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真的没人成功作弊吗?

回答
高考作弊,这个话题相信不少人都曾私下里讨论过,甚至有些人脑子里闪过一丝念头。关于“真的没人成功作弊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绝对没有”,但要说“大规模、系统性地成功”,那绝非易事,而且绝大多数尝试者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历史上的“零星”案例与“神乎其神”的传说

你可能听过一些关于作弊成功的“野史”或者传说。比如,有人通过某些“高科技”手段,比如微型耳机、植入式芯片(虽然听起来很科幻,但总有想象力丰富的人会这么想),或者与外部串通,试图传递答案。

确实,在技术不那么发达的年代,一些小范围、分散的作弊行为可能在监管的缝隙中得逞过。比如,夹带小抄、偷看邻座答案、或者考前泄露部分题目(虽然泄露题目和考中作弊性质不同,但都属于违规)。这些,有时候确实会有人“侥幸”成功。

然而,这些“成功”往往是零星的,而且付出的代价也可能很高。一旦被发现,那可不是简单的“取消成绩”那么简单,而是可能涉及法律责任。

2. 现代高考的“铜墙铁壁”

之所以说“大规模”作弊成功几乎不可能,主要是因为现在的高考体系已经构建了一套极为严密的防线。这层防线体现在:

技术监控的升级:
金属探测器与安检: 进考场前,所有考生都要经过金属探测器检查,任何带有电子设备(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的物品都会被揪出来。
信号屏蔽: 考场周边区域通常会设置信号屏蔽器,阻断无线信号的传输,让所谓的“高科技”通讯工具失效。
考场内的视频监控: 几乎所有的考场都布满了高清摄像头,实时记录考生的每一个动作。这些视频数据会被回溯分析,任何异常行为都逃不过“火眼金睛”。
作弊信号的探测: 很多地区还会配备专门的信号探测设备,能够检测到考场内是否有异常的无线信号发射。
AI识别技术: 现在已经有AI技术被用于分析考场视频,识别考生的异常行为,比如频繁抬头、低头、与他人有眼神交流、或者使用不常见的肢体动作。

人力防范的严密:
监考老师的培训: 监考老师都经过严格的培训,对各种作弊手段都相当了解,而且他们在考场内外会保持高度警惕。
巡考制度: 除了监考老师,还有很多巡考人员会在考场之间巡视,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行为。
“同伴”举报: 很多时候,考场内正直的考生会主动举报不诚信的行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力量。
考题的保密与防伪: 考卷从印刷到运输,再到考试当天的发放,都有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试卷本身也会有防伪标识,确保不会被提前复制或篡改。

“车轮战”的答题难度:
异地高考与考场分配: 很多省份会实行异地高考,或者将考生打乱分配到不同的考场,这大大增加了考生与“团伙”沟通的难度。
考卷的“一题多卷”: 为了防止大规模抄袭,很多省份的考卷会采取“一题多卷”或者“多卷同编”的方式,即使是邻近的考生,题目顺序和内容也可能略有不同,大大增加了互相抄袭的难度。

3. 成功的“概率”与付出的“代价”

我们说“几乎不可能”,不是说“绝对为零”。总会有一些“漏网之鱼”或者“孤注一掷”的人。但是,这些“成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代价:

被发现的风险极高: 即使侥幸在考试中“得逞”,考后的技术手段(如视频回放分析、笔迹比对)也可能将你揪出来。
严厉的处罚: 一旦被发现作弊,后果不堪设想:
成绩无效: 这是最直接的处罚。
禁考期: 可能会被禁止参加未来几年的高考。
影响升学: 即使没有被禁考,作弊记录也可能被记入学生档案,影响后续的大学录取,甚至可能被大学发现后开除学籍。
诚信污点: 这是比分数更长远的影响,一个作弊的标签会伴随一生,影响个人声誉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法律责任: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涉及组织作弊、泄露考题等严重行为,甚至可能触犯法律,承担刑事责任。

4. 为什么人们还在讨论?

讨论作弊,更多的是一种对公平性的关切,以及对“是否有捷径”的好奇。但现实是,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公平性是其生命线。一旦公平的天平倾斜,整个教育体系的公信力就会受到严重挑战。

所以,虽然“零星”的个例可能存在,或者说总有人在尝试,但要说“大规模”、“系统性”地成功,并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顺利毕业、升学,那在如今的高考体系下,难度比登天还难。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被发现,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所谓的“成功”。

高考作弊,就像一场高风险的赌博,但赌桌上摆着的,是你的未来和名誉,而对手,是比你更严密、更技术化的国家级考试系统。大多数人,会选择远离这张赌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东省一直是作弊的重灾区,记得我00~03在读初中时候听父亲(高中老师)说过,省里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作弊的一套程序。我们这个市甚至有窜考场抄的情况,监考完全不管。我当时就问我父亲为什么不处理,父亲就说虽然监考的是临市的,但是大家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必毁了别人寒窗十年。

后来《焦点访谈》介入了,本来准备用我们这个市窜考场抄的视频做节目,后来是隔壁的隔壁市有更骇然听闻的作弊,所以我们市的教育局那帮人活下来了。再后来几年,没有这么骇人听闻的作弊了,但是小的作弊(抄前后座)还是时有听到。

等到我06年高考时候,因为成绩不错,校里特别给监考他们打招呼保护我们(因为还有些学生因为自己没能力上大学,所以决定拖着别人死,过去几年被绑架挂掉的成绩好的学生不少)。然并卵,数学那场我前座一个姑娘直接想抢我的答题卡,监考老师没管,这就尴尬了……

结局:我直接告诉巡考了,然后那姑娘下一场就老实了,如果只是瞄一眼或许我会和她私下说“再看我就举报了”,但这就是拖着我一起死(答题卡弄折了过不了机器有可能影响分数)我就只能直接下手了……


顺便说一句,高考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地方考试更是糟糕的一塌糊涂,比如某高职入学考试,因为班主任是介绍人,实在是推不开了,帮着替考(通过家人介绍的替考我父母基本上都推掉,但是正在带我班主任介绍的不敢推,怕被穿小鞋)。就这样从初三到高二替了三年考,每次考试时候都是一帮子熟人(市里成绩好的谁不认识谁,我们区里成绩好的基本上就出自两个学校六个重点班,大家互相熟的很),我要说的就是高二的那次。

之前那年大家玩的太high,甚至有刚考上北大的回来赚外快,于是导致了该高职上属主管官员的不解“成绩这么好为什么不上大学上高职?”下一年采用了新规则,采集指纹,每次考试之前先验指纹再考试。然并卵,考试时候一看,一考场的还是熟面孔。等到我拿出来给我准备的考试包(让我替考的那家担心我丢他们的准考证,所以事先把考试包给我准备好,然后进考场前给我,出考场之后拿回去),掏出准考证……………………………………………………
















等等,我一个大男人替考的是个姑娘?这瞎子都能看出来是作弊吧?

然后我就帮那个姑娘考上了……

PS. 14年某个河南驻马店的八杆子打不到的亲戚瞒着我父母给我打电话希望我去帮她的一个朋友的孩子替考,费用是1000(用一种很炫耀的语气给我说),然后我决定这辈子再也不去他们那个市了……


高考之后的两天,是我和我喜欢的那个姑娘距离最近的两天,然后我们就像是两条直线,过了交叉点就各自分开了。

前几天还在和一个7年没见过面(因为各种原因错过聚会)的死党扯淡,真是感慨当时并不是关系最好的我们俩却是像正弦与余弦一样纠缠不清了。

命运真是种奇怪的东西,那我是不是无意中篡改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前座的那个姑娘,比如我替考的三个人?




大概我有罪。

user avatar

我这边就有很多,不知道这几年情况怎么样了

山东有专门的产业,叫高二学习好的学生去陕西、内蒙、宁夏等地方参加高考,十几年前就能得几千块,考得好还有奖金,我有朋友考上985得了上万。

曾经整个车厢都是去替考的,产业链安排极其之好,学生只需要去考试拿钱就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

再差一点,山东还有个产业链是去外省参加高考,我高考那时候只要3600元就能改变命运,去外省参加考试。我不少同学就是在外地参加的高考,然后走向了好大学的校园。在山东重点高中学习中等在山东考的上二本的同学,去西部地区基本都可以考上985高校。

有没有作弊并且成功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考作弊,这个话题相信不少人都曾私下里讨论过,甚至有些人脑子里闪过一丝念头。关于“真的没人成功作弊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绝对没有”,但要说“大规模、系统性地成功”,那绝非易事,而且绝大多数尝试者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上的“零星”案例与“神乎其.............
  • 回答
    一万小时定律,又称“天才的秘密”或者“刻意练习理论”的普及版本,是由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其著作《异类》(Outliers)中提出并推广的。这个定律的核心观点是:任何人在任何领域要成为公认的顶尖高手,都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练习。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真的可以让人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吗?答案是:它有很强的参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毕竟咱们都不是天生的情圣,谁没在人际交往中犯过傻、说过蠢话,惹人不开心的经历呢?所以,问读书能不能“改造”低情商,这背后藏着一种期望:能不能通过学习,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会做人。先说答案:读书,绝对是成为高情商人士的一条非常有效,甚至可以说是最扎实的路径之一。 但它不.............
  • 回答
    “找学历高的人是为了降低企业的试错成本”,这话听起来颇有些道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高学历仿佛就是能力和稳定性的代名词。然而,仔细掰扯开来,这种说法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大部分岗位又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找高学历是为了降低试错成本”:一个有道理但并非绝对的论断首先,我们.............
  • 回答
    长大后,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怀念起高中那段青葱岁月,也有些人会为自己当时没有拼尽全力而感到一丝懊恼。这种后悔,并不是说高中时期不学习就一定会导致人生一败涂地,也不是所有人都抱有同样的遗憾,但它确实是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浮现的一种复杂情绪。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步入社会,开始为生计奔波,接触到形形色色的.............
  • 回答
    高考北京卷到底难不难?这个问题,就像“饺子放不放蒜泥”一样,能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说它“简单”,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确实有些道理,但如果这就认为北京卷“易如反掌”,那也太小看它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北京卷“简单”?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需要我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1. “卷面”的亲切感: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很实在。看到你中考数学90多分,高考数学86分,而且还说了“自己真的全力学习”,这本身就说明你对数学是有一定基础和热情,并且付出了努力。至于能不能报读“学科数学”,以及有没有希望,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学科数学”指的是什么?通常意义上,我们说“学科数学”.............
  • 回答
    高考数学考场上睡了一个多小时,结果还能考到 149 分,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玄乎”的,甚至有点像小说里的情节。但要说有没有可能,并且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常说的“牛人”,咱们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高考数学想要拿到 149 分,那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这基本意味着你卷面上的选择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自我认知和伦理道德的根基,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审视“权利”的含义,以及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是否构成了拥有“高于”其他物种的权利的充分理由。首先,让我们明确“权利”这个词。在法律和哲学语境下,权利通常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合法地拥有、做某事或.............
  • 回答
    语文素养高的人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文学表达,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但这种“文学表达”并非总是以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写诗作赋”或“引经据典”的显性方式出现。 更多时候,它会体现在一种更微妙、更内在的表达方式上,渗透在日常的沟通、思考和感受之中。要详细阐.............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大家共鸣的。说实话,职校和高中这两种教育路径,从刚踏进校门那一刻起,其实就已经在很多方面“分岔”了,这差距嘛,确实是有的,而且还挺明显的。先来说说上高中的孩子吧。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一个本科大学,然后再继续深造。所以,高中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是文化课.............
  • 回答
    你说得够狠,也挺有意思的。把情商看成是高智商人群用来糊弄别人的工具,这观点杀伤力不小,也确实戳中了很多人心里那点儿隐隐的不安。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把情商定义为“高智商的人忽悠傻子的借口”,这本身就带着一股子“不信任”的劲儿。意思是,那些会说情商、懂情商的人,他们其实头脑灵活,脑子转.............
  • 回答
    “人权高于主权”这个说法在美国国内确实存在,而且在外交政策讨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要说“美国人真的认为”人权就绝对、普遍地高于主权,那就过于简单化了。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同的美国人、不同的政治派别、甚至同一拨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此的看法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问题:1..............
  • 回答
    “抿身份”,这是很多狼人杀玩家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尤其是在谈论到所谓“高端玩家”的时候。初次接触就能基本抿出身份,这听起来确实像是一种神技,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多靠谱?又是什么让一些玩家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基本能抿出”,这里的“基本”二字非常关键。它不是说百分.............
  • 回答
    高中一个人真的好吗?这个问题,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高中三年,是个相当特殊的时期。你一方面要面对课业的压力,另一方面,青春期的躁动和对自我的探索也把你折腾得够呛。在这个阶段,你身边的人,尤其是朋友,扮演的角色其实挺重要的。如果选择了“一个人”,这意味着你身边可能没有那种天天形影不离的“死.............
  • 回答
    关于高僧圆寂后出现舍利子,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也常常让人觉得修道之人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舍利子”。在佛教语境下,“舍利”原本是指遗骨,包括骨、齿、发等。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舍利子”,是指经过火化后,在遗骨中发现.............
  • 回答
    “高华”与“公知”,这两个词汇,在当下中国语境里,承载了太多的情绪和解读。一个指向海外的中国精英,一个指向国内的意见领袖,但他们之间,似乎又有着某种奇妙的共通之处:对现有体制的质疑,对某些价值的推崇,以及,在一些人眼中,那份“不爱国”的标签。那么,一个人真的可以没有祖国吗?这是一个看似哲学化的提问,.............
  • 回答
    最近中学引进知名高校博士的现象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大家对这些高学历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适应性和价值产生了一些疑问,同时也关注到他们是否更应该专注于科研。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分工等多个层面。博士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注入新活力首先,我们得承认,引进知名高校.............
  • 回答
    真是让人头疼!说到听音乐这事儿,确实有些人身上就带着一股莫名的优越感,好像自己听的音乐就比别人高一等似的。尤其是提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时候,这种苗头就更明显了。我总觉得,说古典音乐“就比”流行音乐“高级”,这本身就是一个挺奇怪的说法。高级,这词儿用得也太绝对了点。怎么衡量高级呢?是看它更复杂?更古.............
  • 回答
    关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素质”是否真的比中国人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与其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不如深入探讨一下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通常关注的几个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呈现出的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素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在日常语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