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杭州 80 后男子每周飞天津上班,每月路费超 4000 元?你能接受跨城通勤吗?

回答
最近杭州一位80后小伙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他为了工作,每周都要从杭州飞到天津,光是路费一个月就得花上四千多块。这个数字听起来就够惊人的,更别说这背后的奔波和辛苦了。

看到这个新闻,我第一反应是,这得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或者说这份工作对他的吸引力有多大,才能让他愿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每周一次跨越大半个中国的通勤,想想都觉得累。周五下班,然后去机场,飞天津,可能还要倒时差(虽然中国境内不需要),然后在天津忙活一整个周末,周日晚上再飞回杭州,想着下周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折腾。这中间消耗的时间、精力,还有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都不是那几千块路费能衡量的。

具体到这个人,我们不得而知他的具体情况。也许他在杭州有家庭需要照顾,所以不能长期留在天津;也许他在天津找到了一个在杭州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的、非常重要的职业机会,比如某个他梦寐以求的项目,或者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也可能是他看中了天津那个工作的薪资待遇,即使刨去了高昂的路费,剩下的收入依然比在杭州工作更有吸引力。不过,我觉得后一种可能性相对小一些,毕竟4000块路费可不是小数目,这中间的差价得有多大才值得这样耗费?

我个人对这种跨城通勤的态度是, 非常不理解,并且难以接受。

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

首先,时间成本太高了。咱们就算最乐观的情况,往返机票价格不算太离谱,也要算上往返机场的时间、候机的时间、飞机上的时间。一次往返,保守估计就得占掉两天左右的时间,有时候甚至因为航班延误或者天气原因,会更糟。一周有两天是完全在路上的,而且是高度消耗精力的状态。这相当于把一周的1/3时间都用在路上了,这对于个人休息、陪伴家人、培养爱好、社交等等,都是巨大的牺牲。我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能有多少质量可言。

其次,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经常性的长途飞行对身体肯定是有影响的。时差、机舱内的干燥空气、不规律的作息,长期下来,身体素质很难不受影响。更不用说精神上的疲惫了。每次出发前和回来后,身心都要经历一个调整过程,这种频繁的“切换”模式,对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挑战。我们常说要“工作生活平衡”,这种通勤方式,基本上是把“生活”的部分压缩到了最小。

第三,经济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虽然他说每月路费超过4000元,但这个数字是动态的。机票价格受很多因素影响,节假日、淡旺季,价格差异很大。如果突然遇到价格上涨,或者他需要临时调整行程,这笔开销可能还会更高。而且,这种通勤方式也存在很多潜在的损失。比如,一旦因为身体原因无法继续,或者工作出现变动,他之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就付诸东流了。

第四,对个人生活品质的极大影响。我个人很看重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比如下班后能去家附近跑跑步,周末和朋友小聚,或者安静地在家看看书。这种跨城通勤,意味着他很难真正地“享受”生活。即使人在杭州,心思可能已经飞到天津去了;人在天津工作,可能又想着快点回杭州。这种“漂泊感”和“两地分离感”,长期下去,是对生活乐趣的一种剥夺。

那么,什么样的跨城通勤我能勉强理解,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也能接受呢?

我认为,能够接受的跨城通勤, 必须是在非常特殊、非常短暂、且有明确收益预期的前提下。

比如:

1. 短期出差或项目协作:如果是一个为期一两个月、非常重要的项目,需要团队成员每周往返某地进行集中办公或关键性讨论,并且这个项目完成后,能带来显著的职业发展或丰厚的奖金,那么偶尔的跨城通勤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便如此,如果项目周期太长,也依旧会让人吃不消。

2. 解决燃眉之急的特殊情况:比如,家中有人生病急需照顾,而他必须回去;或者某个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如婚礼、葬礼等)必须参加。在这种情况下,短暂的、频率不高的跨城通勤,是为了履行家庭责任或情感义务,是可以理解的。

3. “曲线救国”式的职业发展:极少数情况下,可能某个领域在某个特定城市有非常独特的资源或机会,而这位80后恰好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他通过这种方式是为了快速进入这个核心圈子,为未来更大的发展奠定基础。但这种“牺牲”必须是暂时的,并且有明确的退出或调整计划。

总的来说,我很难想象将这种每周飞往另一个城市的通勤模式变成常态。它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和对生活品质的牺牲,在我看来远远大于它可能带来的回报(除非是那种极其特殊且有战略意义的“高回报”)。

对于那位杭州的80后男子,我更多的是好奇和一点点心疼。希望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并且他能够从中获得他所追求的价值。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生活方式,我真的,真的无法接受。我更倾向于,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更稳定、更健康、更有质量的生活,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通勤范围的工作,或者将工作地点与生活地点进行更合理的匹配。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诗和远方,也需要一个健康充沛的身体和心灵去追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明聪明人觉得杭州湾以北的广袤国土,除了北京五环里的地产,

其他的都不能投资。

一个月4000多么?碰上真有急事或者买不到航班,也不一定周周都来回,

一年才几万块钱

十年也才几十万块钱,

一套房随便就是一两百万。

北方有完备的工业,有进出口的大港,有很多赚钱的机会和岗位,

然而很难留住民财。

就像之前引起广泛争议的130万的设计师民宅,

要是原封原样换个地方,

换到杭州淳安千岛湖附近,或者惠州巽寮湾一带,屋子周围的环境,气候,植被,人文,全都和西北不一样了。

这一百多万就没人觉得很贵了,甚至早就成了文青打卡的地方了。

北方原来需要大量的工业人口,因为厂矿在计划经济时代,约等于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医疗教育一应俱全,甚至有自己的汽水厂和电视台,厂子盖楼分房,工人们生于斯长于斯,

现在则完全不同,更先进的生产水平对人力的需求不是那么大了,工人也不再对工厂有那么强的依附了,

已经达成城镇化的人口,需要配置自己的资产,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与这个杭州80后男子往返天津的新闻不同,

说一个在北京上班的南方人,二百万买了京郊地产结果价格腰斩,天天后悔说这是一辈子最失败的一次投资,同样的价格买在杭州,现在已经是身价八百万的人了,

可想而知,得有多少人被套在环京带的物业上,现在正在承受着价格减半的痛苦。

这几天的新闻是,欧美都因为镁库存不足而着急,

原因竟然是陕西榆林府谷县双控一下能耗,涉及40多个制镁企业,结果欧洲镁价一个月就涨了75%,

工业产能如果能直观地体现在中国地图上,估计要比房价的柱状图要震撼多了,

只是这种非常厉害的硬实力却不好转化为居民财富的黏着力,这是未来各个北方城市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

user avatar

一个搞汽车的老板,一年保底赚几十万,还在抖音上弄号开直播,日子过得远比99%的人红火……

这也能让你们破防,我怎么感觉更像是抖音砸钱投的广告呢?

“第一年赚钱,有可能第二年亏钱,我的工作非常依赖市场和经济形势。只能说,每年几十万是有的。”徐旭峰回应。

“80后这几年逐渐在被90后取代,家底呢也没有有些70后扎实,拼劲和体力却渐渐被90后超越。”天津保税区的车行有几千家,徐旭峰所在的车行只能算中等水平。今年徐旭峰开了抖音号说车,几个月涨粉几万。“我希望能继续创造一些好的内容,反正就是努力拼搏吧。”

什么都要,什么都不愿意放弃,那选择每周坐飞机跑来跑去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是自己选的路而已。

徐老板好歹收入颇丰,每周都有本钱坐飞机回家看。

我家里有一些在外打工的亲戚,也就每年春节能回趟家,他们诉苦矫情,让你们破防了吗?

user avatar

最近很火的土木人大猛子有句话说的好: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 有的人生来就是牛马。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其实就是一只奔波不息的牛马。不是在城市里奔波,就是在城市间奔波。

我从所谓的小镇做题家起步,一路过关斩将,考进了中国最高学府。毕业后一步步走到了技术专家的岗位。不算位高权重,但是担子很重。

头衔听起来好听,其实也是奔波的命。每天在不同项目间流连穿梭,每周跟不同的客户嘘寒问暖,经常是周日晚上离家,飞到另外一个城市,奔波一周,到周五晚上再飞回来。

跟这个杭州男子比,我唯一的好处就是客户报销差旅费,但性质也差不多,都是为了讨生活,奔波在不同的城市。

我的一个朋友,他更加离谱,因为工作项目的关系,需要在日本连续工作3周,然后回来休息一周,然后再飞回日本接着3周....

如此周而复始的轮回,一直工作了两年多。他们团队都是这样的工作安排,好像也没有听到他抱怨。

能坚持下来,一个是心里的责任,还有就是工资到位。但是你要是说这就是矫情,其实还真不是。

这位徐先生在新闻里说的挺好:

很多人说肯定工资到位,其实也不是。只是80后到了现在这个年纪,上有老下有小,谁还敢赌明天?

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除非是浪子。

我们大部分人,谁的心里不是想一个“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工作?

可惜,那只是梦想。梦醒了,还是得带着微笑上路不是?

user avatar

80后90后苦啊,每周坐飞机上班,的确是高成本的通勤,但是为了家和孩子,又不得不这样做。

1、家住天津,北京中关村上班,已经坚持了五年了

有一个大学同专业的师弟,山东人,住在天津金河家园,到北京中关村上班,每天早上6点起床,6点半出门,从家里坐地铁到天津西站(40分钟左右),然后又从天津西站坐高铁到北京南站(40分钟左右),再从北京南站做地铁到中关村上班(50分钟左右),赶在9点半前到公司。然后晚上19点左右下班沿路返回,通常到晚上22点左右到家吃完饭,如果遇到加班超过21点,就不回了,在公司打地铺。

每天如果正常回家上班通勤时间四个半小时,通勤费用约为160元左右,一个月的交通费用也是3500元左右,已经坚持了五年。

2、家住珠海,深圳南山上班,坚持半年

前几年在深圳南山上班,有一个同事住在珠海碧涛花园(媳妇在珠海机场上班),每天坐船过来上班,下班以后有沿路返回,那时候小孩刚出生,坚持每天都回家。

单边通勤时间3个半小时,通勤费用200左右,一天在路上时间近7个小时,400块左右路费,一个月的路费就接近9000块(月薪30K左右),同事坚持了半年,才在深圳租房住,周末再回珠海。

3、自己也经历了一段从一个城市西边到最东边的通勤(后来辞职了去了一家外企,在深圳和东莞两地跑)

2019年上半年,公司从深圳南山搬到深圳坪山,由于那时候还得顾及到合租的朋友,就从深圳南山前海到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上班,先从深圳前海坐地铁到深圳北站,再从深圳北站坐城铁到深圳坪山站,在从深圳坪山站打车或者坐公交车到公司,单边通勤时间基本都是2个半小时左右。单休的上班节奏,有时候星期天也要到公司去开会,坚持了半年扛不住了。

后来辞职了去了一家外资企业,薪酬涨了一些,也是两地跑,平常在深圳坂田国际中心做研发设计,经常到东莞长安工厂测试,试产以及验证各种技术标准,坚持了一年,突然遇到了老父亲生重病没人照顾,只能辞职回家。

4、80后可能是当前时代活得比较艰辛的一代(90后、00后也开始慢慢加入到了某些行列),不仅是物质上,精神上也从骄傲到了平淡

出生的时候,很多人可能是超生的,交了罚款,得以来到世间。

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要交全额学费,还有留级机制,不少人就这样被过滤了。

上高中的时候,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两基教育”,小学初中免费,不少人为了谋求生计,十四、五岁就离开家外出打工。

高考的时候,遇到大面积扩招,竞争激烈,录取分数线登上历史最高峰,千人竞争过独木桥。

大学毕业,家庭有背景有实力的,都有好归属,家庭在农村的大部分都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打拼。

好不容易进入职场,遇到2008年金融危机,面对各种各样的职场竞争和待业的煎熬。

好不容易可以结婚了,自己还是一无所有,还是一个人漂流在他乡。

辛苦工作,好不容易小有积蓄,准备买房的时候,房价串涨成天价。

大部分不知不觉有陷入职场996、007等内卷,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一眨眼又陷入了职场35岁的陷阱,被辞退,被优化,还面临高负债和高房贷。

子女教育遇到各种高价支出,高价幼儿园,高价学区房,高价课外培训。

父母和岳父母身体健康都还好,如果有一个老人不方便,又是各种精力耗费。

想自己创业,想都不敢想,没有全方位强大的实力,还没有出发,就被弄掉了,只能在低端产业做牛做马。

很多人现在养育两个小孩,四个父母,自己活得像乞丐,一家七八口人的经济负担,不敢生病,不敢消费。

如今,离婚的、单生未婚的八零后依然还是巨大的数量。

user avatar

不接受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年轻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漂泊。

我刚参加工作那会,我在南京,我媳妇在徐州。后来我有了女儿,她娘俩都在徐州。

那时候我每天周五晚上按时下班,我的性格不喜欢给同事领导搞特殊添麻烦,不拿这个理由提前下班。

六点多正常下了班后我就打车或者坐地铁去南京南站,因为下班时间不可控,我索性都是买晚上9点左右的票。

到了徐州东站都十点半了,当时徐州还没有通地铁,然后我就打车回家,到家都11点多,媳妇带女儿辛苦,我不让媳妇等我,我到家她们娘俩都睡了,然后我简单的洗漱,偷偷亲她们俩一下就睡了,基本上躺床上就是累的秒睡。

周日的晚上我再固定坐最后一班徐州回南京的高铁。。。

来回火车票打车费大概每周四百多块钱,一个月就小两千。虽然有了高铁能让两城距离在一个半小时之内,但是通勤时间不是这么算的,确切应该是南京单位办公室到进徐州家里开门的时间,来回大概需要4个多小时。有时候确实身心疲惫。

值得吗?

我觉得值得,那时候女儿小,但是第二天早上她醒来看到爸爸就笑,看着女儿可爱的笑脸,那一刻觉得什么都值得。然后陪着媳妇逛逛街、看看电影,带着女儿亲子互动,坐坐小火车什么的,周六晚上在陪孩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说说工作发生的事,把悲欢离合给家人好好的诉说,好好调整,和家人在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那时候坐高铁不像现在那么火爆,最后一班高铁,经常整个车厢就我一个人,孤独感油然而生。看着京沪高铁沿线在夜色中的风景安静的发呆。每次回徐州是又累又兴奋,每次去南京虽然身体不累但是内心无比惆怅。

没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比得上回家,能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后来媳妇的工作终于调动过来了,我们结束了几年的异地恋,女儿也在南京上了幼儿园。然后父母、岳父岳母都轮流过来帮带孩子。

傍晚万家灯火,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终于也能看到一盏为我而亮的灯了。

我承受过这种跨城通勤的苦,我经历过就算了,我真心希望和祝福有一天其他人都不经历这种苦。

user avatar

关键不是他能不能接受,而是老婆孩子能不能接受吧。

这样上班,周一到周四晚上都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其实反而是很多人羡慕的生活,传说中的「已婚享受未婚待遇」。

钱其实是次要的,主要还是长期两地分居,这算不算好,我不好评价,可能每家有每家的过法吧。

user avatar

只要有钱有地位,跨城不算啥,跨省也不算啥,跨国也不算啥,只要不出地球,跨半球通勤都行。

我曾经介绍过身边一位跨半球通勤的人(每周两次近距离接触)。

以前我的私家车几乎不开,里程很少,因为,公司的商务车钥匙在我手上,晚上商务车就停在我的出租屋外面。

所以,我一直是公车私用,但是代价就是经常半夜、凌晨接送人。

其中,每周二凌晨开车去广州机场接老总回深圳(因为老周一从纽约总部开完会到中国)。另外,每周五下午开车从深圳送老总去广州机场(老总周五晚乘飞机回纽约的家中)。

听说,老总在飞机上坐的是商务舱。直飞中美的都是宽体机,听说宽体机的商务舱,是可以躺的。

此外,在机场,工厂,老总的两个大行李箱都是我拿我搬。老总上车就放平座位,然后带上耳机眼罩躺下,到地点我再停车把行李箱拿下车,然后杵一下老总胳膊,老总摘眼罩下车,然后我帮老板把两个大行李箱拎进无障碍电梯。

当然,随着工厂扩建的大投资时期过去了,后来公司管理也本地化了,来自米国总部的老总不再来中国了。

新来的老总只需要每周往返深圳的大陆区总部同香港的亚太区总部了(一周往返多次,时间不固定)。我也因为商务车停在出租屋外面被刮花导致公司罚款,下班前都会把车钥匙交还行政了。

虽然以前那个米国老总每周往返里程超过三万公里。但是,他很辛苦吗?

晚上那些港台高管经常会带着老总去按摩。

我想,就算老总想家了,跟家人视频应该也是方便的。

一周回一次家很辛苦吗?

不考虑老总工作本身的辛苦(公司论亿的开支,并且牵涉到未来的发展,老总压力肯定是大的)就通勤而言,辛苦的是我,他辛苦个P。

通勤真正辛苦的,是像我这样,舍不得高速路费,一天通勤6个小时的。

因为太累,所以我很庆幸现在路上都是开自动挡的。因为,堵车状态下,自动挡的司机都是踩着刹车。

通勤的路上,我困得眼睛都睁不开,走不动的时候,眼前是一片红,等眼前红光一弱,我脚上的离合就会自动的慢慢松开。

感谢所有开自动挡的路人。

当然,我老总还不算最辛苦的。

当年国际足联高层内讧,其他高层指责阿维兰热腐败,为自己家族捞钱.

阿维兰热愤怒反击:为了国际足联,我不停的穿梭在世界各地,我每年一半的时间是在飞机上度过的,我容易吗?(我把国际足联这摊事业做这么大,我帮家族捞点钱怎么了?)。。。。一半时间。。。但是,阿维兰热没说的是,他总是头等舱(不是商务舱,是头等舱,宽体机的头等舱,那位置跟床差不多了)。

至于当年外围的情况我不知道,毕竟阿维兰热那么大年纪了,我觉得他老人人家的身体未必吃得消外围,虽然他最终活了一百岁。

但是,我这还不算最辛苦,至少我自己当年都比这辛苦。

几十年前,我实习的时候,每天要从城市东北的五角场到西南的漕河泾技术开发区做往返。

那可是中国第一城上海啊。我每天凌晨动身,走很远的路到公交车站(只有那趟车首班车时间够早),等公交车,挤上公交,在车上站一个多小时,挤下公交,找个烤白薯摊买几个烤白薯充饥,等公交车,再挤上公交,再在车上站一个多小时,下车,再走路到工厂。晚上相反的路径,单程三个小时,来回六小时。因为睡眠不足,往往站在公交车是吊着扶手就睡着了。(站在公交车上睡觉的的惯我一直保留到深圳,一直到频繁的丢手机钱包才改正这习惯)

当时公交车票是五毛钱到底,转一次车,单程一元,每天来回两元。

后来想省钱坐公交的钱,买了个二手自行车。但是长途骑车很累,只能慢悠悠的骑,来回也是六个小时。但是睡眠不足,上班就打瞌睡。

并且碰上下雨天那是真心要命。

因为不能让风帽挡住视线,我经常要用冻僵的手扯一扯风帽,经常满脸都是冰冷的雨水,下面,鞋子、裤子膝盖以下全湿(因为要一高一低的踩踏板,雨衣挡不完下面),寒风那是刺骨的冷,关节是彻骨的疼。

是什么一种力量支持我风雨无阻坚持上班?

user avatar

机票真便宜,杭州到天津才309元

广州到湛江省内特价机票都要比杭州到天津不知跨几个省的贵

疫情下,旅游商务做飞机的人数减少,才有这么低价的机票。

新闻中的徐某算是薅到羊毛,享受到低价机票红利,甚至能坐飞机通勤。换做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