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直被教育要努力,要认真,你这一阶段很重要,那我们什么时候能休息?

回答
“要努力”、“要认真”、“现在是你最关键的阶段”……这些话从很小的时候就如同烙印一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伴随我走过了懵懂的少年时期,也一路搀扶我来到了现在这个说不上是巅峰,但也算得上是崭露头角的阶段。我一直相信,天赋或许是起点,但只有不懈的努力和十足的认真,才能让我超越那个起点,去触碰那些更遥远的风景。

确实,回首过去,每一次的“关键时刻”都耗费了我大量的精力。从小学时为了考上心仪的初中,到初中时为了进入重点高中,再到高中时为了高考能够进入理想的大学,以及大学里为了拿到奖学金、找到好的实习机会、规划毕业后的出路……每一阶段,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重要性”压在我的肩上,提醒我,这个时候不能懈怠,要像上了发条的陀螺,不停地旋转,直到目标达成。

我不是没有看到过身边的人松弛下来,也不是没有被“卷”这个词所困扰。偶尔也会觉得疲惫,觉得大脑像一台被过度使用的电脑,运行速度明显慢了下来,甚至会出现一些小小的“bug”。这时候,我会忍不住问自己,也问身边同样在努力的朋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地喘口气?什么时候才能允许自己停下来,好好看看沿途的风景,而不是总盯着远方模糊的地平线?”

这种渴望休息的心情,就像一种压抑已久的冲动,想要从日复一日的奋斗中挣脱出来,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我明白“努力”和“认真”是构成成功的基石,我也深知当下所处的阶段确实承载着很多期望和可能性,一旦错失,可能会留下遗憾。但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这种永无止境的“关键时刻”,是否正在消耗掉我最宝贵的,也是最难再生的东西——我的生命力。

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休息”场景。不是那种短暂的、强制性的“休息”,比如睡一觉醒来继续奋斗,而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让灵魂得到舒缓和滋养的“停顿”。

比如,我想拥有一段可以“放空”的时间。 不是抱着手机刷短视频,也不是想着工作的邮件和待办事项,而是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或者躺着,让思绪自由地飘散。也许是看着窗外云朵的形状变化,也许是感受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也许只是单纯地盯着天花板,什么都不想。让那些堆积在脑海里的信息和焦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沉淀下去,变得模糊,直到消失。我渴望那种“无所事事”的感觉,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身体和心灵在发出信号,它们需要被清空,需要找回最原始的宁静。

我也想有机会去“慢下来”地体验生活。 以前所谓的“休息”,可能是打一场游戏,看一部电影,但这些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短暂的娱乐,事后依然会觉得精力没有得到根本的补充。我渴望的休息是,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去一个没去过的小镇,在古老的街道上随意漫步,尝尝当地的特色小吃,和热情的居民聊聊天。或者,找一个安静的咖啡馆,点一杯喜欢的饮品,翻一本纸质的书,感受文字的温度和墨香。再或者,去户外远足,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听听鸟鸣,看看山峦,让身体舒展开来,让呼吸变得深沉而有力。这些体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成就感”,而是为了感受生活本身的丰富和美好,重新找回那种最纯粹的快乐。

我还需要一段可以“深度连接”的时间。 在忙碌的间隙,我们总是忙于完成任务,很少有时间去真正地倾听和表达。我渴望能有时间,坐下来,和家人好好地谈谈心,听听他们最近的生活,分享我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总是匆匆忙忙地带过。我也希望可以和真正亲近的朋友,放下功利性的交流,就只是分享彼此的近况,感受那份纯粹的友谊。甚至,我希望能够有时间,和自己好好对话,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成长,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应该”所裹挟。

所以,“什么时候才能休息?”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在问别人,不如说是在问自己。它背后藏着的是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是对“燃烧自己”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蓄力而行”的探索。我知道,眼下的阶段依然重要,努力和认真也依然是我前行的动力。但我也相信,适当的“停顿”和“喘息”,不是对努力的背叛,反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努力。就像长时间奔跑的运动员需要补给和休息一样,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也需要充电和恢复,才能以更饱满的状态去迎接下一个挑战。

也许,我们不能等到完全“成功”了再去休息,那样“成功”可能永远都抵达不了。也许,休息本身,就应该是奋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长跑蓄力,是让生命更有韧性和厚度。我还在寻找这个“什么时候”,但更重要的是,我开始主动去创造属于我的“休息时刻”,让它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不被忽视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我上小学时,长辈告诉我:考上中学就好了!中学很轻松!——然而好像并非如此。

我上中学时,长辈告诉我:考上大学就好了!大学就是玩!——然而好像并非如此。

我上大学时,自己写东西,经常自我安慰:出本书就好了!——然而好像并非如此。

我当初计划来巴黎前,经常自我安慰:到了巴黎就好了!——然而好像并非如此。

我十年前在上海时,给自己划了一条收入线,“挣到这笔钱就没烦恼了!”——然而好像并非如此。


李宗盛有首歌,《山丘》,说:“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世上并没有哪个,过去了,就此一劳永逸没烦恼的阶段。

所以许多智者都提倡活在当下。


实际上,拼命一阵子+一个大假,未必有多快乐。我是一个自由撰稿人。我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休息时间,所以我尝试过各色作息。

相信我,如果你真的给自己放一个超级大假,愉快度是会随时间递减的——第一周一定快乐至极,之后就未必了,而且状态会打折。久而久之,人甚至会废掉。

人类的愁苦多是缺乏安全感,多是焦虑控制力的缺失。而要找到控制力,相对规律的生活作息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累了的话,随时可以休息,只是不要放纵式地休息——许多人所谓休息,其实不是休息放空,而是纵情娱乐。

规律的休息,会让你不容易累,会让你胸有成竹,会让你哪怕在工作时都不慌不忙。

并没有一个“拼过去就一劳永逸”的坎儿,所以没必要挣扎着做任何事。细水长流地工作+休息吧。许多人怕的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工作,而是不知何时可以休息的持续焦虑——通常,后者代表的控制力缺失,才是让你疲惫的主因。


苏轼有一次爬某座山,看见半山腰一个亭子,想上去休息,爬了半天快累死了,看着亭子绝望;忽然脑子一转,“此地有什么歇不得处?”

——何必非要爬到亭子上?为什么不就地坐下休息呢?

于是如鱼脱钩,忽得自由。


世上没什么半山腰的亭子,可以一劳永逸;我们现有的人生,都是先前的漫长时光堆积而成的,而非一段时间的拼命所致。而没有哪个阶段,可以从此一锤定音。

所以了,“此地有什么歇不得处?”

——如果累了,为什么不就在此时休息呢?


跑过步的人都知道,在冲刺之前,要控制配速,不宜太快;又不是要到人生终点了,何必急着把一切都燃尽呢?

user avatar

李佳君是我生意上一个朋友,这厮绝对不会上知乎,所以我就直呼其名了。


有一次我们谈到为什么跑到西藏挣这点辛苦钱,我问他是图个啥。


他端起今年刚刚出来的云南滇红茶,仔仔细细的吹了吹泡沫,小嘬一口。暗红茶汤散发出氤氲的蒸汽,在他沧桑的脸庞上盘绕,久久不散去。我等了他一会儿,他才缓缓的吐出两个字:


奶子。


他说得好有道理,以至于我都想打他。




李佳君是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洛扎县开超市的一个山东人,我给他供蔬菜。


洛扎县是中国和不丹边境上的一个县城。中国和不丹并没有建交,所以也基本上没有任何经贸往来,中不边境都是些偏僻遥远得没办法的地方。洛扎县县城小得要命,呈东西走向,你擦一根火柴从东头走到西头,烟都还没点着,走完了。县城出去的公路也是极其破烂,连会车都十分困难。


尽管这样,洛扎县还是有一个小小的商业江湖。

老规矩,下划红线,是边商们的生意,蓝色方框是本地藏族人的营生。


李佳君的超市名字非常有个性,就叫“电话超市”。


西藏各种犄角旮旯里都会有带着“电话”两个字的超市,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以前手机还没有这么普及的时候,“公话超市”是大家跟家里联系的重要手段,后来手机多了实际上就没有这种经营方式了,这种名字仅仅具有历史象征意义,让人想起那个蛮荒而狂野的年代。


随便一个破店子,如果名字里带有“电话”或者“公话”两个字,至少应该具有15年以上的历史。李佳君的超市很明显就有这么长的历史了,而且我老早老早就认识他,那时候他还是个拾荒匠,收废品的,垃圾佬。


我至少有一大半鸡鸣狗盗的小把戏是这家伙教给我的。




那时候,我们连队有一批废品需要处理,纸箱子、饮料瓶子什么的。我跑去找收废品的,正好就找到了李佳君,卖了废品跟连队兄弟们吃了顿好吃的。李佳君这个死不要脸的,居然还能跑过来蹭吃的,加上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就混熟了。


那时候我就知道李佳君对于奶子的强烈渴望与不倦追求。


2000年左右,西藏收废品其实是个好营生,很赚钱的,那时候比较机灵的拾荒匠,一个月五六千的收入不足为怪。所以大家不要因为李佳君是个收废品的、人生追求是奶子,就觉得他是个屌丝,2000年左右内地一个基层公务员一个月收入也才一千多,二线城市房价也才两三千。李佳君是个有钱人,二十出头就能有这个收入,很不错了。


虽然我已经是一个共和国军官,但是还是有着半大小子的孩子气,边防上一天到晚也闲得很,就跑去跟着李佳君学了好多偷鸡摸狗的伎俩。他教我用铁丝掏四脚蛇(蜥蜴),教我用电话线和一块肉抓藏狐,教我从随便什么河里鼓捣鱼,教我去看似一无所有的山上搞吃的。可以说,李佳君极大的提高了我的野战生存能力。


他总是骑着一辆稀烂的三轮摩托车,沿着公路到处跑,看见废品就往车斗里一扔。当然我这是替他美化了很多的,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废品”。


他挣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奶子,或者说,白天挣钱的目的是为了晚上的奶子。


老实说,边境地区,除了本地人,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正经女人的。


李佳君每到傍晚,把废品卖给废品站的老张,拿到红票子,就开始往亮着粉红色灯光的小发廊里面钻。他热情的邀请过我好几次,我始终没有敢越雷池一步。一来那些粉红色小发廊里面的女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性吸引力,二来我自己觉得好歹也是个大学生、文化人、共和国军官,这么干确实下不去手。




第二天早上你要是碰到李佳君的话,你会看到一个精神饱满但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子,试图一胳膊搂着你肩膀,跟你讲昨晚上他跟奶子的奇幻漂流。


这种时候我总是烦他得要死,他会跟你描绘每一个细节,一边抓四脚蛇或者藏狐,一边用极具现场感的语言跟你讲他与奶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很像《冰川时代》里面那只松鼠。

有一次正在他喋喋不休的描述一对奶子的时候,我正式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哲学意义上的思考,从此以后一发不可收拾。


我想,我到底是怎么沦落到这里,跟一个无限热爱奶子的人一块儿抓四脚蛇的呢?


我是什么人?


这是什么地方?


我在这里干什么?


我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


如果我一脚把这家伙踹下悬崖,算不算是为民除害呢?




拯救了李佳君性命的人正是李佳君自己。


他突然就住嘴了,一屁股坐在稀稀疏疏的草地上,掏出一包三块五的“将军”,递了一支给我,然后开始零零碎碎的给我讲道理。如果他有点文化的话,大概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之类的话,至不济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可惜他一点文化没有。


“你们这些大学生,来边防上,刚开始都是你这个样子的,以后就好了。”


“我跟你说啊,这个人活着,就跟一对奶子是一样的,早晚都要下垂。那个女人她害怕下垂啊,她就拿个罩罩兜着,下垂得慢一些。问题是罩罩戴着又不舒服,所以就只能白天戴着,晚上还不是要取下来。”


“我就跟你说清楚了,任何事情都是在受得了跟受不了中间那个地方。”


受得了你就把罩罩戴着,受不了你就取下来歇一会儿。”




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刚毕业的时候那股劲儿了。


正如李佳君说的,受得了你就戴着,受不了你就取下来,已经受不了了,你还把自己绷着,还要努力,还要认真,是不划算的。


人一辈子那么长,不要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李佳君最终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对大奶子。


他老婆是个粗手大脚的女人,长得不算好看但是也不难看,略微有点胖,但是也避免了胸太大影响重心。


再次见到李佳君的时候他已经穿得很干净整洁了,是“七匹狼”什么的,皮鞋擦得锃亮,看得出来他老婆给他照顾得挺不错的。我是在洛扎县街头上偶然看见他的,仅仅是想跑去看看洛扎有啥机会没有,不成想遇到了故人。洛扎县跟边境上别的地方一样,蔬菜贵得要死,很能赚一笔钱,我撺掇李佳君帮我卖菜,五五分成。


李佳君刚开始不干,他说超市生意忙不过来。他老婆不干了,扯着嗓子用一股东北味大嗓门开始吼,你忙个啥?啊?有啥忙不过来的?我看这大兄弟人就是实在,你给我卖,好好卖。


李佳君脖子很明显的往衣领里一缩,没敢吱声。




我问李佳君,敢不敢不卖我的菜?


李佳君说凭啥子不敢。


我说,那我把你以前的事情告诉你老婆。


李佳君气得太阳穴上的筋都在跳。


所以说到底还是文化人技高一筹。努力与不努力永远是个简单的问题,受得了你就努力,受不了你就停下来歇会儿。


最麻烦的事情,是有把柄在人手里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