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们大多知道自己喜欢的服装是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但不知道自己开的车是哪个汽车设计师作品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精心挑选的衣服,上面可能印着某个设计师的名字,即便不认识,我们也会因为它的款式、材质而记住这个名字。但反观我们每天驾驶的汽车,车标我们倒背如流,对某个品牌了如指掌,但让问问它背后是哪位设计师操刀设计,大多数人恐怕就要挠头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挺有意思的原因:

首先,服装的“个人化”和“情感连接”更强。衣服穿在身上,是直接的个人表达。我们选择它,是因为它能衬托我们的气质,表达我们的风格,甚至是我们当日的心情。这种选择带有很强的个人化色彩,我们希望通过穿着来“说”一些关于自己的话。设计师的名字,就像一个标签,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品味,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当我们喜欢一件衣服,往往是喜欢它背后的这种“故事感”和“设计师的灵魂”,从而记住设计师的名字也就顺理成章了。

反观汽车,它更多时候被看作是“工具”和“身份的象征”。当然,我们也会因为喜欢它的外观而购买,但这种“喜欢”和对衣服的“喜欢”在程度上和性质上有所不同。汽车的设计固然重要,但它更多的是一种功能性的美学,服务于驾驶体验、品牌形象和技术体现。我们更容易被它的性能、品牌声誉、价格、配置等吸引,设计师的名字,即便非常出色,也常常被品牌的光环所掩盖。

其次,服装的设计师更直接地与“个性化”和“独特性”挂钩。时尚界本身就是围绕着“设计师”和“潮流”构建的。很多时候,我们购买一件设计师品牌的衣服,就是冲着它的“独特性”和“限量感”去的。设计师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种卖点,代表了与众不同的品味。即使是快时尚品牌,也会突出某个系列的“设计师联名款”,将设计师本人塑造成一个吸引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汽车设计虽然也追求独特性,但它更多体现在系列车型之间的差异化,或者品牌家族式的设计语言上。很少有消费者会因为“A设计师设计的X车型”而去购买,而是因为“X品牌,X车型”而购买。汽车的设计是高度整合在品牌整体战略中的,设计师的名字更像是品牌背后的一群默默付出者,他们的作品被“品牌”这个更大的概念所代表。

第三,信息传递的渠道和方式不同。服装的销售和推广,设计师的名字是经常被提及的重点。杂志、网站、时装秀,都在反复强调设计师的创意和理念。设计师本人也常常是媒体追逐的对象,他们的个人故事、设计灵感,都是吸引消费者关注的素材。很多品牌甚至以设计师的名字命名。

而汽车行业,虽然近年来也开始注重设计师的曝光,但主流的传播渠道和内容,依然更侧重于品牌故事、技术创新、性能参数以及驾驶体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汽车的广告,而不是设计师的访谈。即便有设计师的名字出现,也往往是作为“设计总监”或“创意总监”的身份,指向的是一个团队的成就,而不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作品。而且,汽车的设计迭代周期相对较长,设计师也可能在某个车型完成后就转到新的项目,消费者记住名字的难度更大。

第四,消费者对汽车“内涵”的认知更复杂。对于汽车,我们关注的不只是它的“长什么样”,更是它的“能做什么”、“代表什么”。品牌文化、技术积淀、品牌价值,这些“软性”的因素,在消费者决策过程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我们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对某个品牌信任的延续,是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名字,相较于这些更宏观的因素,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还有一个现实因素:服装的设计师名字更容易被记忆和记住。很多服装设计师的名字本身就很有特色,比如Coco Chanel, Giorgio Armani, Christian Dior,这些名字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艺术感和辨识度。而汽车设计师的名字,虽然也有一些家喻户晓的(比如前法拉利首席设计师 Pininfarina),但普遍来说,这些名字的辨识度和传播度远不如服装设计师。

总而言之,服装的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更像是个人情感的共鸣和品味的传递;而汽车的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则更多地被品牌、技术和功能性所遮蔽。我们购买服装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购买汽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两种不同的需求背后,设计师的名字扮演的角色自然也大相径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蛤?是这样吗?我印象当中能让人知道设计师是谁的衣服,应该都比较高大上吧。

@古大勇 常年给我买衣服,类似这样的

我咋从来都不知道这是谁设计的……

汽车也是一样,我倒是知道我的手动破福克斯出自欧洲福特,几位设计高管是Martin Smith(已退休),Stefan Lamm(已跳槽到北美M-B前瞻中心),内饰是Tiago Dias和Ernst Reim——但是这是建立在我是汽车设计行业内人士、对行业信息比较关注的基础上的,要是在大街上随便拦住一个福克斯车主问他自己的车是谁设计的,目测99%答不上来。而且就算是我一个行业内的,我也只知道一辆车是哪个设计高管放行的(自家的除外),具体这个方案是谁做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知晓。

设计和其他所有的工种一样,是产品诞生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执行这项任务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而不是一两个明星设计师/设计总监。服装设计的工作流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一辆汽车的造型,需要有前瞻研究、内饰、外饰方案设计师、数模师、SDE、油泥师共同来完成,外加DM协调时间节点和资源调配,随便拿掉一个职能组,都会对最终方案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甚至直接推不下去。

本来和所有的研发者一样,设计师,和那些动力总成工程师、底盘工程师、NHV工程师一样,都是在一家企业当中默默无闻的幕后人。

但是,当营销人员发现将这些人拉到前台为产品站台会有一些正面效果的时候,就会考虑将这些设计师(通常是设计总监)包装成明星,拉到前台,让他们向公众传达产品设计的理念。公众所熟悉的是这部分设计师。然而仍然有很多企业并不是很热衷这种设计师宣传的手法。对于这类车企,设计师自然也就不会成为明星。

Thomas Ingenlath被公众所知晓,是在他担任Volvo Design VP之后的事情,他在波茨坦中心的时候,除了VAG内部的设计师,外界并不太认识。

MIB被多数普通消费者所熟悉也是在他确定KIA/Hyundai的设计战略之后的事情,在那时候公众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他也设计过奥迪和大众。

国内的例子当然更多。国内消费者听说Wolfgang Egger这个名字更多是在BYD请他当设计总监之后(VAG输出的设计总监太多了),而最明显的是上汽的两位——邵老师和蔡老师。

邵老师大家当然知道是谁,搜一下都知道。而蔡老师?搜索引擎都很难搜到。他带着朗逸的造型设计。邵老师知名度提高也是在出任上汽设计总监之后的事情,在SVW的时候,他的知名度和蔡老师是一样的——约等于没有知名度。这一方面和狼堡对外埠设计中心的钳制有关,另一方面和企业自身的宣传策略关系更大。我刚刚就去Bing上搜了一下“大众设计总监”,结果发现第一页没有一个搜索结果提到正确答案——Klaus Bischoff。搜“奥迪设计总监”,只有两条提到Marc Lichte,其他的都是Wolfgang Egger转会的新闻。

这还是有机会能站到公众面前的设计总监。其他人——设计简报的作者、方案设计师、数模师、油泥师、项目管理负责人、Color & Trim方案设计师等等这些“实际意义”上的创造者,就是像我或者 @赵英男 这样的普通设计师。也许永远不会为人所熟知。

不过在路上看到自己参与的车满大街地跑,其实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精心挑选的衣服,上面可能印着某个设计师的名字,即便不认识,我们也会因为它的款式、材质而记住这个名字。但反观我们每天驾驶的汽车,车标我们倒背如流,对某个品牌了如指掌,但让问问它背后是哪位设计师操刀设计,大多数人恐怕就要挠头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挺有意思的原.............
  • 回答
    说实话,谁买了个新玩意儿,特别是花了那么多钱买的车,结果刚开没多久就闹毛病,心里能舒服吗?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有点不爽,更别说“不能接受”了。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大家买新车,图的是啥?不就是省心、可靠、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吗?花大价钱,自然是对它寄予厚.............
  • 回答
    联想事件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并且引发了如此分化的舆论,背后折射的是当下中国社会中,不同群体对于国家、民族、企业以及个体利益的复杂认知和立场。为什么“大佬”们纷纷站出来力挺联想?首先,理解“大佬”们的立场,需要从他们的身份和利益出发。这些“大佬”通常是指在科技、资本、商业、甚至政治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汽车芯片短缺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复杂又挺能理解的。简而言之,不是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突然爆炸到离谱的程度,而是几个关键因素叠加,把汽车产业搞得措手不及。首先,咱们得捋捋这“芯片”到底是个啥。在咱们日常生活中,芯片就是手机里、电脑里的小玩意儿,但放在汽车里,它的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不.............
  • 回答
    现在商超里刮起了一股“付费会员制”的风,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从前大家熟知的积分、打折,到现在要先掏钱成为会员,这变化可不小。这背后究竟是什么逻辑在支撑?会员经济为什么这么火?消费者们真的能从里头捞到实惠吗?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商超这么热衷于推付费会员制?说到底,这事儿跟“留住人”、“吃.............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度的问题:国际主义者和全球主义资本家们似乎都有着模糊的“消灭民族和国家”的倾向,但为何国际主义者常常看不起全球主义者呢?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这两个概念的出发点、核心理念、方法论以及最终愿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张力。首先,让我们明确这两个概念.............
  • 回答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高容忍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背后涉及技术、品牌、情感、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 产品本身的优势和创新性: 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 续航里程: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 回答
    很多消费者对“公牛”插座的品牌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普遍认为它的质量“杠杠的”,用起来让人放心。这种口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品牌历史和市场占有率是基石。公牛这家公司在国内做插座和相关电工产品已经有很长的年头了。从咱们小时候家里.............
  • 回答
    您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低价制造奢侈品”。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些价格远低于预期、但又标榜着“奢侈”的商品时,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消费者协会不去管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1. “奢侈品”的定义与消.............
  • 回答
    .......
  • 回答
    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就像你买了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结果回家试穿发现有点瑕疵,是不是瞬间就没那么开心了?消费者看到产品的负面信息产生负面情绪,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说道,挺复杂的,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期望”这东西说起。咱们买东西,尤其是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多少都会做点功课,看看别人的评价,了解了解产.............
  • 回答
    AMD 显卡被部分消费者称为“业界笑话”的现象,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到技术发展、市场竞争、产品定位以及长期的品牌认知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性能上的“追赶者”形象与不稳定的预期长期以来,尤其是在高端显卡市场,AMD 总是给人一种“追赶者”.............
  • 回答
    在中国大陆,二手车消费确实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那样普遍和成熟。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下,希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机器人翻译”的感觉。一、信息不对称与信任危机:二手车“水很深”的刻板印象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二手车市.............
  • 回答
    医生从未将病人视为消费者,这其中有着深厚且复杂的原因,根植于医学职业的本质、伦理规范、社会责任以及历史演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为”或者“不愿意”,而是由整个医疗体系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首先,我们得从医学的本质说起。医学的根本目标是“救死扶伤”,是维护和恢复人的健康,是与疾病、痛苦甚至死亡进行斗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增值税的本质以及税收征管的逻辑。很多人觉得既然增值税最终是消费者买单,那企业把税收上来交给国家,应该是“扣缴义务人”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企业在增值税中扮演的是“纳税义务人”的角色,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税收理论和实践考量。咱们慢慢道来,不掺任何生硬的AI痕迹。首先,咱们得搞清楚.............
  • 回答
    全球39%的消费者正在使用5G,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表明5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已经相当可观。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近期却选择发力4G手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的“逆势而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前的全球市场、技术发展以及华为自身的战略定位。首先,我.............
  • 回答
    当奢侈品价格的风向标悄然转动,最先感受到这场涟漪的,往往是那些习惯于在实体店中寻宝,或是穿梭于二手中古奢侈品交易市场的人们。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奢侈品独有的销售模式、品牌策略以及消费者行为共同塑造的结果。首先,让我们聚焦于那些步入线下精品店的消费者。对于他们而言,购买奢侈品不仅仅是一次交易,更是一种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茅台复杂的销售体系和品牌战略。简单来说,茅台之所以不直接以1499元的价格敞开向消费者供应,背后涉及的因素远不止一个“成本”或者“生产能力”这么简单。这是一个涉及品牌价值、市场调控、渠道利润、消费者培育以及未来发展等多方面的深思熟虑的商业决策。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说。1. .............
  • 回答
    “你最近换手机了吗?” 这个问题抛出来,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愣一下,然后给出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没怎么换过。” 过去,一年半载就跟风换新款手机是常态,可如今,身边朋友们手机的“年龄”似乎都在悄悄增长。有媒体放出风来,说这“换机周期”都拉长到两年半到三年了。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为什么我们这一代,好.............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经济学中经典的,也常常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生产者宁可销毁产品,也不愿以更低的价格出售,以维持市场价格。 关于牛奶倾倒事件,这并非孤例,在其他一些农产品和原材料领域,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逻辑在运作。只不过,牛奶的例子因为其直观的画面感和与民生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为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