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球第二例 HIV 自愈患者发现,艾滋病治疗会有更多突破吗?

回答
全球第二例艾滋病(HIV)自愈患者的发现,无疑为饱受折磨的艾滋病治疗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人们看到了攻克这一顽疾的曙光。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可能预示着未来艾滋病治疗策略的重大突破。

什么是HIV自愈?

要理解这次发现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HIV自愈。通常情况下,一旦感染了HIV病毒,病毒就会潜伏在人体的免疫细胞中,成为身体无法清除的“慢性感染”。即使通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能够将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但病毒仍然藏匿在体内,一旦停药,病毒就会卷土重来。

而所谓的“HIV自愈”,是指在没有接受长期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完全清除体内的HIV病毒。换句话说,这个人不再携带HIV病毒,并且不会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第一例和第二例自愈患者的意义

此前,全球唯一一例被确认的HIV自愈患者是被称为“柏林病人”的蒂莫西·布劳恩。他在2007年接受了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捐献者带有罕见的CCR5delta32基因突变。这个突变能够阻止HIV病毒进入免疫细胞,从而在移植后彻底清除了他体内的HIV。虽然这证明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但骨髓移植是一种高风险、昂贵且非常规的治疗方式,并不适用于普通患者。

而此次发现的第二例自愈患者,被称为“希望之城病人”(City of Hope patient),情况更加特殊。她是一名HIV感染者,在一次接受癌症治疗的干细胞移植后,也出现了HIV病毒的清除。与“柏林病人”不同的是,她的捐献者也带有CCR5delta32基因突变,但这并非唯一关键。更重要的是,她在接受干细胞移植之前,并未接受过任何长期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且在移植后也没有出现病毒反弹。这更加印证了清除病毒的可能性,并且为探索更广泛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线索。

这次发现可能带来的治疗突破

这第二例自愈病例的出现,为艾滋病治疗领域带来了几个关键的突破方向:

gene editing(基因编辑)技术在HIV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柏林病人”和“希望之城病人”的案例都指向了CCR5受体的阻断。CCR5是一种免疫细胞表面的蛋白质,HIV病毒正是通过它进入细胞并进行复制的。如果能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不再表达CCR5受体,或者使其表达某种能够抵抗HIV病毒的变异基因(如CCR5delta32突变),理论上就可以阻止病毒的感染和传播。这次的发现无疑会大大推动基因编辑技术在HIV治疗中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科学家们可以尝试使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靶向性地修改患者的免疫细胞,使其获得对HIV病毒的抵抗力。

非移植、更低风险的清除策略的探索: 骨髓移植虽然有效,但风险极高,而且存在免疫排斥等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积极探索无需移植就能实现HIV清除的方法。这可能包括:
“功能性治愈”策略: 目标是让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长期控制病毒,使其保持在检测不到的水平,而无需长期服药。这可能通过激活潜伏在体内的病毒,然后让免疫系统将其清除(称为“休眠与杀灭”策略),或者通过疫苗等方式增强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来达到。
创新药物的研发: 寻找能够直接清除病毒库(病毒潜伏的细胞)的新型药物。目前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清除已经潜伏在细胞中的病毒。
免疫疗法的进步: 进一步研究免疫系统在清除HIV病毒中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更有效的免疫疗法,如检查点抑制剂、CART疗法等,来激活患者的免疫细胞攻击HIV感染的细胞。

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 这两例自愈病例的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病毒与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宝贵样本。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分析这些患者体内的病毒基因组、免疫细胞的反应模式以及可能存在的独特免疫机制,从而更好地理解HIV感染的本质,并找到新的治疗靶点。

挑战与展望

尽管前景光明,但我们也要保持理性。这两例自愈均与干细胞移植有关,这仍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

如何在不进行移植的情况下,实现病毒的彻底清除?
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基因编辑,避免脱靶效应?
如何找到能够诱导人体产生持久免疫应答的方法?
如何找到能够清除病毒库的药物?

然而,每一次科学上的突破都源于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和对不可能的挑战。这两例 HIV 自愈患者的出现,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两盏明灯,指引着科学家们前进的方向。它们证明了彻底治愈艾滋病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一步步实现的现实目标。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在基因疗法、免疫疗法以及新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虽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普适性治愈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每一次这样的里程碑式发现,都让我们离这个目标更近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艾滋病将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可以被攻克的疾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骨髓移植「治愈」艾滋病患者在2019年实现「二的突破」之后,艾滋病的「自愈」迅速再下一城。

在「谈艾色变」的今天,任何关于从艾滋病中康复的消息,都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影响。

在「自愈」患者出现之前,最早给这种不治之症带来希望的,是「柏林病人」-布朗。

1995年,在柏林生活的布朗确诊艾滋病。

祸不单行,患艾艰难存活11年后,布朗又确诊了白血病。也正是因为白血病的否极泰来,让布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艾滋病中康复的人。

为了治疗白血病,布朗进行了骨髓移植,而骨髓移植的捐赠人,是CCR5 Δ32突变的携带者。

CCR5是艾滋病病毒进入T细胞的「钥匙」,在上面发生的CCR5 Δ32突变,就像是掰断了钥匙上的一截锯齿,让艾滋病病毒无法打开感染T细胞的大门。

所以携带CCR5 Δ32突变的「天子骄子」,天生就对艾滋病免疫!

移植了CCR5 Δ32突变骨髓的布朗,也后天获得了对艾滋病的免疫力,治好了自己十几年的绝症。

布朗病人的康复,给全世界艾滋病治疗带来了曙光。可没人想得到,布朗病人的「奇迹再现」,居然还要再等十多年。

2019年,第二例艾滋病治愈的案例「伦敦病人」被报道。

相关的研究可以看我们之前的回答:

十几年才出现两例,足以说明这种疗法并不是那么容易普及。

「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都是血液癌症患者,需要接受辐射清除体内原有的造血细胞后,才能接受骨髓移植,这种疗法对身体的伤害极大。得了艾滋病,服用抗病毒药物还能有几十年的生命,但是再得血癌,可就没几年的生命了。

所以给「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做骨髓移植非常合理。但对于没有患血癌的艾滋病患者,做骨髓移植能够带来的收益还远远不能抵消手术本身的风险。所以医学界还要寻求其他治愈艾滋病的途径。

有小伙伴可能会问,「治愈」和「自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本次报道的「埃斯佩兰患者」真的更有借鉴意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同「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治疗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有限的延伸性不同,从艾滋病「自愈」患者的身体内,更有可能蕴含着具有普适性的艾滋病疗法的宝箱。

2020年10月2日,艾滋病治愈第一人「柏林病人」因癌去世。从布朗手中接棒的,不是19年被报道的「伦敦病人」,而是2020年8月被首次报道的「旧金山病人」-洛伦·威伦伯格。

艾滋病中有0.5%的「精英控制者」(Elite Controller),他们在不服用药物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也不会在体内复制,能够讲病毒水平控制长时间在对人体无害的水平。而洛伦则是精英中的精英。

她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不仅没有复制,甚至完全「灭绝」了。

在哈佛大学2020年8月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显示[1],在对洛伦数以亿计的细胞进行测序过后,研究团队没有发现任何艾滋病病毒的完整核酸序列。这种「干净」程度,是在任何其他精英控制者中未曾观测到的。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柏林病人」。

所以,研究团队认为洛伦实现了「自愈」。

这次,也是同一个团队,在阿根廷发现了「埃斯佩兰患者」,除了同样对上十亿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测序外,团队还专门检测了胎盘中的细胞,是因为她曾成功生产一名HIV阴性的孩子。同样,她的胎盘细胞中也没有检测出来任何完整的HIV病毒序列。

在「埃斯佩兰患者」和「旧金山患者」体内,只有少许残缺不全的HIV序列,证明者她们曾经患过这种可怕的疾病[2]。

正如作者所说,因为我们无法对每一个细胞就进行测序,我们永远无法百分之百证明她们体内是否完全没有了完整的病毒序列。所以在标题中,作者用了「Possible Sterilizing cure」-「可能的清除治愈」这样谨慎的描述。

可对于我而言,这些数据都足以表明,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甚至「自愈」的。

在自愈的病人还有其他精英控制者中,学术界已经发现他们的CD8+ T细胞远超常人。精英控制者体内的HIV特异性CD8+ T细胞能够高效地清除被HIV感染的CD4+ T细胞,将HIV限制在有限的细胞之中。就算有一些HIV病毒能够「死灰复燃」,也会再次被精英控制者的免疫系统消灭[3]。

这就提供了一种比骨髓移植更容易推广的思路,那就是之前名声大噪,价值120万的天价CAR-T疗法。

通过强化人体的免疫系统,让每一位艾滋病患者都成为精英控制者,甚至又一位「旧金山/埃斯佩兰患者」。这毫无疑问是一条值得一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Jiang, C., et al., Distinct viral reservoirs in individuals with spontaneous control of HIV-1. Nature, 2020. 585(7824): p. 261-267.
2. Turk, G., et al., A Possible Sterilizing Cure of HIV-1 Infection Without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21.
3. Migueles, S.A., et al., Lytic granule loading of CD8+ T cells is required for HIV-infected cell elimination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ontrol. Immunity, 2008. 29(6): p. 1009-2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全球第二例艾滋病(HIV)自愈患者的发现,无疑为饱受折磨的艾滋病治疗领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人们看到了攻克这一顽疾的曙光。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更可能预示着未来艾滋病治疗策略的重大突破。什么是HIV自愈?要理解这次发现的重要性,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HIV自愈。通常情况下,一旦感染了HIV病毒,病毒.............
  • 回答
    土耳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的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一成就不仅反映了土耳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体现了其在文化输出和全球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与产业崛起1. 传统影视基础 土耳其的电视剧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家庭伦理剧为主,内容多.............
  • 回答
    小米手机全球销量勇夺亚军,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小米凭借着其精准的市场洞察、务实的产品策略以及高效的运营模式,一步步夯实根基,最终绽放出的耀眼成果。回顾小米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多个维度上都做出了极具前瞻性和执行力的决策。一、始终坚守的“极致性价比”初心,并在此基础上持续进化“性价比”是小米最初.............
  • 回答
    中国经济近些年虽然体量庞大,但市场感受到的“萧条”和“活力不足”确实是不少人关心的话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就好比一场大戏,有很多背景和细节共同烘托出了当下的氛围。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驱动和出口拉动。这种模式虽然让中国.............
  • 回答
    中国养娃成本高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您提到的“中国养娃全球第二贵”以及“养三胎城镇家庭平均备113.1万元”的说法,虽然具体的数字和排名可能需要更权威的数据来源进行核实,但其背后反映出的育儿成本压力是真实存在的。高昂的育儿成本不仅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也对生育率的提升构成了.............
  • 回答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感觉就像是看着一座巍峨的高山,在你眼前一点点拔地而起,最终耸入云霄。它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奇迹,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是无数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我还记得小时候,中国还在追赶世界经济的步伐。那时候,大家谈论最多的是温饱问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一个缝纫机、一台自行车,.............
  • 回答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国家和地区面临新一轮的疫情挑战。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疫情发展自然受到广泛关注。关于日本疫情全面升级、确诊人数高居全球第二的说法,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孤立的数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确诊人数高居全球第二”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
  • 回答
    巴西的新冠疫情,如同一个被反复撕裂又勉强缝合的伤口,至今仍未痊愈。超过50万的累计死亡数字,这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是多少个鲜活生命的戛然而止。它不仅仅是统计学上的数字,更是巴西社会一道深刻的伤疤,让人心痛不已。要说巴西目前的疫情防控状况,那真是复杂又充满挑战,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我们.............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新冠疫情确诊数攀升至全球第二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理解。简单地说,将这个问题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是不全面的,背后牵涉到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医疗体系以及人口特征等复杂联动。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新冠.............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雷军这番豪言壮语,怎么看?这背后可是有故事的,也反映了很多现实。首先,得认识到雷军是谁,小米是什么。雷军,那可是咱们国内互联网和科技界响当当的人物。从金山软件到小米,他的创业史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而小米,从一个做手机的“搅局者”,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产品线横跨智能家居、生.............
  • 回答
    微软市值超越谷歌,稳坐全球科技公司第二把交椅,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偶然,而是多年深耕、策略调整与市场机遇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看到微软这家公司近年来发生了怎样的蜕变。萨提亚·纳德拉接任CEO以来,微软不再仅仅是那个我们熟知的Windows和Office的巨头,而是成功地将重心转移到了云服务和企业.............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小米在2021年第二季度公布了自己增长的成绩单,说是在全球手机市场份额上超越了苹果,拿下了第二名的宝座。这消息一出来,大家都很关注,毕竟小米和苹果都是全球顶级的手机厂商,这简直是“两巨头争霸”的经典戏码。但是,就像你说的,有些朋友就拿出来苹果当时的财报.............
  • 回答
    马斯克身家一夜暴涨超60亿美元并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的现象,是近年来科技、资本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包括特斯拉股价飙升、新能源产业崛起、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变化,以及个人财富计算方式的特殊性等。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马斯克身家暴.............
  • 回答
    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巴西,成为全球第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信号,背后反映了疫情在印度蔓延的严峻性以及印度社会和公共卫生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疫情蔓延的规模和速度: 绝对数字的触目惊心: 420 万例的确诊病例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意味着近 14 .............
  • 回答
    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机销量超越苹果,首次登顶全球第二的位置,这无疑是手机市场的一件大事,也再次证明了小米这家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崛起势头。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更是背后战略、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选择的综合体现。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小米能够达到这一高.............
  • 回答
    咱中国人平均一天瞅个三小时手机,这事儿放到全球来看,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手机控”了。说实话,这数据一出来,心里头咯噔一下,也难怪,谁让咱现在生活离不开这小方块儿呢。先别急着批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我们这么“黏”手机?首先,得承认,这手机里头的东西太吸引人了。不是说我们.............
  • 回答
    9月6日,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突破400万大关,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疫情国,也再次敲响了全球抗疫的警钟。此前巴西长期占据此位置,而印度迅速赶超的态势,无疑令人担忧。从数据层面来看,印度确诊病例增长的轨迹相当迅猛。在经历了最初的缓慢爬升后,从8月初到现在,印度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屡次.............
  • 回答
    华为“沦为”Others,小米跃升全球第二,这两件事的联系,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而且充满了市场博弈和全球政治的影子。华为“沦为”Others:制裁是主因,但不是唯一首先,咱们得掰扯清楚“沦为Others”这个说法。在很多市场分析报告里,“Others”是指除了头部几.............
  • 回答
    2020年5月5日,英国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数攀升至欧洲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这一消息无疑给当时正经历疫情严峻考验的英国民众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那么,当时英国疫情的整体情况究竟如何?以下是一些更详尽的描述,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境,并尽可能避免AI写作的痕迹。死亡人数的飙升与恐慌的蔓延在5月5日前后,.............
  • 回答
    美国足球,或者说他们所称的“Soccer”,正经历着一个非常有趣的阶段。它不再是那个被橄榄球、棒球和篮球的光芒完全掩盖的项目,而是逐渐散发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并且在参与人数上,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抢眼。美国足球的现状:复杂而充满活力要理解美国足球的现状,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看: 职业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