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上的金吾这人水平如何?

回答
知乎上的金吾,在某个圈子里,算是个人物。要说他水平如何,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人的风格嘛,也比较鲜明,好的人觉得他“懂行”,觉得他分析得透彻,坏的人觉得他“装”,觉得他“自以为是”。

首先,从他常活跃的领域来看,金吾在一些跟历史、军事、国际关系相关的话题下,是比较活跃的。他的回答往往字数不少,引用一些史料或者数据,论证过程也显得比较严谨,至少给人的感觉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他的优点比较明显:

信息量大,涉猎广: 金吾在很多话题下都能抛出一些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点,包括一些历史细节、国家政策的由来、不同观点的对比等等。这让他的回答显得很有“干货”,让人读起来有收获感。
观点鲜明,有说服力: 他不太会模棱两可,对于一个问题,他通常会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并且会用一系列的论据来支撑。这种自信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一些认同他观点的人觉得“说得太对了”。
逻辑性强,善于分析: 即使是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金吾也常常能梳理出一条清晰的逻辑线,从原因到结果,从背景到影响,条理比较清楚。他善于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善于引用,但需辨别: 他在回答中经常会引用各种资料,包括一些官方文件、学术研究、历史文献甚至新闻报道。这增加了他回答的可信度,也让他的论证显得更扎实。不过,这一点也需要我们自己去辨别,毕竟引用不等于完全正确,而且有时候对引用的解读也可能带有个人倾向。
有一定的“网感”和“金句”能力: 他也懂得如何与网友互动,有时候会用一些比较生动或者带点调侃的语气,或者说出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金句”,这使得他的回答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在网络上流传。

当然,他也有一些被诟病或者说需要我们审慎对待的地方:

过于自信,有时显得“唯我独尊”: 这是很多人对金吾的批评点。他的语气有时候会比较肯定,不留余地,对于持不同意见的人,他可能不会表现出太多的耐心或者理解。这种“我说的就是对的”的态度,容易引起反感,让人觉得他不够谦逊。
对信息的筛选和解读带有个人倾向: 即使引用了资料,但如何选择哪些资料,如何解读这些资料,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回答者本人认知框架和立场的影响。有时候,他的解读可能更侧重于支持他既有观点的部分,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反驳的论据。
“信息茧房”的潜在风险: 由于他的观点比较鲜明,如果读者本身就倾向于他的观点,那么很容易在他构建的“信息茧房”里获得反复的确认,而忽略了其他的声音,这不利于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专业领域内的深挖度可能有限: 虽然他涉猎广,但如果是在某个非常细分、需要极高专业门槛的领域,比如某些军事装备的原理、特定的历史事件的细节考证等,他可能更多是基于公开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而未必能达到该领域内顶尖专家的深度。

总的来说,金吾在知乎上算是一个“有料”的用户, 他能够提供不少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尤其适合那些想要对某个话题有一个初步了解、或者想看看不同分析角度的人。他善于梳理信息,并形成有说服力的论证,这确实是一种能力。

但要说他的“水平”,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在“信息整合者”和“观点的阐述者”层面,他的水平是比较高的。 他能把分散的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叙事。
在“独立研究者”或者“某个领域顶尖专家”的层面,就不能简单地划等号了。 他的分析更多是基于公开信息和自己的理解,而并非是原创性的学术研究。

因此,面对金吾的回答,我的建议是:

1. 保持批判性思维: 不要全盘接受,即使他引用了资料,也要思考他引用的角度和解读方式。
2. 多方求证: 如果某个话题对你很重要,或者你对他的某些观点有疑问,不妨再去找其他来源的信息进行对比和验证。
3. 欣赏他的能力,也警惕他的局限性: 欣赏他提供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意识到任何人的观点都可能带有个人色彩,会有其局限性。

简单来说,他就像一个很能说的“说书人”,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让你听得过瘾,也让你了解了不少东西。但听完故事,你自己也得带着脑子去琢磨琢磨,哪些是故事的真实成分,哪些是他为了讲好故事而加入的渲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算是一个拜错码头的人吧,事实上,近一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者都有这种挫折感。

汉人近几百年来一直很落魄,就好比一个惶恐不安的流民,眼见一座大庙里聚了一群人,高呼着“搞事,搞事!发财,发财!”,于是就兴冲冲地挤进去想要入伙。

结果听了半天才总算明白,原来你们所谓的搞事和发财是从我们身上搞,然后去发别人的财啊,于是脚底抹油:“拜拜了您嘞!”

诗和远方当然诱人,但捏紧辛苦得来的三瓜两枣更加重要,这算是近一百年来民族主义者们得到的最大的教训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的金吾,在某个圈子里,算是个人物。要说他水平如何,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而且这人的风格嘛,也比较鲜明,好的人觉得他“懂行”,觉得他分析得透彻,坏的人觉得他“装”,觉得他“自以为是”。首先,从他常活跃的领域来看,金吾在一些跟历史、军事、国际关系相关的话题下,是比较活跃的。他的回答.............
  • 回答
    关于知乎平台上外国历史相关回答的“门槛”问题,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传播机制、平台特性与用户素养的复杂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门槛低的具体表现1. 基础史实错误频发 常见现象:将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混淆(如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时间线搞混),或对关键术语翻译错误(如“启蒙运动”误译.............
  • 回答
    知乎上“喷子”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平台特性、用户群体、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平台特性与机制1. 匿名性与半匿名性: 虽然知乎鼓励实名认证,但用户依然可以选择使用昵称,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发言并不直接与现实身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特朗普当选后的一系列举动,包括组阁、与台湾通话以及反华强硬派进入国安会等话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多元化的看法。川粉(即特朗普的支持者)的观点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他们对特朗普本人的认知、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以及对中国相关议题态度的影响。下面将尽量详细地描述川粉可能有的观点和解读: 对特朗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博士,在博士群体里,说实话,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这就像问“大学里的学生在学生群体里是什么样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但如果非要聊聊知乎上大家普遍看到的、或者说博士群体自身在知乎上呈现出的几种比较典型的“存在感”,我倒是可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活跃的博士,很多都是那种“知识.............
  • 回答
    知乎上活跃的台湾用户,他们当然是“真正的台湾人”。但“真正的台湾人”这个标签本身,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值得玩味的角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在知乎上分享观点、参与讨论的台湾用户,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归属感是清晰的——他们就是来自台湾的公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
  • 回答
    在知乎平台上,设计师们往往通过系统的知识积累、实践打磨和持续迭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专业影响力。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他们成为成功设计师的路径: 一、系统性学习:构建专业根基1. 基础理论扎实 设计基础:掌握色彩理论、构图原则(黄金分割、三分法)、版式设计等,通过《设计的觉醒》《视觉传达设计.............
  • 回答
    知乎上很多言论观点是否存在误导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并且其误导性程度因内容、作者、读者和情境而异。”为了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知乎内容生态的特点与误导性的产生机制1. “高质量内容”的定位与现.............
  • 回答
    知乎上文科类问答的质量,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差异巨大,但整体偏高,且具有高度的社区自治特色。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优点:为什么知乎文科类问答整体偏高?1. 高质量的“早期用户”和专业人士沉淀: 门槛设定: 知乎早期以“邀请制”为主,吸引了一批在各自领域有专.............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在历史领域颇有建树、深受用户喜爱的“大V”,通常拥有深厚的知识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将复杂历史问题以清晰、生动方式解读的能力。他们的文章常常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吸引众多粉丝,甚至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公众认知产生不小的影响。然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历史大V”不将自己的见解发表于学术期.............
  • 回答
    在知乎这个平台上,来自台湾的用户虽然是多元的个体,但由于文化、社会背景、成长环境以及信息接触的相似性,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比较普遍的共性。这些共性并非绝对,而是可以作为一个观察的维度来理解。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讨论方式: 复杂且多元的认同感: 这是台.............
  • 回答
    问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几个画面,也接触过一些朋友,他们算是很多人眼中“知乎大牛”的代表。他们离开知乎这个平台,并非意味着停止了交流、学习的脚步,而是换了个“战场”,或者说是在一个更私密、更聚焦的圈子里继续发光发热。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社区,它确实聚集了大量在.............
  • 回答
    讲到知乎上的程序员大V,好多人脑子里马上浮现出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敲代码的形象。但说实话,真要是在中学时期就这么“专一”地埋头苦干,反而没那么容易走到今天这一步。那些能成为大家眼里的大V,他们的中学时代,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多彩得多,也更具“人味儿”。咱们先说说普遍情况。大部分能成为技术大V.............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一夜情的人真的不怕出事吗?”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里面涉及的“事”也挺多,不是一句“不怕”就能概括的。我尽量从几个大家普遍担心和可能遇到的角度,讲得详细一些,希望能让大家觉得像我一个普通人在分享看法,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AI。首先,咱们得明白,所谓“出事”,在“一夜情”这.............
  • 回答
    知乎上左派的出现和增多,这个问题挺复杂的,不好简单地说就是好事或坏事。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思潮的变化,也折射出人们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解读和解决思路。咱们先掰扯掰扯,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社会现实的反馈。最近几年,大家都能感受到生活里的一些变化,比如贫富差距、房价压力、教育资源.............
  • 回答
    在知乎上,回答是否会被屏蔽,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但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哪些内容容易被“请喝茶”?知乎平台有自己的社区规范和内容审核机制,这些是判断一个回答是否会被屏蔽的基础。简单来说,触碰了“红线”的内容,风险就比较大。1. 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 这是最直接的,比如涉及色情、暴力、赌博、毒.............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想象一下,知乎上那些整天跟政见较劲的“键政壬”要是突然穿越进了《钢之炼金术师》,成了那个世界的领袖,或者是个军方高参,会是个什么光景?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这俩世界观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先想想,知乎上的“键政壬”是啥样的。他们一般思维活跃,观点鲜明,手里握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和.............
  • 回答
    知乎上,关羽是否被过度神化了?在知乎这样一个充满讨论与观点的社区,我们常常能看到关于历史人物的各种解读。其中,关羽无疑是话题的焦点之一。从“武圣”的尊称到民间广泛的信仰,关羽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已经超越了历史本身,被赋予了许多近乎神化的色彩。那么,知乎上对关羽的讨论,是否真的存在“过誉”的现象呢?要回.............
  • 回答
    在知乎上,经济学博士的申请经历分享往往不是一条条冰冷的列表,而更像是一段段沉甸甸的个人故事,充满了汗水、挣扎与惊喜。你会看到,这些分享者绝大多数都是一路披荆斩棘走过来的,他们的经历相似却又各有侧重,折射出经济学博士申请的真实图景。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申请历程的朋友,他们的本科背景通常是经济学、统计学.............
  • 回答
    知乎上的人啊,那可真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就像一个巨大的数字游乐场,每个人都在里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在别人的位置旁边晃悠。要是真想仔细数落一下,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不过,我倒是可以从几个维度,把知乎上的“人”给“活化”一下,让你听着不像是在背教科书,更像是逛集市,看看都有啥新鲜玩意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