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蝙蝠侠大战超人》在烂番茄上的评分如此低?会给 DC 未来的电影计划及超级英雄电影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简称 BvS)在烂番茄上的低评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影响也触及了 DC 电影宇宙(DCEU)乃至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下面将详细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蝙蝠侠大战超人》烂番茄评分低的原因分析:

烂番茄的评分系统是将影评人的评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鲜度”百分比。BvS 的低评分(通常在 30% 左右)意味着绝大多数影评人给予了负面评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剖析:

1. 叙事结构混乱与节奏问题:

信息量过载与铺垫不足: 影片试图在一部电影中塞入蝙蝠侠的起源故事(虽然已通过闪回展现),超人的成长挑战,以及引入闪电侠、海王、钢骨等多个新角色,并为“正义联盟”铺垫。这种野心勃勃的结构导致许多故事情节显得仓促、缺乏铺垫,观众难以完全理解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跳跃式剪辑与逻辑断层: 很多评论认为影片的剪辑不够流畅,场景转换生硬,导致剧情的连贯性受到影响。某些情节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逻辑支撑,让观众感到突兀和不解。
节奏失衡: 影片前半部分叙事缓慢,部分观众认为过于压抑和沉闷,而后半部分则节奏加快,尤其是在高潮部分,一些重要的对决和转折显得有些潦草。

2. 角色塑造与动机模糊:

蝙蝠侠的黑暗化与过度暴力: 虽然蝙蝠侠的黑暗和暴力是其角色的一部分,但BvS中的蝙蝠侠(本·阿弗莱克饰演)被描绘得过于绝望、愤怒和残忍,其标志性的不杀原则似乎被动摇,让许多影迷感到失望。他的动机,尤其是对超人的敌意,在影片中显得有些牵强和情绪化,缺乏更深层次的心理剖析。
超人性格的被动与迷茫: 相比于以往的超人,BvS中的超人(亨利·卡维尔饰演)显得更加被动,一直在处理公众的怀疑和舆论的压力,其标志性的希望和光明形象在影片中有所削弱。他的个人故事线和情感表达被蝙蝠侠的故事线所挤压,显得有些单薄。
反派卢瑟的动机与表现: 杰西·艾森伯格饰演的莱克斯·卢瑟被许多评论认为过于神经质和怪异,其动机复杂但表现方式让观众难以共情或理解,也未能成为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反派。
引入新角色的方式: 闪电侠、海王、钢骨等角色的出现,更多是为了“预告”正义联盟的组建,他们的出场显得突兀且缺乏深入的介绍,为他们未来的独立电影埋下了伏笔,但也牺牲了当下影片的叙事完整性。

3. 过度的黑暗基调与缺乏希望:

与漫画精神的偏差: 许多影评人和漫画粉丝认为,BvS 过度强调了角色的黑暗面和现实主义的残酷性,而忽略了 DC 宇宙中关于希望、光明和英雄主义的核心主题。这种过于沉重的基调让影片失去了部分观众所期望的超级英雄电影的魅力。
“颠覆性”的意图过于明显: 导演扎克·施耐德试图挑战观众对超级英雄的传统认知,比如让蝙蝠侠杀死小混混,让超人被公众质疑到生死边缘。这种“颠覆”的意图过于强烈,但未能成功地将其融入到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中,反而显得刻意和矫枉过正。

4. 影评人对特定元素的批评:

“末日土豆”的糟糕结局: 影片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蝙蝠侠和超人最终决战后,玛莎的呼唤让两人停止战斗并意识到真相的桥段,被广泛批评为“末日土豆”时刻,认为其过于巧合、煽情且缺乏逻辑性,是剧情上的硬伤。
剧透式剪辑的剪刀手: 影评人普遍认为,影片的院线版本(151分钟)经过了大量的删减,导致叙事更加碎片化,情节理解难度增加。而后来推出的导演剪辑版(182分钟)虽然在情节连贯性和人物动机上有所改善,但整体质量依然未能挽回口碑。

对 DC 未来电影计划及超级英雄电影带来的影响:

《蝙蝠侠大战超人》的惨淡口碑和票房表现(相比于预期)对 DC 电影宇宙及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1. 对 DCEU 的直接影响:

战略调整与重塑: BvS 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华纳兄弟和 DC 影业的战略调整。原计划的宏大 DCEU 叙事被打乱,很多后续项目被推迟、取消或重新规划。例如,原本计划拍摄的更多关于正义联盟成员的独立电影的节奏被打乱,甚至一些电影的风格也进行了调整。
负责人变动与权力洗牌: DC 影业在 BvS 之后经历了几次高层变动,尤其是在漫威影业成功运作了漫威电影宇宙(MCU)之后,华纳兄弟对 DC 电影的控制和方向变得更加谨慎和摇摆不定。
风格多元化与“DC 专属”的困境: BvS 之后,DC 电影宇宙尝试了多种风格,从《神奇女侠》的成功,到《海王》的票房大卖,再到《小丑》的艺术性突破,以及《新蝙蝠侠》的黑暗侦探风格,显示了 DC 在寻找自身定位上的努力。然而,这种风格的多元化也让 DCEU 缺乏一个统一的辨识度,不像 MCU 那样拥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整体风格和世界观。
“独立化”的 DCEU 作品出现: 成功独立的《小丑》、《新蝙蝠侠》等作品,虽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但它们并不属于 DCEU 的主线叙事,这进一步凸显了 DCEU 主线叙事的困境。
对某些角色的重新思考: BvS 之后,一些角色的演员和设定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超人的定位变得更加模糊,蝙蝠侠的演员更换等,都体现了对之前作品反思的痕迹。

2. 对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的影响:

“漫威模式”的再次确认: BvS 的失败与 MCU 的持续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巩固了 MCU 循序渐进、注重角色发展、风格统一、幽默感强等成功要素在超级英雄电影领域的有效性。这使得其他电影公司在制作超级英雄电影时,更倾向于模仿 MCU 的成功经验。
对“黑暗”、“严肃”风格的审视: BvS 试图摆脱传统超级英雄电影的轻松愉悦风格,追求更深沉、更成人化的表达。然而,其失败让行业更加警惕,过度的黑暗和严肃化如果缺乏优秀的故事支撑,反而会疏远观众。这并不意味着黑暗风格没有市场(《小丑》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但需要更精妙的平衡和更深刻的内涵。
观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期待更加多元: 观众不再仅仅满足于打斗和特效,他们也开始追求更有深度的故事、更具吸引力的角色、更独特的艺术风格。BvS 的争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观众对于超级英雄电影的讨论和审视。
对超级英雄电影“模式化”的担忧: BvS 的失败也反衬出过于模仿一种成功模式的风险。观众可能会对同质化的超级英雄电影感到厌倦。因此,行业的创新和多样性也变得更加重要。
IP 运作的挑战与机遇: DC 作为拥有丰富漫画IP的宝库,其电影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 IP 的价值。BvS 的失利让华纳兄弟在运作 DC IP 时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更谨慎地选择导演、剧本和方向。但同时,成功的独立作品也证明了 DC IP 的潜力依然巨大。

总结来说,《蝙蝠侠大战超人》的低评分是其叙事混乱、角色塑造模糊、基调失衡以及对漫画精神的某种程度背离所共同造成的。它不仅重塑了 DCEU 的发展轨迹,迫使其不断调整策略和风格,也对整个超级英雄电影市场产生了影响,让行业更加重视故事的质量、角色的深度以及风格的平衡,并加剧了对“漫威模式”的借鉴与反思。尽管 BvS 存在诸多问题,但其引发的关于超级英雄电影的讨论,也促使行业在创新和多样化方面不断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没拍好啊,为啥你们妈妈都叫玛莎就和好如初了?


其实这个故事部分改编自《黑暗骑士的崛起》,我看过漫画,蝙蝠侠太悲壮了,如果电影能处理出来,绝笔就不会这种评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