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吒为什么大多时候都是以正面方式宣传?

回答
哪吒之所以在大多数时候以正面形象示人,并受到广泛喜爱,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历史演变以及艺术加工。我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品味这位三头六臂的少年英雄是如何深入人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 哪吒形象的“正面化”并非一成不变:历史演变中的复杂性

要理解哪吒为何多是正面宣传,首先要明白他的形象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甚至带有叛逆色彩的演变过程。

早期神话与佛教影响: 哪吒最初的“原型”并非来自中国本土的道教或民间传说,而是随着佛教东传,从印度神话中的一位护法神“那吒矩罗”(或译“那咤”)演变而来。在佛教故事中,他本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个儿子,佛经记载了他“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孝行,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本身就带有悲壮和牺牲的正面色彩。早期佛教故事中的哪吒,更侧重于其作为佛门护法、降妖伏主的能力和忠诚。

道教与民间传说中的“叛逆”: 随着哪吒在中国本土化,与道教和民间故事融合,他的形象才逐渐丰满和复杂起来。这主要体现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清代小说《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著作中。在这些作品里,哪吒因为天生带有佛性且神通广大,但又生性顽劣,不服管教,闯下了大祸——醉打龙王三太子,抽了龙筋,导致了东海龙王三太子死。接着,他更是因为不愿受父亲李靖的管束,愤而自刎,削骨还父、还母,最终在师父太乙真人的帮助下,以莲花为身复活,手持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等神兵利器,加入伐纣大业。
从“叛逆”到“反抗”的升华: 尽管早期的“闯祸”和“自刎”带有明显的叛逆和不羁,但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这反而成为哪吒最吸引人的地方。他的叛逆不是为了私欲,而是源于对自身力量的认知,对不公平(如龙王逼迫他父子)的反抗,以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终回报。这种“少年意气”、“敢作敢当”的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社会强调的“父为子纲”、“逆来顺受”的观念,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

二、 哪吒“正面化”宣传的内在驱动力:

经过文学艺术的塑造,哪吒的形象逐渐趋向于一个“复杂但最终正义”的英雄,这种“正面化”宣传并非偶然,而是有多重因素驱动:

1. 强大的战斗力和正义的使命感: 哪吒最核心的魅力在于他的强大武力,尤其是复活后的莲花化身,三头六臂,手持乾坤圈、金砖、风火轮、混天绫等神兵利器,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战神。在《封神演义》中,他被塑造成西周讨伐商纣的先锋,是正义一方的关键力量。他帮助武王伐纣,降妖除魔,为建立新的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替天行道”、“维护正义”的使命感,是其正面形象的基石。

2. 牺牲精神与孝道的回报: 尽管哪吒初期有过“不孝”的行为,但他最终通过“削骨还父、削肉还母”的极端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孝”的体现。这种极致的自我牺牲,最终赢得了父母的认可,也洗刷了他早期叛逆的负面影响。这种从“不孝”到“大孝”的转变,使得他的形象更加饱满和令人敬佩。

3. 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精神: 哪吒不畏强权(龙王),敢于挑战权威(父亲的管束),最终为正义而战。这种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都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代表了一种打破常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力量。

4. 艺术加工与文学创作的推波助澜: 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戏剧艺术在塑造哪吒形象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神演义》的集大成: 《封神演义》将哪吒的故事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艺术性的加工,将他从一个孤立的神话人物,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复杂情感的英雄。小说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他从顽劣到成熟,从叛逆到担当的成长过程。
戏曲与民间表演的传播: 京剧、越剧等戏曲以及各种民间表演,将哪吒的故事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舞台上的哪吒,动作矫健,服饰华丽,充满活力,他的故事也在一代代人中口耳相传,深入人心。
现代影视动漫的再创作: 近年来,许多优秀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更是对哪吒形象进行了成功的现代解读。这些作品往往抓住哪吒身上的“反抗精神”、“打破成见”、“我命由我不由天”等核心特质,并赋予其更贴近当下价值观的解读。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虽然保留了哪吒的“顽劣”和“不被理解”,但将其升华为主张“打破命运”、“反抗偏见”的战士,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哪吒的正面影响力。

5. 文化符号的重塑与多元解读: 哪吒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他的故事和特质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当社会需要激励人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时,哪吒的“叛逆”和“反抗”就会被放大;当强调社会责任和集体荣誉时,他的“降妖除魔”和“讨伐叛逆”就会被凸显。这种多元的解读,使得哪吒能够持续地被正面化,并适应时代的变迁。

三、 总结:

哪吒之所以大多时候以正面方式宣传,是因为他的故事本身就蕴含着从“叛逆”到“大孝”的成长弧线,从“个人冲突”到“为正义而战”的使命转变。他的强大武力、牺牲精神、反抗不公的特质,以及历代文学艺术的精彩演绎和现代文化的创新解读,共同造就了这位深受人民喜爱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正面英雄形象。他代表了一种不向命运低头、敢于挑战一切不公的少年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足以点燃人们心中的希望与勇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哪吒本来就是正面形象啊。

哪吒的故事,比较出名的应该是取自封神演义。但是,在封神演义之前,就已经有哪吒这个角色了。在宋朝的三教搜神大全中,哪吒本来就是玉帝排下凡间除魔的。打龙王是因为下海洗澡的时候踩到了龙宫的屋顶于是龙王想杀他,打石记是因为石记是群魔之首而哪吒本身任务就是降魔。

是不是很正方?

封神演义,本质上就是个神仙同人志,中国版英灵战争。时间场景设置在商朝末,出场人物来自古今中外,有西方的佛祖,有来自春秋的老子,来自唐朝的李靖……他们的思想儒释道都有,虽然真实历史中儒释道在商朝通通不存在。虽然影响力很大,但权威性严重不足。封神演义小说可以作为封神演义衍生产品的原著,绝对不能作为哪吒形象的原著。

现在的人看哪吒,总有一种“正统哪吒形象来自封神演义”这种刻板印象,就像提到孙悟空必谈西游记。事实是,吴承恩的西游记并不是完全原创,而是吸收了当时已有的许多故事和传说然后汇编大成的故事。当我们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时,采用西游记影响很正常,但是如果按照更早的元朝孙悟空形象,孙悟空不但有女朋友而且还有老婆,以这个为蓝本也无可厚非。

关键,还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我们谈孙悟空,当然是西游记最让吸引人。但是当我们谈哪吒,封神演义小说的哪吒就不是那么让人喜爱了:这完全是个不讲道理的熊孩子。老百姓喜爱的,是降妖除魔,为贫苦大众反抗无道的哪吒形象。

事实是,大多数时候,以正面形象出场的哪吒,是从古到今,口口相传,人们一致认同的哪吒。封神演义小说的哪吒,是陈仲琳作为一个小说作者二次创作的哪吒。饶是如此,在封神演义的相关衍生作品中,正面哪吒还是占据上风,把陈仲琳的创作赶跑了。这是人民的胜利,是大众的胜利,是正统的胜利。陈仲琳的反面哪吒的倒掉,完美诠释了,人民喜爱的,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

user avatar

哪咤闹陈塘关、孙悟空闹天宫、关羽过五关斩六将,

这三者本质上其实没太大区别

我们如果只通过单一个故事情节,来解构一个IP本身的定义,那对角色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有传播张力并不代表IP本身得完全是正面的意蕴

一个大IP之所以具备长期稳定的价值形象,底层逻辑是:

必须吻合人类跨时代共情共性的心理需求

孙悟空满足了我们对迎难而上的过程与想象,并让我们看到了笑对八十一难之后的果实

关云长满足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情义二字的理想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忠勇可以是什么模样

李哪咤满足了我们对永远不够精彩的轻狂岁月中的填充,让我们看到,即使是一个不受拘束的少年,凭借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孤独英雄

而,只要曾经真正年轻过,这个孤独英雄,就会永远住在我们的心底,对一生所有的生活情节产生共鸣

你不必把西游记全本读完,但你可以望穿斗战胜佛背后的桀骜

你不必对三国演义如数家珍,但你会对关云长的每一个选择感同身受

你不必将神话经典逐一研究,但哪咤舞动法宝、年少伏魔的风采总会让心里头那个曾经的孤独英雄再度蠢蠢欲动....

而这恰恰是因为---

西游记不是IP,孙悟空才是IP

三国演义不是IP,关羽才是IP

封神榜不是IP,哪咤才是IP

角色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生命

再多的故事和情节,都只是人性的反射

哪咤是不是熊孩子,是

孙悟空是不是泼猴,是

关羽是不是杀人逃犯,是

但,谁在乎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