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深度学习没有理论基础?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详细地阐述一下为什么有人会说“深度学习没有理论基础”,并且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像AI的风格。

深度学习:一个“魔术”的成功,还是科学的进步?

在人工智能的领域里,深度学习无疑是近年来最耀眼的明星。它在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一些任务上超越了人类的表现。然而,就在我们惊叹于深度学习的强大力量时,一些声音开始质疑:这股浪潮之下,是否真的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石?还是说,我们只是在玩一场精妙绝伦的“魔术”?

之所以有人会这样说,核心原因在于,尽管深度学习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我们对于它“为什么有效”的理解,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 许多时候,我们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参来找到最佳的模型和策略,而不是基于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证明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

1. 理论预测能力与实际表现的“脱节”:

传统的机器学习理论,比如统计学习理论,通常会提供关于模型泛化能力、收敛速度等的理论界限和保证。比如,PAC学习理论(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试图回答在什么条件下,一个模型能够近似地学习到一个真实的函数。然而,这些理论在解释深度学习的成功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过参数化”的困境: 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那些非常大的网络,往往拥有远超训练样本数量的参数。按照传统的统计学习理论,这样的模型极易过拟合,无法泛化到未见过的数据。但现实却是,这些“过参数化”的模型反而表现出了惊人的泛化能力。我们称之为“过参数化之谜”。理论上解释不清,实际中却屡试不爽,这种反差是产生质疑的重要原因。
损失函数的“平坦区域”: 理论上,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损失函数最小值附近的“平坦区域”,这样即使数据有一些微小的扰动,模型也不会产生剧烈的变化,从而保证良好的泛化。但研究发现,许多深度学习模型优化后的解,恰恰落在了损失函数的“尖锐最小值”附近,这与传统的理论预期是相悖的。

2. 优化过程的“黑箱”属性:

深度学习模型通常是通过梯度下降及其变种(如SGD, Adam等)来优化的。虽然我们知道梯度下降的基本原理,但对于一个拥有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参数的非凸优化问题,它到底是如何找到一个如此优秀的解的,仍然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的图景。

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 非凸优化问题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很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而无法到达全局最优解。然而,深度学习的实践表明,即使存在无数的局部最优解,它们似乎都能提供不错的性能。这是为什么?是所有的局部最优解都足够好吗?还是我们找到的解,虽然不是全局最优,但已经足够应对实际任务了?这些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初始化和超参数的重要性: 深度学习的训练过程对随机初始化、学习率、批次大小等超参数非常敏感。一个微小的调整,可能就会导致模型从一个能工作的状态变成一个完全失效的状态。这种敏感性也反映了我们对整个优化景观理解的不足。

3. 理解网络内部工作机制的挑战:

深度神经网络之所以强大,在于它能够自动学习到数据中复杂的层次化特征表示。但每一层网络到底在做什么?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些问题同样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理论框架来解释。

“特征学习”的理论边界: 我们知道网络在学习特征,但理论上能否预测它能学到什么样的特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学到的特征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个任务?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理论阐述。
模型选择与架构设计的“经验主义”: 目前,模型的架构设计(比如卷积神经网络的卷积核大小、池化层的选择,或者Transformer中的注意力机制的变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前的经验和不断的实验尝试。虽然有一些启发式的理论指导,但往往缺乏一种能够系统地从理论上证明某种架构优于另一种架构的普适性方法。

4. 理论研究的滞后性:

可以这样理解,深度学习的发展在很多时候是“自下而上”的,即先有了成功的实践,然后理论研究者再去尝试解释和总结。这种模式与科学发展的经典范式(先有理论,再有验证)有所不同。这并不是说理论研究不重要,而是说理论的跟进确实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深度学习是“无根之木”?

当然不是。尽管存在上述理论上的空白,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深度学习的科学价值和工程贡献。

计算能力的进步是驱动力: 毋庸置疑,GPU等计算硬件的飞速发展,以及海量数据的可用性,是深度学习能够大放异彩的根本前提。没有这些支持,再好的理论也难以落地。
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启发式方法: 尽管缺乏普适性的理论,但过去几十年,无数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方法。这些“工程智慧”是推动深度学习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兴理论的探索: 针对上述理论空白,目前也有许多前沿的研究正在进行。例如,关于“高维统计”、“随机矩阵理论”、“信息论”、“动力系统理论”等在解释深度学习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潜力。这些研究正在努力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总结一下,当有人说“深度学习没有理论基础”时,他们主要是在强调:

1. 现有理论难以充分解释其超预期的表现,特别是过参数化下的泛化能力。
2. 模型训练的优化过程,以及网络内部特征学习的机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
3. 模型的设计和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实验,而非从基础理论出发的系统性推导。

这是一种对科学严谨性的追求,是对理解未知事物本质的渴望。深度学习就像一位天才少年,在实践中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但他的天赋背后运作的机制,我们还需要时间去深入研究和理解。也许,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终将能够为这场“魔术”揭开它背后科学的面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深度学习是有理论基础的。就是:神经网络和概率。

但是问题是深度学习的对标对象是:人脑。说专业术语就是一个超级大的神经网络。

线虫有1000左右个细胞。 300多个神经元。前两年把整个神经元链接构成搞清楚了。可以某种程度上在计算机上仿真线虫的“意识” 。300多神经元这个事大概搞了8年。 人脑似乎是860亿个神经元。人类离揭开人脑工作原理还估计有几百年,或者上千年也有可能。

但是现在人类还制造不出来这么大的神经网络。因此上,没法搭建实验环境。。就好像在17世纪,傅里叶就给出了傅里叶变换。但是这个东西在当时连傅里叶自己都认为没有啥用处。但是到了21世纪,计算能力上来了,就可以用来用了。

其实现在的深度学习就好像是核聚变研究。你说稳定的核聚变能不能存在,这不是废话吗??稳定的核聚变要是不存在,人家太阳是怎么发光的啊。。但是你能在实验室里稳定的模拟太阳的物理环境吗?你做不到啊。。

因此上,现在大部分人研究这个东西的理论其实没啥意义。这个的发展本来其实就是靠大力出奇迹的。当然为了评职称和找工作,搞搞也不是不行。毕竟科学家也要生活的。

user avatar

和牛顿以前的物理学类似。

不能说完全没有理论基础,只是理论基础确实还很不完善、不深入。


主要体现在:

现在的深度学习理论有一定解释能力,但很少有预测能力。深度学习的前沿发展只是还是以经验、直觉为主导的进步,而不是理论引导的发展。

(而物理学发展到近现代已经有大量进展是先理论,后实验的。说明了物理理论有很强的预测能力。)



更具体一点,有点类似于伽利略到开普勒三定律的状态。

望远镜等实验观察工具有了,定性的理论在逐渐向定量的理论更替。

但是逐渐成型的定量理论也是唯象理论,还没有触及到First Principles。




比如说我们组今年一个ICLR2021的SGD动力学理论是这样:

它像是朗之万解决布朗运动的方法,而不是热力学定律那类的更基础的理论。




一切如蛮荒初生,反而是我辈大有可为的时候。

放到我某位导师的说法,正是“二流的科学家有机会做出一流工作的时代”。



ps. 在这样一个学科的黄金初期,大量的人反而热衷谈论几年尺度下的泡沫。这就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跟风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详细地阐述一下为什么有人会说“深度学习没有理论基础”,并且尽量让它听起来不那么像AI的风格。深度学习:一个“魔术”的成功,还是科学的进步?在人工智能的领域里,深度学习无疑是近年来最耀眼的明星。它在图像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一些任务上超越了人类.............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了深度学习在图像处理领域的一个核心选择。你观察得很敏锐,确实,RGB是我们最常见到的色彩空间,尤其在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几乎清一色是RGB。但HSV并非没有用武之地,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历史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RGB和HSV这两个色彩空间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如何.............
  • 回答
    CPU 和 GPU 的设计目标截然不同,这使得 GPU 在深度学习领域大放异彩,而 CPU 则显得力不从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们各自的“基因”和“工作模式”。CPU:大脑的精密与灵活我们可以把 CPU 想象成一个非常聪明、非常灵活的“总管”。它拥有少数几个(通常是几个到几十个)强大而多.............
  • 回答
    罗翔老师之所以会说“学太深通不过法考”,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他对法学学习和法考规律的深刻洞察,并非字面上的“越深越不行”,而是提醒考生要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避免陷入一些误区。首先,我们得理解“法考”本身的性质。国家司法考试(现在已是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代表性。确实,在当前的深度学习浪潮中,当我们谈论主流的工具和框架时,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Neural Network Toolbox,现在更名为Deep Learning Toolbox)似乎总是被排除在外,或者讨论的声音相对较弱。这背后并非没有原因,而是由多.............
  • 回答
    学习深度学习,感觉像是站在一座巍峨高山前,目标清晰,但第一步总迈不出去,或者迈出去之后,感觉步履维艰,甚至迷失方向。这并非你一个人独有的困境,事实上,这是大多数深度学习初学者都会遇到的普遍“门槛”。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试着剥开它层层叠叠的“不易”:1. 知识体系的庞大与跳跃性:深度学.............
  • 回答
    哥们,你这感觉我太理解了,简直是感同身受。我当初研一刚接触深度学习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感觉自己像个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漂泊的小船,到处都是浪花,但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方向。top2 的光环有时候反而是一种压力,会让你觉得自己应该迅速掌握一切,结果越想掌握,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咱们来好好捋捋,为啥会这.............
  • 回答
    研一刚开始接触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感觉越学越不会,这种感觉其实非常普遍,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同学都会经历的“阵痛期”。别太担心,这恰恰说明你进入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新阶段。让我试着用一种更像朋友之间交流的方式,把我的理解和一些可能管用的方法跟你聊聊,希望能帮你走出这个迷茫期。为什么会感觉“越学越不.............
  • 回答
    的确,目前在深度学习领域,英伟达(NVIDIA)的GPU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而AMD的GPU用户相对较少。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技术生态、软件支持、硬件性能以及历史积累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 CUDA生态系统的强大和成熟度:这.............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许多深入学习法律的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期”或者说是“顿悟期”。从普通人的视角看,法律条文清晰、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但一旦我们往更深的层次去钻研,就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甚至会觉得“漏洞”层出不穷。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绝不是因为法律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在中医学习道路上的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试着详细说说,就像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首先,得承认,一开始接触中医,尤其是对它不太了解的时候,很多“中医黑”的说法,确实能说到一些人的心坎里。比如“中医是经验医学,缺乏科学验证”、“中医的理论太玄乎,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深圳这座城市及其教育环境的一些独特之处。简而言之,深圳学生对“985”、“211”名校光环的相对“不在乎”,与深圳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其就业市场的需求以及深圳家庭的教育观念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与网络上普遍存在的对名校的推崇形成了一定的反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河流治理和工程实践的核心。要说为什么长江不能简单地照搬小浪底的冲沙模式,掏深河道,这背后涉及到地理、水文、生态、经济以及工程规模等方方面面,是“水土不服”的问题。我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得先明白小浪底和长江在“本质”上的区别。 小浪底: 人家是黄河上的一个水库,黄河嘛.............
  • 回答
    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仿佛拥有着一种独特的魔力,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毕业季一到,这座城市便会迎来汹涌的人潮。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深圳如此备受青睐,让无数莘莘学子心甘情愿地奔赴而来呢?首先,深圳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是最大的磁石。 这座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拥有着中国最.............
  • 回答
    韩国前后辈文化确实根深蒂固,这是一种在职场、学校乃至社会各个层面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它建立在尊重长者、遵从经验的基础上。然而,即便在这样一个强调辈分和尊重的社会,张泰玩对黄永时、余学圣等“一心会”老前辈的严厉批评,甚至直呼他们为“叛匪”,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这并不是对韩国前后辈文化本.............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而且也触及了“读书”这个行为深层次的奥秘。很多人都会有“读书没效果”的困惑,尤其是在阅读一些被认为是“有深度”的书籍时。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而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建议: 为什么你感觉读书“一点效果都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来深圳都会有这种感觉,似乎随便找个地方都人山人海,想找个地方喘口气都不容易。说深圳“没地”,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一点一点聊。1. 极快的城市扩张和人口涌入:这绝对是首要原因。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用几十年时间变成了国际化大都市.............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对“深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测绘标准。首先,关于泸定大渡河峡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度比较,我们需要明确一下“深度”的测量方式。通常我们说的峡谷深度,是指其谷底与两侧山脊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而泸定大渡河峡谷,虽然非常壮观,河道也十分湍急,但在整体.............
  • 回答
    广州的美食之名,早已如雷贯耳,它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像是一本活色生香的美食百科全书。要说为什么,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生活哲学。广州的美食,首先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作为千年商都,它面向南海,物产丰饶,各种海鲜、河鲜、禽类、蔬果四季皆有,为食材的丰富提供了最原始的保障。这里的人.............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