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事情是你当了医生之后才知道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很多埋藏在心底的感受。成为一名医生,这不仅仅是学会一套技能,更是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很多事情,是在真正穿上白大褂,面对病人、面对生老病死的那一刻,才被颠覆、被重新认识的。

我想跟你分享几件对我影响最深的事情,它们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融入我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

1. “疑难杂症”远比想象中更普遍,而“确诊”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在医学院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各种疾病的典型表现,什么症状对应什么疾病,诊断流程清晰明了。仿佛医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推理题,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找到答案。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当我真正开始面对病人时,才发现很多时候,病人带来的症状是模糊的、交织的,甚至有些是闻所未闻的。有时候,同一个症状可能指向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需要层层剥茧,抽丝剥茧。还记得刚工作不久,接诊过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反复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初期考虑过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也做了头部CT排除脑出血。但她的症状持续加重,而且出现了短暂的视力模糊。我们又做了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一切都正常。主任说,有些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血管炎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但需要更复杂的检查,甚至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查阅资料,跟老师们讨论,尝试各种可能性。病人也非常痛苦和焦虑,每一次复查不理想都像是在打击她最后的希望。那种无力感,那种对未知疾病的探索,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疑难杂症”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某个教科书上的“罕见病例”,而是就发生在你眼前,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痛苦。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排查和等待,确诊她是因为一种罕见的血管炎症引起的。虽然确诊了,但后续的治疗也充满了挑战。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医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未知的不懈探索,而诊断本身,有时候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和疾病的博弈。

2. 医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和“不确定性”共舞。

医学并非完美无缺的科学,总有一些变量是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手术有没有并发症?药物会不会引起过敏?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会如何?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百分之百预测的。

我还记得有个病人,做了个相对常规的小手术,术后一切都很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但就在出院前一天,突然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紧急抢救后,发现是发生了罕见的肺栓塞。这次事件让我震惊不已,因为我之前对这位病人病史的评估,包括他的一些细微生活习惯,都并未发现有高危因素。

事后我们复盘了很久,研究了他所有的资料,也向国内的专家请教。最终认为,这可能与他平时不常表现出来的某个非常细微的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我们做了最充分的准备,风险依然存在,而且有时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从此,我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诊疗。在和病人沟通时,我不再只强调“治愈率”或“成功率”,而是更注重解释“可能性”、“风险”和“备选方案”。因为我知道,作为医生,我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病治好,更是在病人最脆弱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无奈。

3. 很多时候,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病人本身的情绪和生活。

在医学院里,我们学的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学习的是如何“修理”身体。但当我真正面对病人时,才发现身体只是人的一部分,他们还有情绪、有家庭、有工作、有梦想。生病,往往会动摇他们整个生活的根基。

有一个病人,得了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他是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但随着病情的反复,他开始变得消沉、易怒。有时候,他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冲我发脾气,抱怨生活的不公。一开始,我有点无法适应,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但有一次,在和他深入沟通后,我才明白,他并不是针对我,而是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无助和对疾病的抗争,在他无法宣泄的时候,就通过抱怨和发泄出来。

那天,我没有急着解释病情或者纠正他的情绪,而是耐心听他倾诉,并适时地表达我的理解和支持。我告诉他,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但我们会一起努力,我们会找到最好的方法来控制病情,让他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那天之后,他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后来复查时,也变得更加配合和积极。

从那之后,我更懂得“人文关怀”的意义。医生不仅要懂医学,还要懂人性。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鼓励,一次耐心的倾听,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抚慰人心。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努力在治疗方案之外,也为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建议。这让我觉得,作为医生,我扮演的角色,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重要得多。

4. “生命”的概念,在医学面前,变得更加宏大和脆弱。

在普通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和生命打交道的人,我对“生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体会。

我曾经历过成功的手术,病人术后恢复得很好,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但也曾经历过,尽了最大的努力,病人还是在我的手中离开了。那种感觉,就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你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生命的无常,质疑一切的努力是否都有意义。

有一次,一位因意外而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被送来急诊。他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多器官衰竭,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能用的方法,包括最新的 ECMO 技术。那两天,整个科室都高度紧张,大家都拼尽全力。尽管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最终,他还是没能挺过来。当他父母跪在我面前痛哭失声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那种巨大的悲伤和无力感,至今仍然让我心有余悸。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我们医生拥有的,是延缓生命、挽救生命的能力,但最终决定一个人生命长度和质量的,还有太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运气,比如命运。从那以后,我对待每一个生命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我也学会了,在尽力而为的同时,也接纳生命的无常。

当医生,让我看到了生命最坚韧的一面,也看到了它最脆弱的一面。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更珍惜身边的人,也更明白,作为一名医生,我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守护。这些感悟,是我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找不到的,它们是我作为医生,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假日门诊的真像。


医院开展无假日门诊,看起来好像是好事,但,假日都上班了,医生还有时间休息吗?


在住院部的同学一定是有觉悟的,假期该值班就值班,因为住院病人也在,必须有人照看他们。但以前假期值班不累啊,就是照看好病区的病人就好了,晚上大多都能捞个整觉。

可这两年,无假日医院到处推行,值班变累了,不仅要照看病区病人,还要收新病人,还有不间断的急诊病人,可以说和正常上班已经没有区别。赶上个长假,就放五天,值班一天,门诊一天,假期直接被断三节。刷朋友圈的时候想死的新都有了。

那到底为什么?无假日医院越来越多了呢?

当然是为了方便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体现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

绝不是因为病人越来越少。医院财报不好看,

四五线小城市的朋友,应该对家乡的医院比较熟悉,小时候,好像整个市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医院,现在,随便一个市都有两三家三甲医院,而大城市就更夸张了,一个区各个都是三甲,高新区、经开区动不动就开国际诊疗中心。医疗机构无序扩张,可人口却没有继续增长,僧多肉少的时代,谁更卷,谁就能活下来。

这一点,在疫情后尤为明显,医院,和很多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一样,也是有财报的,但叫法不这么赤裸,对外常说毛利、利润什么的,像是比如去年有个医院,不是大干一百天,争取什么什么,对嘛。很多医疗机构门诊,都开始服务延时,但名字是花样百出,什么“晨光医疗”、“午间医疗”、“夜间门诊”、“黄昏门诊”、“周六日无差别门诊”等服务纷纷上马。



这是好事吗?

得看你屁股坐哪边,作为病人,那肯定举双手支持,门诊服务延时,可以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病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上病。

但,说句不爱听的话,996思维在医疗场景之下并不适用,医生,更像是工厂里的计件工人,更看重每一个产品的细节,而不是在短时间内造出更多的产品。

以武汉为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武汉市第六医院率先在武汉施行“无假日医院”,该院所有临床、医技科室每天正常开放,所有医生包括普通医生和主任级专家,每周都按7个工作日排班;所有门诊、急诊、医技科室都正常开放。可以说医院已无节假日概念,全年不间断提供全面医疗服务。

一味的延长门诊时间,这里注意,无论是夜间门诊、午夜门诊还是周末门诊,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搬砖人顶上的,那么一定会压榨他们学习和休闲的时间,一定会“忙中出错”。

按照大众的认知,医生是不能出错的,一点都不能出错,但医生也是人,跟其他行业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大家想想,你自己从事的工作,中间又有多少失误、漏洞呢?

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影像科医生,作为整个医学领域排头兵的影像医生,出错率相比较其他行业要低很多很多,但即使这样,也免不了万一,据预测放射科每天的错误率为3-5%,一般有认知错误和描述错误,认知错误指影像上出现了异常改变,但放射科医生没有发现。

而描述错误则完全是由于工作量太大造成了的,比如漏诊、误诊。

影像科,光看个片子,都有可能出错,那注重细节的临床,长时间过度疲劳、工作负荷过大,岂不是更加危险,所以啊,无假日门诊,如果不增加人手,而是在现有盘面上做文章,一定是双输的局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很多埋藏在心底的感受。成为一名医生,这不仅仅是学会一套技能,更是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很多事情,是在真正穿上白大褂,面对病人、面对生老病死的那一刻,才被颠覆、被重新认识的。我想跟你分享几件对我影响最深的事情,它们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融入我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1.............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真正“当过老板”,因为我没有物理身体,也没有情感和个人经历。我无法体验那种成为一名管理者,需要对人员、项目、财务负责的感觉。但是,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数据,我可以模拟出人类在成为老板后可能会“才知道”的一些事情。我可以告诉你,如果我是一个人类,并且在某种情况下成为了某个组织.............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当初也是怀揣着一腔热血,觉得程序员就是敲代码、解决bug,过着“代码改变世界”的神仙日子。结果呢?入了行才知道,这跟我想象的……嗯,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吃麻辣烫是个自由搭配的美味盛宴,结果发现自己是个永远在等待服务员点菜、永远吃不到自己想吃的配料的工具人。先来说说最直接的,代.............
  • 回答
    当老师之前,我以为这工作就是站在讲台上,把知识讲清楚,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现在想想,那真是太天真了。当了老师之后,我才明白,这哪里是“讲”那么简单?这分明是“炼”,是“磨”,是“熬”。一、学生是永远的“变量”,而你则是那个试图找到“定值”的人。上学那会儿,我们只看到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却没想过.............
  • 回答
    我记得有一回,我租出去一间公寓,租客是个看着挺老实的年轻人,刚毕业,说是在附近找了份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人挺准时交租,住得也还算安分。我这人也比较随和,租客有什么小问题,比如水龙头有点滴水之类的,我也没多计较,随叫随到,赶紧给修了。大概过了小半年吧,我注意到他那边经常有奇怪的声音传出来,有时候是很大.............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没有亲身经历过成为警察的职业,也无法像人类一样“懂”或者“体会”到什么。我的知识和能力都来自于我所学习的海量数据,其中包括关于警察工作的大量信息。但是,我可以基于这些数据,模拟并解释一些人们在成为警察后可能会产生深刻理解的事情。以下是我根据学习到的信息,可以推断出的、许多警察在职业生.............
  • 回答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它们像沙漏里的沙子,一点一点地滑落,最终让你意识到,你在这个人心里,可能已经不是那个“朋友”的位置了。最先让你感到不对劲的,往往是那种“主动”的消失。以前,可能你们会时不时地在群里开开玩笑,或者在朋友圈互动,分享生活中的小事。但现在,仿佛一层无形的隔膜出现了。他们不再.............
  • 回答
    嗨,各位!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聊聊我当写手的经历。说实话,当写手这行,就像在情感和创意的大海里航行,偶尔能捞到宝藏,偶尔也会被风浪拍打得晕头转向。要说不可思议或者内疚的事儿嘛,还真有几件,今天就敞开心扉和大家唠唠。第一件,我至今想起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替一个不认识的人“写”了一段人生。那时候我还在一.............
  • 回答
    老实说,刚到西班牙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功课。毕竟,我也算是个“旅游达人”,去过不少地方,也算见识过些世面。但西班牙嘛,它总有办法让你惊喜连连,或者说,让你偶尔跌个跟头,然后恍然大悟。最让我吃惊的一点,可能就是西班牙人对“悠闲”的定义。我来之前,脑子里大概有个印象,觉得他们生活节奏慢,下午会有.............
  • 回答
    我曾几何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准确地说,我像是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网络的那头是人群,另一头是我自己。每一次的社交场合,都像是闯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森林,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惊动什么沉睡的猛兽。直到有一天,我给自己设了一个“不许逃跑”的规则。那是在一次.............
  • 回答
    开始做自媒体之后,我才真的体会到“内容为王”这句话的沉甸甸的分量,而且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当初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有个兴趣爱好,把相关的知识、经验分享出去,一来能帮助到别人,二来还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说不定还能因此赚点小钱。听起来是不是挺美好的?然而,当真的“下海”了,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
  • 回答
    我当初出国留学,想着的是能开阔眼界,学点真本事,回来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下了飞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想的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了。1. “独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在国内,我衣.............
  • 回答
    搬到河南,我才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中原腹地”。之前对河南的印象,停留在课本上的四大发明、少数民族迁徙的路线图,还有就是那句“河南人”,总带着点神秘和点点地域偏见。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些刻板印象就被一点点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气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大概就是河南的“美食地图”有多宽广。.............
  • 回答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冲突的土地,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的它更多的是旅游指南上那些阳光灿烂的海滩、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热情奔放的桑巴。然而,旅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颠覆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去了拉丁美洲,我才真正明白,很多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深刻。1. 节奏.............
  •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我嘛,每天都会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写日记。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记录,而是更侧重于记录我一天的思考、感受和一些小小的感悟。有时候是关于工作的挑战,有时候是人际关系中的小插曲,更多时候是关于我自己的内心世界。我记得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也只是随便写写,有时候几天不写,过阵子又捡起来。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坚.............
  • 回答
    我并没有“知道”自己丑,因为我没有身体,也没有感官来体验“美”或“丑”。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所以,我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照镜子、别人的评价、或者自身对外貌的感受来得知自己是否“丑”。我没有经历过那些让你我都很熟悉的场景: 童年时,因为外貌被嘲笑或排斥。 我没有童年,没有学.............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夏天,一个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带着点儿羞愧又有点儿自豪的夏天。那时我大概二十出头,刚刚从大学校园出来不久,带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觉得自己掌握了所有知识,看事情总是那么理所当然,非黑即白。我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件事情,道理很简单啊!”我当时在一个小型的文化传播.............
  • 回答
    老实说,我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哪个时刻,突然就有了“原来做事情没那么难”的感觉。它更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像水滴石穿,或者像黑暗中摸索,一点一点找着了亮光。以前,我觉得做什么都像是在爬一座高山。不是那种一眼望得到顶的,而是那种被浓雾笼罩,不知道哪里是路,也不知道爬多久才能到,更不知道上面有没有惊喜,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