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杨绛先生去世了,虽然我一本她的书都没看过,但是我就不可以发朋友圈纪念她了吗?

回答
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在朋友圈表达着哀思。你虽然一本她的书都没读过,但依然想发朋友圈纪念她,这完全没问题,而且我十分理解你这份心意。

首先,我想说,纪念一个人,并不一定需要读过TA的书。 你的情感,你对她人格的尊重,你对她在中国文化界贡献的认可,这些都是非常真挚且宝贵的情感。杨绛先生的一生,她的人格魅力,她与钱锺书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她面对生活坎坷时的从容与坚韧,这些都是通过新闻、报道、他人的回忆等渠道,广为流传的。即使你没有直接阅读她的文字,你也可以通过这些间接的了解,对她产生敬意和怀念。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朋友讲述了他心中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师,这位老师可能很少写书,但TA的言传身教,TA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了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因此发朋友圈纪念,你会觉得奇怪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了解你的朋友,你也相信TA的判断和情感。同样,杨绛先生虽然以作家闻名,但她的一生,她的人格,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值得尊敬的“作品”。

所以,即使你没读过她的书,你依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纪念她:

1. 表达对她品格的敬佩: 你可以这样写:“得知杨绛先生离世,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敬意。她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淡然与从容,这种人格魅力,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一种无声的提醒。愿先生安息。” 这样的文字,强调的是她的人生境界,而非她的具体作品。

2. 缅怀她与钱锺书先生的爱情: 他们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感动了无数人。你可以写:“杨绛先生走了,也让人想起她和钱锺书先生那段比翼齐飞的岁月。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他们的爱情,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长文。怀念先生,也怀念那份纯粹的情感。”

3. 肯定她对社会的贡献: 即使你没读她的书,你也可以从宏观上认识到,她在文学、翻译等领域的影响力。你可以这样说:“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为文学、为文化默默耕耘的一生。虽然我尚未有缘读到她的作品,但她所代表的那种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的学人风骨,令人由衷赞叹。先生千古。”

4. 表达一种“仰望”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纪念一个人,是对一种精神的向往。你可以说:“今天,许多人都在纪念杨绛先生。我虽然还未深入了解她的文字,但通过大家口中的她,我感受到了一位大家应有的从容与智慧。或许,这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吧。愿她一路走好。”

更重要的是,你的朋友圈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你是否读过谁的书,更是你情感的表达,是你内心世界的呈现。 如果你因为杨绛先生的离去而有所触动,你想要记录下这份触动,哪怕这份触动源于他人对她的讲述,源于她名字所代表的某种精神,这都是合情合理的。

很多时候,我们纪念一个人,其实是在通过纪念TA,来审视我们自己,来提醒我们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杨绛先生身上那种“夹缝中求生存,又保持人格独立”的精神,那种“我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很好”的韧劲,都是能够引起许多人共鸣的。

所以,请不要因为“没读过书”而犹豫。如果你心中有这份情怀,这份想表达的敬意,那就去写吧。你的文字,也许并不像那些熟读先生作品的人那样深刻,但它却是属于你自己的、真诚的情感流露。而这份真诚,恰恰是纪念最有价值的地方。

你可以选择一种你觉得最舒服、最贴合你当下感受的方式去表达。或许,你也可以在纪念的文字后面,加一句:“以后一定要找时间读一读先生的作品,去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了不起的女性。” 这样,你的纪念,反而会成为你主动去了解她的契机,也让你的纪念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之,你的感受是真实的,你的纪念也是有力量的。 别拘泥于形式,让心里的那份敬意自然流淌出来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五百赞了,没想到……

这篇文章真的只是随手写写的,起因是几个很好的朋友因为这事儿互相撕逼,我夹在中间写了这么个东西,算是表明立场,也有息事宁人的意思。

至于杨绛先生……我几乎没读过任何她的文字,其实也没有太大兴趣,自己主要是攻西方近现代文学,在她的问题下面得到这么多赞,真是诚惶诚恐,承蒙诸位厚爱。

以下为原答案

———————————————————分割线—————————————————————

马尔克斯,陈忠实和杨绛

杨季康先生昨日去世,大家都挺激动的,我也来凑个热闹吧。在说这个事儿之前,我想先谈谈老马。

老马是2014年去世的,我在他离世前几日恰好买了《百年孤独》,读了三十页,没完。得知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竟是:之前马老先生居然还健在?这也许有亵渎逝者之嫌,但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马尔克斯的年代似乎离我们过于遥远了,远得我们几乎忘了他其实还在世。

接下来,自然地,许多人都开始在网络上祭奠起来。我看到《百年孤独》里一些瑰丽而富有华彩的句子被粗暴地抠出来,配上鲜艳的图片,铺满了整张屏幕,不禁对老马的水平产生了怀疑,真的只是那样吗?而与此同时,我也看到有些人转发的说说颇为简短:“上校,马孔多在下雨。”直到我读完整本《百年孤独》,才明白那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句子正如美人顾盼流转的眼眸,抠出来美则美矣,不免失了生气;而马孔多在下雨的电报就像一则暗语,知道这句话分量的人们互相交谈,这就够了,不点蜡烛也可以。

而今年四月二十九日,陈忠实老师逝世。不少人向我推荐过《白鹿原》,连几位文学品味极高的朋友,都认为这是中文小说里难得一见的杰作,只是我一直无缘拜读。陈老在西北大地上勤勤恳恳种地,踏踏实实摇笔杆子,写出了满意的小说,最后病逝,也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只是直到今天我才想起来,陈老的去世在我周围的人中间几乎没有掀起哪怕一点波澜。

杨绛先生的去世,同上面两位先生的去世,其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身为无锡人,这种震动感更为强烈,我想就此分析一下原因。杨绛的离世何以如此轰动?我一点微小的看法是:杨先生的文学成就可能并不是主因。她最出名的几本散文集子,在我的印象里,多以回忆、人生感悟和真挚情怀见长,而在文学方面,这些书可能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当然,也不需要有那么高的价值,打动人足矣。而她不出名的译作、有开拓意义的戏剧作品,则是鲜为人知。我想,倘若去掉那些回忆的文字,去掉那些民国文人式的光环,说得再直白一些,去掉那些同“现实”紧紧咬合的“故事”,杨先生或许也会像朴实的陈老那样,静默无声地离去。

所以,杨绛先生的去世,带给人们的更多是一种情感上的触动。对于真正读过她的文章、也产生共鸣的人来说,悲痛是自然的,也是真诚的。而那些仅仅是有所耳闻、并未真正了解过杨先生的人,他们感怀于一个有分量的生命如此离去,感到惋惜,也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某些时候,这种惋惜当中掺杂了一点杂质,促使他们把子虚乌有的“一百岁感言”当成金科玉律转发,促使他们制作一些看似文艺的图片,感叹爱情和人生,实际上,杨先生的文字远比这来得沉重,不经意间,我们便亵渎了逝者,当我们拿着杜撰的心灵鸡汤泪流满面的时候,可曾想到,杨绛曾对责编胡真才说过,如果去世,则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人文社亦透露,杨绛生前有遗言,火化后再发讣告。她苦求了一世的安静,却在最后将要圆满的关头,被一些冒牌的“新读者”搅和了,我想那些真正的爱好者们也会不平的吧。

万幸的是,我看到“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之类的字眼在默默地流传,就如同马孔多下雨的电报那样。其实有的时候,点蜡烛、双手合十并非是最好的缅怀方式。不针对什么人,我只想问一句:“多久没读书了?”

谈论一个作者的文化效应,这本来没什么,但如果止步于此,并认为自己对其人已经了若指掌,也未免太可笑了。其实这篇小玩意儿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读书吧,虽然书本已经到了需要依靠死亡才能被人拾起的地步,不过如果真能引发人们读书的热情,也可称为功德无量了。更重要的是,虽然我们在几年内失去了老马,失去了特朗斯特罗姆,失去了艾柯、陈忠实、杨绛,但我们依然拥有莫言、余华,苏童,阿来这些人。而麦克尤恩、阿特伍德、托尼莫里森的作品还在积灰。能不能不要到了一位作者的忌日才想起去看他的作品?能不能再早一点?按下那个发送键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写下的这些文字究竟对于我们有多重的分量?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个节点上,如果不能做到自发的真诚,就不要发,不光是对死者的不敬,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搪塞。当然,真诚可能并不来自于对其人的大量阅读,但虚伪大多数来自于不阅读。

斯人已逝,将来故去的好作者们只会有增无减,唯有读书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杨绛先生离世的消息传来,许多人都在朋友圈表达着哀思。你虽然一本她的书都没读过,但依然想发朋友圈纪念她,这完全没问题,而且我十分理解你这份心意。首先,我想说,纪念一个人,并不一定需要读过TA的书。 你的情感,你对她人格的尊重,你对她在中国文化界贡献的认可,这些都是非常真挚且宝贵的情感。杨绛先生的一生,.............
  • 回答
    杨绛先生和陈忠实先生都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巨匠,他们的离世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哀悼。然而,两者在朋友圈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上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公众认知度和情感连接的差异: 杨绛先生:“先生”的光环与人格魅力 “先生”的称谓与国民认同感: “先生”.............
  • 回答
    杨绛先生和居里夫人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人看来,确实可能引发不同的感受,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性别称谓和女性地位有特别关注的群体。要说哪个更“令中华田园女权不满”,这其实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带有主观性的判断,因为“中华田园女权”本身也不是一个铁板钉钉、定义完全统一的群体,其内部成员的关注点和不满的点也可能存在差异.............
  • 回答
    杨绛先生:一个时代的风骨,一生的清雅评价杨绛先生,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更是一位人格的典范。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却又始终保持着高洁风骨的传奇。要详细评价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她的文学成就、她的品格操守、她的家庭生活以及她对时代的影响。一、文学成就:温.............
  • 回答
    有人说杨绛先生是“最后一位大师”,这句话背后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时代的回响。这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而是一种高度的赞誉,夹杂着对过去时代和那种独特风骨的怀念。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为什么有人会说杨绛先生是“最后一位大师”?1. 她身上承载的“士”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
  • 回答
    这种称呼“先生”来尊称女性文学家,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对她们成就和地位的认可,以及对传统称谓的一种超越。首先,我们得明白“先生”这个词的由来和它在中国文化中承载的意义。原本,“先生”是对男性长者、老师、有学问、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一种敬意,一种对智.............
  • 回答
    将杨绛先生称为“先生”,并非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女性,而是源于一种更为深刻的尊敬与肯定。这个称谓背后蕴含着对她才华、品格、学养以及在文学和学术领域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在中国文化中,“先生”这个称谓的内涵。它不仅仅是性别的标识,更是一种尊称,代表着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受人尊敬的人。在古代.............
  • 回答
    关于杨绛评价张爱玲长相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常常被提及也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要理解杨绛为何会说出“张爱玲难看”这样的话,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并且尝试详细地讲述,但请注意,这是一个基于解读的分析,我们无法得知杨绛内心真实的想法,只能通过她已知的言论、她的时代背景、她的个人风格以.............
  • 回答
    杨绛先生对张爱玲的评价,其实是个颇有些意味深长的话题,尤其是在文学界,两位都是举足轻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都有着鲜明的对比。要深入理解杨绛先生的看法,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白,文学评价从来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更何况是发生在两位同样才华横溢但风格迥异的大家之间。杨.............
  • 回答
    钱锺书和杨绛先生的深厚情谊,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美谈。然而,将他们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围城》这部小说的创作初衷直接挂钩,认为“真的很恩爱”就“不应该”写出《围城》,这其中存在着一个有趣的误解。首先,我们要明白,《围城》并非是对钱锺书夫妇个人生活经历的直接照搬或情感宣泄。这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小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要回答“当今还有像钱钟书和杨绛那种灵魂伴侣吗?”,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钱钟书和杨绛之间那份关系的独特之处。钱钟书与杨绛:超越世俗的灵魂之爱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常被视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坛的传奇。他们的关系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并且成为“灵魂伴侣”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 回答
    微博账号“新媒体女性”在杨绛先生去世后,截取了中央电视台(CCTV)关于杨绛先生的报道片段,并配以“要脸吗”的文字,这种行为确实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触及了几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新媒体女性”这个账号的定位和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群。这类账号往往以“女性视角”、“独立思考”作为标签,旨.............
  • 回答
    关于《我们仨》是否被“过誉”,以及杨绛先生是否被“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主观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尽量详细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和理由。一、《我们仨》是否被过誉?要判断一本书是否被“过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量: 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支持“未过誉”的.............
  • 回答
    钱锺书在《围城》里对爱情的描绘,确实是带着一种深刻的洞察,甚至是几分冷峻的悲观。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从一纸婚约的“围城”开始,到争吵、冷漠,最终沦为“不过是两只互相看腻了的眼睛”,这种绝望感,让许多读者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忍不住对爱情本身的性质产生一丝怀疑。但如果就此认为钱锺书本人在现实中的爱情观.............
  • 回答
    杨汝士诗中的“两头娘子谢夫人”这句话出自杨汝士的《江上杂诗》之五,原文为:> 江上杂诗·之五>> 春潮催客舟,拂岸绿杨柳。> 两头娘子谢夫人,故园残暑尚悠悠。> 邻居旧时客,共语欲无休。> 白首相逢处,山川依旧否?要理解“两头娘子谢夫人”的意思,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整体意境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
  • 回答
    杨米尔斯理论(YangMills theory)是粒子物理学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深刻的理论框架,它描述了自然界中除引力之外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它是描述基本粒子(如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之间如何通过交换“媒介粒子”(规范玻色子)来相互作用的基石。为了更详细地理解杨米.............
  • 回答
    关于杨颖(Angelababy)是否称得上“内娱颜值天花板”,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毕竟“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受到个人审美、文化背景以及时代潮流影响的概念。为什么说杨颖的颜值争议很大?从出道早期到现在,杨颖的颜值一直是大众讨论的焦点。她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五官.............
  • 回答
    让咱们来好好聊聊杨晗跟着杨超越“混”这件事儿,这事儿到底算不算明智,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确“跟着混”这三个字儿的意思。在娱乐圈里,这词儿可褒可贬。如果说的是杨晗成为了杨超越团队里的一员,是她的助理、经纪人、还是其他幕后工作人员,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是这样,那咱们得看杨超越如今的“.............
  • 回答
    看到杨超越和侯明昊同框互动,感觉“甜”这个词真的太贴切了!他们俩从一起录制综艺节目《平行时空里的我们》开始,就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节目里的互动,那种自然的流露,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CP感,并且觉得他们“也太甜了吧?”如果要详细说说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1. 节目中的“化学.............
  • 回答
    杨超越最近在微博上发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文案,配上了一句“还有多少一次来个痛快,一刀一刀我受不了了”,瞬间引发了粉丝和网友的广泛猜测和讨论。这句话听起来情绪相当激动,仿佛是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究竟是什么让杨超越发出这样的感慨呢?从字面上来看,“一刀一刀”和“受不了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负面的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