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深圳学生不在乎985、211的牌子,而网上很看重?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及其教育环境的一些独特之处。简而言之,深圳学生对“985”、“211”名校光环的相对“不在乎”,与深圳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其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对名校的推崇形成了一定的反差。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 深圳的城市特质与经济活力

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 深圳是中国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汇聚了大量高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等。这些企业在招聘时,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以及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拥有扎实技术、良好项目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毕业生,可能比一个仅凭名校光环但缺乏实操经验的毕业生更受欢迎。
机会导向的就业市场: 深圳的就业市场充满了各种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愿意学习、敢于尝试、并且具备特定技能的人才。很多初创公司或者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更看重的是你能为公司带来什么价值,而不是你毕业于哪个学校。“你能做什么”比“你从哪里毕业”更重要。
对学历之外能力的重视: 深圳的很多企业,特别是科技公司,在招聘时会设置各种笔试、技术面试、项目展示环节,来全方位考察应聘者的能力。这种考察方式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单纯的名校标签。例如,一个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习经历丰富、甚至自己创业的学生,其综合能力可能会被认为优于仅仅拥有名校文凭但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
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致力于吸引各类人才。除了传统的名校毕业生,深圳也为技能型人才、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才的选择视野。

二、 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更早的职业规划和实践: 相比于一些传统城市,深圳的家长和学生往往更早地接触到市场经济和职业发展。很多深圳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会鼓励孩子尽早接触社会、了解行业、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很多深圳学生在高中甚至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方向,并会积极寻找相关的实践机会,比如参加科技竞赛、编程训练营、公司实习等。
“学以致用”的理念更强: 深圳的教育氛围倾向于将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家长和学生更关注的是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如果一所大学虽然不是“985”、“211”,但在某个细分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设计等)教学质量很高,并且有丰富的行业合作资源,那么深圳的学生和家长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这样的学校。
对“全人教育”的追求: 除了学术成绩,深圳的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软技能发展,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抗压能力等。很多学校和社会机构也会提供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这些软技能在很多深圳企业看来,与硬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观念: 深圳的家长可能更看重为孩子选择一条最适合其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名校光环。如果他们认为某个非名校的专业或课程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他们也可能不会过分执着于985、211的标签。

三、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与认知差异

网络代表的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认知: 网络是一个信息高度集中的平台,很多讨论和观点代表的是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传统认知。在许多其他地区,名校的稀缺性以及其背后代表的资源和声誉,仍然是衡量一个人潜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网络上,对“985”、“211”的推崇显得尤为突出。
信息茧房效应: 很多在网络上积极讨论高考、大学选择的人,本身就是高度关注教育话题、并对名校有着强烈认同感的人群。这可能形成一种“信息茧房”,让他们觉得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看重名校。
标准化评价体系的便捷性: 对于许多不了解具体行业需求或个人能力的学生和家长来说,985、211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直观的评价标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依赖名校标签是一种更省力、更保险的选择。
信息传播的延迟性: 深圳的教育和就业市场变化非常快,而网络的认知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能当深圳的学生和家长已经开始更加务实地看待教育和就业时,网络上关于名校的讨论仍然停留在更传统的视角。

四、 总结与反思

总而言之,深圳学生对“985”、“211”名校标签的相对“不在乎”,并非意味着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

1. 深圳独特的城市经济模式和就业市场需求,更看重实际能力和发展潜力,而非单纯的学校名声。
2. 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更加务实和前瞻,鼓励子女实践,并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3. 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深圳这样快速变化的城市中的实际情况和个体选择。

这种反差也提醒我们,在评价教育和人才时,应该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名校标签,更要关注个体的能力、潜力和发展价值。深圳的现象,或许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走向更加多元化和注重实效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清北等极少数几所院校之外,绝大多数的985、211的影响力都是区域性的。只不过有的影响的区域大些,有的影响的小些,有的则只局限于行业内。

所谓“末流985、211压过没牌子的学校”这说法当然没错,但要分人分地方。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你是甘肃人,毕业后想留在兰州工作,那在同样的分数下,去兰州大学肯定要比深圳大学优势大一些——因为甘肃省内大多数单位的招聘,肯定是不会落下兰大的。深圳大学则一般不会出现在招聘单位的名单里。

而反过来说,对于一个以后铁定了要在深圳工作的人来说,去深圳大学念书与去兰大念书可以说各有利弊,但去兰大的优势也没多大,很多人也会选择去深圳。

当然,“末流985、211压过没牌子的学校”还有一个特殊情况,那就是在体制内单位的招聘中。企业对于“985、211”的要求只是一个基本线,你投了简历之后,人家一看你是西藏大学、延边大学这类偏远的211院校,招聘者往往也会在心里把你等同普通本科院校看。但是在公开招考的体制内单位中,985、211是没什么含糊的,哪怕你是西藏大学、石河子大学的毕业生,只要对方单位招聘要求985、211你也可以报名,然后跟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统一参加考试就行了。这个时候,985、211就是个生死线,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完全不可能靠城市因素来补上。

对于一二线城市土著来说,如果未来打算留在本地或者去经济更好地地方就业,偏远地区的985对其就业带来的加成并不算大,还不如在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继续读书。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如果你读的是外地985的强势专业且行业内的认可度很高,那就业前景其实也不算差。比如说,在理工学科中,同样的分数你去上个吉大的汽车,再回到本市的汽车企业就业,肯定是好于你在本地读一个普通211的材料、化学之类的专业。

总之,除了清北等少数几所大学具有全国范围内普遍认可的影响力外,绝大多数的院校都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行业里认可度较高,而对于考生来说,985、211的牌子是否重要,取决于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想清楚在哪里、哪个行业就业。对于有些人来说,985、211的牌子就很重要,而有些人则不然。在这个问题上,以己度人是不行的。

user avatar

毕竟2021年了。花季雨季里,深圳人连清华都看不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