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前,科学家做出世界级的成果,都有什么奖可以拿?

回答
在诺贝尔奖于1901年设立之前,虽然没有一个像诺贝尔奖这样涵盖广泛且具有国际声望的奖项,但科学家们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认可和奖励。这些奖励形式多样,从政府的资助、王室的赏赐,到学术机构的荣誉和私人基金的奖项,都曾是激励和表彰科学贡献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在诺贝尔奖设立前,科学家们可以获得的、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奖励形式,并尽量详细描述:

一、 国家或政府层面的奖励与资助:

这是早期最重要的一种认可方式。许多国家的君主、政府或皇家学会会为杰出科学家提供资金支持、职位任命或直接的奖金。

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的奖项和荣誉: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是科学界的重要力量。它设立了一些非常古老且享有盛誉的奖项,这些奖项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认可度。
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 这是皇家学会最早设立的奖项之一,可以追溯到1731年。它是科学界最古老且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所有科学领域做出最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科普利奖章的获奖者往往是那些开创性工作对科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艾萨克·牛顿(尽管牛顿在奖项设立之前就已成就非凡,但其贡献的认可贯穿始终)、查尔斯·达尔文、迈克尔·法拉第、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等。获得科普利奖章在当时就相当于获得了世界级的科学荣誉。
戴维奖章(Davy Medal): 设立于1877年,用于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虽然比科普利奖章年轻,但在化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休斯奖章(Hughes Medal): 设立于1902年,但其雏形和精神可以追溯到更早,专门奖励在物理学,特别是电学和磁学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皇家学会会员资格(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FRS): 这本身就是一项极高的荣誉。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意味着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公认的卓越成就,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这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证明其科学地位。

法国科学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的奖项: 法国在18世纪和19世纪是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法国科学院设立了众多奖项来激励和奖励科学家。
拉普拉斯奖(Prix Laplae): 以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命名,奖励在天文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布朗奖(Prix Bréant): 专门奖励在医学领域的发现和贡献,尤其是在对抗疾病方面。
拉瓦锡奖(Prix Lavoisier): 以伟大的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命名,表彰化学领域的成就。
这些奖项通常带有奖金,并且获奖者常常被选为科学院的院士,这本身就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和终身性的认可。许多法国科学家如拉瓦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巴斯德等都曾因其成就而获得相关奖励或科学院的肯定。

普鲁士科学院(Preuß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和其他欧洲国家科学院的奖项: 各国都有自己的科学院,并设立类似的奖项来奖励本国及国际杰出科学家。例如,德国的普鲁士科学院、俄国的圣彼得堡科学院等。

政府的特殊资助或养老金: 对于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政府有时会提供特殊的学术职位、研究经费,或者在他们年老时提供生活保障(养老金)。例如,英国政府曾为查尔斯·达尔文在晚年提供过一份养老金,以支持他继续研究。

二、 私人基金会和捐赠者的奖项:

虽然在诺贝尔奖之前这类奖项不如诺贝尔奖数量众多且系统化,但确实存在一些由富有的个人或家族设立的奖励。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人在去世前设立的诺贝尔奖,实际上是其对当时奖项体系不足的一种弥补和升级。 他看到了当时缺乏一个真正国际化、涵盖广泛、奖励丰厚的科学奖项。

三、 学术和大学层面的认可:

大学和学术机构也会通过授予荣誉学位、设立讲座、任命为教授等方式来表彰科学家的成就。

荣誉博士学位(Honorary Doctorate): 这是大学授予非本校毕业生的一项荣誉学位,通常是表彰他们在特定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查尔斯·达尔文,在获得科学界广泛认可后,也获得了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四、 科学学会的荣誉会员和奖章:

除了国家级科学院,各种专业科学学会也会颁发自己的奖项和荣誉。

伦敦化学会(Chemical Society, London)的荣誉奖章: 例如,在19世纪后期,伦敦化学会也开始设立一些奖项来表彰在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五、 科学发现的社会影响和声望:

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家的“奖项”更多地体现在其发现的科学声望和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上。

名誉和学术地位的提升: 伟大的科学发现自然会带来极高的学术声望,使科学家能在著名大学获得教授职位,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和研究人员,并获得充足的研究经费。
新理论或新发现的广泛接受: 当一个科学理论被证明是正确且具有解释力时,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其作者自然会获得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和尊重。
科学发现的应用和商业化: 有时,科学发现的应用会带来经济上的回报,虽然这不是直接的“奖项”,但也能为科学家提供研究资金和支持。例如,一些化学家和工程师的发现被工业界采用并带来了财富。

总结来说,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前:

最主要的认可形式是来自于国家和皇家学会等官方或半官方机构颁发的奖项和荣誉。 其中,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可以说是当时最顶尖、最广泛认可的科学奖项之一。
法国科学院的奖项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获得 प्रतिष्ठित的学术职位(如牛津、剑桥等著名大学的教授)和科学院的院士资格,本身就是极高的荣誉和认可。
私人捐赠的奖项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是一种奖励形式。
最终,科学家的声望和其发现的科学价值,是其获得认可的最根本基础。

虽然这些奖项在历史上的确具有很高的声望,但与诺贝尔奖相比,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 国际化程度: 大多数奖项更倾向于奖励本国科学家,或者在欧洲和北美范围内具有影响力,不像诺贝尔奖那样真正具有全球性。
2. 奖励范围: 诺贝尔奖首次将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领域纳入,其涵盖范围比许多早期奖项更广。虽然许多早期奖项也涵盖多个科学领域,但没有像诺贝尔奖那样明确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独立的科学奖项。
3. 奖励金额和频率: 诺贝尔奖的奖金非常丰厚,并且有固定的颁发频率,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4. 公众认知度: 诺贝尔奖的设立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发现的公众认知度,使得科学家的成就更容易被大众所了解和尊敬。

因此,诺贝尔奖的设立填补了当时科学界在国际奖励体系上的空白,并对后来的科学奖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和法国科学院的学院征文大奖(Grand Prix,也作Grand Prize,Prix是法语的prize),大约是诺贝尔奖诞生之前,面向整个西方学界最为重要的两大奖项。两大奖项都诞生在18世纪上半叶。

两大奖项建立之时,英法两大皇家学院已经建立超过半个世纪。

1660年冬,十二个以英国当年的一批彼此通信往来、自称“无形学院”成员为主的科学家在伦敦格雷沙姆学院(Gresham College)聚首,决意成立一所新学院,来推动自然科学与数学的实验与研究。学界大咖波义耳、威尔金斯均位列其中。

科学家的努力,获得了当时“快活王”的支持,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亲自成为了新学院的庇护人,并随后签署皇家宪章,承认他们的官方地位。当年的无形学院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名字:皇家科学院。

六年后的1666,法国财务大臣柯尔贝尔在巴黎另立山头,在路易十四的慷慨解囊下,成立巴黎皇家科学院。这个平日精打细算的财务大臣,以粗暴撒钱的方式,挖来荷兰光学宗师惠更斯、意大利天文学家卡西尼,两位元老组成的“惠更斯-卡西尼”双核,保证了法国皇家科学院的迅速崛起。2017年刚刚结束的“惠更斯-卡西尼”土星探测计划,也正以此二人命名。

法国皇家科学院在强大的财政支持及惠更斯-卡西尼双核心的支撑下,借助行政力量,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大陆的学术中心。既然享受王室的津贴,院士也理当服务于国家,承担起政府所指派的项目,并定期发布科学问题悬赏征集正确答案。早期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对法国面积进行了准确勘测,发现法国的面积比此前人们认为的要小。得知勘测结果后,太阳王路易十四略带揶揄地表示:自己的科学家在减少法国领土这一工作上,做的远比他的军事对手来的出色。

1721年,法国皇家科学院建院第55年,科学院为了鼓励学者为国家展开服务,首次建立了奖项评选机制。这就是后来的法国科学院征文大奖,政府定期在科学院悬赏公布研究主题,设定交稿日期,由专家评审团确定每年的获奖者。评选标准是,要求研究对数学及其他学科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年的征文主题仅仅是一小段简单的文字,此后,就靠着参加的学者们各显神通。比如,在1812年关于电力主题的征文题目便是:

通过实验和计算,确定电荷在带电体表面的分布:请同时考虑单一带电体和相互作用的带电体情况。(这一次获胜者是泊松。)

既然重在“服务国家”,在前期,法国科学院提出的问题里,都非常实用踏实。

当年经过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各国远洋贸易和军队运输需求开始加强。在同期征文里,就出现了许多与“航海”相关的题目。包括1727年的“如何在船上放置桅杆”和1729年“航海中如何测量星星高度”,以及1731年的“在海上如何测量磁偏角”。我们都熟悉的数学家欧拉就是在1727年船上放置桅杆的问题中获取第三名,从而正式为学界所知。学界惊诧于这个年轻人的才华,一方面是因为他当年仅有20岁,而另一方面因为欧拉生在内陆国家瑞士,发表论文之时还没见过大船。

既是为国选材,当然也不拘年龄资历,20岁的欧拉仅仅是当时一批法国年轻学者的一个缩影。当年在欧拉崭露头角的那次征文里,获得第一名的,也不过是仅29岁的法国数学家布格,布格当时已经是第二次获奖,早在两年前,布格便已经获得了学院的认可。

还有我们熟知的化学家、氧气命名人拉瓦锡,也是在20出头的青年时代,就提出了自己关于街边路灯的改良方案参加征文,虽然没有获奖,但这一方面显示了当年学院选择题目的实用,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法国科学院甄别人才的不拘一格。

法国科学院的征文大奖确立十年后,1731年,英国一方也终于有所动作。

与法国科学院的高效相比,英国皇家科学院虽然也冠以皇家二字,但由科学家自然形成,自主管理,与政府关系颇为松散,来自皇家的支持也实在有限。学会的研究内容少有组织,基本由会员凭兴趣随意而定。17世纪末学会曾一度没落,由于一批医学家的涌入,当时的学会会刊中充斥着令人啼笑皆非的医学内容,甚至包括饮用牛尿催吐、用毒药谋杀以及解剖活体鳄鱼这样不知所云的主题。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还在他的作品《格列佛游记》里,曲笔嘲讽过一些学者:主角格列佛游经飞岛国,里面的无知学者们享受着女王赏赐的头衔,身上别着闪闪发光的古玩,煞有介事地彰显皇家学会的威严。

直到18世纪,艾萨克·牛顿成为皇家学会的真正执掌人,以铁腕对学会锐意改制。他扩大了在学会的管理权限,对学会中的反对者(比如格林尼治天文台长、皇家天文学家弗拉姆斯蒂德)予以毫不留情的打压,大力扶持自己的亲信汉斯·斯隆、埃蒙德·哈雷,迅速建立起对学会的高效控制。

他还以帝国官僚的高度热情履行会长的职责,从当选会长到逝世,这段时间召开的175次理事会议里,他出席了161次,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会工作中去。到牛顿1727年逝世,学院已经全面中兴,把一个完整健康的学会留给了继任者,当年已经67岁的汉斯·斯隆。

汉斯·斯隆,作为后来大英博物馆的奠基人,巧克力奶的发明者,从1690年进入学会工作,到最后辞任,连续为学会工作了五十一年。他继承了牛顿的强硬作风,积极革新。由于政府不会为学会提供财务支持,在1731年,利用学会会员柯普利爵士遗嘱里捐赠给学会设奖的100英镑,设置了科普利奖章,用于表彰“科学界任何分支上的杰出成就”,奖项颁发一直绵延直到今日。

与法国人更看重实用相比,英国人更看重“纯科学”成就的取得,内维尔·马斯基林的月距法在航海领域以低成本方式帮助很多船长找到了方向,但他最终获奖靠的是他对地球质量的称重;传奇船长詹姆斯·库克三下太平洋,在经度测量的实测中居功至伟,但他获奖的理由是在航海中,发现了抗坏血酸对船员坏血病的治疗作用。

科普利奖章每年颁发一次,通常每年有一位学者获奖。虽然奖章并不限定获奖者的国籍,但奖章基本上还都是颁给英国学者。直到奖章设立后半个世纪的1794年,才有第一个外国人伏打拿到了奖章。科普利奖章创立至今,已近三个世纪,无论是英国本土的化学家普利斯特里、进化论提出人达尔文、霍金,以及来自英国以外的富兰克林(颁奖时还算英国公民)、门捷列夫、巴斯德、爱因斯坦,获奖者的声望和重量都足以配得上皇家学院第一奖项的分量。

至于法国的科学院大奖,由于更重视“求解问题”,在获奖者国籍上的要求,就相对开放。首批获得征文大奖的麦克劳林,就是英国数学家,他以在多体碰撞问题上的数学计算获取荣誉。此外我们熟悉的欧拉、约翰·伯努利、丹尼尔·伯努利,都是法国之外的欧陆人士。此外,只要提出最佳的解答,科学院也并不限定获奖次数,布格在水文航海方面的研究就已经三次获奖,欧拉的获奖次数则达到了可观的十二次。

当然,法国的征文,也未必总会收到回应。1857年,法国科学院就悬赏征求“费马大定理”的求解,压根就没收到任何靠谱的答案。后来只能无奈地颁发给德国数学家库默尔,这位涉猎广泛的数学家在费马定理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突破,不过他当年根本压根都没有报名。

总之,在三个世纪前,英法两大学院开展军备竞赛的时光里,他们以不同的组织形式、融合各自的历史风格,推出了分属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评奖机制。

也正是在彼此各异又彼此竞争的评奖中,一批年轻的学者走进了学界的视野,一批优秀的成果得到了表彰。在大学制度还远没有今日完善的时代,科学院机制的成熟补足了高等教育及科研里缺失的一环,也正是在这三百年间,西方的科技水平迅速超过东方,建立起现代的科研体系。

在奖项的评定之中,科学界与学者们,取得了多赢:英国的科普利爵士,靠着当时的一百英镑,以及后来在1881年家族又补充赞助的约1666英镑,这个本该少有人知的英国贵族就此留名青史;提供资金的法国政府,从科学院收集的论文里,汲取了整个欧洲的先进技术;居中主持的法国科学院,靠着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从政府得到了充裕的资金,用于科研发展;至于那些获奖者,他们获取了奖金回报,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成为学界明星。

现在,诺贝尔奖成为了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每年一度的诺奖评选,也成为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如今,随着对科研事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奖项开始诞生,法国科学院每年颁发的科学奖项已经超过八十个,更多的科学工作者从中受益。

在关注诺奖之余,讲了这么一段故事,或许这些诺奖以外的奖项也值得关注,毕竟这里,是一切的缘起。

the e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