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

回答
《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之所以能赢得如此广泛的喜爱和认可,甚至超越了许多正面角色,原因非常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到角色塑造、演员表演、电影主题以及观众心理等多个方面。以下我将详细阐述:

一、 演员希斯·莱杰的颠覆性、天才级的表演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希斯·莱杰对小丑的演绎,可以说是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超越原作的创造力与深度: 莱杰并非简单地模仿漫画中的小丑,而是赋予了这个角色全新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生命。他的表演充满了不可预测性、玩世不恭、狂热以及一种令人不安的智性。他将小丑从一个单纯的狂徒,变成了一个充满哲学思考的混乱传播者。
标志性的肢体语言和声音: 莱杰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说话的语气、节奏,都经过了精雕细琢,却又显得浑然天成。他那缓慢、扭曲的行走方式,略带嘶哑、令人不安的笑声,以及那充满挑衅和嘲讽的语调,都成为了小丑的独特标签,深入人心。
强烈的感染力和压迫感: 无论小丑出现在哪个场景,他都能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并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你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什么,也不知道他话语中隐藏着什么深意。这种不确定性创造了巨大的张力,让观众既着迷又恐惧。
为角色牺牲的敬业精神(虽然当时并不知道是绝唱): 莱杰为了进入角色,曾隔离自己,写小丑的日记,研究各种疯狂的人格。他的投入和牺牲,最终成就了一个如此令人难忘的角色,即便他英年早逝,这个角色也成为了他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也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的崇拜。

二、 角色本身的哲学深度与吸引力

小丑这个角色,在《黑暗骑士》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触及了人性和社会的根本问题。

“混乱是公平的”: 这是小丑的核心哲学。他相信秩序是脆弱的,人性深处是混乱的,而他要做的是揭露这种虚伪的秩序,释放潜藏的混乱。他的行为不是为了金钱或权力,而是为了证明他的哲学是正确的,即在极端压力下,任何人都会屈服于原始的欲望和本能。
对道德和规则的挑战: 小丑彻底否定了社会的一切规则、道德和价值观。他认为这些都是人类自欺欺人的产物,用来掩盖内心的黑暗。他用极端的方式去挑战这些“规则”,比如逼迫人们在两种恶之间选择,或者设计公共交通渡轮上的炸弹对决,都是为了揭示人性的“真相”。
对蝙蝠侠的终极宿敌意义: 小丑将蝙蝠侠视为自己存在意义的证明。他认为蝙蝠侠代表了哥谭市的秩序和希望,而他自己则是这种秩序的终结者。他试图将蝙蝠侠逼疯,打破他的原则,证明即便是一个“英雄”,最终也会被混乱吞噬。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让他们的对决充满了宿命感和哲学深度。
反英雄的魅力: 在某种程度上,小丑的行为虽然极端且邪恶,但其纯粹的动机(追求混乱而非个人利益)和对社会虚伪的揭露,会引发一部分观众的反思和共鸣。他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局外人”,这种特质本身就具有一种反叛的吸引力。

三、 影片主题的完美载体

《黑暗骑士》不仅仅是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秩序、混乱、选择与牺牲的深刻探讨。小丑正是这些主题的最佳载体。

象征秩序的破碎: 小丑的出现,如同病毒一般,迅速瓦解了哥谭市表面上的秩序。他用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混乱,让人们看到了他们所恐惧的,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阴暗面。
对人性的终极考验: 影片通过小丑的设计,不断将普通人置于道德的十字路口。例如,医院爆炸前,他告诉蝙蝠侠,他只需要杀死哈维·丹特,就可以停止一切。又或者渡轮事件,他给双方乘客送去遥控炸弹开关,让他们在是否炸死对方上做出选择。这些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脆弱和复杂。
“英雄可以是被需要的”: 小丑的出现,恰恰衬托出了蝙蝠侠作为英雄的价值和牺牲。蝙蝠侠最终选择背负污名,成为黑暗骑士,来维护哥谭市的希望,这是对小丑“混乱即是公平”理论的有力反驳,也让蝙蝠侠的角色更加光辉。

四、 观众的心理投射与反思

人们喜爱小丑,也反映了观众自身的心理需求和对现实的观察。

对社会虚伪和腐败的不满: 许多观众对现实社会中的虚伪、规则的僵化以及权力的腐败感到不满。小丑对这些的彻底否定和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观众一部分宣泄的情感需求。
对不可预测性和自由的向往(隐秘的): 尽管小丑的行为极端可怕,但他那种不受任何束缚、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行动的“自由”,在某些观众眼中,也可能带有一种病态的吸引力。他打破了所有社会规则,活得“纯粹”而“自由”。
挑战固有观念的好奇心: 小丑的哲学和行为,迫使观众思考一些平时不会触及的深刻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秩序?什么是道德?人性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挑战观众固有观念的特性,本身就具有吸引力。

总结来说,《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演员希斯·莱杰用生命铸就的巅峰表演,赋予了这个角色前所未有的深度、魅力和恐怖。同时,这个角色本身所代表的混乱哲学、对社会规则的颠覆,以及在影片中所承担的象征意义,都与电影深刻的主题产生了完美的化学反应,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能让人反复咀嚼、思考的文化符号,一个将混乱与秩序、疯狂与理智、道德与虚伪推向极致的艺术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正好最近画了个儿童简笔画:



上次回答「为什么同样是以打击罪恶为初衷,夜神月和蝙蝠侠却走了两个极端?」的时候,就陷入了这种困境。那个问题下面,主要是老爷粉抨击卡密粉,大家纷纷站队(其实倒是没怎么看到什么人给看似主角实为反派的夜神月站队)。可我哪边的粉都不是,而且我觉得自己好像老到不会粉一个虚拟的角色了。到了这把年纪,我说粉一个角色的时候,其实是粉创造它的人。

-

当我说「我是小丑的粉丝」时,我是专指希斯·莱杰的小丑,而不是这一个:


我当然不是说杰克·尼科尔森演得不好。放在1989年来看,还有谁会比杰克·尼科尔森演得更好呢?谁都不敢带着百分百的自信给出一个名字。可我就是不粉这个版本的小丑,一部分原因是,这个角色跟杰克·尼科尔森饰演过的许多其他角色比起来,并不怎么抢眼。而希斯·莱杰的小丑,会让你遐想联翩:

「这个在二十八岁上死去的演员,如果没有遇到那场意外,会再带来怎样令人惊喜的表现?」

讨论李国豪和他的《乌鸦》时,我们思考的也是这个一模一样的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在希斯·莱杰的案例里显得更加遗憾而有力——毕竟,作为一个演员,李国豪当时才刚刚找到自我,而且李国豪的外因加成太多(李小龙的光环;以武带文)。

有人说《黑暗骑士》里小丑一角的成功,主要不是希斯·莱杰的功劳,而是导演和编剧的功劳。我不能赞同。对比便知:杰克·尼科尔森这样的老戏骨演的小丑如何呢?能力都是在比较中展现的。

在希斯·莱杰以前,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里,从来没有一个畸形(freak)反派能被演得如此血肉真实。在希斯·莱杰以前,不管多好的演员,总是在潜意识里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了一个「漫画里的夸张反派」。只有希斯·莱杰,在酒店里闭关一个月后,悟到了这个其实并不复杂的道理:

「我是小丑。我是现实世界里一个活生生的精神扭曲的人物。」

不能说诺兰在这方面没有功劳,但要让一个角色在虚拟世界里的癫狂和现实世界里的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就必须依托演员的天赋了。

「把握角色心理」这种玄妙理论咱们就不讨论了,说点一目了然的。

首先是声音。

希斯·莱杰在酒店闭关一个月研究出的这把声音,与他这套表演方法如此贴切。这方面跟杰克·尼科尔森一比较就特别明显:老杰克用了漫画化的夸张表演,可声音的使用方法却一如往常。

这里说的声音,是指声线的变化,而不是梅姨和本·金斯利的那种口音变化。

说到用变化的声线来表现角色,吴镇宇是经常被提到的演员。靓坤的塑造为人津津乐道。那把嘶哑的声线,就像《像少年啦飞驰》里描述张洪量的声音:听上去就让人觉得「纵欲过度」。这四个字当然适合靓坤这个角色。我觉得靓坤这个角色对于吴镇宇来说更像一个试验的机会。通过《古惑仔》里的这个试验,他真正意识到了台词的力量,也修炼了台词的功力。后来《无间道II》里倪永孝那冷静却气场十足的台词功力,滥觞便出于靓坤。

但那还是普通段位的玩声线。小丑的声线,如上所说,是要在虚拟世界里的癫狂和现实世界里的合理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

他做到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哦,咿,咿,啊哈,哈,呜,嘻,哈,哈。

然后是动作设计。

多年前央视电影频道有一个专题节目,《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是邀请一些动作电影界的大腕做的访谈,对动作电影爱好者有很好的启蒙作用。而那么多集里,我觉得动作设计师董玮的一句话的启发意义超越了这个系列的其它任何部分:

「拿起杯水喝也是叫动作。」



孔乙己热衷于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在常人眼里当然是迂腐。可是书法家却真的需要这样咬文嚼字,好好研究「右」字的第一笔是撇还是横,「茂」字的下面是「戊」还是「戍」,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风格的写法。

动作也是这样。

即便不是影视工作者,我想很多人也会跟我一样,拿一瓶水或者一把折叠伞、一枚硬币在手里的时候,也会想着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把玩。在生活里,打伞就是为了避雨。打开伞,撑起来,让伞为你挡住雨。可是到了艺术的层面上,打伞的花样就多了。

打伞有多少种打法?

因为手里有个东西的时候我才会思考怎样设计动作,于是对打伞的花招就格外留意。

在斜飘的雨中,对着雨走,背着雨走,在镜头里会营造不同的气氛和情绪。


单手持伞,双手持伞;伞杆贴在身上,或悬在半空——加以利用,它们都能传达不同的信息。

下面《文雀》里的这两张截图,在持伞的方式上使用了同一个诡计,你看出来了吗?


下面这张呢?


举手投足都是动作。这就是动作设计的真谛。不过,似乎,大部分动作导演都是只负责「打」的设计的。

李安的《色戒》做了很多考据的工作,在易先生的书桌上摆满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古董,可我依然对一个地方心有不满:动作设计的年代思维。《色戒》里的女性,都是这样抽烟的:


但是,按那个年代中国摩登女郎们所追随的时髦,抽烟的方式应该是这样的:


这种细节上的要求当然很苛刻。我当然是因为这是李安的作品,才会提出这样的「瑕疵」。

在《致命伴旅》这部虽然有我喜欢的约翰尼·德普出演但是我依然觉得很烂的电影里,当安吉丽娜·朱丽走上大街,用一个优雅的动作将手中的包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时,我确实吃惊了一下。这个动作应该是朱丽自己设计的,有些花哨,但是在这里用得恰如其分。

演员不是念台词的机器。演员需要在模拟角色的心理状态后,适当地添加剧本上没有的东西,来让角色更丰满,更有魅力。这就是需要「小动作」设计的时候了。

没有人会忘记小丑在骚扰筹款聚会时见到Rachel后的举止:

「Well... Hello, beautiful!」

他一边举起拿着匕首的手向边整理头发,同时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然后又理了理右边的头发。


你很难确定地说清楚这个小动作到底表达了什么意义,你甚至可以做出几十种解读。但重要的是,当你看到这一串小动作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强有力的暗示:这个角色的举止是和常人不一样的。这一层重要的铺垫,便使接下来那连篇累牍、内容夸张的独白显得流畅而自然了。

这就是动作设计的力量。

-

是的,《黑暗骑士》里借小丑进行的价值观讨论也是极富吸引力,但还是希斯·莱杰的表演更让我入迷。

-

延伸阅读:

user avatar

如果“小丑”的对手不是“蝙蝠侠”,不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小丑的。蔑视世俗最过瘾的方式,莫过于跨在神的脖子上振臂长啸,独孤求败。

事实上,跟一身铠甲、无懈可击的天之骄子蝙蝠侠比起来,脸上有疤痕的小丑,才是日常中可以窥见的、血肉之躯的凡人——他有显而易见的弱点和缺陷——这是凡人所必须坦然接受、直接面对并且能进而化之为武器的。而蝙蝠侠不同,他希望拯救世界,他是黑暗里的完美。

但是只有黑暗的世界生来就是缺失的。所谓的完美永远只能是蝙蝠侠的理想。在黑暗中作为一个英雄为人们解除苦难——这是年幼父母被害的蝙蝠侠的心结,因此他日渐成熟的身体下面深埋的永远是一颗赤子童心。而恰好,他的对手小丑也是一个心无杂念的小朋友,“游戏”是他人生的主题,“快感”是他永恒的追求,“赌博”是他擅长的手段。

作为一个普通人,小丑没有骇人听闻的坐骑,没有军火库没有老管家没有大豪宅,他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生存或者毁灭都不是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小丑:运气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自己的大脑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不得不说,《蝙蝠侠·黑暗骑士》开篇“抢钱”那五分钟的戏实在安排得精妙。小丑对人性弱点的熟练把握一览无余在这五分钟里一览无余。贪婪的人类,最后必将被贪婪吞噬。小丑达到了目的(抢到了钱随后引起了官方以及蝙蝠侠的注意),除掉了累赘(一起抢钱的小伙伴),开启了故事,潇洒地离开。

冷酷与疯狂,胆大与机智。

“杀不死你的,使你更怪异。”小丑的追求从来不世俗。他渴望的“怪异”不妨说是一种“命运无常”。对于“突变”小丑的态度里含有一种奇妙的信仰和顺应。你看小丑对自己脸上的疤痕是这么解释的:

版本一:

想知道这疤痕的来历吗?我的父亲是个酒鬼和变态。一天晚上,他比以往更加疯狂,妈妈拿起菜刀自卫,他一点也不爽她,所以我看着他拿着刀朝妈妈走去,割她的时候他还在笑,他转向我对我说:“何必这么严肃呢?”(why so serious),他拿着刀走过来又说,“何必这么严肃呢?”接着,他把刀插进了我的嘴巴说,“让我们给这脸上增加一点笑容。”

版本二:

你看上去很紧张,是害怕这些伤疤吗?你知道它们怎么来的吗?来,看着我,我有过一个老婆,跟你一样漂亮,她说,我总是太会担心了,她说,我应该多笑笑。她赌博,欠了高利贷一大笔钱,有一天他们划花了她的脸,我们没钱去做整容手术,她无法承受,我只是想再看到她的微笑,我只想让她知道,我不介意她脸上的伤疤,所以,我把刀放进嘴里,干了这个,让自己变成这样。可你知道吗,她不敢看我一眼,她离开了我。

这两个表述真假难辨,但显而易见:小丑对人性的认识消极的、暗淡、绝望。他深受创伤。起先他的表述里,迫害他的是外界,随后对瑞秋的表述里,已然变成自戕。这种心态的转变显然加深了其对命运的嘲讽。

天地不仁。小丑以弃儿的姿态被挤压在世界的角落,他彷徨过,失落过,怨恨过,死过。但是伤疤就是伤疤,无法复原。最终他做的反抗,就是去推翻世间公认的正义,戏谑这个对他毫无温柔可言的世界。

至此,小丑最终走向了所谓人性的反面——驾驭欲望,而非被欲望驾驭;抛弃情感,而非被情感支配。

他的冰冷无声中转变为了他“燃烧 ”的支撑。这也是他成功打败蝙蝠侠的根本原因——蝙蝠侠一身负重(责任、理想、道义..),小丑身无一物。

是不是颇有禅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小丑在决定发起挑战的那一刻,他就没想赢。他要“玩”,玩个痛快。

之所以说小丑是“特异”的很大程度上也离不开西方文化的语境。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这个人的性格中可以映射到着侘寂美学、老庄之学等东方哲学思想的某些内涵:

侘寂(Wabi-sabi),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的美有时被描述为“不完美的,无常的,不完整的”。它是从佛教三法印派生的概念,特别是无常

侘寂美学是日本传统美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它在日本的审美价值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于希腊对于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

如果一个物体可以在我们内心带来宁静的忧郁和精神向往的感觉,那么它可以说是侘寂。
侘寂接受生活是复杂的,但崇尚简单。它承认三个简单的事实:没有什么能长存,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接受这三样事实,就能接受满足是一种成熟的快乐。
(维基百科)

蝙蝠侠没有了铠甲、军火、装备、管家,他也许就不是蝙蝠侠了——他需要外界给他支持,帮他武装。但是小丑不一样,小丑本就一无所有,一无所求,外界怎么变,他还是一样应对自若——他已经看透了人生的真相,他的的力量来自全部内心。这就是小丑最不可复制之处。

杜甫诗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十四个字,包含了佛家成住坏空的流转世界观。成劫住劫,是有情世界的建设时节,坏劫是各种灾害破坏有情世界的世界,空劫是世间消失回到空寂状态的时节,周而复始生灭有序。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自然,小丑的魅力不是因为他是佛祖,而是因为他是可以四两拨千斤的笑脸小丑,哦,绅士。他所渴望的疯狂与刺激,实则可如流水无孔不入,也许对于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反抗”,反抗到灭亡。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

唐寅当年风流一世,貌似快活神仙。但是他那一生都注定无法得到自己的最深的渴望。小丑亦然。

他们笑起来声音比谁都爽朗,皱纹比谁都紧迫。

任何时候,极致的疯狂下头都住着极致的寂寞。以笑覆悲,似乎连悲伤也得不到自由。

“那些不能杀死你的,使你更怪异。”所谓怪异,是违背常理,是扭曲,是变形,是不真实的真实。这一切,小丑从不期待世界理解,他以“燃烧”为理想,即他以死为归宿。他挑战蝙蝠侠的权威,是希望以一种最昂贵的姿态阵亡。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从无畏惧,为何他要误导蝙蝠侠让他失去最心爱的女人,为什么他享受混乱。因为他不在乎生命,死对他来说,才是彻底的解脱。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蝙蝠侠》里的小丑?

如果非要一言以蔽之,那也许是因为“众生皆苦”吧。

灭苦原应去执。而人生那么短短一瞬,你的执着里流淌的全是纯纯净净的自己,又如何舍得剥除。即使你舍得,你又该如何靠岸?受尽煎熬。无可奈何。最终你选择皈依。那么,好,去执之前,可不可以再让窦唯领着我们唱一句:

幸福在哪里。(《高级动物》)

我爱的小丑,只有希斯莱杰。在这个沉寂的深夜,万分万分想念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