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男子每天 8 颗维生素吃出肝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维生素吃多少量合适?

回答
警钟长鸣!男子日服8颗维生素竟吃出肝衰竭?别让“健康”变“伤身”

近日一则令人心惊的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男子因为每天服用8颗维生素,结果竟然吃出了肝衰竭。这则消息无疑给那些习惯将维生素当“万能药”的现代人敲响了警钟。我们不禁要问,平日里我们常吃的维生素,为何会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

为何区区维生素,能让肝脏“罢工”?——原因剖析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维生素在人体内扮演的角色,以及过量服用可能带来的危害。

维生素,顾名思义,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有机物质,它们参与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活动,从能量代谢到免疫防御,再到细胞修复,都离不开维生素的“身影”。然而,维生素并非越多越好,就像水一样,虽然重要,但长期过量饮用也可能导致水中毒。

在这起事件中,导致男子肝衰竭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过量累积。我们知道,维生素主要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C、B族维生素)大部分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即使摄入过多,身体通常也能较快地将其代谢掉,出现中毒症状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则不同,它们不像水溶性维生素那样容易被身体排出,而是可以储存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一旦长期大量摄入,这些维生素就会在体内不断累积,超出肝脏的代谢能力,从而对肝脏造成损伤。

具体到这位男子服用“8颗维生素”,我们很难直接断定是哪一种维生素导致的肝衰竭,但可以从几个可能性较高的角度进行推测:

1. 维生素A过量:维生素A对于视力、免疫系统和皮肤健康至关重要。但过量的维生素A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皮肤干燥脱皮,甚至肝脏损伤、骨骼疼痛等。长期高剂量摄入,确实可能导致肝脏中毒。
2. 维生素D过量:维生素D是钙吸收和骨骼健康的关键。然而,过量的维生素D会导致血钙水平升高(高钙血症),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肾脏损伤,甚至肝脏受累。尤其是一些市面上销售的复合维生素,其维生素D的含量可能就比较可观。
3. 某些复合维生素的“高浓度”组合:很多复合维生素产品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全面营养”的需求,会一次性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可能将其中某些维生素的含量标示得很高。如果男子服用的这8颗是某种高浓度的复合维生素,或者里面含有前面提到的高风险脂溶性维生素,那么肝脏的负担就会大大加重。
4. 个体差异与潜在的肝脏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相同剂量的维生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存在差异。如果该男子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肝脏基础疾病,或者对某些维生素的代谢能力较弱,那么即使是相对不那么极端的剂量,也可能引发严重的反应。

维生素“吃多少量合适”?——量体裁衣,切忌盲目跟风

理解了维生素过量摄入的危害,我们再来谈谈“维生素吃多少量合适”这个问题。这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需要量体裁衣,科学评估。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观点:对于大多数饮食均衡、生活规律的健康人来说,通过日常饮食摄取所需的维生素是完全足够的,不需要额外服用维生素补充剂。

如果真的需要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其剂量应该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 明确自身需求,而非盲目补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需要补充维生素。是由于挑食偏食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是怀孕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增加?还是患有某些影响营养吸收的疾病?如果你身体健康,饮食多样,就无需额外补充。
2. 参考推荐摄入量(RDA)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是指能够满足绝大多数(9798%)健康个体生理需求的每日摄入量。这个量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是指每日摄入某个营养素的最大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很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所有的维生素补充剂,都应该确保其每日摄入总量不超过UL值。 这也是为什么在选择维生素产品时,要注意其单位剂量和每日推荐服用量,并与其他可能含有的维生素来源进行累加计算。
3. 咨询专业人士(医生或注册营养师):这是最安全、最可靠的方式。医生或注册营养师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饮食习惯、是否有特殊疾病等,为你评估是否需要补充维生素,以及需要补充哪种维生素,剂量多少,以及服用多久。他们会指导你选择合适的补充剂,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仔细阅读产品说明:购买维生素补充剂时,务必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和正规的销售渠道。在服用前,仔细阅读产品标签上的成分说明、剂量建议和注意事项,了解其中各维生素的含量,并确保与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一致。
5. 警惕“高剂量”宣传,避免“越多越好”的误区:有些商家会夸大某些维生素的功效,并宣传“高剂量”产品。但“高剂量”并不等于“更好”,反而可能带来风险。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被营销噱头所迷惑。
6. 注意与药物的相互作用:如果你正在服用其他药物,一定要告知医生或药师,因为某些维生素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以这位男子的情况为例,他每天服用8颗维生素,很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剂量远超其身体所需的,甚至是超过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高浓度”维生素产品,并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导致了肝脏的严重损伤。

总而言之,维生素虽好,但并非万能,更不能随意大量服用。健康是建立在科学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上的,维生素补充剂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了解自身需求,咨询专业意见,理性选择,才能让这些“健康卫士”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健康的“绊脚石”。这则新闻,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永远要保持一份清醒和审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记得以前看荒野求生的书,讲述在野外如何靠捕杀并且食用动物求生存。特别提到如果捕获到了一头熊(暂且不讨论如何捕获一头熊),千万不能吃熊的肝脏。因为熊的肝脏维生素A含量超高,含量是成人男体维生素A 耐受性的3-4倍,所以食用熊肝脏会导致维生素A中毒。



中毒的严重程度在于他们吃下熊肝的多少,明显症状包括:昏昏欲睡、迟钝无力、易怒、剧烈头痛、骨痛、视觉模糊和呕吐。在这些症状中较严重的恐怕就是脱皮了。病情比较轻的可能只是嘴部附近脱皮,病情严重的话就是全身皮肤都会大量脱落,甚至连脚底也会脱皮。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肝损伤、出血、昏迷,乃至死亡。


好像是因为动物一般夜间视力都比较好,就是因为肝脏里有很多维生素A,而人类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会得夜盲症。


所以,通过这个知识点,看到服用超量的维生素吃出肝衰竭就不奇怪了。


根据描述患者“感觉到乏力、胃口不好,又过了10天,还出现了小便发黄、皮肤发黄。”似乎主要是维生素A过量的表现症状。

user avatar

先给结论:题目描述太少,不能完全确定是过量服用维生素造成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维生素吃多了会不会中毒?吃多少会中毒?

维生素一般分为两大类,脂溶性和水溶性。

脂溶性,就是溶于油脂,不溶于水。

水溶性,就是溶于水。

显而易见,脂溶性维生素,由于不溶于水,不容易通过小便排出体外,所以更容易导致中毒。而水溶性维生素,就算吃多了一些,也可以通过尿液排出去,不易中毒。

因此,我主要聊聊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有4种,分别是维生素A、D、E、K。

维生素A

一、什么是维生素A?

维生素A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包括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酯及视黄酸。

二、维生素A的来源是什么?

有两大来源:

一是动物性食物,动物内脏(肝脏)、乳类、蛋类中都含有。

二是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素,它能在肠道中转化成维生素A,一般存在于深色的蔬菜水果中。

​三、维生素A有什么作用?

1、对眼睛好。

如果缺乏,会造成光线暗时视物不清,还可能引起眼干燥症和角膜溃疡。

2、对皮肤好。

如果缺乏,会造成皮肤干燥、易脱屑,过度角化,也就是皮肤粗糙。

3、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维生素A可以影响到细胞内遗传物质DNA和RNA的合成,还影响正常精子发生和胎盘发育。

严重缺乏可致身高落后,牙齿釉质易脱落,失去光泽,易发生龋齿。

4、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

在维生素A缺乏的亚临床或可疑亚临床缺乏阶段,免疫功能低下就已经存在。可以表现为反复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且易迁延不愈。

5、影响造血。

维生素A缺乏可影响铁的转运和储存,从而引起贫血。

四、不同年龄段人群每日所需维生素A的量:

请看图:

大概说明一下,第一纵列表示年龄,第二纵列表示推荐摄入量或适宜摄入量,第三纵列表示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其单位都是ug,如果换算成IU,须乘以3.3。

请注意,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并不是指每天的摄入都不能超过这个值,而是指长期平均的每日摄入量。

举例说明,一名10月儿童,适宜摄入量为500ug,即1650IU,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600ug,即1980IU。

一名大于等于19岁的成年人,适宜摄入量为1300u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3000ug。

五、吃多少会中毒?

1、急性中毒

成人一次性摄入30~100万IU,儿童一次性摄入30万IU,可发生急性中毒。

常见的维生素AD滴丸,每一粒含维生素A2000IU,计算一下,儿童要一次性吃上150粒才会中毒,这不大容易吧。

2、慢性中毒

婴幼儿每天摄入5~10万IU,超过6个月可引起慢性中毒;也有报道每天摄入2.5万IU,1个月即出现中毒症状。

按照后一种情况计算,婴幼儿也至少需要每天吃10粒,连续吃一个月。

成年人长期以10倍以上的推荐摄入量摄入维生素A,可发生慢性中毒。

动物肝脏,是常见食物中维生素A含量最高的,列举一下大概含量:

题目中,该患者以8倍剂量摄入,而且,不知道该保健品的维生素A剂量是否为推荐摄入量,也不知道其日常饮食中维生素A的摄入情况,所以也有可能中毒。

维生素D

一、维生素D从哪里来?

只有很少的食物天然含有维生素D(但多脂鱼的肝脏除外),因此,在阳光的作用下,皮肤合成是维生素D的主要天然来源。

当然,现在大家都不怎么晒太阳,所以,维生素D可以终身补充。

二、每天需要摄入多少维生素D?

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在2010年发布了一项关于钙和维生素D膳食摄入需求的报告:

对1-18岁儿童和70岁及以下成人的维生素D推荐膳食摄入量(RDA)是每日600IU(15μg);

对71岁及以上成人的RDA是每日800IU(20μg);

对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其推荐摄入量为每日600IU(15μg)。

三、维生素D有什么用?

主要是参与钙的吸收和代谢,这一点常识可能多数亲都知道吧。

四、中毒剂量是多少?

目前尚不清楚摄入多少剂量的维生素D会导致中毒。

IOM将健康成人和9-18岁儿童的维生素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设定为每日100μg(4000IU)。这也是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的UL。婴儿和9岁及以下儿童的UL更低。

也有报导,每日摄入超过60,000IU维生素D的成人中有发生中毒的案例。

维生素E

一、什么是维生素E?

又名生育酚,它对于生殖功能,脂类代谢有作用,也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二、哪些食物含有维生素E?

麦胚油中含量较多,坚果、瘦肉、乳类、蛋类中含量较多。均衡饮食,一般不会缺乏。

三、推荐摄入量

维生素K

一、来源

分为维生素K1和分为维生素K2。

维生素K1在植物种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绿色蔬菜中。

维生素K2主要由人体的肠道细菌合成。正常人的肠道里面有大量的细菌,所以,除某些特殊情况外,很少出现维生素K的缺乏。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还没有细菌,不过,出生后,肠道细菌会很快定植到他们的肠道里面,医院往往也会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以预防其缺乏。

二、作用

主要是参与凝血。

如果缺乏,人体的凝血功能会出现障碍。

对于骨骼的矿化、冠状动脉疾病,维生素K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维生素K的缺乏

由于维生素K1分布广泛,维生素K2主要由人体的肠道细菌合成,所以,除新生儿外,维生素K缺乏非常罕见。

四、推荐剂量


参考文献:

Uptodate:Overview of vitamin A

Uptodate:Overview of vitamin D

Uptodate:Overview of vitamin E

Uptodate:Overview of vitamin K

user avatar

很简单,维生素吃多了就会中毒。

不然你以为,为什么维生素的摄食剂量会有严格的标准?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竟然还有人认为微量元素、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


通过天然植物摄入维生素,基本不会出现中毒的情况。出现维生素中毒,一般来说都是过量摄入维生素补充剂所导致。

通常来说,水溶性维生素容易代谢,在人体内储存少,不容易中毒。

脂溶性的维生素,由于不溶于水,无论吸收还是排泄都与脂肪代谢相关。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后会被储存在肝脏内,代谢率较低。加之脂溶性维生素大多比较稳定,不容易分解,所以更容易因为摄入过量而引起中毒。

  • 不过值得强调的是,哪怕脂溶性维生素含量高的天然植物,大量食用,通常也不会出现维生素中毒。一般都是过多摄入补充剂或者保健品多导致的(过多摄入动物肝脏也可能导致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

  • 维生素B族
  • 维生素C

虽然维生素C并不容易中毒,但一次性摄入过度也会导致低急性中毒。出现恶心、腹部痉挛、腹泻等中毒症状,这可能是未被吸收的维生素C通过肠道的渗透作用引起的。过量维生素C的摄入还可能导致铁的过度吸收,也有实验报告显示,经常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的男性,肾结石风险增加了近两倍[1]

维生素B族的过量摄入,虽然危害性也不是太大。但如果严重过量,则危害性同样会大大升高。例如,维生素B3严重过量,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糖尿病,以及肝脏受损。

脂溶性的维生素主要为:

  • 维生素A
  • 维生素D
  • 维生素E
  • 维生素K

不同的人群对维生素耐受性有有一定的差异,维生素A在肝脏中的吸收储存效率相当有效,婴幼儿和儿童对维生素A特别敏感,每天摄入量高于1500 IU/kg(相当于450μg/kg,10kg的幼儿中毒剂量是4500μg)就可能导致维生素A中毒[2]

中国膳食指南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ugRAE/d):

通常推荐摄入量都会远远低于耐受剂量,距离中毒剂量更是很远。

但并不能保证一些违规保健品中的维生素含量究竟有多少,如果一家保健品为了增加疗效,实际添加的维生素接近耐受下限,那么你每天多吃几颗,导致中毒概率自然大大增加。

维生素A中毒症状,主要有[3]

  • 特发性颅内高压、脑水肿、颅骨异常软化(婴儿和儿童)、囟门膨出(婴儿)、复视(幼儿)、体重增长不佳(婴儿和儿童)、骨骺过早闭合
  • 影响意识、易怒、食欲减退、头晕头痛、昏昏欲睡、视觉模糊、恶心呕吐
  • 高钙血症、骨痛、自发性骨折、胃粘膜钙质沉着症、心脏瓣膜钙化
  • 肝损害、尿毒症、皮肤剥落、瘙痒、溢脂性脱发、对阳光敏感、嘴角开裂、皮肤变黄

其中,出现长期代谢、骨和神经缺陷的,一般属于慢性中毒;而恶心呕吐、影响视力,以及颅内增加、出生缺陷的一般属于急性中毒。

  • 值得说明的是,以上严重情况下的急性中毒,通常需要高达正常摄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婴儿出现严重急性中毒的剂量是90mg,是推荐量的300倍。所以这类中毒可能源于注射,或者大量误食。当长期超过推荐量的近10倍服用时,如果身体本身代谢水平不足导致耐受性更低,也可能比正常人更容易出现中毒症状。

维生素D过量会引起高血钙症,毒性的症状可包括:

脱水、呕吐、腹泻、食欲减退、易怒、便秘、疲劳、肌肉无力、转移性钙化,以及和骨, 软组织, 心和肾相关的疾病[4]

慢性高血钙症,可导致全身血管钙化,甚至出现肾功能衰退。但同样的道理,中毒剂量往往是推荐摄入剂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以上。

维生素D摄入推荐:

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为60000 IU/天,相当于1.25mg。

虽然维生素E大量服用并不容易中毒,但每天超剂量地达到300mg以上,会出现头痛恶心,甚至一定概率的大出血。

维生素K的大剂量补充,可出现皮疹,以及癌症的更高风险。如果是孕妇摄入大剂量,可导致新生儿黄疸。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虽然维生素大量乃至于超过量摄入会引起中毒,甚至导致一些严重的疾病发生。但是合格合规的维生素产品的维生素含量,都是在推荐摄入范围内,距离过量标准还很远。只要按照建议量摄入,是不会出现中毒发生的。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当摄入维生素A和D的时候,是否有大量食用鳕鱼、狗、狍、鲨鱼、鳇鱼、狼、熊等动物的肝脏。毕竟单纯动物肝脏食用超量,也会引起中毒的。


总之,除非遇到把维生素当补品大量吃的铁憨憨,或者大量食用违规保健品的,通常不会出现维生素中毒的情况。

你水喝多了都会中毒,更何况是维生素呢?

参考

  1.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Vitamin C".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Vitamin C, Vitamin E, Selenium, and Carotenoid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0. pp. 95–185. ISBN 978-0-309-06935-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September 2, 2017. Retrieved September 1, 2017.
  2.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Penniston KL, Tanumihardjo SA (February 2006). "The acute and chronic toxic effects of vitamin 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83 (2): 191–201. doi:10.1093/ajcn/83.2.191. PMID 16469975.
  3. ^ wiki-Hypervitaminosis A
  4. ^ Vitamin D at Merc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Professional Edition
user avatar

看了原报道

关键信息:

本身已经53岁了,本身就有脂肪肝,然后把原来一天1颗的复合维生素,自行加大到一天8颗。


这次媒体这标题我觉得还行吧,也不算太夸张,至少把维生素过量对身体有危害这个点传达出来了,给大家敲个警钟也是好的。


对于补充维生素,我的观点是:

优先从多样化的新鲜食物中补充,如果自己吃不够或者特殊情况比如怀孕或者因生病缺乏时,再考虑补充剂。

补充剂使用要因人而异,看每个人的缺乏情况有针对性的补充,不要不知道自己缺不缺不就乱吃。

水溶性维生素安全性高于脂溶性维生素,除了维生素C和B族,其他维生素都是脂溶性,尤其不要乱吃。

大部分健康普通人,都可以吃复合维生素,但一般不要超过一天两片。

肝功能已经出现异常的人,不仅使用补充剂要注意,生活中其他食物以及药物都要注意,这个锅维生素不背。

不管任何补充剂,都要按照医嘱或者说明书服用,不要自行加大剂量。


我之前写的关于维生素的回答,可以参考,全文复制如下:

维生素、矿物质、多维营养片等等补充剂,一般人有没有必要吃?

首先要区分一下什么是一般人——我认为应该是无病无灾,没怀孕,非儿童和老年人。营养学上分类为一般人群。


对于这些一般人群,营养学建议是,能从膳食中吃够营养就从膳食中吃够,吃不够的,营养补充剂可以作为补充替代。但一般不推荐补充剂作为第一选择。


缺乏也要分两种,普通缺乏和严重缺乏。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缺乏,就是某些营养素你不够,但对健康没有短期明显影响,你自己都可能没有感觉。

在现代,只有极少部分人严重缺乏,长期严重缺乏会引发明显的症状,比如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等。出现这种情况时,补充剂的身份就不是膳食补充剂了,而是一种药品,这时往往医生会给你像开药一样开维生素让你吃。到这个时候你也脱离一般人群了,都生病了嘛。

而对于普通不严重的缺乏,隐性缺乏,营养师一般会评估你的一日三餐,就是看你都吃些啥,有没有不均衡的地方,有没有可能缺乏某些营养素。有缺口就叫你补,先尽量把饮食调整均衡,你要是调整不了,或者觉得你自己做不到,不够,那可以看情况适当推荐补充剂。


自己饮食上想不缺乏营养素该怎么做呢?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饮食多样化——每天吃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不包括调料),食物分类还要涵盖各种不同种类,谷薯类、肉蛋奶、豆类、瓜果、叶菜、菌菇等等各种不同的品种,具体可参考膳食宝塔。


有些人说我就喜欢吃炸鸡薯条,反正现在营养剂那么多我再补充一些营养剂就完事了,有些人说我不爱吃蔬菜水果我就直接吃维生素C行不行?不爱喝牛奶直接吃钙片行不行?用蛋白粉代替肉蛋奶行不行?

对不起,不太行。

实际上,人体必需哪些营养素,也只研究出了个大概,现在教科书上列出来的人体营养需求,也只是基于目前科学的【已知的人体营养需求】,说不定还有某些营养素本来很重要,但是我们压根就还没发现它。

就算按照目前已知的人体必需营养素来给你配营养液,你知道多麻烦多贵吗?的确有配制的肠道营养液,医用的,可以给你维持生命,但是长期使用肠道营养液的患者,说句直白不好听的,生命质量可不敢恭维。

天然食物里很多的营养成分错综复杂,人类科学还没有全部研究明白,更不能一个个分离出来单独生产。


我们现在研究得比较多的,比如明面上的一些营养素的大分类,三大供能物质(糖、脂肪、蛋白质),七大人体营养素(糖、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

每一个大类展开来讲都是千变万化,就比如说糖,单糖双糖多糖,无数种变化;脂肪,必需脂肪酸非必须脂肪酸,短链长链中链;蛋白质那更多了,说不完。

再说维生素,ABCDE,各种各样的维生素,不是说一种维生素就只有一种分子式,比如说B族维生素吧,就是一个大家族,常见的B1 B6 B12,和他们的衍生物,前体物,类似物巴拉巴拉又是一大堆。

矿物质微量元素,钙磷钾铁锌硒,每一个展开来讲也都是千变万化,在不同食物内有不同的存在方式,不同的吸收率。

更不要说植物中还有很多天然营养素,什么花青素姜黄素番茄红素之类的,很多很多。

说这些想说明什么呢,就是自然界的食物,其营养素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假设你要把一个普通食物里的成分一样一样的一点遗漏都没有的分离、提纯,还要保持原有的活性,还要保存起来供人以后食用——这可以说是一个天大的难事。

而你只要把这个天然食物吃下去,你就可以轻松获取它其中各种复杂的营养素。


这就是为什么营养师总是崇尚尽量从日常天然膳食中获取人体营养,而不要过度使用营养补充剂。

当然,科学合理的使用营养补充剂有时也是有好处的,但是不推荐你自己瞎吃,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搞不好还有害。


一个常识——除了维生素C和B是水溶性维生素,其他都是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代谢快,安全性高,脂溶性维生素代谢慢,吃多了容易在体内积累毒性,谨慎使用。


因此如果普通人怀疑自己缺维生素了,你可以看情况自己吃一吃B族维生素和C,或者吃吃复合多维片。但任何维生素,都不建议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吃,或者产生维生素片替代健康饮食的想法。


user avatar

名字起的好,流量必不少。


维生素本质上就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在体内起调节物质作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但是加上了『维生』二字,很多人就如获至宝,觉得吃了能延年益寿。

其实和它相似的物质很多,都在人体起到很重要的功能,比如有一种叫『激素』的有机化合物。


这个名字就起的不好,让人避之不及,如果我是激素的二级代理商,让激素和维生素一样达到销量,我一定给它改名。

比如糖皮质激素改成『不得炎症素』

雌激素改成『女子回春素』

雄激素改成『男子hard素』

生长激素改成『人人姚明素』



和维生素一样看不到副作用,正作用又这么明显,不就财富密码了?

user avatar

十几年前,海量的台湾营养学/美国营养学博士QQ群,每个群都爆满。

所谓的营养博士,天天例行发维生素养身大法,提醒吃药。

每个位群员必备至少8瓶不同的维生素族,然后至少每瓶吃一粒,简直就是饭后零食的量。每瓶维生素五十元以上。

这就是那时期的老人常见的养生道。

当我跟家中老人解释维生素人体的需求量很小的,偶尔吃一片补充补充就行,吃多了也没用,因为吸收不了,个别维生素吃多了还容易导致毛细血管易破裂出血。大剂量吃维生素,一旦停止,还会带来不应症。

然没有用,老人不听。因为维生素零食吃了后心情倍儿好,所以身体倍儿棒。还会引用博士的专业说法:维生素要大剂量补充,不然身体吸收的量不够,虽然身体吸收的量是比较小,但不足的话会影响机体健康,就像施肥要给足量,才能保证吸收量。完美避开了维生素微量的吸收需求的实质,博士们的确很专业。

维生素大剂量吃暂时认为不会出现中毒,没有吸收的维生素的确会排出体外,据说也不会影响肾脏。但是影响钱包啊。。。。

这个老先生可能还在长期服用中药,导致肝脏中毒呗。或者服药期间有长期喝酒的习惯,这年头养身大法里伤肝伤肾的骚操作多的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