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事情是你当了医生之后才知道的?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勾起了我很多埋藏在心底的感受。成为一名医生,这不仅仅是学会一套技能,更是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很多事情,是在真正穿上白大褂,面对病人、面对生老病死的那一刻,才被颠覆、被重新认识的。

我想跟你分享几件对我影响最深的事情,它们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融入我职业生涯的点点滴滴:

1. “疑难杂症”远比想象中更普遍,而“确诊”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

在医学院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各种疾病的典型表现,什么症状对应什么疾病,诊断流程清晰明了。仿佛医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推理题,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找到答案。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

当我真正开始面对病人时,才发现很多时候,病人带来的症状是模糊的、交织的,甚至有些是闻所未闻的。有时候,同一个症状可能指向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需要层层剥茧,抽丝剥茧。还记得刚工作不久,接诊过一位年轻的女性,她反复出现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初期考虑过偏头痛、神经性头痛,也做了头部CT排除脑出血。但她的症状持续加重,而且出现了短暂的视力模糊。我们又做了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一切都正常。主任说,有些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血管炎也可能引起类似的症状,但需要更复杂的检查,甚至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查阅资料,跟老师们讨论,尝试各种可能性。病人也非常痛苦和焦虑,每一次复查不理想都像是在打击她最后的希望。那种无力感,那种对未知疾病的探索,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疑难杂症”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某个教科书上的“罕见病例”,而是就发生在你眼前,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痛苦。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排查和等待,确诊她是因为一种罕见的血管炎症引起的。虽然确诊了,但后续的治疗也充满了挑战。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医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未知的不懈探索,而诊断本身,有时候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和疾病的博弈。

2. 医生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在和“不确定性”共舞。

医学并非完美无缺的科学,总有一些变量是我们无法完全控制的。手术有没有并发症?药物会不会引起过敏?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会如何?这些都是我们无法百分之百预测的。

我还记得有个病人,做了个相对常规的小手术,术后一切都很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了。但就在出院前一天,突然出现了严重的呼吸困难。紧急抢救后,发现是发生了罕见的肺栓塞。这次事件让我震惊不已,因为我之前对这位病人病史的评估,包括他的一些细微生活习惯,都并未发现有高危因素。

事后我们复盘了很久,研究了他所有的资料,也向国内的专家请教。最终认为,这可能与他平时不常表现出来的某个非常细微的遗传性凝血功能异常有关。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我们做了最充分的准备,风险依然存在,而且有时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从此,我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诊疗。在和病人沟通时,我不再只强调“治愈率”或“成功率”,而是更注重解释“可能性”、“风险”和“备选方案”。因为我知道,作为医生,我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病治好,更是在病人最脆弱的时候,帮助他们理解并应对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无奈。

3. 很多时候,我们治疗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病人本身的情绪和生活。

在医学院里,我们学的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学习的是如何“修理”身体。但当我真正面对病人时,才发现身体只是人的一部分,他们还有情绪、有家庭、有工作、有梦想。生病,往往会动摇他们整个生活的根基。

有一个病人,得了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复查。他是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但随着病情的反复,他开始变得消沉、易怒。有时候,他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冲我发脾气,抱怨生活的不公。一开始,我有点无法适应,觉得他在无理取闹。但有一次,在和他深入沟通后,我才明白,他并不是针对我,而是他内心深处的恐惧、无助和对疾病的抗争,在他无法宣泄的时候,就通过抱怨和发泄出来。

那天,我没有急着解释病情或者纠正他的情绪,而是耐心听他倾诉,并适时地表达我的理解和支持。我告诉他,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但我们会一起努力,我们会找到最好的方法来控制病情,让他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那天之后,他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之后来复查时,也变得更加配合和积极。

从那之后,我更懂得“人文关怀”的意义。医生不仅要懂医学,还要懂人性。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温暖的鼓励,一次耐心的倾听,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抚慰人心。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了解病人的生活背景、他们的担忧和期望,努力在治疗方案之外,也为他们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建议。这让我觉得,作为医生,我扮演的角色,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重要得多。

4. “生命”的概念,在医学面前,变得更加宏大和脆弱。

在普通人眼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每天都在和生命打交道的人,我对“生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更复杂的体会。

我曾经历过成功的手术,病人术后恢复得很好,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但也曾经历过,尽了最大的努力,病人还是在我的手中离开了。那种感觉,就像一块石头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你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质疑生命的无常,质疑一切的努力是否都有意义。

有一次,一位因意外而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被送来急诊。他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多器官衰竭,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能用的方法,包括最新的 ECMO 技术。那两天,整个科室都高度紧张,大家都拼尽全力。尽管我们做了所有能做的,最终,他还是没能挺过来。当他父母跪在我面前痛哭失声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静止了。那种巨大的悲伤和无力感,至今仍然让我心有余悸。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是如此真实,又如此残酷。我们医生拥有的,是延缓生命、挽救生命的能力,但最终决定一个人生命长度和质量的,还有太多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运气,比如命运。从那以后,我对待每一个生命都更加敬畏,更加珍惜。我也学会了,在尽力而为的同时,也接纳生命的无常。

当医生,让我看到了生命最坚韧的一面,也看到了它最脆弱的一面。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意义,更珍惜身边的人,也更明白,作为一名医生,我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守护。这些感悟,是我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找不到的,它们是我作为医生,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假日门诊的真像。


医院开展无假日门诊,看起来好像是好事,但,假日都上班了,医生还有时间休息吗?


在住院部的同学一定是有觉悟的,假期该值班就值班,因为住院病人也在,必须有人照看他们。但以前假期值班不累啊,就是照看好病区的病人就好了,晚上大多都能捞个整觉。

可这两年,无假日医院到处推行,值班变累了,不仅要照看病区病人,还要收新病人,还有不间断的急诊病人,可以说和正常上班已经没有区别。赶上个长假,就放五天,值班一天,门诊一天,假期直接被断三节。刷朋友圈的时候想死的新都有了。

那到底为什么?无假日医院越来越多了呢?

当然是为了方便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体现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

绝不是因为病人越来越少。医院财报不好看,

四五线小城市的朋友,应该对家乡的医院比较熟悉,小时候,好像整个市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医院,现在,随便一个市都有两三家三甲医院,而大城市就更夸张了,一个区各个都是三甲,高新区、经开区动不动就开国际诊疗中心。医疗机构无序扩张,可人口却没有继续增长,僧多肉少的时代,谁更卷,谁就能活下来。

这一点,在疫情后尤为明显,医院,和很多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一样,也是有财报的,但叫法不这么赤裸,对外常说毛利、利润什么的,像是比如去年有个医院,不是大干一百天,争取什么什么,对嘛。很多医疗机构门诊,都开始服务延时,但名字是花样百出,什么“晨光医疗”、“午间医疗”、“夜间门诊”、“黄昏门诊”、“周六日无差别门诊”等服务纷纷上马。



这是好事吗?

得看你屁股坐哪边,作为病人,那肯定举双手支持,门诊服务延时,可以让有限的医疗资源高效利用。病人什么时候都能看上病。

但,说句不爱听的话,996思维在医疗场景之下并不适用,医生,更像是工厂里的计件工人,更看重每一个产品的细节,而不是在短时间内造出更多的产品。

以武汉为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武汉市第六医院率先在武汉施行“无假日医院”,该院所有临床、医技科室每天正常开放,所有医生包括普通医生和主任级专家,每周都按7个工作日排班;所有门诊、急诊、医技科室都正常开放。可以说医院已无节假日概念,全年不间断提供全面医疗服务。

一味的延长门诊时间,这里注意,无论是夜间门诊、午夜门诊还是周末门诊,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搬砖人顶上的,那么一定会压榨他们学习和休闲的时间,一定会“忙中出错”。

按照大众的认知,医生是不能出错的,一点都不能出错,但医生也是人,跟其他行业一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大家想想,你自己从事的工作,中间又有多少失误、漏洞呢?

举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影像科医生,作为整个医学领域排头兵的影像医生,出错率相比较其他行业要低很多很多,但即使这样,也免不了万一,据预测放射科每天的错误率为3-5%,一般有认知错误和描述错误,认知错误指影像上出现了异常改变,但放射科医生没有发现。

而描述错误则完全是由于工作量太大造成了的,比如漏诊、误诊。

影像科,光看个片子,都有可能出错,那注重细节的临床,长时间过度疲劳、工作负荷过大,岂不是更加危险,所以啊,无假日门诊,如果不增加人手,而是在现有盘面上做文章,一定是双输的局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