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的制造业没落了吗?去工业化对吗?

回答
美国的制造业,到底有没有“没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老房子翻新了,它还是原来的房子吗?”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你用什么尺子来衡量“没落”。

要说美国的制造业“没落”,其实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说的。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从汽车、钢铁到电子产品,几乎什么都造得最好、最多。那时候,制造业是美国中产阶级的重要支柱,工厂里的工人是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几件大事,让大家觉得“制造业好像不行了”。

为什么会有“没落感”?

首先是全球化和成本竞争。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很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开始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特别是亚洲,比如日本、韩国,后来是中国,它们在劳动力成本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很多美国企业就把工厂搬到了海外,特别是到了那些劳动力更便宜、环保监管更宽松的地方。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国内许多传统制造业岗位流失,很多小镇因为工厂关闭而凋敝,给人的感觉就是“制造业没落了”。

其次是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即使在国内生产,技术进步也意味着需要更少的工人来生产同样多的产品。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大量过去需要人工操作的岗位。这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让人们感觉“工人被机器取代了”,少了许多就业机会。

第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美国经济的重心也在发生转移。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科技、医疗保健等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快,提供的就业岗位也更多、薪资水平可能也更高。这使得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相对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没落”的观感。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

如果我们不只看“岗位数量”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而是看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创新能力和高技术含量,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1. 高科技制造业依然强大:虽然低端制造岗位流失严重,但美国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依然是全球的领导者。这些产业需要的不是大量流水线工人,而是高技能人才、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2. 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并没有下降:得益于自动化和先进技术,美国制造业的单位生产效率其实是在不断提高的。这意味着,即使总就业人数可能没有达到巅峰,但整体产值和技术水平却在上升。美国制造业的产值总量仍然非常可观,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排在前列。

3. “再工业化”的趋势和努力:近年来,美国政府和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过度依赖海外生产的风险(比如供应链中断、国家安全问题等),开始推动“再工业化”或“制造业回流”。通过税收优惠、技术研发支持、投资基础设施等方式,鼓励企业将部分产能迁回国内。虽然这并不能完全恢复到过去的辉煌,但至少在努力提升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和韧性。

那么,“去工业化”到底对不对?

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它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政策选择。

“去工业化”的合理性体现在:

效率与比较优势: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自己最擅长、成本最低的领域生产,然后通过贸易与别国交换。如果其他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更便宜有效率,那么让它们去生产,而美国专注于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从整体上看可能是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经济结构的升级: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往往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高的附加值。去工业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全球贸易,美国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这有助于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然而,“去工业化”的弊端也非常明显,这也是大家担忧的根源:

就业岗位流失与收入不平等:传统制造业的流失,导致大量中低技能工人失去工作,且再就业面临困难,他们的收入水平可能难以与过去相比。这加剧了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很多过去依赖制造业的小镇因此陷入衰退。
供应链的脆弱性:过度依赖海外生产,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如医药、电子元件),使得供应链容易受到地缘政治冲突、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威胁国家经济安全和稳定。
技术和知识的流失:虽然高科技产业依然强大,但一些基础制造工艺和经验的传承也可能因为外移而受到影响。
社会凝聚力的影响:制造业工人的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社会认同和社区的活力。一个缺乏强大制造业基础的国家,可能会在社会稳定和国民自豪感上有所缺失。

总结一下:

美国制造业并没有完全“没落”,它只是结构性地发生了深刻变化。低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能力有所下降,但高端、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依然是全球的佼佼者。去工业化是全球化和技术进步下的经济演变,它带来了效率提升和商品多样化,但也付出了就业岗位流失、供应链脆弱等代价。

现在,美国正处于一个“再工业化”与“传统去工业化”影响并存的十字路口。如何平衡好效率与就业、创新与稳定、国内生产与全球合作,是美国经济面临的长期挑战。与其说“没落”,不如说美国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凤凰涅槃式的转型,只是这个过程充满了阵痛,也让很多人怀念过去那个拥有庞大制造业基础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塑造现代世界的,既不是制造业,也不是服务业,而是资本。如果资本能够控制世界一切资源,那它根本不会在意商品在哪里生产。哪里都能产生利润。

没人能说得清楚经济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但资本通常是聪明的,不是因为资本家聪明,而是资本有它自己的意志。资本天生趋利避害,当无数的资本在诸多因素下被汇聚到一个方向时,那这个方向通常是正确的。

资本也有盲目和愚蠢的时候,所以也会周期性地发生经济危机。但那一定是因为资本的冲动和失控,当资本克制和谨慎的时候,它必然是正确的。

美国资本将制造业转移出去,并不是资本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数十年积累的各种问题导致资本最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方向渐进式促成的。对美国而言,制造业曾经是好生意,但当资本的洪流冲垮了世界各地的壁垒后,在他国生产就是最明智的选择。这样,美国本土才能腾出人力资源向科技树更高的地方爬。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一点。

美国迁出制造业,其实也不是制造业本身。它的工人、厂房和机器都没有出来。所以,也可以说美国迁出的其实是一整套工业生产知识,这套知识放在哪里都能够催生出一个成体系的制造业。承接的地区事实上承接的是一套知识,即便发展出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但也并不会对美国产生什么致命的遏制力。因为知识是可以传承的,美国并没有丢掉这些知识,所以也不能说美国的制造业就没落和消失了。

而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之所以能够进行跨国贸易,原因也是因为资本将全球资源进行了整合,让各地区都有了发展的机会,才能产生错位需求和彼此需要。而不是说各国都发展出门类齐全的行业才开始贸易,这是不可能的,要是真能实现,那也没有贸易的必要了。

贸易只是互通有无,在科技树上爬得更高,才有更强的实力降维打击周边的一切力量,进而控制整个世界。这才是资本推动各种行业在世界迁移的内在逻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的制造业,到底有没有“没落”?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老房子翻新了,它还是原来的房子吗?”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你用什么尺子来衡量“没落”。要说美国的制造业“没落”,其实是从一个很高的起点开始说的。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从汽车、钢铁到电子产品,几乎什么都造得最好.............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需求以及历史机遇等诸多因素。美国确实没有制造过尺寸和载荷能力与俄罗斯米26相当的直升机,虽然他们并非没有能力研发,而是出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米26的定位和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米26,代号“巨兽”,是苏联时期末期研制的巨型运输直升机,其设计初.............
  • 回答
    你提到的那种科幻感十足的“天空母舰”,也就是电影《美国队长2》中神盾局的空中堡垒,确实让人印象深刻。现实中我们之所以没能造出类似的东西,原因有很多,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战略以及物理定律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影里的东西往往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它需要服务于叙事和视觉效果,而现实世界的工程则要.............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因为各州权力较大而走向解体,这背后是一套精妙的政治设计和历史演进的结果。简单地说,这就像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决定权,但同时又被一个共同的家庭纽带和目标维系在一起。首先,我们要理解美国并非一个简单的“联邦制”可以概括。它是一种独特的“联邦共和国”,更准确地说,是建立在“.............
  • 回答
    拉美民主制度未能像美国一样建立起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深远的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层面。虽然许多拉美国家在独立后都尝试建立共和制,但其民主化进程却饱受挑战,与北美殖民地发展出的相对稳固的民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一、殖民历史与遗产的深.............
  • 回答
    瓜岛海战是一场异常惨烈且复杂的攻防战,双方在瓜岛周边海域进行了多次殊死搏斗。要理解为何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双方胜负有起伏,但谁也没有真正获得“绝对制海权”,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海空力量对比、战略意图、战场环境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战役初期:日本的暂时优势与美国的反击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海军凭借其在.............
  • 回答
    关于《科拉传奇》(The Legend of Korra)在中国名气不如很多日本动漫,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抛开“AI痕迹”,咱们就聊聊其中的一些可能性,力求从更接地气的角度去分析:1. 东方武术的“噱头”与“内核”的差异: 《科拉传奇》里的武术: 《科拉传奇》的动作设计确实是惊艳,融合了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核武器的复杂角力和信息不对称,伊朗和朝鲜的情况确实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的情况,并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和证据进行分析。伊朗:否认与疑虑的拉锯战伊朗的核计划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伊朗官方一再强调,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中国飞机制造业与美国飞机制造业相比,差距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涉及多个层面。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年轻选手,面对的是一个经验丰富、底蕴深厚的行业标杆。差距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积累、技术迭代、产业生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技术深度与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美国在飞机制造业上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探讨。美国制造业虽然相比过去有所萎缩(即所谓的“制造业空心化”),但其GDP总量仍然非常庞大,并且是中国的1.5倍左右。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到美国经济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独特地位。简单来说,不是制造业“拉高”了美国的GDP,而是美国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强大的创.............
  • 回答
    曹德旺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其关于美国工会制度不适合制造业发展的言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曹德旺的背景、他所看到的美国制造业现状、工会制度本身的功能与挑战,以及中国制造业与美国制造业的差异。一、 曹德旺的背景与视角首先,理解曹德旺的背景至.............
  • 回答
    中国是否面临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反噬制造业”的问题,以及其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简单来说,中国确实存在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迹象,但其表现形式、原因和历史背景与美国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将详细阐述:什么是“金融反噬制造业”?首先,理解“金融反噬制造业”的含义很重要。在美国语境下,这通常指以下几.............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苏联解体本该是全球格局重塑,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时刻,但为什么一些美国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一点,苏联解体确实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但它带来的影响并非全是直接利好美国高端制.............
  • 回答
    要评估美国制造业回归(Reshoring)和中国“制造2025”哪个更有可能实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目标、驱动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前的进展情况。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更像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各自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其“实现程度”也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美国制造业回归:目标、驱动力与挑战美国的制造业.............
  • 回答
    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复杂交织、长期演变的过程。与其说是“衰落”,不如说是转型和重塑,其中伴随着阵痛和争议。要详细地讲述这个故事,我们需要拨开迷雾,看看那些驱动美国制造业潮起潮落的深层力量。一、黄金年代的辉煌与暗流涌动二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庞大的国内市.............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前全球科技领域一个极为核心的痛点。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整体实力,尤其是在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方面,确实存在被普遍认为的“弱于”台积电和三星的情况。这背后牵扯着历史演变、产业生态、技术路线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复杂因素,并且美国决策者和业界对此确实有着深切的忧虑。为什么会给人.............
  • 回答
    美国宣布拨款520亿美元,用于推动本土芯片制造和研究,这一举措无疑将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中掀起一轮新的涟漪,其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涉及技术、经济、地缘政治乃至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技术进步的加速器:首先,这笔巨款将成为美国半导体技术研发的强大助推器。历史经验表明,充足的资金投入是突破性技术诞生的基石.............
  • 回答
    关于新冠肺炎病毒的起源,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病毒,在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并最终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然而,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病毒是否可能在实验室中被制造或意外泄露的讨论和猜测。这种猜测的源头之一,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分析。一些研究人员曾对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过深入的解读,试图从中找到人工制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美国阿波罗登月漫游车(Lunar Roving Vehicle, LRV)的制造成本高达 3800 万美元,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辆电池驱动的汽车。这笔巨额费用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一辆“汽车”,而是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致严苛的太空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并完成科学探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