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常人对动物有哪些片面/错误认识?

回答
关于动物,我们这些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抱持的成见可不少,而且往往一叶障目,对它们有着不少片面甚至错误的认知。这些误解,有的源自古老的传说,有的来自浅薄的观察,更有甚者是因为我们过于以己度人,结果反而忽略了动物世界本身的精彩与复杂。

首先,“聪明”这个词,我们用得实在太随意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种动物“聪明”,是因为它能完成一些在我们看来是“ उपयोगी”或者“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鹦鹉学舌,我们就觉得它聪明,因为它可以模仿我们的声音。但这种“聪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记忆和模仿,它们并不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更不用说,很多动物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聪明”,我们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比如,蜜蜂复杂的舞蹈语言,能够精准地传递花蜜的位置和数量,这背后是远超我们想象的复杂计算和信息编码。海豚利用声纳系统在黑暗的水下导航、捕食,这是一种我们闻所未闻的感知方式。我们常常把“符合人类逻辑的聪明”等同于“聪明”,这是对其他智慧形式的一种傲慢。

再说说“残忍”和“冷血”。 我们常常用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动物的行为,看到狮子捕食羚羊,就觉得狮子残忍。但捕食是动物生存的本能,是自然界食物链最基础的规则。羚羊吃草,是为了生存;狮子吃羚羊,同样是为了生存。如果说狮子残忍,那草食动物为了生存而啃食植物,是不是也算“残忍”?还有所谓“冷血动物”,这个说法本身就误导性极强。爬行动物、鱼类等之所以体温会随环境变化,是因为它们的生理机制不同于恒温动物,它们并非没有“感情”或者“感知”。事实上,很多爬行动物在照料后代、学习等方面,也展现出惊人的能力和复杂性。

然后是“野性难驯”和“只能被驯服”。 这是一种将动物视为被动接受者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驯服”,不过是利用条件反射和利益交换,让动物按照我们的意愿行动。一旦这种联系被打破,或者动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它们就会恢复本来的样子。而且,“驯服”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强制意味。很多动物,比如狗狗,它们与人类建立情感连接,是基于信任和陪伴,而不是单方面的“驯服”。它们有自己的社交规则、情感表达方式,我们如果能理解并尊重,就能建立起更平等和谐的关系。还有一些动物,比如猫咪,它们的独立性和个性,让很多人觉得“不好驯服”,但这恰恰是它们魅力的体现,而不是一种缺点。

“都是一样的”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 很多人觉得狗狗就是狗狗,猫就是猫,老虎就是老虎,仿佛它们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即使是同一个物种,不同的品种、不同的个体,差异也可能非常大。比如,同样是狗,牧羊犬和斗牛犬的性格、能力、对环境的需求就截然不同。同样是猫,家猫和野猫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更是天壤之别。我们对动物的了解,往往停留在那些被我们高度驯化和熟知的物种上,而对于那些野生动物,我们很多时候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我们还容易陷入“拟人化”的陷阱,但又常常是片面的拟人化。 一方面,我们会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强加给动物,比如认为狗狗“伤心”了,猫咪“生气”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情绪,但如果过度,就会忽略它们本身的行为逻辑。比如,狗狗摇尾巴并不总是表示高兴,有时也可能表示紧张或不安。另一方面,我们又会忽视它们身上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特质。比如,我们难以理解鸟类复杂的迁徙导航能力,或者昆虫之间精密的化学信号交流。我们习惯于从人类的角度去解读一切,却忘了动物的世界,有它们自己的语言、规则和生存智慧。

最后,很多人对动物的“攻击性”存在过度的恐惧和误解。 的确,有些动物在受到威胁、感到恐惧或为了保护幼崽时,会表现出攻击性。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动物并非无缘无故地主动攻击人类。很多攻击事件,是人类侵入了它们的栖息地,打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或者是在不了解它们行为模式的情况下,贸然靠近造成的。将所有可能具有危险性的动物都视为“洪水猛兽”,并不能帮助我们更安全地与之共处,反而会加剧人与自然的隔阂。真正重要的是去了解它们的习性,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

总而言之,我们对动物的认知,充满了各种主观臆断和以偏概全。与其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去评价它们,不如放下身段,以一颗好奇和谦卑的心去观察、去学习。动物世界是一个充满奇迹和智慧的宝库,只有真正去了解和尊重它们,我们才能发现其中更多不为人知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猫喜欢吃鱼这个问题,其实是有很远的渊源的。

猫咪是天生的肉食者,其身体构造和其他的猫科动物非常接近,比如老虎、豹、狮,只不过猫的体型较小。尽管如此,猫作为一名肉食者,天生就拥有出色的捕猎技能。在古埃及,当地人非常崇拜猫,把猫奉为神明。在老鼠横行的时代,猫为他们消除了鼠患,当时的人们把猫视为救世主。


除了捕猎老鼠,其他小型的动物也可能成为猫咪的食物,比如鸟类、鱼类甚至昆虫。由于猫咪是天生的肉食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是为食肉而设计。猫咪长长的触须,能感应到空气中微小的颤动,方便将猎物定位。而猫咪的猎物一般都是体型较小的动物,这使得猫为了追捕猎物不得不去一些较狭小的地方或洞穴,而胡须有助于猫咪判断自己的身体能否穿过去。


众所周知,猫咪是夜行动物,它们拥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在夜晚也能清晰的看到周围的环境。经过研究发现,猫咪要保持良好的视力,需要一种能够提高夜视能力的物质——牛磺酸。这种物质对猫眼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有促进作用,如猫咪日常饮食中严重缺乏牛磺酸,会引起猫咪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长期缺乏牛磺酸还会导致猫心肌扩张、不育、流产等严重问题。

看到这里想必我们会认为猫的确应该多吃鱼,补充牛磺酸啊。事实上并不是这样,鱼类缺乏一些矿物质,如钙、铁、钠,除此之外,鱼的肝脏还含有过多的磷和维生素A。过量的磷会影响钙的吸收,长期食用大量的鱼类会导致猫咪缺钙,如果猫咪幼年就开始长期摄入过多鱼类还可导致患上佝偻病。也会引起维生素A中毒,使猫咪出现呕吐、腹泻、牙齿掉落等症状。

因此鱼类并不应该成为猫的主食,在日常饮食中,鱼类摄入量应不超过猫食物摄入量的10%,以每周不超过两次为宜。




分割线,大家都在问原因,哒哒哒哒哒..__@


因为猫进化的时候,是渔民带着他们打鱼。猫才被慢慢训化。长久下来,猫咪就被人们认为他们喜欢吃鱼

user avatar

很多人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鳄鱼在陆地上只能缓慢爬行。

其实,很多种类的鳄鱼都可以在陆地以飞奔(galloping)方式前进,即前腿和后腿同时分别向前和向后迈开,然后再同时缩回、再同时迈开,就跟兔子奔跑一般。下图就是一只正向猎物飞奔的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

除尼罗鳄外,澳洲淡水鳄(Crocodylus johnstoni)、美洲鳄(Crocodylus acutus)、古巴鳄(Crocodylus rhombifer)、新几内亚鳄(Crocodylus novaeguinae)、西非矮鳄(Osteolaemus tetraspis)等鳄鱼也有这种飞奔能力。这几种鳄鱼由于肢体和胸部的肌肉较为细长,可以实现迅速和灵活的迈开及奔跑动作。其中,澳洲淡水鳄在陆地上的奔跑速度最快,高达每秒4.7米。看看下图这只澳洲淡水鳄,它正如风一般疾驰。。。。

从以下视频可以看出它奔跑的连贯动作(姿势还挺萌的~):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911869090279337984


就速度而言,鳄鱼不算特别快(甚至不如人跑得快),但鳄鱼的奔跑速度配合上它们攻击的爆发力和突然性,还是相当可怕的。如果鳄鱼对人突袭的话,也许没等你反应过来,鳄鱼就已经到你跟前了。因此,即使在陆地上,遇见鳄鱼也不能丝毫掉以轻心。


注:以上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美国国家地理网站。

user avatar

很多人谈鲨鱼色变。

其实,鲨鱼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的可怕。1958年-2018年,全世界被鲨鱼攻击致死的一共有439例。

然而,每年有多少鲨鱼被人类杀害呢?保守估计——100万。部分机构的统计数据高达273万。

以下答案编译自文章:Sharks, Sharks, Sharks!

鲨鱼其实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

它们不是人类想象中的吃人机器。它们攻击人类的时候,多半只是把人类看成了它们喜欢吃的海豹。大白鲨最喜欢的食物是鲜嫩多汁,肥硕多肉的海豹。有三种鲨鱼非常凶残,是要特别注意的,它们是牛鲨(Bull Sharks),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s)和虎鲨(Tiger Sharks)。这三种鲨鱼相当的凶残,它们一言不合一上来就开咬。如果你不幸中招,后面会告诉你如何逃生。一般情况下,它们不会咬你,但是啥事都有个万一,不是吗?有的时候,鲨鱼的确会猝不及防地咬人。这种情况在牛鲨身上最常见。牛鲨经常埋伏等待猎物靠近,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猎物收入囊中。后续会有更精彩的,祝你们好运哈!

第一章节:简介篇

  1. 鲸鲨(The Whale Shark) 鲸鲨是世界上最温柔的生物之一。然而它现在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2. 姥鲨(The Basking Shark)也是非常温柔的巨型动物,同样濒临灭绝。你知道它为什么经常张着嘴游泳吗?提示:它是吃浮游生物的哦。
  3. 大白鲨(The Great White Shark)是我最喜欢的鲨鱼,即使它是最危险的鲨鱼。它的最爱是海豹。
  4. 虎鲨(The Tiger Shark)在我喜欢的鲨鱼里面排行老四,因为这位老兄啥都吃!还有,它小的时候身上有斑纹,这也就是为什么它叫虎鲨。
  5. 牛鲨(The Bull Shark)排在老五是因为这哥们儿能在淡水里生活。其它的鲨鱼都不行。
  6. 矮灯笼鲨鱼(The Dwarf Lantern Shark)排行老六是因为它在黑暗(dark)中能发光.*它生活在非常深深深深深深的海域里,而且是最小的鲨鱼。(*作者在此处惊喜地发现shark和dark押韵哦。)
  7. 柠檬鲨(The Lemon Shark)是我心目中的老七因为它的颜色。它是黄褐色的(tawny-colored)。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哦。
  8. 护士鲨(The Nurse Shark)躺沙滩上晒太阳哦。它没有躺那里睡觉,它也不是护士。它说:”甲壳类(crustaceans)**的生物真好吃啊!“ ( **crustaceans指的是带甲壳的小动物)。

第二章节:鲨鱼到底是什么样的鱼类

如果你一直觉得鲨鱼是吓人的杀人狂,请你多了解一下鲨鱼。在众多种类的鲨鱼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曾攻击过人类。(360多种鲨鱼只有10中会咬人)。大部分鲨鱼是温柔的大型鱼类或者温柔的小型鱼类。由于过量的捕杀,鲨鱼濒临灭绝。

I think of sharks not as vicious terrors but gentle fish. I think of them as vital, not vile.

在我眼里,它们不可怕,不恐怖,它们就是温柔的鱼儿。它们是海洋生物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非邪恶的一部分。

有趣的事实:鲨鱼有各种牙齿,数量齐备。

第三章节:鲨鱼吃什么

鲨鱼什么都吃,从各种鱼类到甲壳类到垃圾。大部分鲨鱼吃鱼。地毯鲨吸食美味的甲壳类生物,它们用触须(barbels)探寻食物。位于深海的鲨鱼则耐心地等待食物“从天而降”。滤食类(filter-feeders)长大嘴巴,吸入大量浮游的小鱼小虾进食。

下面是一个鲨鱼食物清单(含各种不同餐食习惯):鱼,甲壳类,垃圾,腐肉(carrion),其他鲨鱼,人,人的身体部位,浮游生物。

有趣的事实:有些鲨鱼有超过五排的牙齿。

(编译至此只完成了一半,毛毛虫对于鲨鱼的爱让老母亲感动至深。如果你也被感动到,希望继续看下去,点赞或者给我评论,好让我知道她对鲨鱼的爱,有人真的想看,我会继续完成编译。谢谢!)

作者简介:

Harmony,又名毛毛虫,是一个热爱鲨鱼的小朋友(7岁)。她致力于保护鲨鱼。她有高超的技艺。。。(吹不下去了)

ref: nationalgeographic.com/

user avatar

各种和龟有关的知识,比如:

龟和乌龟!

巴西龟和巴西!

不是所有龟都能游泳!


1.先说龟和乌龟,简而言之:乌龟是龟的一种,但不是所有龟都是乌龟

就好像高尔夫是大众的,但你不能说所有大众都是高尔夫。


乌龟是我国本土龟种「草龟」的雄性在性成熟后的一个别称,来源是因为公草龟性成熟后有很大概率会变得乌黑,所以别名乌龟。不过因为乌龟这个词基本被滥用了,所以现在一般叫墨龟。

上两张图是草龟

这个就是墨龟,这个名字是不是很形象?所以乌龟这个名字其是从这里来的。



2.这个是巴西龟,他不是乌龟——他也不是巴西来的

巴西龟学名密西西比红耳龟,美国来的。正宗的入侵物种,请勿随意放生。

之所以叫他巴西龟,是因为最开始我国进口过一种叫「巴西彩龟」(Trachemys dorbigni)的龟,后来因巴西彩龟比较贵,红耳龟幼体又和巴西彩龟长得像,就顺带着也叫他巴西龟了。所以现在的巴西龟其实是红耳龟,正宗的巴西龟已经很少见了。

上图这个才是正宗的「巴西龟」Trachemys dorbigni


3.不是所有龟都能游泳!

龟一般习惯上我们分成三类:水龟,半水龟和陆龟。

水龟就是刚才举例子里面的草龟、巴西龟,顾名思义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水里。

半水龟一般生活在水边,同时可以在水边和陆地上觅食。

陆龟基本就完全生活在陆地上了。另外所有陆龟均是保护动物,请勿个人饲养。

比较简单的区分方法是水龟爪子上有蹼,所以看到爪子上没蹼的龟千万别随便放生,比如这样:

上图这只可怜的龟是「缅甸陆龟」不能在水里生活也更不能在海里生活。

上图这俩可怜的龟应该是「亚洲巨龟」,幼体是水性很不好的水龟,成体是半水龟,也不能随意放生。

所以,不是所有龟都生活在水里!


关于龟和爬行动物的误解还有很多,想到再更新。

user avatar

流浪猫好可怜啊

流浪狗好可怜啊


本来不想补充的,好多人一上来就喷………

流浪猫已经是部分地区鸟类灭绝元凶,部分地区的松鼠,花鼠,野兔数量大幅度减少,流浪猫的数量过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流浪狗带狂犬病病毒的不在少数。而且由于被遗弃或者其他原因,大多数流浪狗对于人表示警惕甚至有攻击行为。

说起流浪狗,想到我校曾有只流浪狗深得同学厚爱。但某天不知感染何种病毒,在教室吐血而死。所有当时在该教室的同学之后全部去体检,校方反复消毒才让教室重新启用。虽然最后表示这种疾病不是人畜共患病,但影响了期末考试教室的安排。

补图几张关于流浪猫的,源自知乎,有知道来源的麻烦评论告知,随时补充来源。



user avatar

人民群众都认为狐狸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性的动物,经常与“狡猾”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仅就西藏的藏狐而言,这是一种蠢萌而且智商相当堪忧的东西,在智力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远在狼、狗这些同科动物之下,甚至赶野猪都差了一大截。


说藏狐是食肉动物里面的智障一点都不为过。

不要说熊科、猫科这些身体与智力都很赞的,就是犬科里面,这货都算是脑子被门夹过的那种,脾气还特别臭,性子急得要死。多亏了青藏高原上数不胜数的高原鼠兔、旱獭的不限量供应自助餐才能存活至今。


颜值也比较让人捉急,别的狐狸都是尖尖的瓜子脸,就算是吃胖了也是个圆脸,你特么作为一个狐狸你长个国字脸算是怎么回事?长那么大腮帮子你是要留着过年是吧?

你看你亲戚:

你看你远房姑奶奶:

你就是修炼成妖精你都是个憨货你知道不?狐狸精里你都是个从事重体力劳动的……


智障行为之一:不会挖洞


藏狐只会挖洞抓鼠兔,不会给自己弄个藏身之所,只能跑去抢旱獭的洞来住。


旱獭这东西也是个憨货。

西藏的汉族人管这东西叫做“雪猪”,一般在雪线附近的草甸里活动,杂食。混熟了并不怎么怕人,因为人不会吃它。这货的防御武器就是一煮就臭到没有办法的肉,连藏狐都不爱吃它们。

人家这么萌,你藏狐跑去把人家的窝占了你好意思吗?



智障表现之二:极其容易捕捉


龙牙以前在部队的时候很是调戏了不少野生动物,但是我并不吃它们,一来保护生态环境,二来怕寄生虫病、鼠疫什么的。藏狐这东西是经常受到调戏的品种之一,另一种是爱吃人肉的秃鹫。


抓藏狐,你首先需要一把细钢丝:

做一个活套,注意红圈那个地方,那是个单向结,一旦活套套紧了就不会再松开。

然后在藏狐活动的区域,找个垂直于地面的土坎,水平往里挖一个洞,洞的深度略略大于藏狐的头长即可。我可不会专门跑去给你找个土坎挖洞,就拿我面前的音箱示意一下:

洞的大小、活套的大小、藏狐的脖子粗细差不多一致,活套略小于洞口直径。最后在洞里扔一块猪肉。


很快,猪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会把狐狸引过来的。狐狸先森并不会注意到陷阱的存在,一头扎进去吃猪肉,把肉叼在嘴里它就会缩回脖子,脖子上的毛就会把活套扯紧再也没法松开。


你就得到了一条嘴里叼着肉舍不得放开、气急败坏而又无可奈何的狐狸先森。我一般这时候会把它们放了,但是要小心它们咬你——这时候的狐狸先森正在气头上,被自己的智商气得暴跳如雷。


智障表现之三:连最好抓的食物都经常抓不到


藏狐先森最常见的荤菜是高原鼠兔。这东西不是老鼠,是兔子——兔子尾巴长不了,这货是没有尾巴的。别看它萌,藏族同胞一点也不喜欢它们,它们在草场里到处打洞,数量太多草场就退化了。

这是一片退化的草场,箭头指的就是鼠兔先森,到处都是它们的洞。


这种小萌物是老鹰、狼、狐狸都喜爱的小点心,不过对于捕猎能力超群的老鹰、狼都不过是开胃小菜,对于可怜的藏狐先森是难得的美味佳肴。狐狸先森并不能经常抓到这种蛋白质丰富的美味,而需要去啃草根、花、草籽,为了一坨猪肉落入狡猾的龙牙手里,惨遭智商与人格的双重侮辱。



西藏这个地方,凛冽的山风造就了粗糙的汉子,却在野外造就了一堆小萌物——太冷了,不长得萌一点活不下去,毛长了就容易变萌。龙牙属于糙汉子里面比较糙的那种,大家心目中一直很高冷的代表着神的秃鹫和鹰也经常被其调戏:我经常装死,等秃鹫和老鹰来一探究竟的时候,突然跳起来吓得它们扔下一地的毛跑路。


青藏高原上有很多萌物,狐狸、鼠兔、旱獭、黄羊、藏羚羊、野鸭子、熊、狼,它们在这片色彩斑斓的土地上撒欢、坚持、放纵。把你自己从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抠出来,重新投入食物链中间去,融入它们,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狐狸先森尽管蠢得让人黯然神伤,不过毕竟是生物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们控制了鼠兔的数量,避免了草场退化,不要随便捕捉它们,抓藏狐先森本地藏族同胞会骑着摩托车追着你打的。

鉴于评论里还有私信里很多人要求我删掉关于怎么抓藏狐先森的那一段,我只能说你们对于自然界、食物链真的太不了解了,实话说,我能抓到,你是肯定抓不到的。藏狐先森在自然界里虽然蠢得特立独行,在它的环境里,无论如何智商还是要碾压普通人尤其是北上广深的诸位好几个数量级。

user avatar

就比如说狼吧,长期以来这种动物一直被各位文学家们添加了上各式各样神奇的标签,它被妖魔化或者说被神化的那些传言想必大家也应该都有所耳闻。以之前在qq空间跟微博等地方广为流传的下图为例,它甚至被传成了一种不吃嗟来之食、无法被人类驯服的动物:



但显然,事实不会因为几部文学作品又或者几张图而有所改变的,狼当然是可以驯养跟驯服的:


倒不如说狼要是不能被人类驯服,大家家里狗是怎么来的?目前在分类上,狼与狗是同属于食肉目犬形亚目犬科犬属灰狼种的,双方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狗无疑就是由狼驯化而来的


何况狼在经过训练后,实际上也是可以去表演马戏的,不然难道下面这些都是狗不成?




除了添加像无法驯服、悍不畏死这些所谓狼的品性之外,狼群的规模也常在文学家们的笔下被各种夸大,往往少则数十多则成百上千,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跑了一阵,只听得身后虎啸狼嗥,奔腾之声大作,回头望时,烟尘中只见无数虎豹、野骆驼、黄羊、野马疾奔逃命,后面灰扑扑的一片,不知有几千几万头饿狼追赶而来。《书剑恩仇录》

天黑后,狼已经聚集了几百只,它们先在部队必经的路上,把队伍拦住。《那些本不该消失的生命》

我们人数虽少,也缺少冲锋枪的火力,但不乏一等一的射手,而且狼群数量有限,在此之前,已经折了二十多只,现在只剩下六七十只。《鬼吹灯》

迁徙狼是狼群为了生存下去而被迫采取的手段,这时候狼就不是几十头、几百头,多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上千头狼聚集在一起。《藏地密码》


这让不少人都以为狼群的标准规模就是数十头左右,但现实中的狼群只以5-8只或更多个体形成家庭群,且一般不超过20头:



黄石公园2010年对园内13个狼群的科考:


更多关于北美狼群的资料:


再分享一下由我朋友制作的关于常见动物谣言的辟谣系列图片:











最近又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个央视为提倡保护濒危动物做的公益广告,相信喜欢cctv9的人都印象深刻。虽然央视出发点是好的,但这里的错误也确实误导了不少人,要知道亚洲猎豹还没有灭绝。



不过虽然还未灭绝,但亚洲猎豹的处境也并不乐观,2013年IUCN已经把它列为最脆弱的动物了,目前伊朗的Naybandan野生动物保护区拥有最多的亚洲猎豹。


而根据2014年卫报的报道,当时伊朗的亚洲猎豹种群数量已经只剩40-100只了:



附一个介绍了当时伊朗保护区内亚洲猎豹的纪录片《假如动物灭绝了》:



还有,网上流传的所谓猎豹不能爬树也是错误的说法,它是能够爬树的







最后截图留念一下评论区的神人:

user avatar

食草动物不是单纯的素食主义者。

路透社曾报道过印度的一头牛,在一个月之内吃掉了48只小鸡

家兔吃肉对养过兔子的人来说并不新鲜。加拿大的白靴兔也被发现吃鸟,甚至其他兔子和猞猁的尸体。松鼠也会吃肉,不管是死掉的老鼠、还是一只鸟,它们都不介意。

鹿会吃掉受伤后无法飞走的小鸟,还被人拍到食用野兔的尸体。

长颈鹿爱好捕食者吃剩的骨头。这种现象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嗜骨癖(osteophagia)。

河马一夜能吃掉40公斤草,但是偶尔也会吃黑斑羚、幼年非洲象,甚至同类的尸体。现在它们已经被食草动物除名,成了杂食动物。大象会利用自己灵活鼻子捞鱼吃。

草食性哺乳动物吃肉并非特殊个案。在摄像机的帮助下,从圈养到野生,从热带草原到北极圈,到处都能发现这种现象。

一种解释认为,食草动物吃肉就和吃土、吃毛一样,是一种异食癖。在缺乏蛋白质或某些矿物质,或者有寄生虫时,它们就会以吃肉代替吃植物。

不过,许多在人工喂养下,没有明显疾病的食草动物也会对肉表现出兴趣。这说明食草动物吃肉不见得是病理性的行为。

首先,食草动物也能消化动物蛋白和脂肪。对于它们而言,动物是比植物更高效的营养成来源,不但能量密度更高,而且脊椎动物并不能直接利用植被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需要靠肠道菌群才能分解消化。

所以,牛羊和猪的饲料中经常添加5%以下的“动物性饲料”,比如牛奶、肉粉、肉骨粉、鱼粉。曾经流行一时的疯牛病,就是牛饲料中的肉骨粉导致的。

给你的宠物兔喂排骨同样是不明智的。它们代谢动物脂肪的能力不强,长此以往会导致肥胖等问题。

其次,所谓的“吃肉”“吃素”主要是为了分类方便,它们的分类界限并没有那么明显,绝对的肉食动物和植食性动物都是极少数。

比如盛产草食性哺乳动物的偶蹄目(鲸偶蹄目),也包括各种杂食和肉食动物。

鹿的祖先古鼷鹿(Dorcatherium)和一些现代鼷鹿也被认为是杂食动物。它们吃昆虫、水生动物和腐肉。

早已灭绝的偶蹄目动物蒙古安氏兽(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根据骨骼推测也是一种食肉或食腐动物。

回到食草动物为什么要吃肉的问题上,其实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它们要吃草?

在一个陆生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首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提供的光能。其次,食草动物通过吃植物,获取自己所需的能量。最后,食肉动物又从食草动物的肉中获取能量。

考虑到食物链每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不超过10%,一个生态系统能承担的食肉动物的数目非常有限。而供养一群肉食者,就需要相当庞大的能量消耗。

以人类为例,世界上约有70亿人,同时养着650亿只鸡、8亿头猪、10亿头牛、20亿头羊。它们生产的肉、蛋、奶依然不够所有人食用。

这决定了肉食性的动物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动物必须以素食为生。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广大食草动物们对偶尔开荤的向往。

https://www.zhihu.com/video/1121404925426495488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知识,请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哔哩哔哩、YouTube,搜索「混乱博物馆」,关注我们。

user avatar

我觉得,人对哪怕是常见动物也有挺多误解的,

有时候会把这些动物想的很弱,把自己想的很厉害,

这是城市动物日益膨胀的自信心和手无缚鸡之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比如,

你以为马不咬人,


但是其实马咬人,

还会喷口水,喷鼻涕。

我突然想起来了,

如果你把手指头盲目塞进兔笼子里,

会发现兔子也咬人。




你以为牛挡着路你也敢走过去,


但是其实你不敢走过去,


因为成年公牛的威慑力超乎你想象。



你以为趁着母牛不在就可以调戏小牛,




但是其实你不可以调戏小牛,


因为母牛很可能就在旁边,

如果母牛不在,

小牛会把她叫过来打你。



你以为你可以这样抱起一只成年兔子,


但是其实你不可以这样抱一个成年兔子,


很容易被踹到,

而且超疼,

而且这样抱着容易跑掉,

而且跑了之后你根本抓不住。



你以为猪只吃草,


但是猪也吃鸡,


不仅如此,

如果大小合适,

它也能吃人。




你以为你和从小玩到大的狼狗的友谊无坚不摧,


但是一坨新鲜的【】就可以检验你们的友谊,


要是拦着它,

还会被咬。


你以为你有火把就能打过

但是其实你哪个都打不过,

如果你捅了人家的窝,

不快点跑真的会被蛰的。



你以为你可以摸陌生毛毛虫,


但是它是一个洋辣子,


摸了之后会被炸一脸,

接着整个人都会肿起来,

能肿好几天。


最后

你以为棉狼今天不更新,



但是他更新了!


虽然写了三天一涂鸦,

但是也没准会一二四五天一涂鸦₍˄·͈༝·͈˄₎ฅ˒˒

如果你已经订阅了我,

偶尔想起我的时候,

可以戳进我的主页看一看历史记录,

万一就有没刷到时间线上的更新呢?

感谢收看。

user avatar

“狼很危险恐怖”

但狼其实怂得很,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主动攻击人类。

作为一个狼吹,我得说:野外一般情况下,狼不仅不会吃人,最多对峙一下,很多时候见到人撒丫子就跑,哪怕是群狼。

狼吃人会在哪些情况下呢?狼得了狂犬病,见东西就咬;狼吃见狼就跑的弱小的孩子;狼饿得走投无路……如果狼吃人的新闻被牧民听到了,他一定会觉得很蹊跷,有是有,但绝对是个例。我基本上听过周围近几十个关于见狼的经历,包括科研人员、牧民、野生动物摄影师、上山下乡的知青等等,加上自己的经验,我可以说说,一般情况下,狼怂得很。

站在一个狼的角度,捕杀一个人的成本远比捕杀一头牲畜的成本高太多太多,收效却小。而且狼见过的轰赶狼的牧民比一般人见过的狼多多了,狼知道人有多可怕。

当然了,狼真要吃我,咬死我肯定没问题,但是我也会让它负伤。

讲几个我周围的例子:

1.有一年师兄在藏北遇到狼,在吃一只岩羊。他们想开车缓缓靠近,结果相距甚远狼扔掉了整只岩羊绕一座山逃走了,人当时还来不及下车(一般野生动物对车的恐惧比对人小很多)……

2.我在藏羚羊产羔地遇到狼,开车靠近狼的时候它几乎要扔掉藏羚羊,我一下车狼彻底吓跑了。最后狼才回来把羊吃完。我最后还下车追着狼一起跑了一段路哈哈哈,我心中凶猛的狼设于是崩塌。

狼对我吐舌头

狼吃藏羚羊

狼在我们车旁跑

当时见狼还有几个感觉,夏天狼身瘦腿长,冬季毛长才会显壮实。狼不会像狗那样吼,巨能吐舌头。不得不说没有吼声就显得狼很没排面,哈哈哈哈哈哈。

3.老师在野外遇到无数次狼,他孤身一人遭遇群狼。狼都不会看他一眼,反而去追他身边的普氏原羚和绵羊。

4.无数牧民都说,狼没有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棕熊。想吃羊的狼,看到牧民基本上逃远远的。我最早询问牧民你们怎么防狼,狼有多恐怖的时候,牧民都一脸懵逼。最后好多人直接说他在狼不敢来,不恐怖。

5.我看过很多见过狼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分享的经历,狼只能靠汽车缓缓靠近,人想走近基本不可能。网上还有一个大佬说,他看到11只狼组成的狼群,想往前走去拍,发现狼全部吓跑。。。


但是啊,例证没有绝对说服力。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在特殊情况被狼吃还是有可能的,谁都不想冒这个险是吧。文学作品、古书里、网络视频为人津津乐道的只有狼攻击人的例子。但假如真正遇到狼了,不要背对狼,更不能逃跑。把自己的衣服撑起来显得自己很强大,旁若无人离开就是了。

我所谓的怂,是基于和虎等大型食肉动物对比,和人们的印象对比。其本身还是相对危险的,只是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危险。

当然,非牧区的人想看到狼不下足功夫是很难见到的,这种场面yy一下就可以了哈哈哈哈。

重返狼群里面有一句话:“人比狼高等,浪逼人高贵。”

大家不要对凶猛的野生动物有偏见,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最可怜,最容易受到侵害。华南大部分地方虎、豹、云豹、豺、狼都完犊子了,只剩下杂食的亚洲黑熊苟延残喘。还是需要好好保护。说白了狼如此怕人,也是人狼冲突导致的悲哀。

要说国内野外十分危险的动物。虎这些伏击的猫科动物很恐怖,棕熊很恐怖,发怒的羚牛、野猪、野牦牛、亚洲象都恐怖,说不定就被咬死拍死顶死踩死了。妈的,哈哈哈哈哈哈。

ps评论里面说北美灰狼怎么着,这个亚种确实比西藏等地的大不少。不过我不了解,没有发言权。我所谓怂是和人们印象里对比,和其它大型食肉动物对比,狼的攻击力很强,但是一般情况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没想到这个回答看到的人还不少。给大家看一个大佬刘大牛写的详尽的有关狼攻击人的文章,这篇有理有据很精彩,公众号很棒:

mp.weixin.qq.com/s/iHEE

user avatar

很多人觉得虫子是“弱势群体”,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结束它们的生命。

其实,就算不提一群虫子的战斗力有多可怕,即使只有一只,也不是每只虫子都能被你的手指轻松碾死,甚至连汽车都不行。

近期,一种北美西海岸的常见甲虫登上了《自然》杂志。这种叫做铁定甲虫(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的昆虫,虽然无法飞翔,却拥有令人惊异的抗压能力,别说用手捏死了,就算汽车碾过,它都能毫发无伤。有时,想把它们固定在标本盒里的昆虫学家们会感到一筹莫展——它们的铁甲甚至可以让固定标本用的钢针弯曲。

铁定甲虫

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躯,如何能够承载如此重压?

铁定甲虫属于瘤拟步行虫科,身长2到3厘米,生活在北美大陆的西海岸。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铁定甲虫超强的抗压能力主要来自于三点。

一是铁定甲虫的背部鞘翅特化为了一整块背甲。

普通飞行甲虫的背部装甲是两片鞘翅,也就是将第一对翅特化为类似外骨骼的坚硬“剑鞘”,将柔软的后翅藏在下方。两片鞘翅间只在最上方处凭借一个像活页一样的结构来控制开合,在飞行时两片鞘翅打开,平时则合并为背部装甲。

这样的结构虽然很好地兼顾了保护性与飞行能力,但在抗压能力上还是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举个例子,平时我们在路上看到被碾压的飞行甲虫尸体,会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呈现出鞘翅向外咧开的形态。毕竟鞘翅虽有一定强度,但它们之间只有一处接合点,遇到压力整体结构自然会发生崩溃。

飞行甲虫化石,注意死去时的姿态(左)和飞行中的瓢虫,注意鞘翅和后翅(右)

但与飞行甲虫所不同的是,以铁定甲虫为代表的步行甲虫们彻底抛弃了飞行能力,转而将最为关键的两片背部鞘翅特化为了一整块背甲,抗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是铁定甲虫的身体结构十分奇特。

科学家用CT观察了铁定甲虫的身体,发现在它们背部外骨骼的下方有一个空腔,这里并没有重要的脏器存在。受到中等程度压缩时,空腔体积变小,而脏器则并不会受到损伤。这一空腔的作用和不少豪车装备的空气悬架有几分相似。

而当载荷进一步增大时,空腔已经不能抵消全部伤害,这时就要外骨骼来“硬扛”了。铁定甲虫这身铠甲可不是吃素的,它的外骨骼格外强健,作为背甲的鞘翅密度甚至达到了1克每立方厘米,是很多飞行甲虫鞘翅密度的两倍左右。

装死中的铁定甲虫

三是铁定甲虫的背部护甲连接方式多样且坚固。

虽然各种步行甲虫的背部铰链接缝存在一定相似性,都是类似于拉锁锁齿的互锁机构。铁定甲虫的近亲甲虫们大多采用一个主锁齿的结构,而它则把锁齿分为数个。这种结构经过科学家们的计算机仿真模拟,被证实其确实具有极高的强健性。

而且,组成背部铰链的并非是整块材质,而是富含蛋白质的多层材料。这些材料平时紧密地堆垛在一起,但一旦受到致命挤压,层间就会出现间隙,这些间隙又可以起到进一步释放应力从而保护铰链锁齿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腹部护甲和两块背部护甲的连接处,铁定甲虫的不同连接部位,不光采用铰接的形式,还有类似于弹簧的松散结构。这些“弹簧”间本身没有硬连接,但是它们极大的活动范围为铁定甲虫在受压时提供了良好的吸能效果

铁定甲虫背部的空腔以及侧面的“铰链”和“弹簧”

完全抛弃了飞翔的铁定甲虫虽然失去了一定的移动自由,但特化的“铁甲”让它们获得了惊人的生命力,钢针、鸟喙、手捏都是小case,甚至汽车都无法将它们碾毙。与很多只有数周寿命的甲虫相比,铁定甲虫的寿命长达7、8年,完全是甲虫进化的神迹。

参考文献:

1. Toughening mechanisms of the elytra of the 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

nature.com/articles/s41

2. Scientists reveal how diabolical ironclad beetle can bear huge weights

theguardian.com/environ


作者:可可(昆虫专门店 )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