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告诉三岁的小孩爸爸去世?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要怎么开口,怎样说才能让孩子理解,并且不造成太大的心理创伤,这确实是需要好好斟酌的。我会尽量把我想到的、能想到的都详细说出来,希望能帮助到你。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真诚,但要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

孩子虽然只有三岁,但他们对周围人的情绪是有感知力的。看到大人哭泣、悲伤,他们会感到不安。所以,你需要一个相对平静、稳定的时刻,最好是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候,比如在家里一个安静的角落,或者孩子平时最喜欢待的地方。

1. 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环境:

避免在极度悲伤或混乱的时候。 如果你还在极度悲伤中无法自拔,或者家里面人来人往,非常嘈杂,都不适合跟孩子说。先让自己缓一缓,或者请信任的亲友陪伴你一起。
选择一个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 比如他刚睡醒,或者刚玩了一会儿,情绪比较稳定。
准备好拥抱和安慰。 在说之前,或者说的时候,要给他温暖的拥抱。

2. 用简单、直接、但充满爱意的方式解释:

三岁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用复杂的词汇或者抽象的概念。关键在于“不在了”和“不会回来了”,但语气一定要温和。

开头可以这样说: “宝贝,妈妈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今天妈妈要跟你说爸爸的事情。”
接着,用孩子能理解的比喻:
“你知道爸爸之前生病了,对不对?身体很不舒服。” (如果之前有生病的铺垫会更容易理解)
“现在,爸爸的身体太累了,太不舒服了,他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 (这个“睡着”的比喻,很多育儿专家会建议慎用,因为孩子可能会期待爸爸醒来,但是对于三岁孩子来说,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不在”状态。如果担心,可以换成更温和的说法。)
更安全的说法可能是: “你知道爸爸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或者: “爸爸的身体坏了,不能再和我们一起玩了。”
最关键的“爸爸不会回来了”:
“爸爸现在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以后都不能再见到他了。”
“爸爸不能再抱抱你了,也不能陪你玩游戏了。”
“爸爸生病太厉害了,身体不能动了,也不能再回家了。”

3. 强调爸爸的爱,让他知道爸爸依然爱他:

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孩子明白爸爸的离开不是因为不爱他。

“但是,宝贝,爸爸永远永远都爱着你。”
“爸爸虽然不在身边了,但他会一直看着你,守护着你。”
“爸爸把你留给了妈妈,爸爸知道妈妈会好好照顾你的。”
“你看,爸爸送给你的玩具,爸爸的照片,这些都代表着爸爸对你的爱。” (拿出爸爸的照片,或者孩子喜欢的爸爸送的礼物)

4. 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并给予回应: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哭泣、沉默、不理解、甚至问“为什么”。

如果孩子哭: “宝贝,哭出来没关系,妈妈在这里陪你。妈妈也很想爸爸。” 陪他一起哭,让他知道悲伤是被允许的。
如果孩子问“为什么”: 用前面提到的简单解释,比如“爸爸的身体太累了,太不舒服了。” 不要过度解释医学上的死亡。
如果孩子说“我要爸爸”: “妈妈知道,妈妈也想爸爸。我们现在不能见到爸爸了,但是我们可以想爸爸,可以跟爸爸说话。”
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平静: 也别太担心,有些孩子的情绪释放方式不一样。继续给他安慰和拥抱。

5. 后续的相处:

保持规律: 尽量维持孩子的生活规律,比如吃饭、睡觉、玩耍的时间,这能给他安全感。
继续谈论爸爸: 不要害怕提及爸爸。分享爸爸的好,分享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比如,“爸爸最喜欢给你讲这个故事了。” “爸爸以前抱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开心?” 这样能让爸爸的爱和记忆留在孩子心中。
允许孩子玩耍和欢笑: 孩子的天性是玩耍的,他不可能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当他玩得开心时,不要觉得那是“不应该”的,这是孩子正常的情绪调节。
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 注意他是否有行为上的改变,比如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行为退化(比如重新开始尿床)、对以前喜欢的东西失去兴趣等。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自己也要好好照顾自己: 只有你状态好了,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接受自己的悲伤,也允许自己有休息和被安慰的时候。

6. 一些具体的措辞和避免事项:

避免说“爸爸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会回来的”,这样会让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避免说“爸爸去了另一个世界”,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世界”这个概念可能太抽象了。
避免说“爸爸变成星星了”,虽然有些人喜欢用这种方式,但同样可能让孩子误以为星星就是爸爸,然后一直盯着星星看,或者晚上害怕星星,影响睡眠。
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调整说法。 如果他似乎理解了,那就继续用温和的语言。如果他完全不理解,也不要强迫他,过一段时间再尝试。

举个更完整的例子(妈妈的视角):

(找到一个安静的时间,妈妈抱着孩子坐在沙发上,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妈妈:“宝贝,妈妈要跟你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妈妈要跟你说爸爸的事情。”

(孩子可能看着妈妈,可能有点疑惑。)

妈妈:“爸爸生病了,身体很难受,对不对?我们之前都带爸爸去看医生。”

(孩子可能点头,或者没反应。)

妈妈:“现在,爸爸的身体太累了,他睡着了,睡得很沉很沉。爸爸太不舒服了,所以不能再和我们在一起了。”

(如果孩子开始哭,妈妈紧紧抱住他,轻轻拍着。)

妈妈:“宝贝,妈妈知道你想爸爸。妈妈也很想爸爸。爸爸永远永远都爱着你,他知道妈妈会好好照顾你。”

(妈妈可以拿出爸爸的照片,或者爸爸以前送给孩子的玩具。)

妈妈:“你看,这是爸爸的照片。爸爸笑得多开心啊。爸爸把你抱得高高的,你喜欢吗?爸爸最喜欢给你讲故事了。”

(如果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妈妈:“宝贝,爸爸现在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们以后都不能再见到他了。爸爸的身体不能再和我们玩了。”

(接着,可以继续说:“但是我们可以在心里想爸爸,可以跟爸爸说‘爸爸我爱你’。你愿意跟妈妈一起跟爸爸说吗?”)

最后,这绝对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孩子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和消化这个信息。你需要耐心,需要爱,并且允许自己也允许孩子有悲伤和需要安慰的时间。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寻求身边亲友的支持也非常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死亡很沉重。和一个年幼的孩子谈死亡更加沉重。

曾有一位妈妈向我咨询,丈夫因为意外突然离世已经 2 个月了。她和家人一直告诉 3 岁的儿子,爸爸去很远的地方出差了,要过很久才能回来。孩子每天追问爸爸去哪里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爸爸是不是不喜欢他了,为什么不回来看他。

她说,为了孩子,她必须坚强,但是孩子不停追问的时候,她真的觉得坚持不下去,心都要裂开了。

她原本打算等孩子大一些再告诉他爸爸去世了。可是,现在这个借口可能编不下去了。孩子虽然才 3 岁多,但似乎是知道了些什么。最近追问得越来越少了,但是情绪越来越低落,变得不太爱说话,经常会在纸上画爸爸。

这位妈妈问我,究竟要不要告诉孩子,爸爸去世了,不会再回来了?该怎么和孩子说死亡这件事?

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对死亡的概念逐渐地演化:

  • 第一个阶段:2~5 岁。

对孩子来说,死亡很难理解,尤其是死亡的永久性。这个年纪的孩子通常认为死亡是一个暂时、可逆、非个人化的概念。他们在故事里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色、动物、花草,死亡平静得就像是睡着了一样,或者,在某种食物、药水、魔法的帮助下,死去的东西又复活了。

所以,当说到家人去世时,如果孩子没有多少反应,不代表孩子没有心、不爱自己的亲人,这可能只是因为孩子对死亡的理解还很懵懂,觉得家人的离开只是暂时的,以后还会回来的。

  • 第二个阶段:5~9 岁。

这个年纪的孩子基本上都能理解:每一个活着的生物最终都会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并且不可逆转(具有某些宗教观念的家庭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逐渐理解死亡的非功能性 —— 死去的人无法再做一个活人可以做的事情了。孩子可能会问你:死去的人有感觉吗?人死了,还能吃东西吗?还能动吗?还会做梦吗?

他们可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他们可能知道有些事物意味着死亡,比如骷髅头,害怕见到和死亡相关的事物。他们可能害怕自己会死掉,害怕自己睡着了以后就醒不来了,晚上不愿意去睡觉,或者睡觉的时候做噩梦。他们也可能害怕家人死亡,不想让家人离开自己身边,总要反复确认家人的安全。

  • 第三个阶段:9 岁~青春期。

到了这个年纪,孩子很清楚死亡的本质,他们知道自己和家人终有一天也将死去。

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比如学龄前),就可以借助绘本故事、逝去的花草等等,帮助他们理解死亡,对死亡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这样,当孩子逐渐成长的时候,就不会对死亡那么困惑和恐惧。当身边的亲人去世时,孩子在心理上也能有所准备。(在文末,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清单。)

当亲人不幸去世,该怎么跟孩子说?

我给那位妈妈最重要的一条建议就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