文化源远流长,但在海外的高端品牌输出和故事讲述方面,做得相对较少。大多数中餐馆更注重口味和性价比,而非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传播。

消费者对“高端中餐”的期望值:
期望值较低: 由于长期的市场教育不足,消费者对海外中餐的期望值普遍不高。当一家中餐馆打出“高端”的旗号时,消费者可能会带着挑剔的眼光,与他们熟悉的西方高端餐饮进行对比,一旦稍有不符,就容易感到失望。
高价格的接受度: 要想经营高端中餐,价格必然要提高。然而,在消费者认知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为他们熟悉的、且已被证明是“高端”的西餐支付高昂的价格,而不是为一家可能带来未知体验的中餐馆。

4. 中餐海外发展模式的侧重点:

“走出去”策略的偏向: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餐饮业的扩张更多地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将国内成功的中低端餐饮模式复制到海外,比培养一支高端厨师团队、建立稳定的高端供应链要容易得多,也更能快速盈利。
缺乏对“文化输出”的重视: 相比于一些国家,中国在输出餐饮文化的同时,对“文化输出”的重视程度可能稍显不足。高端中餐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体验。如果缺乏对这方面的深入投入,很难吸引追求体验的高端消费群体。

总结来说,海外中餐馆之所以普遍集中在快餐和低端市场,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中西餐饮文化理解的差异 导致了对“高端”定义的不同。
口味的适应性改良 削弱了中餐的独特风味,使其难以达到国内高端水准。
优质食材获取的困难、烹饪技艺的传承挑战、以及高昂的运营成本 使得高端中餐的运营难上加难。
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消费者认知不足、以及缺乏有力的品牌文化输出 阻碍了高端中餐的市场拓展。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国品牌和个人在海外努力尝试提升中餐的形象,例如一些新派中餐、米其林认证的中餐厅等,它们在食材、烹饪、服务和文化呈现上都力求创新和突破。但要形成普遍性的高端中餐馆群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克服的挑战依然巨大。这不仅需要餐饮从业者的努力,也需要中国餐饮文化的更深入传播和消费者对中餐更广泛的理解与接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必须同意一下一楼那位,跳过“是不是”来谈“为什么”绝对属于耍流氓。。

我来介绍一下海外的中餐大概是什么一个情况。。当然我并不是那种环游全球的人士。那么我就以我去过的几个国家和地方来谈谈吧。

以纽约为例,中餐大概是用以下的形式进行经营。

第一,美式中餐,这个代表就是panda express和运河街那些送外卖的为主要。所谓美式中餐的产生源头,说法不一,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归结于早期移民,在外国人不怎么接受中餐口味的情况下,为了销售的目的,所做的一种妥协。使这一块的经营方式越来越接近快餐化,而且“中餐外卖”的主要经营商家也就是这些人。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panda express。但是这类中餐,中国人是很难接受了,凡是吃过川菜的人,都会对把“陈皮鸡”做成橘子酱炒鸡排条这种事情深恶痛绝到骂娘的冲动。。。

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正统蓉派公馆菜代表(其实也有川南的做法)——陈皮鸡。。


这是美式中餐搞出来的狗屁




第二,简易的中餐餐吧。传说是英国人搞出来(待为考证),用于贩卖一些简餐食物和酒水,代表就是fish&chip。。当然,中餐的存在也必然是有这样一种形式,尤其是在美国南方,往往是在清吧或者台球房里面作为下酒菜供应。。早期的日餐也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在00年代初期,当时的供应方式是做一些诸如扬州炒饭,中式BBQ一些小食论盘或者论重量来供应,现在大概是和比较一般的寿司生鱼片放在一起卖,扬州炒饭是其中的经典代表。。但是就南方来说,美国南方人口味latino会比较重,但是中南部的白人却恰恰相反,所以清吧供应的小食。往往是味道非常奇怪,而且加有大量的sauce,会加入一些海鲜元素。。。

美式扬州炒饭



第三,就是类似于大食代一样的美食广场,现在因为中式小吃,尤其是西安小吃和成都小吃,以及上海点心(虽然不太正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质的就是纽约flushing新世界附近,以及VAN的华人聚集区。。口味尚可,以较为廉价的小吃为主要经营。。

(flusing的新世界,美食广场在地下三层)

第四,就是类似于西村常有的日料一样,小门面为主的店铺,类似于居酒屋一般。。这种形式是由于,这段时间,11年以后,西安小吃和成都小吃,莫名其妙火了起来。。生意爆满,而且大部分都是白人在消费,口味相当正宗,提供一些酒水供应。。这是目前来说,中餐里面最有活力的一种的了。。。

火成一塌糊涂的西安小吃(不要看门面小,这是东村啊。。。)

还有一家分店,在midtown west,靠近金融区


第五,就是很严谨的中华美食店。。实际上纽约在某几个菜系,尤其是川菜,鲁菜和粤菜的细分上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即使在上海,粤菜最多给你分一个广府菜和潮州菜就不错了,川菜基本上就没分开过,只要加了辣椒花椒的都敢说自己是川菜。。。但是纽约恰恰做到了,虽然实际上水平不一定很高。。这就是在国外来说相对高端的一部分中餐馆,并且往往拥有极好的地段。。

比如这一家川菜馆,就在时代广场附近,纽约最好几个餐馆聚集的商业地段之一,人均消费其实还好主要看你吃什么,比朵颐和草堂稍微贵一些,中午去吃个套餐,也就10美元左右,如果请客的话三位数也是消费的了







这家比较老一点,在西村,大四川。。其中在其他地方诸如chelsea或者中城也有分店


评论里面有人提到了这一家,得过米其林一星的川菜馆,倾城(cafe china)。但是呢,如果是聚会,请女朋友,倒是可以去体验一下山寨的老上海风情。。但是前提,你绝对不能是四川人,否则你吃了要骂街。。。。



还有一家也是得过米其林一星的中餐馆,这家起源于伦敦,全球分店也很多了。。就粤地的本地人来说,即使放在广府和HK,也可算尚可的餐馆。。名字叫客家山(Hakkasan)


所以,总结一下。。中餐相对来说在移民情况比较老牌的国外城市,其实算是主流的菜品。。也并非全是廉价消费,但是传统的美国人确实对于中餐是物美价廉的印象。。。就纽约来说,顶级的中餐相对少(主要是超五星的酒店和各类club,以粤菜为主,偶尔有从国内挖过来的川菜师傅和鲁菜师傅),顶尖菜馆还是以法国菜为主。。但是中高档的餐馆还是很多的,不至于到全是廉价货色的地步。。至于为什么,中餐会给老外物廉价美的概念呢?二代华人将中餐产业化(实际上是快餐化),以及早期来打拼的华人在餐饮业的传统有关。。。


(欧洲的情况,我明天再来补充)

更新2.0:关于伦敦

@

Rayna Li

我想来稍微补一下伦敦的的,其实还是有高端中餐的只不过非常稀少。就像一般日本高端馆子都不在japan centre附近一样,很高端的日本馆子一般都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大街上,比如green park,oxford circus。中餐也是一样。china town的可以说多数是亚洲人开的中餐。而在高端中餐馆里非亚洲人开的还是很多的。也遍布在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大街上。也比如oxford circus,regents street,Kightsbridge。我觉得高端中餐的稀少是因为需求不到。没有对那么细腻的中餐需求,国内国外都是。不过确实相当同意粤菜的精致。 不过非高端的中餐也还是有不少,liverpool street的老地方,羊肉串很棒,菜多也便宜,很有国内北方吃饭的feel。或者伯明翰的烧鸭,都是公认的暂。辣的话据说红满江不错但是由于我不吃辣,实在是没有去拜见过。意外的在牛津的泰国店迟到了传统北方风味的热汤面,就是那种汤里有胡椒的那种,当时大冬天着实让我吃的眼泪都要出来了。感觉好像要变成好吃的讨论了我还是打住。手机打的不详细见谅orz更新下,



欧洲其实范围有点大,我待过的地方也就大伦敦大约小住过半年,柏林玩过一个月,赫尔辛基玩过一段时间,其他地方大部分就只是简单地转过。





那么,我就单纯介绍一下伦敦吧,当然希望长居英伦的人士可以补充一下我这个外地佬。

伦敦和纽约一样,唐人街的位置都相当不错,天生的商业区。并且卫生条件较为纽约运河街,相对还是要好一些。

伦敦除了少数粤菜着实出人头地了一把,广式饮茶和广府菜在伦敦也算是一笔不小的消费。但是大部分中餐还是在唐人街附近转悠,这个角度来说,伦敦相对于移民国家来说,中餐产业相对次一点。但是其亮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无比正统的粤菜,几乎除了温哥华以外,伦敦的粤菜是海外最正统的,这一点甚至是超过NYC和LA的。。

所以,伦敦与纽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广式文化在这里的市场变得非常的强势,这也是伦敦中餐产业格局与纽约最大的不同

首先推荐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茶楼

皇朝:royal china

这家店的成功几乎在桥界称为传奇,足见其成功,并且新店正筹备到上海来。。里面的茶点都比较推荐。

然后说一下柏林,本来知乎上留德的非常多,比如

@陳浩

,我本不应该班门弄斧,但是,作为一个停留小一个月的过路客,谈谈我的看法吧。。首先德国在中餐的专业度上是没办法和纯粹的移民城市比的,但是却有一个高消费城市都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出奇地物美价廉。

就粤菜来看,柏林相当出名的有“老友记”。。最初是做广式烧腊起家,菜品比较偏广府菜,也有少量的顺德菜。就烧味来说,口感相当之好,但是菜品本身还是相对比较粗糙的,本来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但是粤菜是以精细著称的,这个对比起来就有点想让人吐槽了,装修大概停留在HK80年代的老街区的样子。。但是价格是非常舒适的,在柏林常住几天以后,会觉得曼哈顿和内伦敦都是地狱一般的地方。。。

贴个他家的凤爪吧(一会补图)

就四川菜来说,我比较推荐天府,其实这个天府取名有点莫名其妙,其中两个亮点,一个川南派的小吃,一个是火锅。。。关键是以上两类东西一个盐帮,一个渝派上河帮,这和成都没几分钱关系啊。。。

这家呢,比较像成都的玉林和老盐市口附近的小店,把卖小吃的和火锅店混在一起,其中豆瓣鱼和夫妻肺片还是不错的,盐帮口味还是有几分相似。。火锅好像10几欧一个人,锅底是进口的国内锅底,口感还可以吧。。。

北欧等一会我继续更新。。

user avatar

我的外行之见: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空穴来风。中餐在国外确实给人便宜又好吃的感觉。

但是我认为这就是中华美食的魄力。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大餐和中餐根本没法比。

法国美食是在上层社会的,不想花钱的话,穷学生一般也就是 Pizza 和 Crepe 这些东西可以吃。

而中国美食,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下厨房露两手,不管手艺多差,骗得西方人口水直流还不算难。

中国美食是在普及在民间的,中国人民是全民吃货,普通人都能做上等美食。

我能想到另一个全民吃货的就只有意大利了……

最近在维基上读到这段纽约犹太人喜欢中餐的情况:

Jews and Chinese cuisine in New York city

看起来海外的中餐馆热情好客,非常包容,很会做生意。平易近人也挺好,没必要高端大气。

如果没有看懂,我对问题的答案是:中餐本身就是深入民间的美食文化,不求高端。

user avatar

没去过什么太高大上的国家,但是去过一个叫亚美尼亚的小嘎巴豆国家。大家上次听到这个国家的名字恐怕是去年的纳卡战争吧。

2016年去的亚美尼亚,在当地吃的第一顿正餐就是在首都埃里温市中心的“北京”餐厅吃的。

这家“北京”餐厅的地段如何呢?离共和国广场隔一个路口,在国家博物馆的斜对过。共和国广场的地位大概类似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

我当时也是脑子抽风了,非想尝尝这种十八线小国家的中餐是什么口味,就去了。

还能找到的照片不多,大家凑合看一半吧。

菜单有四种语言,中文、亚美尼亚语、俄语和英语。就可惜我没拍到价格那里。当然我拍这张图主要是为了那个“辣鸡”。

价格我印象不深了,相比国内一二线城市肯定是不贵的,但在亚美尼亚国内就已经算比较贵得了。虽然记不清具体价格,但我记得当时和小伙伴合算了一下,这一顿饭钱够我们后边两天半的饭钱。后边几天我们吃的就是各种大饼卷烤肉配生韭菜了。

至于菜品质量,一言难尽啊。

从近到远三盘菜分别为鸡丝汤面(您特么的汤呢?而且这分明是米粉哪是面条啊)、酸辣汤(西南的朋友恐怕要震怒了)还有京酱肉丝(忍住,忍住,不值当生气)。

不过也不是没有惊喜。这个樱桃汁(无酒精,甜口)真的是极品,我跟兄弟俩人喝了5扎都不过瘾。

这家“北京”餐厅在亚美尼亚绝对算是高端中餐了,但就这个菜品质量,我不开玩笑,我做这几道菜都比他们做的好多了。

在日本、俄罗斯等地的经历就不说了,从此之后我就没再在国外吃过中餐。

所以据我观察,国外不是没有高端中餐馆,但正宗又好吃的,可能确实没几个,最起码没在中国游客这里留下什么好口碑。我在基辅机场等了14个小时飞埃里温,跟六七个候机的中国人(其中有商务人士和外交人士)聊天,没一个人跟我说过乌克兰或者高加索地区有什么好的中餐馆。

但惊喜的是,我在纳卡首府斯捷潘纳克特一家街角主食店吃到了相当正宗的韭菜馅饼(不是韭菜盒子,是圆馅饼,跟我家烙的几乎一样,也使用大电饼铛烙的),还是一个偶遇的印度小哥带我们去的,就可惜没留下饼的照片,只有一张和印度小哥的合影。

去海参崴的时候听说过似乎有很棒的中餐厅,可惜没去过。不过想一想那里有原汁原味的优质中餐厅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安利一下鄙人在某个回答下写的亚美尼亚游记。虽然好久没更了,但我过几天有时间了会继续写的,最近实在有点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普遍。确实,在许多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中餐馆都集中在快餐或中低端市场,而真正意义上的高端、精致的中餐馆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中国餐饮文化的特质与西方餐饮消费习惯的差异: 中餐的“家常”属性与西方对“高端”的理解: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触及了当年国内游戏市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简单来说,这背后是商业模式、技术能力、市场需求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得先明确一下“第一方”和“第三方”的概念。在FC(红白机)时代,任天堂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方”,他们自己开发的,《超级马里奥兄弟》、《塞尔达传说》、《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确实在跨国婚姻中,能看到中国女性嫁给外国男性的情况似乎比中国男性娶外国女性的要多一些。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 宏观层面的文化与经济差异 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地位的变化: 过去,西方国家普遍比中国经济发达,这自然会吸引一部分人寻求更好的生活和.............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心痛的问题。说到国人踢球赢少输多的现象,原因绝不是单一的,而是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一、 青训体系:地基不稳,高楼难起这是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一点。 “学校足球”与“职业足球”的断层: 咱们国家的足球,过去很大程度上依赖.............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关于“中国只有少数人有狐臭,而外国人几乎都有”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狐臭(腋臭)的产生与遗传和基因有关,而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狐臭的发生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不同。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其中的原理,并尽量避免一些可能让人觉得是AI生成的表达方式。狐臭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
  • 回答
    中国男多女少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而你观察到的“国男找外女少,国女嫁外男多”的现象,同样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具体体现,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深究的原因。先来梳理一下“中国男多女少”的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玩家对魔兽世界里兽人这个种族数量的直观感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那些来自外域的绿皮兄弟,明明经历了那么多战乱和损失,在我们眼里却好像永远源源不断。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来自外域,入侵艾泽拉斯”这个描述,其实在魔兽世界的历史线里并不完全准确,至少不是兽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人们的心理和情感,并且带有一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我们来逐一分析:1. 苏北农村老大爷行为出人意料,是头脑简单想的少吗?并非所有“出人意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头脑简单想的少”。 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 “出人意料”的定义与主观性: 什么叫做“出人意料”?这很大程度上.............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一些画面,也听到过一些朋友的经历和看法。你说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还挺普遍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环境的冲击与自我认同的重塑首先,想想他们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的土壤,到一个完.............
  • 回答
    在海外的中国人,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绝对团结。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挺复杂的原因,有点像社会学里的“群体动力学”,只不过放到海外这个特殊背景下,会生出一些更有意思的解读。首先,地理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线下连接。在咱们国内,大家从小一起长大,邻里街坊,各种会、组织,联系自然紧密。但到.............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和外国社会对“早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 中国社会对早恋的“深恶痛绝”:根源与表现在中国,对“早恋”的负面态度,尤其是家长和学校层面的“深恶痛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传统观念与社会价值导向: “.............
  • 回答
    关于《明日边缘2》(Edge of Tomorrow 2)的上映情况,确实是一个让不少影迷感到困惑和失望的话题。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电影制作的方方面面。为什么网上搜不到靠谱的答案?简单来说,《明日边缘2》并没有在外国上映,而且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上映日期。 这一点是目前网.............
  • 回答
    “在外国,中国人最爱欺负中国人”这句说法,虽然带着些许情绪化和绝对化的色彩,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看到一些让大家产生这种感受的现象。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往深了扒一扒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族群,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都是存在的。 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 回答
    在中国战机拦截外国军机时,亮出飞机腹部这个细节,并非每一次拦截都强制执行,也不是所有机型都必然如此操作,但它确实是解放军空军在特定情况下常用的一种战术姿态,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信息传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目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信号。为什么会选择亮出腹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点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心坎里,也戳中了公众对科研最直接的疑问。为啥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在哪个外国期刊发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我这个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啥具体好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科学研究这玩意儿,它是个长链条,论文发表只是其.............
  • 回答
    中国在海外的形象塑造与日本相比,确实存在不少差异,这背后是历史、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不能“像日本那样”花钱在外国美化自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历史包袱与国际认知差异日本在二战后,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科技输出等方.............
  • 回答
    “在中国左派保守,右派激进,在外国左派激进,右派保守”这个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概括,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历史背景来理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原因。为什么会有“中国左派保守,右派激进”的印象?在中国当前的政治语境下,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往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