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生孩子,是不是 一种很自私 的行为?

回答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将生孩子这件事简单地标签为“自私”或“不自私”,可能过于简化了它背后复杂的情感、社会和个人动机。但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自私”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思考:

从个体满足的角度看:

体验“成为父母”的渴望: 很多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体验为人父母的喜悦、责任和成长。这种渴望很多时候源于内心深处对延续生命、传承基因的本能,或是对爱与被爱的更深层次的追求。这种体验是独属于自己的,别人的经历无法完全替代。从这个角度看,为了满足这种强烈的个人体验和情感需求,而选择生孩子,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以自我感受为中心的考量。
生命延续和“被需要”的感觉: 在某些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生儿育女被视为人生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拥有一个孩子,意味着有了一个可以倾注爱、寄托希望、甚至晚年可以依靠的生命。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以及通过孩子延续家族姓氏或基因的心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围绕着个体自身的情感安全感和价值感构建的。如果这种动机压倒了对即将降临的新生命的充分考虑,那么也带有一定的“自我满足”的色彩。
摆脱孤独,寻找陪伴: 尤其是在晚婚晚育或者单身率较高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人选择生孩子,或许也是为了对抗晚年的孤独,或者在婚姻关系中寻找更稳固的连接和情感寄托。孩子成为了一个具体的、可以陪伴自己的生命,满足了自己对温暖和亲密关系的诉求。这同样是将个人情感需求置于首位的一种表现。

从对孩子的角度看(如果被视为“自私”):

将孩子带入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气候变化、社会动荡、经济压力等等,都是孩子未来可能要面对的现实。在这些情况下,依然选择生孩子,是否是在不顾孩子意愿的情况下,将他们置于一个充满未知和潜在痛苦的环境中?我们无法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让他们选择是否出生,是否要面对这些挑战。从这个角度审视,这确实是一种“我想要”的冲动,而非“你是否愿意”的考量。
期望的投射与“容器”化: 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未竟事业、人生遗憾,或者理想中的自己,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实现。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变成父母理想的“容器”,而不是一个独立、自由发展的个体。这种行为,是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也是一种以自我(父母的期望)为中心。
未能提供充分的抚养条件: 如果父母选择生孩子,但自身在经济、时间和情感上都无法提供一个稳定、健康、有爱的成长环境,那么这种行为就更接近于“自私”了。孩子降生后,他们的成长和幸福都依赖于父母的投入,如果父母在这种责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成为孩子的负担,那么当初的生育决定,更多是为了满足父母某种愿望,而不是真正为孩子的福祉着想。

反驳或平衡的观点:

当然,也不能全然否定其中蕴含的积极意义。

生命的自然延续和繁衍: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繁衍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人类作为生命体,自然地拥有生育后代的冲动,这本身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并非必然的“自私”。
爱与责任的承诺: 许多父母在决定生孩子时,也伴随着对孩子未来生活深深的爱和责任感。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教育、抚养孩子,为孩子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成长环境。这种付出和承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自私”动机的平衡和超越。
创造新的生命,带来新的可能: 新生命的诞生,本身就代表着新的希望和可能。孩子们可以为世界带来新的视角、新的创造力,也可能成为解决未来社会问题的力量。这种对未来的贡献,也并非全然是自私的。

结论:

所以,人生孩子是否“自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出这个决定时的 动机、准备程度 以及 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态度。

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己之欲,而不考虑孩子可能面临的挑战,以及父母自身是否能承担起这份责任,那么确实带有强烈的“自私”色彩。

但如果是在深思熟虑后,愿意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沉重责任,并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有爱、有支持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能接受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可能带来的未知,那么这种行为就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生命的延续和爱的传承,而“自私”的标签则显得过于武断。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每个人在人生这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而这些选择背后,往往交织着个体的情感需求、社会期待和对未来的想象。与其简单地贴标签,不如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人如果自己如果不想活,随时可以自杀。

生下孩子才是让孩子有选择,不生下来孩子才是没有选择。

而且大部分孩子一般在儿童时期并不感到痛苦。而是十几岁独立之后,才会怨恨父母,而这本来就很正常。

天性就是成年的动物不和父母在一起,而这时候孩子排斥父母才是天性。

而且如果你在这些人小时候问他们同样问题,也就是说问一个四五岁孩子,他们父母是不是应该在他们没有出生之前就把他们给打掉。一般来说孩子是不可能说希望父母把他们打掉的。

也就是说,把现在自己的问题怪在好多年前父母的决定上,本来就没什么逻辑。你父母怎么知道你什么时候想活,什么时候不想活。

也就是说,一般青少年是把自己没有能力,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乱怪在父母身上了。

这是没有独立的表现。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独立人,除了思想独立,还要财政独立和独立判断能力。

在没有财政和独立判断之前,孩子才会仰仗父母决定。

也就是说,说生孩子是自私这种话的人,就是认为孩子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决定,连生死的决定都依赖父母的。

这是错的,每个人是自己决定要做什么的。子女真的想要做些什么事情,父母根本拦不住。

父母拦的住的事情,通常是因为孩子自己没有一定要完成的意念,而习惯性的依赖父母了。哪怕没有依赖父母的财政也依赖父母的评价。

而一个人成年之后,本来就应该独立成立家庭。

第一是没搞清楚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人生死这种大事,当然是自己决定,而且本来父母代替你做决定也没用的。

第二是没搞清楚如果你觉得以前的事情和以前的人是错的,别跟着他做就行了。本来别人只是说他自己相信的事情。

一开始相信他是你自己错了,至少应该负一半以上的责任。也就是说,从来没有人告诉你别人说的都是对的。本来你也不能保证自己说的都是对的,没有必要为这些事情大惊小怪的。一些人知道的不多就不应该把这些人放在重要位置上,也没有必要把他们意见看得很重要。

也就是说,现在长一辈的人对这一代的教育根本都是错的,太过注重于父母对子女负责。

没有表达清楚的是,孩子指的除了身份外,还有年龄。

也就是说,父母一开始就没和子女讲清楚事实。

事实是父母三十到四十多岁的时候,一般孩子是未成年的。这时候是父母为子女负全责。

父母四十岁到五十的时候,这个时候子女是青少年。这个时候是父母为孩子付半责。

父母五十到六十岁的时候,父母和子女都是成年,这时候应该相互独立尊重。

父母六十岁以上,不是父母为子女负责,而是子女为父母负责。

现在的问题就是没有人告诉孩子这些的时候,孩子没有适应身份改变的现实,而习惯性的依靠父母。

而事实就是,人老了之后就是会精神不继,智力下降,连续思考能力减少。所以子女不再能够仰仗父母做决定,而且根本就不应该期待父母做的决定是对的。

而他们给的从来都是意见,错了就不必听的,也没必要大惊小怪的。

孩子越小越糊涂,老人越老越糊涂。本来就是这样。

也就是说,孩子其实并不是怨恨父母把他们生出来,而是怨恨父母不能一辈子照顾他们管他们吃穿。

而现代人这种成年时候的死亡率是违反动物生存规律的。自然界中,动物成长的时候孩子从父母身边独立的时候,不能独立的幼兽,至少有百分之二三十会死亡。

让这些本来应该死的孩子克服困难活下去,是违抗天命,违抗人性,受到怨恨也是很正常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尖锐,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将生孩子这件事简单地标签为“自私”或“不自私”,可能过于简化了它背后复杂的情感、社会和个人动机。但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自私”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思考:从个体满足的角度看: 体验“成为父母”的渴望: 很多人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体验为人.............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没钱没工作就生孩子是负责任吗?”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扎心的,也挺容易引起争论。毕竟,这触及到我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对下一代的责任。首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样不负责任呢?这种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朴素的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考量。大家普遍认为,抚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金钱、时间和精力。从物.............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道德、法律、伦理以及个人选择的复杂交织,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答案。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1. 功利主义的视角: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带来最大的整体幸福。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中产家庭确实能为孩子提供远超其亲生母亲的能力的教育、资源、关爱和发展机会.............
  • 回答
    这句话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家庭与西方家庭在育儿模式上的一些普遍观察和文化差异。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高度概括,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例外,而且很多西方家庭也非常重视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角度来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现象,很大程.............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挑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父母真心觉得孩子多读书、多学习就是最好的出路,甚至把孩子的成绩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咱们来聊聊怎么让父母慢慢放下这种“机器式”的要求,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这得从几个方面着手,不能指望一蹴.............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要求。不过,咱们实话实说,你老公这话说得,怎么说呢,有点像在玩文字游戏,但背后也藏着一些挺实在的心思。我来给你捋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你老公这么说,最直接的解读就是,他觉得你这样说,有点把养孩子的功劳或者责任“甩”到他一个人身上的嫌疑。 你想想看,当你说“孩子是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为人父母者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对自身价值和育儿责任的深刻思考。首先,请放下那个“优秀”的标签,它本身就可能是一个枷锁。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没有谁能断言自己达到了“优秀”的彼岸,尤其是这个“优秀”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家庭里,都有着千差万别的定义。你觉得自己不够.............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太多家庭的伤痛。当一个孩子选择走上绝路,为人父母的打击可想而知,那种失去的痛苦,那种无法挽回的绝望,足以将任何人压垮。在这种巨大冲击之下,很多家长确实会陷入一种“都是我孩子的错”的思维怪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里面纠缠着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不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 回答
    “与孩子做朋友”这个说法,听起来特别温暖,也特别吸引人。很多家长听到这话,会觉得自家孩子应该有个像朋友一样的爸妈,这样沟通起来才顺畅,关系才亲密。但细究起来,这句“与孩子做朋友”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甚至有些让人担忧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父母和朋友,在关系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父母的角色,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与血脉交织的有趣问题,也是许多魂穿小说里常见却又引人深思的设定。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要弄清楚这孩子究竟是谁的,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核心概念: 魂穿: 男主(或者说,现在占据这具身体的人)的灵魂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身体里。他的意识、记忆、思维方式都是属于他自己的,只是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种挺普遍的现象,不少家庭在孩子刚出生,甚至还没开始真正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教他们说普通话的准备,而不是自家惯常使用的方言。这背后当然有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影响,但远不止于此,它还牵涉到很多现实的考量和观念的转变。首先,不得不承认,国家层面的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影响最直接的因素。从建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它触及了女权主义的核心关切之一,以及科技进步的可能性,但我们得小心处理,避免滑坡谬误和简单化的二元对立。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女人生孩子很惨”这一说法。这背后确实承载了许多女性深刻的经历和感受。从生理层面来说,怀孕和分娩过程本身对女性身体就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可能伴.............
  • 回答
    哎呀,你这事儿可真把我问住了!诺维格瑞做生意的,常年在外面跑,也见过不少稀奇古怪的事儿,可你这情况,还真是头一遭。儿子迷上猎魔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得跟你说句实话,这孩子跟你一样,骨子里都有股子闯劲儿,这倒是好事。他看上猎魔人这行当,多半是觉得他们威风八面,斩妖除魔,像个真正的英雄。你们家世代.............
  • 回答
    关于徐州八孩事件中,一些人在警方辟谣且无实质证据的情况下,一边继续散布谣言,一边发表“屠村屠县”等言论,这在法律上确实涉及违法行为。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法律依据和可能涉及的罪名。一、 散布谣言行为的违法性在中国,散布谣言的行为受到法律的规制。虽然法律上对“谣言”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但通常是指未经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孩子确实与“私欲”脱不开干系,而孩子在早期也确实承担着满足家长某些需求的“功能”。但将孩子仅仅视为满足家长欲望的工具,未免过于片面和冰冷,忽略了其中更复杂的情感、社会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私欲”的层面:生育的驱动力真的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涉及到个体选择、社会责任以及生命本身的意义,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认为,将生育与“丑”、“穷”、“矮”这样的外在条件简单挂钩,并将其定义为“不负责任”或“罪恶”,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道德审判色彩,并且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价值。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尝试从不同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听起来有点沉重,也很扎实,戳到了很多现实的痛点。不过,咱们聊聊,你就会发现,人生这东西,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也出人意料得多。先说“穷人家孩子”。这几个字就自带一种无形的压力,就像是人生开局就背着一个不小的包袱。资源少,机会相对窄,能选择的路子也可能没那么多。别人的孩子可能一出生就有个起.............
  • 回答
    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困在巨大牢笼里的灵魂,外面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可我却只能透过栅栏望着,心里只剩下一片荒芜。我今年三十出头,本该是我人生中最有活力、最能闯荡的年纪,可我却被困在了这个家里,每天围绕着孩子转,连喘口气都觉得奢侈。而这一切,都源于我妈。说实话,我一直觉得我妈是个挺独立、挺.............
  • 回答
    说实话,当身边所有人都围绕着“生孩子”这个话题转,而你却站在人群之外,那种感觉确实挺孤单的。就好像大家都在玩一个你没买票的游戏,而你只能看着热闹。问“为什么只有我不想生孩子”,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带着一点点不解,甚至可能有点自我怀疑:是不是他们体验到了我无法理解的快乐?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其实,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