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容忍度可以这么高?

回答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高容忍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背后涉及技术、品牌、情感、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 产品本身的优势和创新性:

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
续航里程: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效解决了“里程焦虑”,这是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最重要的顾虑之一。即使在同级别车型中,特斯拉的续航表现往往更具竞争力。
充电网络(Supercharger): 特斯拉自建的全球超级充电网络是其核心优势之一。用户无需担心充电桩的兼容性或可用性,充电体验远优于许多使用第三方充电桩的品牌。这种便利性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
动力性能: 特斯拉车辆的加速性能普遍非常出色,即使是基础款车型也能提供远超同级别燃油车的推背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对驾驶乐趣的追求。
软件与智能化: 特斯拉的车辆被视为“轮子上的智能手机”。OTA(OvertheAir)软件更新能力,能够不断为车辆带来新功能、性能提升甚至改进用户体验。车载系统的人机交互设计也比较直观、易用,集成了导航、影音娱乐、车辆控制等多种功能。
创新的设计和用户体验:
简约内饰: 特斯拉极简的内饰设计,以大尺寸触摸屏为主导,颠覆了传统汽车的内饰风格,吸引了追求科技感和现代感的消费者。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FSD): 尽管存在争议,但特斯拉的Autopilot和其更高级的FSD(Full SelfDriving)功能,是吸引大量科技爱好者和愿意尝鲜的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它代表了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尝试,即使不完美,也提供了独特的体验。
独特的功能: 如特斯拉的“哨兵模式”(Sentry Mode)、“露营模式”(Camp Mode)、“摇滚模式”(Dog Mode)等,虽然可能不是所有用户都会频繁使用,但这些创新功能增加了车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形成了其独特的品牌调性。

二、 强大的品牌塑造和文化影响力:

科技巨头的形象: 埃隆·马斯克将特斯拉塑造成一家科技公司,而非传统的汽车制造商。这种定位使其在科技爱好者、早期采用者以及追求创新的人群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吸引力。
埃隆·马斯克的个人魅力与争议:
偶像化: 埃隆·马斯克作为公司CEO,其极富远见的演讲、对未来技术的执着追求以及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为特斯拉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他的个人品牌与特斯拉紧密绑定,形成了强大的情感连接。
争议即流量: 尽管马斯克的言论和行为常常引发争议,但这些争议也带来了巨大的媒体关注度和话题性,不断刷新特斯拉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度。对于一些消费者来说,这种“非主流”的特质反而更具吸引力。
社群效应和用户忠诚度:
“特斯拉车主俱乐部”: 特斯拉用户形成了一个高度活跃的线上和线下社群,他们乐于分享使用体验、交流技巧、解决问题。这种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用户的忠诚度。
口碑传播: 早期用户对特斯拉的高度认可,通过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进行了病毒式传播,形成了强大的口碑效应。
先发优势和市场教育: 特斯拉是较早进入主流市场的电动汽车品牌,它不仅推出了产品,更重要的是“教育”了市场,让更多人认识到电动汽车的可行性和未来潜力。

三、 消费者心理和价值观:

认同感和身份象征: 购买特斯拉的消费者往往认同其品牌所代表的创新、环保、科技和未来主义。拥有特斯拉,不仅仅是拥有一辆交通工具,更是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一种对科技和进步的拥抱。
“非完美”的包容: 对于一些核心用户而言,他们更看重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技术迭代能力。他们理解新技术的早期阶段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并愿意为其未来发展和持续改进买单。
对传统汽车的不满: 一些消费者可能对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创新缓慢、设计保守、技术升级滞后感到不满,转而将特斯拉视为一种打破常规的选择。
情感投资: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特斯拉前已经对其品牌和技术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和期望。这种情感投资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小问题时,更容易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并相信品牌会解决问题。
“拥抱变化”的意愿: 购买特斯拉的用户群体往往具备更高的教育程度和技术敏感度,他们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拥抱新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四、 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

早期竞争对手的不足: 在特斯拉早期进入市场时,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电动汽车产品在续航、性能、智能化等方面普遍落后,难以与特斯拉形成有力竞争。这使得特斯拉拥有了一段“甜蜜期”。
其他品牌的追赶与分化: 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了有竞争力的产品。但特斯拉在品牌认知度、充电网络和用户社群方面仍保有一定优势。
“鲶鱼效应”: 特斯拉的出现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沉寂,迫使其他传统车企加速了电动化转型。即使消费者对特斯拉的一些方面有不满,但其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依然稳固。

五、 对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

将问题视为“成长阵痛”: 对于一些特斯拉的忠实粉丝,他们可能会将车辆出现的各种小毛病,例如装配工艺、车机bug等,视为新技术普及过程中的“成长阵痛”,相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迭代,这些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
对官方回应的信任: 特斯拉的官方渠道(如马斯克的推特、OTA更新)通常会及时回应一些用户反馈或公布改进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安抚消费者情绪。
选择性关注: 消费者在购买前往往会被特斯拉的优点所吸引,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小缺点,或者将其与优点进行权衡。

总结来说,消费者对特斯拉的高容忍度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优势是基础,满足了消费者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期待。
强大的品牌塑造和文化影响力,尤其是埃隆·马斯克的个人品牌,与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连接,使其不仅仅购买一辆车,更是在拥抱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
消费者自身的价值观和心理需求,如对科技的追求、对身份的认同、对环保的承诺,也促使他们对品牌的高标准转化为更灵活的容忍度。
市场早期形成的优势和用户社群的强大维系,也进一步巩固了这种容忍度。

当然,这种高容忍度并非无限度。当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用户体验出现严重滑坡,或者市场上有更具吸引力的替代品出现时,消费者的容忍度也可能会迅速下降。特斯拉能否持续维持这种高容忍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产品和用户体验方面持续创新和改进,并有效回应消费者的关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消费者并不理性也不专业。

我只能说说我接触的几位特斯拉用户,样本非常少,但能说明一些问题。

Q:为什么要买特斯拉?

A:因为品牌够酷。


Q:质量问题不担心吗?

A:碰撞成绩挺好的啊。

A:我有的选吗?难道让我去买BYD?我看都不带看的。


Q:新势力为什么不买?

A:蔚来又丑又贵,小鹏只会抄袭,理想烧油。


Q:特斯拉model 3不小吗?

A:销售说了,B级车。


Q:特斯拉对新势力领先的点是什么?

A:科技感。


Q:买FSD了吗?

A:没,AP够了,我销售也不推荐买。


Q:那科技感怎么体现?

A:大屏幕,极简内饰,商标。


可能我的回答触及了一些用户的痛点,追着搞啊,行吧,在主回答里回复你的一些疑问不解和质疑。

首先,样本是否是真实的。

扪心自问一下,或者你也做一下小调查,你就会知道我的这个简要的QA是不是真实的,能够说明一定问题的。至于您关于酒桌上的场景设想,在我的圈子里并没有发现。

从2014年起我就是特粉,传统意义上那种。

解毒是从model3 进口四驱版试驾完成之后。

试驾专员上车就把音响放到60%,一脚电门在园区里飙了个01。

当时我对试驾专员就两个要求,慢一点,关音响。

随后是令人尴尬的内饰异响。

试驾完成我问销售这车怎么售后?

回答是我们的车不需要售后,真出问题了你就找我!

这就是解毒的过程,基层销售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企业的价值观,我的需求和这辆车表现出来的素质亦有偏差。

到底如何定义一辆好车,相信每一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有一些普适性的商业逻辑应该存在,比如对于消费者的基本尊重和关怀。

后续的一系列割韭菜和质量问题以及召回嘴硬事件到后来的二手事故车诉讼都无一不在从某种程度上印证我当初对这家企业的以管窥豹似的狭隘观点。

假如一个国产品牌如此高傲会怎样?

还记得小鹏G3降价事件么?差点让小鹏凉凉。

这大概就是国人的双标吧——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至于车辆素质,不想多说了,J.D.Power那里找答案。

至于为什么普通用户要以高毛利为荣,我至今也不明白,可能觉得马斯克挣钱与有荣焉?

为了人类移民火星做了自己份内之事?


这个答案引起了某些特斯拉粉丝的不适,追着我骂了很久,拉黑了,在别人的答案里贴大字报,说我不专业不公正引导舆论。

好的,我们就从公正专业的角度聊聊特斯拉model 3本身以及特斯拉的品牌策略。

首先问一个问题,特斯拉的问题到底多不多。

特斯拉在这项研究中垫底,每100辆问题数远高于业内中位数166个。

显然,题主的问题是成立的。

我们就其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做深入剖析。

  1. 装配精度差。(包括车身外覆盖件和内饰)

很多朋友认为装配精度差是无关大雅的外观问题,美国人“活糙”,开起来没问题就行。其实这里面可能有些误会,装配精度不仅仅是外观不好看那么简单,也不仅仅是活糙那么简单。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

上图来自网络上对model3车顶玻璃自然开裂的投诉。我也遇到过在交付中心提新车时发现车顶玻璃开裂的例子,可惜没能保留截图,如果网络上那例玻璃开裂还有人为嫌疑,那么我遇到的交付中心那例显然就不可能人为导致了。

引发车顶玻璃自然开裂的原因并没有那么多。

  1. 车身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形变,超过了玻璃弹性极限。
  2. 车身在静置状态下自己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形变,超过了玻璃弹性极限。

上述原因中,都导向了车身形变,一个是行驶中,一个是静置状态。如果是行驶中,说明车身的扭转刚度不达标,车身在行驶过程中收到行驶载荷作用发生了超过设计范围的形变;如果在静置状态下,说明生产完成后车身内部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说人话就是车身本身别着劲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残余应力会逐渐释放,车身随之变形,当形变量超过设计范围时,玻璃开裂。

上述问题的结论又导向两个问题:

  1. 车身扭转刚度不够
  2. 车身装配精度不足

问题1是车身设计问题,我认为以特斯拉的设计能力大概率不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车身装配精度不够导致了无论是行驶中还是静置状态下的车身变形过大。

我们再引申一下,这仅仅是玻璃开裂这么简单吗?换了玻璃就高枕无忧了么?

关键词——车身形变。

一辆车的车身强度设计实际上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材料和结构。两者彼此影响高度相关,共同决定了车身的强度和刚度。

车身发生了设计预期外的车身形变,意味这车身结构已经不是当初设计的那个结构了,如果变形过大,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被动安全性。

我曾经看过两版model3的25%偏执碰撞视频,一个A柱弯了,一个没有,我想是不是有我分析的原因?

那么这个装配精度差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美国工人认真一些就行了?

答案是不行。

现代汽车工业的生产和装配是高度自动化的,依靠工人提高生产精度是极其不现实的。

那么问题可能出在哪了?

有可能是生产设备参数调整的有问题,有可能是自动化设备精度控制没有形成闭环,甚至有可能是模具设计本身的精度问题。

而上述的问题,都不是能够“轻松解决”的范畴。

限于篇幅,车身装配精度问题我们就聊到这里。

下面我们谈谈为什么消费者能容忍。

我们分两方面讨论。

  1. 特斯拉的品牌和营销策略。
  2. 消费者的信息劣势。

特斯拉销售的一般话术是,特斯拉的技术全球第一,电动车技术远高于国产车和新势力。

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确实是业内的先驱,但是说技术远领先于国产车和新势力,未免言过其实。

如果说在自动驾驶领域,特斯拉确实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激光雷达开始批量应用后谁更领先还未可知),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刚刚说的车身方面,说特斯拉领先那就是良心坏了。

我最近刚刚写了一篇关于几个企业的对比,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另一个策略是马斯克的人设营销。

消费者和资本都很吃这一套。动不动就是火箭上天,但是,两家企业除了都姓马我真的找不到什么内在联系,算上特斯拉,都是马斯克收购来的,他的作用更大的是在管理而不是“钢铁侠”的科幻技术。

甚至特斯拉的提车伴手礼就是马斯克的自传?

但是我个人非常反感这类造神运动,俗话说,不要经营人设,早晚会崩。

而消费者这里是存在着信息劣势的。

提起特斯拉和孤国产新能源车,很多粉丝张嘴就来,国产车续航都是垃圾。

那么好办,我们拉出来溜溜,就拿特粉嘴里的腿短小王子蔚来ES8来比,和谁比,当然是同样的中大型SUV model x来比

上面这幅截图里的605公里是NEDC里程,截图来自特斯拉官网。

上面这幅图来自蔚来官网,也是NEDC里程。

意外吗?原来NEDC里程两者相差了仅仅25公里。但是在追着怼我的特粉嘴里,ES8的续航是:

200公里。

这两款车有着相同的电池容量:100度,相同的车身等级,相似的车身重量,风阻系数略有不同,model x 0.25,ES8 0.28 。风阻系数的不同也是两者续航的差别的主要来源。

但是普通消费者并不知道,在他们印象里,ES8还是只有200公里的短腿,所谓众口铄金,特斯拉及其粉丝应该深谙此道。他们利用特斯拉早期的续航优势,不断向消费者重复灌输特斯拉续航电控领先这个观点,并不是所有普通消费者都懂得去用数据去对比和分析。

只要普通大众里面有50%的人不懂得分析,他们就成功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因为普通消费者既不理性也不专业。

user avatar

典型的长板理论的经典案例:

以前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在工业化时代,这个理论的确非常有效。但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时代,这个理论实际早已破产。

当代的公司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以及一个有“完整的桶”的意识的管理者,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补齐自己的短板。

我在以前的回答里说过,消费者被拔高的阈值,不会那么轻易被满足。

国人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车,大多数人,早就被合资品牌的汽车根深蒂固的植入了很多理念:又要性能优越,又要舒适,又要漂亮,又要沉稳,又要耐用皮实,又要能体现身份,还要高级…

要知道,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是不懂车的。我指的是,自己对车辆要求,或者购车需求的判断,其实是不准确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各行业其实都有这个情况。只不过,汽车这个产品比较特殊,一来关乎安全(其实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关注这个),二来关乎门面(大多数消费者其实更关注这个),这就决定了,上面提到的各种“又要”的要素里,高级就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

但是,你真要随便在街上抓一个消费者,说说,什么是“高级”,估计十个人有十种说法。

那么,特斯拉做到了什么呢?

在我看来,特斯拉做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把汽车的那么多领域的板块中,其中的一两项,拉到了非常高的一个高度,就是把自己的长板,给拉到了非常长的一个高度!

那么,剩下的领域,只要做的不是太差,能用,就没问题!

长板1,差异化的品牌力!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马斯克的营销技能!马斯克营销技能很强,大家都知道,但是,到底有多强呢?给大家举个案例,各位码农,程序员,或者软件工作者,要给你们的老板,或者一些外行,又或者一些非本领域内的人,尤其是投资人,展示你们的劳动成果或者工作亮点,你们会怎么展示?做个PPT?搞个动画视频?来看看,年轻时候的马斯克是怎么做的……

看明白了吗?他懂得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并且展示给所有人看!

而投资人,当然也吃他这一套……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特斯拉在马斯克的引导下,一步一步的各种营销,稳扎稳打之中,积极进取!

从2006年的时候,马斯克制定了一个简单的四步走的发展战略。大致如下图所示:

先说第一步!Roadster!

2006年7月特斯拉正式推出Roadster跑车,Roadster为特斯拉与英国莲花汽车共同打造,起步售价9.8万美元,该款超跑百公里加速度约3.7秒,最高续航达到约400公里!

这在当时,简直牛逼到不行好不好!所以Roadster一经推出便受到诸多好莱坞明星和硅谷高管等社会名流青睐!特斯拉的车,也开启了“有钱人的玩具”之路……

然而,受制于供应链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瓶颈,Roadster生产成本失控、量产艰难。

当时在CEO艾伯哈德的领导下,特斯拉团队过于注重技术研发和性能提升,忽视了生产安排和产品管控,大大拖延了成品进度。2007年6月,距离Roadster正式投产只剩2个月时,特斯拉依然没有完成核心零部件两档变速箱的研制——那时候就开始研究两档变速箱了呢!到现在都没有几款车敢真正的上两档变速箱的(上汽Marvel X上了哦,但是车卖的贵啊)。

然后……创始人出走、高层动荡,马斯克出任CEO力挽狂澜……

果断放弃两档变速箱,采用一档变速,上!再不上就没钱了!终于在2008年2月,交付了第一台roadster……刺激!

但是,因为产品定位和受众的局限性,Roadster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全球范围内,也才卖出去2000多台…那个时候,全世界都没有掀起电动车的热潮呢,真正电动汽车火起来,是2010年以后的事儿了……

再说第二步!Model S和X

Model S是特斯拉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型,于2012年6月正式交付,百公里加速度最快达4.4秒,续航里程最高可达483公里!仍然领先当时中国所有新能源汽车,哦不,是全世界的所有新能源汽车。

那时候,日产的leaf,续航160km。不过销量还是不错嘛……欧美市场火的的很……

说实话,LEAF其实也是很棒的电动车,但是本文不做探讨

Model S划时代意义的地方在于,首次引入了17寸中控触摸屏,集成车辆信息查询、导航、音乐等多种功能…国内那时候造电动车的人(包括当时的我)都看傻眼了,WC,车里面还可以这么造???

国内那时候什么水平?油改电,续航140km……那时候还沾沾自喜……

所以,Model S一经推出,立刻引来一大波模仿者!游侠,FF,甚至后来的蔚来,小鹏……不过,话说回来,似乎也就小鹏模仿的最像,看看G3那个大屏,跟Model S简直一模一样…

当然,至少人家造出来了车,比那些还在苦苦挣扎的车企强多了!

咱们继续说S,作为首款高端电动车,ModelS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各种拿大奖拿到手软!甚至在2013年一季度,特斯拉靠Model S销量猛增,居然实现了盈利!(这在当时简直是不可想象好吧!到现在为止,咱们的众多造车新势力,都还亏损着呢…)

2015年第三季度,搭载鹰翼门豪华SUV Model X正式交付。相较Model S,Model X在性能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两者的用户定位与价格也相仿,均属“四步走发展”的第二阶段计划。Model X主要为满足需求更大的豪华SUV市场。

再说第三步!Model 3和Y

Model 3继Model S后,成为特斯拉成功开拓市场的标志性产品。Model 3于2016年3月公布、2017年年底交付,标准版起步价3.5万美元、续航里程354公里,极具性价比!

我们稍加分析:请看下图,这是一篇特斯拉前动力总成负责人JB Straubel 的一篇采访。

根据上面采访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信息:

1,Model 3的研发周期大约为两年:2015年9月之前开始研发~2016年3月31日发布~2017年7月28日交付首台!

2,Model 3的研发人员,还是研发S和X的那一批人,只不过大量人手已经不干前面的项目了——这是不是给我们国家搞研发的企业一点启示?尤其是那些浪费大量研发人力在售后方面的……

3,Model 3的动力系统平台,已经属于第三代平台,比前两代更加优秀!

而根据我们对Model 3的对标结果,无论从物理架构,软件架构,甚至内外饰,动力总成集成化,软件模块化等各方面去考虑,Model 3真的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线束缩短到1500m,左右车身控制器集成功能,取消PTC采用电机制热,OBC+DCDC二合一集成于BDU内部(也就是,电池包包含了充电机和DCDC,整个电池包成为了一个单独可以充放电的独立的能源包!这简直就是和马斯克自己的能源公司的业务不谋而合,可以断定,将来马斯克的能源公司肯定涉及model 3的电池包回收业务!)一个又一个闪亮的设计出现在Model 3这款车上,难怪日本某汽车巨头感叹:我们落后特斯拉至少5年!

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厂落成,马斯克现场跳舞,感叹中国速度。Model 3的国产化,加快了特斯拉盈利的步伐……

2020年,Model Y也上市了,这款和Model 3共平台的车(或者说零部件通用化非常高的车),简直就是一个被拉高了长大的Model 3!

随着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的量产,大幅降低了成本。2019年底,已经逐步开始盈利。特斯拉的盈利之路,即将开始。疫情都没有给model 3的销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再说第四步!提供零排放的动力系统

前面的三步都悠然的走完了,第四步还远吗?

马斯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2020年底,我们将推出全新的Powertrain,就像是外星人一样的动力系统!到底是什么呢?

干电极+超级电容?开关磁阻电机?轮边电机?两档变速箱?

(实际上动力日也并没有拿出除了大号电池以外的其他亮点……)

我期待着这个自幼坚信电气化将席卷所有行业,并为此付出毕生努力的男人,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他的第四步,再往大了说说,为实现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特斯拉加速从电力生产到能源存储运输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包括在全球主要市场建造工厂、储能网络和充电网络。要知道,马斯克还有一家能源公司,特斯拉于2016年11月以2.6亿美元收购光伏公司SolarCity22%股权(当然,这家光伏公司SolarCity本身也是马斯克和他的两位表兄弟共同创立的,当时已经负债累累……),虽然现阶段SolarCity经营并不是很美好,但是,它是马斯克改变世界能源使用计划中重要的一环,想想,假如说所有的特斯拉充电桩都铺上了太阳能电池?清洁能源的利用是不是越来越多?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假想,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这位“铁锈地带”救世主如何下手了!

其实,回过头来再看,特斯的产品路线:请看下面两张图!

可以看的出来特斯拉的产品线吗?除了S的研发周期很长,剩下几款车,大多数都是2-3年的研发周期,尤其是3,两年的研发周期,就把一整套全新的架构给量产了,这在传统车企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特斯拉model 3在很多关键技术上早早的就开始投入研发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model 3的全面研发启动就是在2015年,model S开始量产以后的事情了…

上面两张图,看出什么了吗?可能大家能说出不少东西,产品结构丰富,续航领先,早开发等等!

而实际上,特斯的产品领先,本质就体现在了三个字——差异化!

1,自身产品定义的差异化!

涵盖跑车,轿车,SUV,皮卡,甚至卡车灯所有主流车型。定价也是从3.5万美元-12万美元不等。既收割了中产以上几乎所有的民用上用领域的市场,还不会给自己的同款产品造成竞争压力。

反观国内的新势力造车企业,大多数都是,第一款车是SUV,第二款车还是SUV……自己和自己竞争上了…

2,和同时代里其他产品的差异化!

第一步:最直接的,续航!远远领先当时同时代的所有电动汽车!当随着整个新能源汽车和电池行业的发展,续航这个优势,从2017年以后逐渐不再那么明显的时候……

第二步:智能化!最直接的,OTA,自动驾驶!这两大项,领先当时同时代的所有电动汽车!当跟随者们也逐步发展,开始在续航和OTA领域逐渐跟上来的时候,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方面的优势依然领先绝大多数车企!而且,人家还有……

第三步:低成本!特斯拉前期的自主研发!让特斯拉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能力!能选到好的供应商的,就选择,市场上没有供应商能做的,他们就自己做研发,自己造!虽然这很烧钱……但是真的到量产车的时候,成本就下来了!集成度超高的BDU,快充满充共用一根高压线束,减少了线束的成本,光溜溜的可以说没有内饰的内饰(我们姑且称之为极简主义),减少了大量的内饰成本,自研的电机+减速器的动力总成,大大缩小了体积,减少了重量成本!直至model Y有70%的零件可以和Model 3共用…又大大降低了成本……成本控制,简直妖魔化……

所以,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特斯拉的产品,在领先(或者说差异化)的道路上,还将继续走下去……

国内的厂家们,明白了吗?想要产品优异,请认真思考这三个字:差异化!找到我们可以做的差异化的优势!并且,放大它!

所以,当特斯拉的长板被发挥到极致的时候,人们往往就不会在意什么,缝隙,内饰,车窗,噪声……

更何况,其实特斯拉的产品,在动力系统上来说,真的也不差,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领先!

所以!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容忍度,来自哪里?

是因为,这一切,都是马斯克计划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消费者对特斯拉的高容忍度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背后涉及技术、品牌、情感、市场环境以及消费者自身特质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 产品本身的优势和创新性: 领先的电动汽车技术: 续航里程: 特斯拉在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方面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国内汽车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要说国内消费者“不感冒”跑车/高性能车,可能有点绝对了。但如果和欧美国家相比,确实能感受到一些明显的差异,原因也相当复杂,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欧美国家在跑车文化方面有着更深厚的土壤。想想看,从战后的经济复苏,到公路电.............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汽车芯片短缺这事儿,说起来真是又复杂又挺能理解的。简而言之,不是消费者对新车需求突然爆炸到离谱的程度,而是几个关键因素叠加,把汽车产业搞得措手不及。首先,咱们得捋捋这“芯片”到底是个啥。在咱们日常生活中,芯片就是手机里、电脑里的小玩意儿,但放在汽车里,它的作用可就大得多了。不.............
  • 回答
    在咱们老百姓眼里,买房那可是大事儿,一辈子的积蓄都可能投进去了。所以,当遇到产权证上只写着实际面积一部分,剩下的说是“赠送面积”的时候,心里肯定是一大堆问号。你说的这种情况,虽然不多见,但确实存在,而且背后原因复杂,对咱们消费者影响也挺大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产权证上只写一部分,其余的说.............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看着孩子,尤其是到了初高中,那种对比简直是让人哭笑不得。你看啊,课本上的东西,虽然说是基础,是精华,是构建他们知识体系的骨架,但问题就出在这“课本”两个字上。翻开课本,你看到的是什么?密密麻麻的文字,严谨的逻辑,还有那些有时候对孩子来说,显得格外遥远,甚至有点枯燥的历史事件、.............
  • 回答
    茅台开发新电商平台,对消费者而言,其潜在影响是多方面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我个人对它的上线充满期待,原因如下,我会尽可能详细地阐述: 茅台新电商平台上线对消费者的潜在影响: 1. 购买渠道的拓宽与便利性提升: 直接触达,减少层层加价: 目前消费者购买茅台,主要通过茅台自营渠道(如i茅台APP、线下专.............
  • 回答
    携程“高铁游”频道:解锁你的下一段精彩旅程最近,你是不是也注意到携程APP里多了一个叫做“高铁游”的新频道?别小看了它,这可不是简单的信息聚合,而是携程在深入洞察消费者出行需求后,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服务板块,目标是让你的每一次高铁旅行都更加省心、便捷,而且充满惊喜。那么,这个“高铁游”频道到底是怎么回.............
  • 回答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车主,我希望汽车里的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导航和语音助手,而是能真正成为我生活中的得力伙伴,让我的出行变得更简单、更安全、更舒适,甚至更有趣。首当其冲的,是安全。 这绝对是我的头等大事。我希望AI能比我自己更敏锐地感知危险。比如,当我在疲惫驾驶时,AI能够及时发现我注意力不集中的.............
  • 回答
    近日,关于央行可能统一收付款二维码的消息在坊间流传,引发了不少关注。如果这一设想真的落地,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以及微信和支付宝这两大支付巨头而言,都将带来一系列或深远或细微的变化。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统一的支付二维码最直接的好处便是“便捷”。想象一下,在任何一个商家那里,无论他们是挂着微信.............
  • 回答
    两年前(大概是 2015 年)和现在(2017 年),中国手机市场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消费者对于高端手机的接受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原本我们还在讨论千元机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今三千元以上的高端手机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购机的热门选择。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多部新机为抢骁龙8芯片首发,引发机圈内卷”——这句话背后,隐藏着的是一场关乎性能、价格、创新和消费者体验的复杂博弈。当我看到这样的表述时,首先浮现的不是冰冷的科技名词,而是手机厂商们在发布会上剑拔弩张的表情,以及屏幕前消费者那既期待又纠结的心情。这场“内卷”的表面现象:简单来说,当一家公司率先掌握.............
  • 回答
    新能源汽车最近的日子可不太平,价格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溜烟地往上蹿。这让不少本来摩拳擦掌准备入手的朋友们犯了难,感觉离自己的“电车梦”好像又远了一些。那么,这股涨价潮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会对咱们老百姓买车这件事儿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这涨价的“锅”,到底该谁来背?要说新能源汽车涨价,这事儿可不是单一因素能说.............
  • 回答
    国六排放标准提前落地,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这事儿的影响可不小,尤其是在北京、天津这些先行实施的城市,购车选择和钱包都会受到不小的“考验”。咱们一层一层地剖析剖析。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部分车型要说再见,选择变少。咱们都知道,汽车厂家为了达到新的排放标准,需要对发动机、三元催化器、OBD(车载诊断.............
  • 回答
    淘宝启动气象研究计划,这绝对是个有意思的举动。你想想,天气这玩意儿,看似跟我们每天的柴米油盐息息相关,但它对电商行业,尤其是像淘宝这样庞大的平台,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这事儿细究起来,可有说道的。天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潜移默化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者。天气变化,直接就能影响大家的心情,进而影响消费意.............
  • 回答
    曹操为何不称帝?这一选择背后深远的曹魏命运曹操,这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枭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础。然而,他终其一生都未曾僭越称帝的宝座,而是以汉相的身份自居,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现实的权谋考量,也有历史的顾虑,更有其自身的性格与抱负。而他这一未称帝的决定,更.............
  • 回答
    满清入关后,对火器的态度确实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最初的认识到其重要性,到后来逐渐变得消极,甚至可以说是抑制火器发展。这种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害怕汉人掌握先进火器不好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入关初期:认识到火器的威力与迫切需求满族最初.............
  • 回答
    马斯克关于比特币挖矿加剧煤炭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能源的来源和消耗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而当我们将这个视角投向电动汽车时,一个常见的疑问便会浮现:既然能源使用是关键,为何发展电动汽车会被认为是环保的?这中间的逻辑链条需要我们仔细梳理,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
  • 回答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国家呈现出“消极抗疫”的态势,这并非简单的“不够重视”所能概括。背后盘根错节的原因,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对科学理解的差异等等。要细究起来,确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消极抗疫”这个词的语境。它可能指的是: 措施不力或时滞明显: 很多国家在疫情初期.............
  • 回答
    很多消费者对“公牛”插座的品牌印象非常深刻,而且普遍认为它的质量“杠杠的”,用起来让人放心。这种口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品牌历史和市场占有率是基石。公牛这家公司在国内做插座和相关电工产品已经有很长的年头了。从咱们小时候家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精心挑选的衣服,上面可能印着某个设计师的名字,即便不认识,我们也会因为它的款式、材质而记住这个名字。但反观我们每天驾驶的汽车,车标我们倒背如流,对某个品牌了如指掌,但让问问它背后是哪位设计师操刀设计,大多数人恐怕就要挠头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挺有意思的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