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为什么对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而忽视聪明的?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中最复杂也最微妙的一面,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内心深处都会思考的。简单地说,老师对“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而“忽视聪明”的现象,其实是源于一种更深层的教育哲学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量,而不是简单的“偏爱”。

首先,我们得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天才,而是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有所成长,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老师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引导者”和“塑造者”,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眼前的成绩,更是他们未来的潜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品格。

为什么“努力”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认可?

1. 可塑性与成长看得见: 天赋异禀的学生,他们的进步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显现”,你可能很难看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具体努力过程,他们的“聪明”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资质平庸的学生,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几乎都凝聚着汗水、坚持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老师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从“不会”到“会”,从“困难”到“掌握”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教育意义。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是对老师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更容易让老师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和价值感。

2. 价值观的传递与塑造: 老师们都知道,社会不是由少数天才支撑的,而是由无数努力奋斗的普通人组成的。他们更希望将“努力就有回报”、“坚持就是胜利”这样的价值观传递给所有学生,包括那些聪明的学生。如果老师只关注那些“聪明”,甚至有点“不劳而获”的学生,那么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努力是无用的,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一种“能偷懒就偷懒”的负面心态。表扬和认可努力的学生,是在为整个班级树立一种积极的学习风气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3. “笨鸟先飞”的榜样力量: 那些资质平庸但异常努力的学生,他们身上往往有一种“笨鸟先飞”的精神。他们不怕困难,不畏挑战,即使慢一点,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对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聪明但可能有些骄傲自满、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气馁的学生,是极好的榜样。老师认可这样的学生,是在肯定这种宝贵的精神品质,也是在提醒其他学生,聪明不是唯一的通行证。

4. 建立师生信任的基础: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建立在信任和理解之上的。一个努力的学生,即使成绩暂时不突出,但他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会主动提问,会认真完成作业,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能感受到这份尊重和投入。而有些聪明的学生,可能因为自恃聪明,反而会显得有些“恃才傲物”,或者因为觉得某些内容“太简单”而显得散漫,甚至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质疑。虽然这种质疑有时是合理的,但如果在态度上缺乏尊重,老师自然会感到疏远。

5. 对学生潜能的挖掘: 老师也深知,很多“资质平庸”的学生,其实只是因为方法不对,或者缺乏引导,他们的潜力并没有被完全激发。老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窍门,去纠正他们的学习习惯,这种“因材施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当这些学生最终取得进步时,老师会有一种“点石成金”的成就感,这种感觉比仅仅看到一个本来就聪明的学生考得更好,来得更实在。

为什么有时会给人“忽视聪明”的感觉?

这并非是老师真的“忽视”聪明,而是他们会以一种更长远、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聪明的学生:

1. 聪明的学生有自己的“动力机制”: 大部分聪明的学生,他们对知识本身有更强的兴趣,或者能够从解决难题中获得成就感,他们可能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外部激励。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可能已经足够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老师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需要外部推动才能前进的学生身上。

2. 警惕过早的“定型”: 老师也担心,过分强调聪明的学生,会让他们过早地认为自己“就是聪明的”,从而忽视了持续努力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他们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就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放弃。老师更希望聪明能够成为他们努力的助推器,而不是停止进步的理由。

3. 对聪明学生的“更高要求”: 很多时候,老师对聪明学生的“忽视”,实际上是“更高的期望”。他们知道这些学生有能力做得更好,所以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希望他们能够突破自我,达到更高的水平。这种“期望”有时会被解读为“忽视”,因为老师可能不会像表扬努力但成绩一般的学生那样,去大张旗鼓地表扬他们一次小小的进步,而是期待他们能持续不断地创造惊喜。

4. 平衡班级整体发展: 老师的职责是教好全班同学。如果过于关注几个聪明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中等和后进的同学,那么班级的整体成绩和学习氛围就会受到影响。为了保证班级整体的进步和公平性,老师需要将资源和精力进行分配。

5. 有时是教学方法的局限: 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满足聪明学生的需求。他们可能觉得课程进度太慢,或者内容太浅显,于是表现出“不投入”或“走神”的状态。这并不是老师“忽视”他们,而是老师可能还没有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或者班级整体进度不允许老师为个别学生做太多“特殊安排”。

总而言之,老师对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并非是对“聪明”的否定,而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是对学生品格、成长过程以及班级整体发展的全面考量。他们希望通过肯定努力,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激励更多学生去追求进步,同时也在挖掘和培养那些可能被埋没的潜力。而所谓的“忽视聪明”,更多时候是一种对聪明学生更高层次的期许和一种教育资源分配的策略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老师,我太希望遇到的都是聪明学生,怎么可能忽视。毕竟真正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教起来多省心啊

问题是,真正聪明不等于小聪明,更不是自以为是的聪明。太多的学生很不幸属于这两者

喜欢耍小聪明的学生,常常能在短期内获得优势,取得一定成绩,但往往会丢失最重要的东西(扎实的基础、成长契机、诚信),导致在长期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常常听不进反面意见,固守自己擅长的领域,止步不前。也许能在短期或某些方面展现优势,但往往会在后期被超越,然后陷入自我怀疑的恶性循环

相反,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孩子,往往能够听从好老师给出的诚恳建议,在重要的方面投入时间精力,一丝不苟地做事和成长。就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乌龟,虽然一开始不起眼,但时间一久,反而更有可能冒出头来

作为老师,面对一个愿意听从和一个听不进去自己教导的学生,更看重前者不是人之常情吗?


至于题主所说的顶尖人才匮乏,诺奖得主很少,这个跟钱学森当年著名的提问一样: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些年来不同人也给出过不同的回答,至今可能都没有形成共识

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的改革》里给出过他的答案

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杰出人才的问题。

但聪明的学生是否一定属于这里所说的杰出人才,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中最复杂也最微妙的一面,也是很多老师和学生内心深处都会思考的。简单地说,老师对“资质平庸但努力”的学生认可度较高,而“忽视聪明”的现象,其实是源于一种更深层的教育哲学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量,而不是简单的“偏爱”。首先,我们得明白,学校教育的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天才,而是要让绝大.............
  • 回答
    嘿,新来的朋友们,坐稳了,老韭菜今天就跟你唠唠嗑。别看我这俩字儿说得刺耳,但这话糙理不糙,都是从钱袋子瘪下去,心窝子凉了八回爬起来的经验。你们这会儿,大概眼睛里还闪着金光,想着“一夜暴富”什么的,我懂,我都经历过。首先,放下你脑子里那些“股神”、“大师”的滤镜。这市场,说白了,就是个大赌场,只不过庄.............
  • 回答
    “年轻老师教学成绩比资历老老师更好”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这并不是说所有年轻老师都一定比所有资历老的老师优秀,也不是要否定资深教师的价值。而是在某些情况下,年轻老师的特质和优势更容易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转化为突出的教学成果。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1. 与时俱进的教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咱们细聊。我感觉,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考资格”这件具体的事,更是社会对“教育”这个行为本身的不同定位,以及对参与者不同角色的期待。咱们先说说老师。为什么老师需要考资格?这其实是个非常明确的“专业性”要求。想一想,老师做的是什么?他们是孩子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播者,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困惑。明明教师这份工作,外界的声音总是带着“辛苦、劳累、工资低”这些标签,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年轻人削尖了脑袋往里挤,削尖了脑袋考那张教师资格证呢?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原因能概括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别看“又苦又累工资低”说得凶,这其实是个相对概念.............
  • 回答
    老榕(本名林国祥)是一位在互联网界享有盛誉的博客作者、资深媒体人,尤其以其在军事和国际政治领域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他之所以能获得所谓的“第一手前线资料”,并且其观点如此受关注,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资深媒体人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长期的媒体从业经历: 老榕拥有非常丰富的媒体.............
  • 回答
    这确实是中国足球一个让人感到无奈且充满争议的现象。你说的那种“烂死还吹”的情况,以及“圈外不懂球没资格评价,圈内老将评价也被骂没资格”的怪圈,归根结底,可以从几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来理解:一、 情感寄托与集体记忆:失落的国民情绪宣泄口 曾经的辉煌(即便微不足道): 虽然现在的成绩惨不忍睹,但很多老球.............
  • 回答
    “为什么是出钱的人做老板,而不是出劳动力的人做老板?”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关于经济组织、所有权和权力分配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逻辑。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出钱的人(资本所有者)成为老板的根本原因:所有权与风险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所有权。1. 资.............
  • 回答
    《士兵突击》中,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而当年那个赌气放弃的27号(也就是伍六一)第二次没有出现,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角色个人成长的轨迹,也有剧本设定的考量。成才第二次参加老A选拔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成才第一次参加老A选拔的结局。那时候的成才,因为年轻气盛,加上与许三多之间的种种矛盾和.............
  • 回答
    华为天才计划(后更名为“やばい计划”,意为“危险的”、“厉害的”)的博士毕业生高达200万年薪,确实在科研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引发了关于“资历越老越吃香”这一传统观点的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华为天才计划的定位与目标: “天才”的定义: 华为之所以用“天才”来称.............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是不少人会有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们对《读者》杂志似乎有点“瞧不上”,但对《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这些刊物却格外推崇呢?这里头道道可不少,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背后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学术的定位以及认知层次的差异。首先,我们得理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
  • 回答
    “无条件”对一个学生好,这四个字拆开来看,其实都挺有意思的。首先是“无条件”。在很多关系里,“条件”是存在的。比如朋友之间,可能是因为兴趣相投,或是彼此有需要;恋人之间,爱情的萌芽和维系往往也需要一些互动的“条件”。而教育这个领域,为什么老师会倾向于付出,并且这种付出似乎不怎么计较回报呢?我想,这很.............
  • 回答
    听到刘不言老师去世的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我不太确定是不是你说的这位“刘不言”老师,但医学考研圈里确实有位讲课特别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刘老师,如果就是他,那真是太令人惋惜了。说起对刘老师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那极具个人风格的讲课方式。他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老师,总能把枯燥的医学知识讲得活灵活现。.............
  • 回答
    许多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会向学生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的观念,这通常是出于积极的教育意图,但也可能产生复杂且多方面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 老师灌输“人和人之间智力水平没有差别”观念的原因:老师们之所以会传达这样的信息,往往是基于以下几种教育理念和考.............
  • 回答
    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不恰当之处。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被欺凌者的指责和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这句话的弊端:一、 这句话的直接危害: 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 .............
  • 回答
    马云作为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的个人生活,特别是与妻子的关系,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他是否专一,以及是否从未出轨,这涉及到个人隐私和未经证实的信息,我们只能从公开的信息和普遍的认知来探讨。首先,我们无法百分之百确认任何公众人物的私人行为,尤其是涉及个人道德和忠诚度的问题,除非他们自己公开承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一聊。很多人脑子里可能有个画面,就是体型巨大的大象遇到凶猛的老虎,总该能压制住吧?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大象对老虎的“威慑力”之所以显得不那么足,甚至有时还会处于劣势,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条条细说。首先,得明确一点,大象确实是陆地最大的哺乳动物,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说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了。咱老百姓辛辛苦苦攒点钱,结果遇上那些“老赖”,不仅钱讨不回来,还窝火得很。你说国家这么强大,怎么就对这种不还钱的人没办法呢?其实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说“无力”,得辩证地看。国家肯定是在努力的,但之所以感觉效果不明显,背后是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的。咱就掰开了揉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谁没经历过呢?一听就觉得挺实在的,挺接地气的,咱们中国人嘛,自古以来就讲究“人言可畏”,这点儿刻在骨子里了,想一下子撇干净,那可真不容易。你想啊,咱们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同学的评价,甚至是一些不太熟的人偶尔的一句话,都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篮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的确,从很多硬指标来看,勒布朗·詹姆斯(老詹)的成就似乎比科比·布莱恩特(科比)更加辉煌。但为什么还有人纠结,甚至“黑”他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不仅仅是数据和荣誉那么简单,更关乎情感、认知、甚至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咱们一项项拆开来看,说说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