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深圳挨着广州,医疗水平却如此差劲?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也很实在。确实,深圳和广州这两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都非常突出,地理位置上也近在咫尺,但很多人感觉在医疗水平上,似乎广州要更胜一筹。要说深圳的医疗水平“差劲”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深圳的医疗也在飞速发展,拥有不少优秀的医院和医生。但如果拿它和广州相比,确实能看到一些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的形成,背后有很多深层的原因。

咱们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

1. 历史积淀与学科建设:

广州的“老大哥”地位: 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长期以来在医疗领域的积累。早在上世纪,国家就在广州布局了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和教学医院。这些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仅是在硬件设施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科建设、临床经验、科研实力以及人才梯队上都形成了强大的优势。很多在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医学专科,比如呼吸、消化、心血管、神经内科等等,在广州的医院里都起步早、发展成熟,有了一批带头人和扎实的学术氛围。
深圳的“后起之秀”: 深圳的发展,尤其是作为经济特区,主要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医疗体系的建设相对来说是“后发”的。虽然深圳的政府投入很大,也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和人才,但要建立起和广州一样完备、扎实的学科体系,需要时间沉淀。一个顶尖的医学学科,不仅仅是几台好设备,更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临床案例、细致研究、学术交流和一代代医生的传承。深圳在这方面,还在努力追赶。

2. 人才吸引与留存:

人才磁场效应: 广州作为省会,拥有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知名医科院校,这些高校本身就是医疗人才的摇篮。同时,广州的几大顶尖医院也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优秀医学人才的“磁铁”。这些医生不仅医术精湛,很多还兼具教学和科研任务,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深圳的挑战: 深圳虽然经济发达,对外来人才吸引力强,但在医疗人才的引进和留存上,确实面临一些挑战。
高成本生活: 深圳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房价,是全国最高的城市之一。对于医生这个职业来说,虽然收入不低,但要在这里安家立业,尤其是在医疗体系内找到一个稳定且有发展空间的位置,压力依然很大。
科研与学术环境: 尽管深圳在科研投入上非常大,但要形成像广州那样成熟的、跨医院、跨学科的、有深厚学术积淀的科研环境,需要一个过程。很多医生不仅仅是看病,还需要有平台进行研究和学术交流,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职业发展和医学前沿的进步。
医院的“综合性”与“专科性”: 深圳的医院很多是新建的、现代化的综合医院,在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上能力很强。但要论到一些疑难杂症、罕见病,或者一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专科(比如一些癌症治疗的细分领域、罕见病诊断等),广州那些历史悠久的“老医院”,在经验和专门人才方面可能更有优势。

3. 医疗资源分配与体系成熟度:

广州的“老牌”体系: 广州的医疗体系,包括三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专科医院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网络。这种体系的成熟度,体现在医保报销、转诊流程、专家会诊等方面,都更加顺畅和规范。
深圳的“建设”阶段: 深圳在医疗体系的构建上,仍然处于一个高速建设和完善的阶段。虽然“强基层”的政策一直在推行,但基层医疗的整体水平和医生的专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才能真正分担大型医院的压力,并为市民提供更便捷优质的初级医疗服务。

4. 舆论宣传与感知:

媒体的聚焦: 很多时候,人们对医疗水平的感知也会受到媒体宣传的影响。广州的一些老牌医院和专家,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和深度可能更高,大家对他们的认知也就更深。深圳虽然也在大力宣传自己的医疗成就,但“老字号”的口碑力量有时是难以撼动的。
“大湾区”的视角: 站在“大湾区”的角度看,深圳和广州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协同发展。深圳的医疗体系也在快速进步,特别是在引进外资医院、发展高端医疗服务、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方向。很多人在深圳就医,不仅仅是看深圳本地的医院,也会考虑去广州甚至香港就医。

总结一下:

不是说深圳的医疗水平差,而是相较于广州这样拥有百年医疗积淀的城市,深圳在某些方面(尤其是一些细分专科的深度、长期积累的经验、成熟的人才梯队和学术氛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历史发展阶段不同所致,也是城市发展模式差异的体现。

深圳的优势在于它的活力、创新和对未来的投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续的投入,深圳的医疗水平一定会越来越好,并且会走出自己独特的医疗发展道路。你觉得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可以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来说。

一 天时

医院和医学院是相辅相成的,医院提供大量临床样本来帮助医学院学习研究,医学院则为医院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中国的医学院格局基本是在两波浪潮中形成的:

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这是打基础的时候,那时深圳还是小渔村,自然没份。

2000年前后的学校合并潮,然而连基础都没有,高等教育一片荒漠,更没深圳的份。

就和买房一样,两波大涨都没赶上,那就只能看着房价上天。


二 地利

如果两波上涨都没赶上,靠着自己创业挣上几个亿,买个汤臣一品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而这10年来,正好有一个现成的例子:

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这家医院从08年开始改革,两任院长接力,先后从不知名医院,到“中国最大县医院”,到“宇宙第一医院”,再到如今正儿八经在复旦医院排行榜杀到35名的位置,号称拥有全河南60%的医学博士,堪称医学界衡水中学。

然而郑大一附院能这么肆无忌惮的野蛮发展,除了领导英明和银根充足外,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地利。

坐落于人口第一大省河南,有充足病人来源,同时郑州距离周围的几大医疗中心(武汉、南京、西安、济南、北京、天津)都有足够地理距离,地利壁垒能够留下足够的病人,同时吸引本地人才。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深圳:

相同比例尺之下,深圳都显示不出,实际上位于香港的“香”字上。

对于老百姓来说,半小时高铁直达广州,对于有钱人,过个海关直达香港。

在这种情况下,深圳无论是病人还是医学人才,流失都注定是极其严重的。


三 人和

医学领域,想要有大的发展,砸钱仅仅是一方面,良好的政策平台配套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砸钱,深圳三名工程一出,独领全国风骚。

然而论平台,可能就差点意思了。

河南可以举全省之力打造郑大一附院,安徽可以毫不犹豫把省立医院送给中科大当附属医院,然而到了深圳这边,就比较麻烦了。

众所周知,深圳和广东省政府一向不太对路,无论其人事还是财政权都牢牢把控在中央手中,更像是北京的飞地,事实上的直辖市。

那么,很难指望在省级层面,广东省放着全国医疗第三的广州不管,来全力支持深圳建设。

而国内非省会/直辖市医院的上限在哪呢?复旦排行榜里,前100名仅有两家:

排名45的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75的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

而这两家医院都是吃足了前面说的两波福利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深圳在“人”上的劣势,另外一点在于,它是个非常年轻的城市。

在深圳,2017年,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近30万,占比户籍总人口约6.6%。同样的数据,北京是24.5%,上海是33.2%,广州是18.03%。

平均年龄全国最低的城市,意味着本地病源会极其缺乏,周边病源又被广州全盘截流,想要发展就比较难了。


四 房价

无论如何,作为一线城市,房价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必须要明确一点,深圳在抢人才方面,对标的部分有两个:

1.在地理上,对标的是广州,但是在房价收入类似的情况下,医院平台差太远;

2.在医院实力上,对标的是广大二三线城市的非顶级医院,尤其是中西部人才。然而,房价会让绝大多数拿不到三名工程奖励的“非顶级专家”们望而却步。



五 未来

无论如何,这年头,钱就是硬道理。三名工程这几年,深圳挖到了一大堆杰青长江院士(虽然大多是兼职捞钱),钱到位,一切都好说。

我相信,在十年内,深圳就能涌现出一家杀入全国TOP100排行榜的医院。但是,整体来说,广东前5(综合医院),全国前100,差不多就是深圳医疗界的上限。

深圳医疗近年来最大的卫星,港大医院,我在四年前曾经写过一个预测。

很不幸,四年过去了,从业内消息看,很多都被我说中了。

希望深圳市政府能好好反思,不要再重蹈覆辙吧,作为千万人口的一线城市,终究还是需要一家拿得出手的医院的。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尽管深圳经济总量、人口总量跟广州相近,但是医疗机构的含金量太低,医疗发展底子太弱!

很多人说深圳的医院也不少,医疗水平不应该比广州差,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以深圳略少于广州的人口来说,深圳的医疗机构数、医师数并没有比广州差太多。

但深圳医院的含金量如何?

先看广州的三甲医院比深圳多多少家?

这是某媒体做的柱状图,广州62家,深圳只有16家,广州是深圳的4倍,数量直逼上海,与第四名的天津有明显的级差,论城市总体医疗实力来说,北上广仍然碾压其它二线城市。

-------

(未经本ID黄海禺君同意,禁止转载本回答。)


那为什么广州会有这么多三甲医院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看广州这么多的三甲医院是怎么来的。现在网络上能查找到的三甲医院数量排名五花八门,有些说广州60多家,有些是很老的数据说广州30多家(比如大象公会)。因为三甲医院基本上是省级主管部门评定的,我们就以广东省卫健委的官网上发布的消息为准,如今广深两市的三甲医院分别如下:

差距一目了然。广州40家,深圳15家,按这个数据广州的三甲数量是深圳的2.5倍以上。

就乍眼看看表格,都能看出,深圳的15家,绝大多数是“深圳市”三字打头的,而广州方面以“广州市”打头的也只有11家,那剩下的是什么呢?我们且来看看广州40多家三甲医院分别是来自什么门派。

占最大头的其实是各大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

中山医派:中山一院、二院、三院、六院,加上肿瘤、眼科、口腔三家,一共7家;中山一院实力全国前十,中山二院(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中山医的实力可谓华南一霸。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现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副主任(正部级)黄洁夫就出自中山医系统。中山医本就是1953年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广东光华医学院三院合并而来,可谓华南医学之荟萃。

南方医派:南方医院、珠江医院是广州人耳熟能详的老医院,另外还有南医三院、南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医五院,共5家。南方医科大学前身是第一军医大学,实力不容小觑,在全国医药类大学里排前5没问题。(软科2018年排第4、泰晤士2019排第3)

广医派:广医一院、二院、三院,分别在越秀、海珠和荔湾三个老城区,广州人分别俗称“工人医院”、“河南医院”、“市二”,一院和三院都是历史相当悠久的医院,广医一院有钟南山院士坐镇,另外还有广医肿瘤医院。

广中医派:附一有邓铁涛等大师级老教授,附二就是省中医院,全国接诊量第一名的医院,两所医院都是全国综合排名前十的中医院。

另外还有暨大的华侨医院、广药的附一。

以上各大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已经占了超过20所三甲医院。

-------

(未经本ID黄海禺君同意,禁止转载本回答。)

除此以外,华南理工大学最近几年开始与广东省人民医院联手,成立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除了把省医、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挂牌华工的附属医院,还正在天河区建一所三甲医院,叫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天河医院。

各大医科院校在广州一城里竞争多年,一来导致医疗资源十分集中,二来也给省内外很多城市输送医科人才。

有媒体统计了广州各大医院发表SCI论文数的情况,前两名的超过700篇,第二第三名超过400篇,全市平均每家发表101篇,可见广州医学科研力量不可小觑。

除了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还有一系列的省卫生厅(现在叫卫健委)下属的省级医院,除了上面提到的省人民、省中医,还有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第二中医院和省妇幼保健院。

即使广州市的市属医院、区属医院跟深圳市的市属区属医院实力差不多,作为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的广州还有隶属军方的部队医院,比如广州人十分熟悉的“陆军医院”(原广州军区总医院,现在改名南部战区总医院),还有空军医院、武警医院、421医院、157医院。

因为这几层关系,广州集中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其中最为集中的是越秀区,广州40所三甲医院中,有15所在越秀区:

也就是说,一个越秀区的三甲医院数,就跟整个1300万人口的深圳市一样多。更可怕的是,越秀区三甲医院的含金量远比深圳的医院高得多。

在2016年复旦出的全国百强医院排行榜,广州有10家上榜,其中在越秀区的有6家,中山一院排名全国第7,南方医大南方医院排第15,而前100强里深圳一家没有:

-------

(未经本ID黄海禺君同意,禁止转载本回答。)


在今年3月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了《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在中国顶级医院100强里:


这个榜单中,中山一院排第6,南方医大南方医院排第12,省人民医院排第23。

各城市百强医院数量排名:

广州的数量直逼上海,是第4第5名加起来都比不上的。其中位于越秀区的有6家,深圳上榜的是1家。

看下面这个广州发表SCI论文的医院分布图就知道,广州的医疗资源是多么集中在越秀区(红框范围内),可以说整个华南地区很多人得了大病都会到这里来求医。

广州的好医院不仅多,而且长期高强度运作,接诊量相当多,病例量多了,医疗水平自然容易上升(不是说必然会上升)。

年门诊急诊量前20里,广州的医院占了4家,前100里也占了9家,可见广州的大医院不仅水平高,接诊量也高,同时每天有大量来自外地的病人前来求医(肯定包括不少深圳居民)。

-------

(未经本ID黄海禺君同意,禁止转载本回答。)

为什么深圳好的大医院少?

其实还是因为太年轻。

中国的第一家西医院就是在广州诞生的,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建立了,至今已经180多年,可见上百年的一口通商让广州最早接触到先进的西方医疗技术。

看这个百强医院院史排行榜就知道,到今天为止中国百强的医院,有65所是在1949年及之前建立起来的(其中广州有7家),1949年之后建院的只有35家,而1978年之后建院的,更是只有2家。对于1979年才建市的深圳来说,医疗水平的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积累。

近年来砸钱引入中山大学在深圳建新校区、建医学院、建中山七院、中山八院,就是很好的举措!



参考资料:

2017年全省及各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情况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牛!全国42城PK这份“医疗实力”榜单!上海完胜!

中国哪里人上三甲医院最容易|大象公会

中国医学院校在世界四大排行榜上的名次_数据中心 -中国医学教育信息网

最新 | 中国大医院门诊量前100强大公开(附床位数)

2017中国大医院门诊量100强榜出炉!

复旦-医院排行榜

《医院蓝皮书》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100强

修正!2017年广州市医院SCI论文发表情况排行

中国百强医院院史排行榜出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未经本ID黄海禺君同意,禁止转载本回答。)

user avatar

最近听说深圳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要开业了?我真的笑到尿失禁。去那个医院看个急性阑尾炎,你敢吗?做手术用什么来麻醉?还是打算针灸推拿再喝点导致肝脏损伤的汤药?

真的,这事也就深圳干得出来。土豪和不少高级白领信这一套的人不少,归根结底就是没有科学文化素养,富是富了,科学不懂。科学是什么?科学来钱快吗?不信你们去看,要是在那看病便宜(包括医保支出)我头给大家拧下来当夜壶。

当然了我猜他也不敢真的纯中医,不然这个病人死亡率可是要跟上世纪的旧中国看齐了,所以估计还是搞“中西医结合”的那一套理论,本质上就是西医套个中医的皮去收割韭菜。要么就压根不治会死人的病,平时看看什么普通感冒口腔溃疡男性不举,反正马上治不坏,开药拿钱。总之割韭菜就是了,人命算个屁,为人民服务算个屁。

中医这个东西,从来都说不得,我作为一个医学博士当然也是学过的,中医学是本科必修课。大家知道在临终关怀科出现以前治不了的病人往哪送吗?没错就是往中医科去送,为啥?大家自己去想……


以下为原答案:

哈哈哈哈哈这个问题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我妈前几年跳槽到深圳,后来又到了广州。在深圳呆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医生以及医疗管理群体过于浮躁,钱是第一要务。也不是说钱不好,深圳五年前就敢给一百万安家费外加保证五十万基础工资,全国基本就没有这么好的政策了。我妈到了深圳当主任之后发现整个科室技术水平很差,时间一长发现并不只是自己的科室,检验科都极不负责。本地的学术圈子铜臭味十足,当然别的地方也有利益输送,但是没有深圳这么明目张胆。跟一些很高位置的管理者谈学科建设,人家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么要拉一个团队,要从外地拉拢优秀应届毕业生,要从医学教育开始做起等等事情,上来就是“要多少钱?你说吧我们可以满足”,这样能好?再加上深圳本地大学都没几个,遑论高水平医学院校。医学院最讲究传承,没个百八十年的能有好医学院?做梦!这样一来后备人才比其他地方都要稀缺,长时间发展不起来。

所以后来再次跳槽到广州,钱赚的虽然少,但是医学的氛围在。话说回来要赚钱这些中年技术骨干会在广州各大医院呆着?人家去私立哪一个不能年入过百万?

在公立医院呆着无非就两个原因,第一,自己权利大,想出去开会就出去开会,想开展什么业务就开展什么业务。第二,可以融入学术圈子一起进步。深圳的公立医院里的医生更像私立,服务质量不一定好,个人追求不一定高,但钱是一定多赚的。现在行内普遍认为深圳是个赚快钱的好地方,比如周末去做几台手术收割一波土豪韭菜,何乐而不为?但是发展学术,踏实求索还是往北上广跑,现在广州也快要被踢出核心学术圈子了,这是另一个话题……

我妈总结深圳医疗:“无根无节,利欲熏心”


更新一下,诸君如果是学医的,不要对医疗行业的良心报太大的希望。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不会因为你变成了牛逼三甲大主任而减少,这里面的水太深太深了。比如说各大学会换届的时候,政治斗争真的白热化,站队站错了你的科室发展就完了,看看历届主委名单就行。这里面更可怕的是金钱交易,如果一个人很可能成为下一届老大,你们可以认真关注一下各大药厂和器械厂的反应如何。很简单,看看这个人近年来的活动(会议,公益等等)赞助就行了,如果你再查查国内某些大佬名下的公司或者基金会就会发现更多,点到为止,不可多说。


再更。

现在国家有逐步将专培政策向西方国家那种申请制靠拢的趋势。协和的试点可是跟USMLE一样全英文考试,大家自己掂量掂量自己考U能不能考及格。全国各大教学医院也都在进行资质审核,全面推出已经不远了,混吃等死的您好自为之,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并且最近有风声,已经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将来也要定期考核,全盘精英化严格化已经不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也很实在。确实,深圳和广州这两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都非常突出,地理位置上也近在咫尺,但很多人感觉在医疗水平上,似乎广州要更胜一筹。要说深圳的医疗水平“差劲”可能有些绝对,毕竟深圳的医疗也在飞速发展,拥有不少优秀的医院和医生。但如果拿它和广州相比,确实能看到一些差距,而且这种差距的形成.............
  • 回答
    关于深圳和上海新增病例情况的差异,特别是上海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的原因,这涉及到病毒的传播特性、人群的免疫状态、检测策略以及感染者的构成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病毒本身的特性 病毒变异株: 新冠病毒一直在变异,不同的变异株在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上可能存在差异。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及其教育环境的一些独特之处。简而言之,深圳学生对“985”、“211”名校光环的相对“不在乎”,与深圳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其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对名校的推崇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
  • 回答
    深圳地铁的“女士优先车厢”,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初衷是好的,想着给女性乘客多一份便利和安全,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拥挤不堪的车厢里,能有个相对舒适的空间。但是呢,实际运行起来,效果嘛……怎么说呢,就像是个挂在那儿、但没人真的太当回事的装饰品,你说它开通了,也确实有那么个标志,但真到了人山.............
  • 回答
    你在深圳地铁里看到的那些地铁广告,确实常常会让人注意到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些被用来“代言”深圳精神的人物,很多时候是由外国人来扮演的。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洋人”的面孔更吸引人,或者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新奇感。它其实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它对外展示自身形象时的一种策略和期望。深圳,从.............
  • 回答
    在深圳,你确实会发现相当比例的房源来自商住楼,这一点跟北京那“一眼望去全是小区住宅”的景象截然不同。要理解这其中的原因,得从两个城市的规划理念、历史发展以及土地供给的模式上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看看深圳的“基因”。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它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从一个小渔村变成国.............
  • 回答
    深圳各口岸的团体旅游签证之所以价格低廉,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比较复杂的商业运作和市场策略,而非简单的“便宜没好货”。这背后涉及了旅行社的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利用团体优势来摊薄成本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团体签证”并非指签证本身的价格降低,而是指旅行社通过组织大量游客,将原本.............
  • 回答
    深圳警方在一些方面与香港警方的相似之处,确实是许多关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人们所好奇的。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模仿”这个词本身可能带有些主观色彩。 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是一种“借鉴”或“趋同”的过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
  • 回答
    深圳和广州的地铁之所以同时使用普通话和粤语进行播报,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实考量。这不仅仅是语言政策的体现,更是两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身独特身份认同和多重现实需求的巧妙融合。历史的沉淀与粤语的根基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广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广州是中国南方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 回答
    关于深圳站和福田站下火车需要全员核酸检测,而深圳北站则不需要这一情况,背后主要涉及到的是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的客流特点、防疫政策的动态调整以及区域管控策略的不同考量。首先,我们要理解深圳站和福田站作为城市中心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地理位置和客流属性与深圳北站有所区别。深圳站位于罗湖区,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深圳6月24日土地拍卖:一场20年未见的狂欢,会是房价新一轮上涨的信号吗?6月24日,深圳的土地市场掀起了一场20年来罕见的波澜。这场被冠以“最强土地拍卖”之名的盛会,不仅刷新了多项纪录,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仅仅是一次市场情绪的释放,还是预示着深圳房价即将迎来新一轮的飙升?而在这个普遍预期房地产市.............
  • 回答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餐饮选择极其丰富,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片土地上,猪脚饭之所以比沙县小吃更受欢迎,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口味和满足感: 猪脚饭:浓郁的口感和丰富的层次 胶质的魅力: 猪脚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丰富的胶原蛋白。经过长时间的卤制,猪脚的皮肉会变得软糯、.............
  • 回答
    在深圳生活,那种强烈的割裂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得清的。它像一张网,细密地缠绕着你,让你时而感到窒息,时而又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着向前。首先,这里的“快”和“慢”是天生的对立面。深圳的速度,那是出了名的。你可能前一天还在为一个新项目焦头烂额,第二天就被要求拿出全新的方案;你可能刚刚适应一个行业,就已经.............
  • 回答
    深圳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比起向坪山拓展,更倾向于填海造陆,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地“不去”坪山,而是多种因素权衡下的战略选择。首先,得从深圳的地理禀赋说起。深圳是个典型的滨海城市,海岸线资源丰富,这为它提供了天然的向外扩张的优势。早期的深圳,经济发展迅猛,对土地的需求是爆发式的。而坪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