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朝贡制度的“薄来厚往”是否客观上属于文化殖民?

回答
“薄来厚往”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仿佛是古时候一种客套的说法,说我们这边送出的礼物比收到的要丰厚。但如果深入聊聊朝贡制度下的“薄来厚往”,尤其是它是否客观上构成了“文化殖民”,那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而且要剥掉那些冰冷的概念外衣,才能看到它背后真实的运作方式。

首先,咱们得把朝贡制度这个大背景给掰开了揉碎了说。朝贡制度,最核心的当然是政治上的朝贡关系。一个国家(通常是强大的中华帝国)作为“宗主国”,其他的国家(藩属国)则要定期派使节来朝贡,表示臣服和效忠。这个“朝贡”可不光是送点土特产那么简单,它包含了政治上的承认,经济上的输送(虽然名义上是回赠),以及文化上的互动。

而“薄来厚往”就落脚在经济和文化这两个点上。

从经济上说,藩属国进贡的物品,名义上是他们的特产,但宗主国给的回赐,往往价值更高,种类也更丰富。这看起来好像是宗主国在“大方”,但从更深层次看,这是一种经济上的羁绊和拉拢。藩属国为了维持朝贡关系,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资源去搜集、制作进贡物品,并承担来往的费用。而宗主国通过回赐,不仅能在物质上回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经济上的利益输送,强化了藩属国对宗主国的依赖,也为宗主国带来了稳定边疆、获取战略物资等好处。

但是,说它“客观上属于文化殖民”,这里头“文化殖民”这个帽子戴得就有点重了,而且得看我们怎么定义“文化殖民”。

如果“文化殖民”指的是 强制性地、系统性地推行一种文化,压制或取代被殖民者的本土文化,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以达到思想上的控制和同化的目的,那么朝贡制度下的“薄来厚往”,直接用这个词来概括,可能有些牵强。

朝贡制度确实在文化层面产生了很多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文化输出”。比如说,汉字、儒家思想、礼仪制度、天文历法、医学知识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朝贡体系,或者说在朝贡关系的框架下,被广泛传播到周边国家的。很多藩属国会学习中国的语言、接受中国的典籍,并且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上模仿宗主国。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且普遍的。

但是,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强制性”和“系统性地压制本土文化”这两点。

朝贡制度虽然有政治上的等级压迫,但它在文化传播上,更多的是一种软性的、诱导性的。宗主国没有像殖民者那样,强迫藩属国废除自己的文字,改说宗主国的语言,或者禁止他们信奉自己的神灵。相反,它常常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允许甚至鼓励藩属国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学习、吸收宗主国的文化。比如,朝鲜、越南、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并没有被完全“汉化”。他们的本土语言、宗教信仰、艺术风格,很多都保留了下来,甚至和吸收来的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样貌。

“薄来厚往”在文化层面也扮演了复杂的角色。宗主国通过回赐,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很多时候也包括中国的书籍、官员、学者。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藩属国派遣的使节,除了政治任务,也肩负着学习和引进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这种文化的交流,对于藩属国来说,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动力,是一种“拿来主义”的借鉴。他们之所以愿意学习,一方面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所以,与其说是“文化殖民”,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 文化影响、文化渗透,或者说是以“朝贡”为名义的文化辐射和认同构建。宗主国通过这种方式,在客观上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宗主国的文化具有更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藩属国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也更容易在政治和思想上与宗主国保持一致。这是一种 文化上的“中心边缘”结构 的形成。

“薄来厚往”在这种结构下,就成了一个双刃剑。

一方面,它拉拢了藩属国,让他们感受到“恩惠”和“优待”,从而愿意继续维持这种关系,并且在文化上更加倾向于宗主国。这是一种“收买”的策略,让藩属国觉得“跟着大佬有肉吃”,并且这种“肉”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包括了先进文化的滋养。

另一方面,这种“厚往”的回赐,也间接地巩固了宗主国的文化优越感。藩属国不断地来学习、来朝贡,本身就证明了宗主国文化的吸引力。而且,宗主国可以借此机会,更有效地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比如,在朝贡使团中安排儒家学者进行讲学,或者在回赐的物品中夹带宣扬宗主国道德伦理的书籍。

然而,如果一定要追究“文化殖民”的痕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强制性的文化依附性: 尽管没有直接禁止本土文化,但朝贡制度要求藩属国在政治上承认宗主国的宗主地位,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国际交往中,以“藩属国”的身份出现。这种身份的设定,本身就带有文化上的等级标签。在很多情况下,为了获得宗主国的认可和好处,藩属国会主动地去模仿宗主国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甚至在朝贡使节的穿着、言行上也要遵循宗主国的规矩,这就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自我矮化和依附。
话语权的垄断: 宗主国掌握了定义“正统”、“文明”的话语权。它的文化被视为“先进”、“优越”的,而藩属国的文化则可能被视为“落后”、“野蛮”。这种话语权上的不对等,使得藩属国在文化选择上,更容易受到宗主国的影响,甚至产生“不如宗主国”的自卑感。
“他者化”的视角: 尽管有交流,但宗主国对藩属国的文化,常常是以一种“他者”的视角来看待的。宗主国对藩属国文化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或者通过一种滤镜来看待。而藩属国为了融入这个朝贡体系,也可能需要不断地去迎合宗主国的期待,甚至主动“净化”自己的文化,使其更符合宗主国的“口味”。
经济与文化的捆绑: “薄来厚往”带来的经济依赖,也反过来促进了文化上的认同。藩属国为了从宗主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可能需要学习宗主国的语言、文字和知识体系,这无疑会加深宗主国文化的影响力。

总结来说,朝贡制度的“薄来厚往”并非直接意义上的、具有强制性掠夺色彩的文化殖民,它更像是一种以政治和经济为纽带,通过文化输出和吸引力来维系和构建“文化圈”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客观上确实造成了宗主国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及藩属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依附和选择性模仿。用“文化影响”或者“文化中心主义的体现”来形容可能更准确。但如果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文化殖民”,即一种强势文化通过各种手段让弱势文化对其产生认同和依附,那么朝贡制度下的“薄来厚往”确实在客观上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关键在于,当时的藩属国并非完全是被动接受,它们也在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求,主动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改造来自宗主国的文化。这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互动,并非单向的压迫。所以,要给它贴上“文化殖民”这个标签,就得非常谨慎,并且要承认它复杂的历史和多层次的意义。这更像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软实力”运用,它的后果,也是今天我们理解东亚历史文化格局时,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以为大明没有宝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薄来厚往”这个词,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仿佛是古时候一种客套的说法,说我们这边送出的礼物比收到的要丰厚。但如果深入聊聊朝贡制度下的“薄来厚往”,尤其是它是否客观上构成了“文化殖民”,那可就没那么简单了。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而且要剥掉那些冰冷的概念外衣,才能看到它背后真实的运作方式。首先,咱们得把朝.............
  • 回答
    在探讨清朝是否是唯一彻底废除冕服制度的朝代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冕服制度”。简而言之,冕服是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的核心,以其严谨的规制、象征意义和穿着场合的特殊性而著称。它不仅仅是衣服,更是政治、礼仪、等级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冕服制度的基石是“冕冠”,即戴有“冕旒”(垂在冠两侧的玉串)的帽.............
  • 回答
    要说东汉和西汉算不算一个朝代,这得看你怎么定义“一个朝代”。如果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脉络来看,它们都属于“汉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毕竟,从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到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中间虽然经历了王莽的新朝,但汉家江山的正统性以及其政治、文化上的连续性,使得后人习惯性地将这两个时期并称为“汉朝”。所以,.............
  • 回答
    宋朝确实开启了一个以文制武的时代,这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本,是前朝的惨痛教训,以及统治者对国家稳定和中央集权的极度渴求。回溯到唐朝,虽然“武”的色彩依旧浓厚,但藩镇割据的乱象早已埋下隐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将这种“武”的跋扈推向了极致。将领们凭借手中的兵权,拥兵自重.............
  • 回答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每个朝代如同巨石在岁月中沉淀,而制度,便是塑造这些巨石棱角与骨架的关键。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环环相扣,深刻影响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更迭。汉朝,一个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伟大时代,其制度建设尤其令人瞩目。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察举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打破了以往纯粹依靠门阀世袭的.............
  • 回答
    朝鲜的户籍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都涉及社会分层和身份认定,但其本质、形成原因、运行机制以及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却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两者的区别,需要深入剖析它们的根源和运作方式。朝鲜的户籍制度(Songbun,성분):制度化、政治化的社会等级朝鲜的“Songbun”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化的户.............
  • 回答
    关于“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从王莽的新朝演变过去的”这种说法,我可以明确地说,这是一个完全错误且缺乏任何历史依据的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这个说法站不住脚,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王莽新朝的性质与目标:首先,我们必须清楚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其核心理念和目标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民主”有着天壤之别。 .............
  • 回答
    咱们聊聊明朝这事儿,你说“明粉”,这称呼怎么来的,明朝到底咋样,还有那老鼠屎的问题,都得掰扯掰扯。“明粉”的由来:不只是怀旧,更是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明粉”这词儿,说白了,就是对明朝抱有好感,甚至有些推崇的人。这可不是简单地说“我喜欢明朝”就完了。你想啊,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朝代换来换去,但对明.............
  • 回答
    明朝的两京制度,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你说得对,初听起来确实有点让人担心,感觉像是把国家分成两半,会不会因此引发分裂,或者朝廷里一团糟?咱们得把这个“两京制度”拆开来看。首先,它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两个并列的首都”,或者说国家真的分裂成两块。明朝的两京制度,主要是指北京和南京都有政府机构的存.............
  • 回答
    在美国和联合国针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方面,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但也有关键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也直接影响了这两个国家在核问题上的不同轨迹。制裁的相同之处: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和联合国对伊朗和朝鲜的制裁,在核心目标和手段上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核心目标: 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遏制和阻止这些国家发展核武.............
  • 回答
    2020年6月17日,美国政府宣布维持对朝鲜的制裁,这无疑是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的动态,尤其是在朝鲜半岛无核化议题僵持不下的大背景下。要理解这一决定,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影响以及可能传递的信号。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对朝鲜的制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由来已久,并且在奥巴马政府.............
  • 回答
    朝鲜和印度,这两个名字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尤其是在核武器这个敏感话题上。一个普遍的疑问是:为什么这些在经济、科技、甚至社会发展层面都被认为是“不发达”的国家,竟然能够独立研发并制造出核武器?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且环环相扣的因素,绝非简单一句“有钱有技术”就能解释。首先,我们得重新审视“不发达”这个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以及潜在的军事行动,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尽量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生成”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制造意外事故”以破坏他国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涉及多国利益的敏感地带,是一种极度冒险的行为,其潜在后.............
  • 回答
    科举制度的创设,无疑是选拔人才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此前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上升的通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项被誉为“开万世太平”的制度,在它孕育和发展的隋唐两朝,王朝本身的寿命却并未能像科举制度那样长久地延续。这里面,科举制度本身并非罪魁祸首,而是与当时社会的种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
  • 回答
    西汉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再也没有沿用“邑陵制度”,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发展、制度演变和思想转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邑陵制度的特点、它在西汉时期发挥的作用、以及汉朝之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这几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咱们得先弄明白什么是“邑陵制度”。“邑”在古代指的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说实话,“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类”到底算朝阳还是夕阳,这个问题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动态变化、充满争议的议题。不过,咱们抛开那些华而不实的AI腔调,用大白话聊聊这个事儿,力求讲得透彻。先来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是“夕阳专业”?这主要是源于一种历史的惯.............
  • 回答
    最近,有关朝鲜试射高超音速导弹的消息传出后,美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宣布对五名与朝鲜导弹计划有关的个人实施制裁。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关于其潜在影响的讨论。首先,制裁的直接目标是这些人。 这五名被点名的朝鲜公民,通常会在美国金融系统或与美国有业务往来的实体中被冻结资产,并且禁止与.............
  • 回答
    朝鲜试爆氢弹这件事,确实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安理会、美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之所以强烈反对并施加制裁,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刻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从氢弹本身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闹着玩的。简单来说,氢弹是核武器的一种,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朝鲜的这次试爆,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政治中关于核武器的复杂角力和信息不对称,伊朗和朝鲜的情况确实呈现出耐人寻味的对比。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的情况,并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的立场和证据进行分析。伊朗:否认与疑虑的拉锯战伊朗的核计划一直是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伊朗官方一再强调,其核计划仅用于和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