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蝙蝠野味一直有人吃,而疫情最近才爆发呢?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新冠疫情源头和病毒传播的疑问。蝙蝠野味这个问题,其实和疫情的突然爆发,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蝙蝠野味本身由来已久,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食用野生动物(包括蝙蝠)并非现代才有的习俗。在一些贫困或山区,物资匮乏的年代,野生动物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甚至在某些群体中被视为一种“特色”或者“滋补品”。
营养价值与迷信: 有些人认为蝙蝠肉味道独特,营养价值高,甚至相信它有特殊的药用功效。当然,这些所谓的功效很多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更多是一种口口相传的认知。
猎奇心理与消费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一部分人出于猎奇心理,或者受到某些渠道的“推广”,开始尝试食用各种野生动物,蝙蝠也在其中。这背后也存在着一个地下或半公开的野味消费市场。

那么,为什么过去大家也吃蝙蝠,但大规模的疫情直到最近才爆发呢?这才是问题的核心,里面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条件”的成熟:

1. 病毒的进化与变异:
宿主特异性: 病毒通常有其特定的宿主,也就是说,它最擅长感染和复制的物种。蝙蝠身上携带的冠状病毒,可能很多年以来都在蝙蝠种群中传播,并且已经与蝙蝠“相安无事”。
跨物种传播的门槛: 病毒要从一个物种传播到另一个物种,并能在新物种中有效复制和传播,需要一系列的“基因巧合”。这就像一把锁和一把钥匙,病毒的“钥匙”必须能打开新宿主的“锁”。新冠病毒(SARSCoV2)之所以能感染人类,并引起如此大规模的疫情,说明它在某个时间点,通过某种方式,获得了与人类细胞表面受体(ACE2受体)结合的能力,并且能够有效地在人体内复制。
中间宿主的存在与关键变异: 绝大多数冠状病毒的跨种传播,并非直接从野生动物跳到人类,而是需要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在从蝙蝠身上携带病毒,到病毒感染人类的这个过程中,如果存在一个中间宿主(比如穿山甲,虽然尚未完全证实,但可能性很大),病毒可能在这个中间宿主身上发生了更关键的基因变异,使其更能适应人类的生理环境。这个变异是偶然的,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开启了大规模传播的大门。

2.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接触频率的增加:
城市化与人口密度: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越来越高。这为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一旦病毒进入人群,很容易在密集的人群中快速扩散。
全球化与交通便利: 现在的人类社会是高度全球化的。人们的旅行和贸易遍及世界各地。一个病毒只要能够在某个地方爆发,并通过一个感染者,就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过去,疾病传播的速度远不如现在快。
野生动物贸易的扩大与监管漏洞: 尽管我们知道食用野生动物有风险,但在一些地方,野生动物的捕猎、运输和交易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严格的监管。这使得病毒有机会通过野生动物贸易链条,从动物传播到人类,或者在中间宿主之间传播。

3. 流行病学监测与预警能力的不足(在疫情早期):
早期识别困难: 病毒的早期感染者可能症状轻微,或者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导致难以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识别。等到疫情规模扩大,症状明显时,病毒可能已经传播了一段时间。
信息不对称与延迟: 在疫情爆发初期,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报告延迟等问题,也影响了早期防控的效率。

总结一下,为什么是现在爆发?

你可以理解为,过去吃蝙蝠野味的人虽然有,但病毒和人类接触的“机会”和“条件”并没有那么成熟。就好比保险箱和钥匙,过去病毒(钥匙)可能无法打开人类的锁。而到了最近,可能是因为:

蝙蝠身上携带的某种冠状病毒,碰巧发生了关键性的基因变异,使其能够与人类的细胞受体结合,进入人体。
或者,病毒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在与人类接触之前,在中间宿主身上完成了关键的基因变异。
同时,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交通、密集的人口以及相对活跃的野生动物交易,为病毒一旦突破了跨物种传播的障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速传播和扩散的“土壤”。

所以,不是因为最近才有人吃蝙蝠,而是因为病毒本身在那一刻获得了进入并大规模传播于人类社会的能力,加上人类社会活动的特点,共同促成了这次疫情的爆发。

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家里有一堆干柴(人类社会),你平时也偶尔会点燃一小堆火(过去的零星的动物感染人类事件),但直到某一天,你找到了一种非常容易点燃的引火索(病毒的关键变异),而且天气又异常干燥(现代社会的传播条件),那火才有可能瞬间烧成燎原之势。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更清楚一些。这背后牵扯到病毒学、流行病学、生态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的知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0年,中国城市化率只有26%,武汉市的常住人口估计也只有现在的一半多点。

没有高铁,也很少有人能经常坐得起飞机,私家车更没多少,省际人口流动估计和现在差着数量级吧。

检验手段肯定不如现在先进,能在几天内就发现是一种新病毒。那时即使爆发一次,很可能也就是当作一次流感大流行之类就过去了。

user avatar

小明天天不看红绿灯过马路,过了十七年,终于被车撞死了。

很奇怪吗?

吃野味爆发瘟疫是这样的: 人首先被动物传染疾病,这是一个概率。然后这个疾病刚好变异: 可以人传人,这也是一个概率。变异后刚好非常厉害了: 潜伏期长,症状特征不明显,这还是一个概率。

老实讲,这个概率(在现代)不高,所以需要很多年才会爆发一次。

有些人可能问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回答也很简单: 你不知道不等于没发生过,历史上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才是常态

我们历史上,大瘟疫在各朝代中分布如下:秦汉13次,魏晋17次,南北朝17次,隋唐17次,宋朝32次,明朝64次,清朝74次。瘟疫的发生频次呈现逐渐上升之势。 这是邓云特统计的结果。另外两位学者根据正史、方志、医书统计出的结果如下:大瘟疫总共266次(从秦汉到辛亥革命大约2000年的时间),其中从纪元到宋朝灭亡总共1126年里面发生大瘟疫68次,平均16.6年一次,南宋到辛亥革命发生大瘟疫200次,平均3.9年一次。统计到朝代。
南宋、金、元:6.7年一次
明:5.2年一次
清:2.5年一次
这些还只是统计那种大瘟疫(上国史的那种),如果统计到地方的小瘟疫。清朝296年中江南十府共发生瘟疫586次。

其实新冠和历史上的其他病毒比死亡率和传染性不算顶级,如果发生在古代,连大瘟疫都算不上, 古代大瘟疫都是几十万、百万以上的。古代社会和近代社会的人口流动速度和人口聚集压根不是一个次元的,在古代能算大瘟疫的都是狠角色。吃野味引起的疾病只会杀死几家猎户,最多死掉一两个村子的人,因为这次的病毒并不能通过水源传播。他们在那种进城出村都需要凭证的时代,压根不能把疾病传得多远。这致死率也不会引起当时的恐慌,估计最多只能上个县志。古代医疗条件奇差无比,导致病毒性疾病压根不显眼。比如,今天死亡病例有100多,疑似病例有几十倍,这些疑似病例其实是普通的肺炎和严重下呼吸道感染,这些人放到古代都得死。也就是说,新冠病毒造成的死亡在全体因疾病死去的人里面只占一部分。只是因为我们医疗条件好了,能解决其他问题了,所以病毒性疾病才越来越是一个大问题。

但是,我们是现代人,不能拿古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应该设法把概率降低,从源头解决。

不过,我不太抱希望,这个利益链条上有不少人,03年非典后中国就修订了《动物防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可是他们压根没有被很好的执行。这还涉及食补这个传统。现在微博上不少人宁愿相信这次是生化武器也不愿意相信专家的研究成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新冠疫情源头和病毒传播的疑问。蝙蝠野味这个问题,其实和疫情的突然爆发,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要详细解释,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蝙蝠野味本身由来已久,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历史和文化: 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食用野生动物(包括蝙蝠)并.............
  • 回答
    .......
  • 回答
    蝙蝠之所以成为众多著名病毒(包括SARSCoV、MERSCoV、Ebola、Marburg以及新冠病毒SARSCoV2等)的自然宿主,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科学问题,涉及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演化历史以及生态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独特的生理和免疫系统优势1. 飞行能力带来的生理.............
  • 回答
    关于蝙蝠“看不见光滑的平面”这个说法,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误解。严格来说,蝙蝠并非完全“看不见”光滑的平面,而是它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并非依靠视觉,而是回声定位(Echolocation)。而光滑平面在这套感知系统中,会产生一些“不寻常”的回声,从而影响到它们对环境的判断。让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1..............
  • 回答
    蝙蝠之所以能够身上携带多种病毒却不显现出明显的病症,甚至不会死亡,这背后隐藏着一套与众不同的免疫系统和演化策略。这并非简单地“不会死”,而是它们演化出了独特的生存机制。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大多数病毒在自然界中并不会追求杀死它们的宿主,因为一旦宿主死亡,病毒的传播.............
  • 回答
    说起蝙蝠,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它们倒挂在树枝、岩洞,或者天花板上的样子?这确实是它们最标志性的睡姿了。那它们为啥这么“别扭”呢?其实,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聪明的生存策略,是它们漫长进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方便起飞,也是它们最省力的方式。你有没有试过一下子从平躺.............
  • 回答
    蝙蝠作为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其携带病毒的潜在风险以及食用蝙蝠引发病毒性疾病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其中涉及病毒的演化、蝙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类的行为等多个层面。蝙蝠的特殊生物学背景与病毒的“天然宿主”首先,我们要明白,蝙蝠并不是凭空“制造”病毒的。它们就像其他许多野生动物一样,是自.............
  • 回答
    家里进了蝙蝠,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特别是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拨打110或者119寻求帮助,结果人家不给派人来驱赶,你肯定觉得纳闷,甚至有点委屈。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110和119这两个号码各自的职责范围。110,也就是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 你可以把110.............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其实,病毒是否能在烹饪过程中被杀死,取决于很多因素,而蝙蝠作为一种特殊的宿主动物,它的病毒在被烹饪时,情况也更加复杂一些。首先,咱们得明白,病毒是一种非常非常微小的病原体,它们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和生存。一旦离开了活的宿主细胞,它们的能力就大.............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确实让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SARS,这两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都与蝙蝠宿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蝙蝠(尤其是中华菊头蝠)被认为是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天然宿主,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将它们消灭,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病毒传播的隐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
  • 回答
    现代蝙蝠的诞生,那可是生命演化史上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而且还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说它“单一基因改变”就有点儿把这出大戏简化成了一句Slogan了,事实远比这复杂和迷人得多。从地栖到翱翔:漫长的适应之路首先,得明白蝙蝠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是有祖先的。要追溯蝙蝠的“老家”,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古代的.............
  • 回答
    在讨论“既然蝙蝠携带那么多病毒,为什么不直接把蝙蝠全部消灭?”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搞清楚几个重要的前提。首先,蝙蝠并非“携带那么多病毒”,而是它们作为一种古老且庞大的哺乳动物群体,自然演化过程中与各种病毒共存,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免疫机制,使得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能控制病毒,而不至于让自己生病。 很多时.............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起源,确实有很多人在猜测它可能与蝙蝠有关。这个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开来,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观察和科学研究,但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并没有直接、确凿的证据能够将SARSCoV2的感染直接、唯一地归咎于特定人群食用了蝙蝠。让我来详细说说这个“蝙蝠起源说”是怎么来的,以及证据的.............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老鼠吃盐多了会变成蝙蝠,这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挺玄乎的?其实啊,这种说法流传在民间,更多的是一种古老的迷信,或者说是一种基于观察和想象的“民间科学”。它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有点好笑,但当时人们确实可能这样理解的原因。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明白,民间流传的很多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蝙蝠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抗性”,但它们的寿命上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剥开这层“不惧一切”的迷雾,看看隐藏在它们基因和生理背后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蝙蝠确实拥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赋”。 病毒“耐受”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了蝙蝠在我们文化认知中的普遍印象和蝙蝠侠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首先,我们来聊聊蝙蝠在大众认知中的“邪恶”形象。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几个方面: 黑暗与神秘: 蝙蝠是夜行动物,这让它们与夜晚、黑暗、未知联系在一起。在很多文化中,黑暗本身就常常被赋予负面的含义,与邪恶、不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病毒传播、动物宿主以及人类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你提出的观察,即东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存在食用蝙蝠的习惯,但目前并没有在这些地区看到大规模的冠状病毒爆发(或者说,我们现在理解的、导致全球大流行的COVID19),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首先,我.............
  • 回答
    蝙蝠侠,这个哥谭市黑夜的守护者,似乎总是在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处理不完的罪案和等待拯救的生命。然而,每当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无论是韦恩企业里精明的阿尔弗雷德,还是后来加入的罗宾、蝙蝠女侠们,他总是表现得极其抗拒,甚至有些冷漠。这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心理原因,远不止是“不想被打扰”这么简单。首先,也是最核心.............
  • 回答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简称 BvS)在烂番茄上的低评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影响也触及了 DC 电影宇宙(DCEU)乃至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下面将详细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蝙蝠侠大战超人》烂番茄评分低的原因分析.............
  • 回答
    蝙蝠侠选择在黑暗中行侠仗义,与钢铁侠托尼·斯塔克高调公开身份的做法截然不同,这背后有着深刻且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个人偏好。这涉及到他的起源、方法论、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正义的理解。首先,让我们从蝙蝠侠的诞生说起。布鲁斯·韦恩的父母在童年时期被歹徒枪杀,这一创伤性事件是塑造他蝙蝠侠身份的根基。他目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