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知乎大部分的创作者,都是非全职自媒体,有自己本职工作的。
1,因为有本职工作,才会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才有能力去回答相应领域的专业性问题,这是知乎平台与其他平台的差异化竞争,是知乎的立身之本。
2,也正因为有本职工作,就无法在自媒体平台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做视频,只能做短平快的文字回答。
3,还是因为有本职工作,其本质工作作为大部分的收入来源,所以这部分创作者不会对短期变现能力有太多要求,反而看中社区对其创作成果的重视程度。
所以,事情的本质就是,你如果告诉我,我创作文字在知乎不受重视,无法变现,建议我创作视频。我会做的不会是听从平台的战略方向去创作更容易变现的视频,而是干脆连文字都不创作了。
知乎不知道吗?知乎也知道,所以第一,用图文一键转视频这种AI自动生成的办法,来提高创作者生成视频的效率,但最后视频的质量堪忧。第二,提供视频合作创作的方案,但一方面无法保障文案创作者的权利,我把文字使用权转让给你不如我找人外包做视频,另一方面对视频制作者也不划算,我做了视频收益还不全归我,那我还不如直接洗稿别人的文案来做视频。
转视频这个方向是对的,如果能够建立起来,能够提高知乎社区的建设,使得知乎原有内容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但问题是,中间这个过程,根本无法操作。
就好像你知道学校门口大爷摊的煎饼,超级无敌好吃,你说,大爷,咱们开全国连锁店吧,让大家都能吃到。但你就算给大爷足够的资金,大爷本身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开连锁店,那你外包给有经验的其他人来开,那他们还不如去开来钱快的加盟奶茶店,干嘛要学你摊煎饼。
那怎么办呢,至少我这个小脑瓜子是想不出啥解决方法。。。
因为不是所有知乎用户都想靠“创作”赚钱。
其实经常收到类似的问卷,问你对知乎商业化看法云云。我的感想就是我不是特别在意,有赚钱机会当然好,但赚不到其实也不太有所谓。
甄用户的想法其实就跟他本人的身份有关,自媒体是他的职业,他当然会认为多元化的收益模式是好的。
但是,在各种意义上真实title都要比知乎身份“值钱”的我身上,这条就不成立了。
创作和真实生活冲突么?显然不。很多时候,回答问题本身是帮助我整理思路的方法,而且我的回答相对而言因为不太在意商业化潜力,所以可以更放肆一些。如果我发心是要赚钱甚至赚零用钱,那就没办法了。
如马克吐温所说“在夏季,英国有钱的绅士每天会驾着四轮马车沿着同样的路线走上30至50千米,他们为这种特权花了很多钱。可是如果因此付钱给他们,那就把这桩事情变成了工作,他们就撒手不干了。”
下面甄用户截图里说他赚了千余块钱,天,辛辛苦苦赚的钱不够我一顿饭钱的。
另外知乎我甚至可以午休写。视频可以么?
就落到了一个何必上。
其实这段表述被知乎官方转发后,让我产生了很多不爽的情绪。但是 @马力在知群 的转发回复,一一指出了知乎产品目前的问题,显示出了一个真正的、不忘初心的知乎用户的克制和输出。只要我一天没有删号离开,就当以此为楷模。
此外刚刚看到知乎社区负责人 @张宁 Neo 的道歉,也是真诚的。就我个人而言,如果对知乎依然抱有期望,应该要给出更加建设性的意见。
在我看来,先不急于回答“知识转内容,图文转视频”的困难,因为这些属于是执行层面的问题。知乎的底层困境是用户增长遇到瓶颈:知乎移动端的真实dau大概是2000万上下,而且从21年年初开始出现下滑[1]。
这什么概念?就不说抖音这种大魔王,在知乎应该对标的竞品中,B站的移动端dau近5000万,小红书应该是快7000万了,知乎即使在“垂直社区”中也不能算好。
所以,你必须先追问,是什么导致了知乎的增长瓶颈?然后再看,“知识转内容,图文转视频”能否解决这个困境?
我从2016年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兜兜转转过好几个产品,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但总体上都算是活下来的。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有个朴素的真理:找到一个或多个真实的用户需求,在至少一个核心需求的满足上做到竞品追无可追的第一,这个产品才能活下来。这也和商业的本质相符。
举个例子,抖音本质上满足的是什么需求?是看短视频吗?其实不完全是,短视频是它的手段,抖音满足的是人们对“放松娱乐”的需求。
抖音不是第一个做短视频的,但是它在满足什么需求这一点上想得很清楚,最后通过对产品细节的创新和极致打磨,它成为了“放松娱乐”这个领域最好的产品。所以我们会发现,到后来连游戏公司都在抱怨,说抖音的增长吃掉了游戏的用户。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抖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有许多公司前赴后继,也想在短视频的风潮中分一杯羹,但却一直撼动不了抖音的地位。
最典型的就是微视,砸了几十个亿,最后的真实dau没有过千万。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完整的内容型产品,包含了产品容器、内容生态和品牌心智,而内容生态和品牌心智有很强的先发优势,一旦形成,极难撼动——本质上,微视是在用弱化版的抖音去争夺抖音的用户,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那么知乎满足的是哪一种需求?我觉得,最初无可争议地就是“获得感”的需求,在这个领域,知乎曾经一马当先、无可比拟——在那个时候,B站还是一个充斥着鬼畜和ACG的网站,小红书还是白富美晒晒晒的平台。
但现在呢?尤其是21年之后,我们会发现,B站和小红书已经悄然夺取了这种“获得感”的心智。到处都是“B站是个学习的网站”“小红书上的信息真实用”类似的说法,知乎已不再是提供有用信息的第一选择。以我为例,前两周我想在知乎上搜“希腊化世界”的历史,结果都是些什么玩意儿,而去B站甚至抖音搜,都能找到完全符合我需求的历史科普视频。这也正好暗合了知乎dau下滑的时间点。
把先发优势给丢了,这在互联网领域属实太少见了,要知道高考考0分和考满分一样难,不是重要决策全盘皆错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执行上当然有很多问题,诸如作者运营上的问题,诸如商业化进展的缓慢,诸如产品细节上的想当然;时机上也不算太幸运,诸如受到了抖音带来的全民娱乐时代的冲击。但是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错误,还是在满足什么样的需求上产生了动摇,意思是,知乎不再相信作为“知识与获得感的第一平台”能够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我万分理解知乎团队所面临的压力。但这句话我还是放在这里:如果不想清楚知乎在满足什么用户需求上做到竞品追无可追的第一,不管是知识转内容也好,图文转视频也好,都注定失败。而且,当知乎不能成为满足人们任何需求的第一平台时,这个产品就完蛋了。
从个人的私心上来说,我依然希望知乎夺回失地,重新占住“获得感”,因为我自己是被知乎的这个初心吸引而来。从同行的角度来分析,连微博和视频号在泛娱乐上都干不过抖音,知乎的产品容器就更没有优势了——泛娱乐也许可以作为知乎内容生态的补充、提升留存,但绝对不适合取代知识成为第一优先级。
最后,我还有一种信念,就是人们对知识和获得感的需求会回来的,而且很快就会回来。为什么说历史是螺旋上升的?因为人类永恒矛盾,一体两面,泽拉兹尼说:“人的智慧时常反对他的情感,他的意志会抵抗他的欲望……他的行动是收获又是失去,既是到达也是出发。”当娱乐带来的空虚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对于获得感的渴求就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希望那一天到来时,知乎已经准备好了。
发现评论区的讨论质量非常高,我也把一些讨论放到正文里。
1、知乎到底要不要做视频和下沉用户?
知乎做视频和泛化用户,手段上都不能直接判定说有问题,毕竟我不是知乎员工,拿不到核心数据。但我觉得执行上是必然有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围绕“极致服务好哪一个需求”去矫正执行。
TikTok也做过一次成功的用户泛化,是围绕着自身的优势,严格根据模型逐步泛化的。而知乎在“下沉”的过程中,可能是画风审核的问题,也可能是算法模型的问题,总之结果就是,过往的核心用户觉得知乎的内容变水变烂,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流失,而新来的“下沉”用户又觉得这个平台不如头条快手抖音更能满足娱乐需求。本质上,这是失去了arpu值高的用户,换来了arpu值低的用户。
2、知乎回到以前的高知平台,商业化怎么办?
这是个好问题。产品活下来和产品能赚钱是两码事。只能说,活下来的产品未必能赚钱,但活不下来的产品肯定不赚钱。鉴于知乎的核心数据在掉,正文中讨论的都是“知乎怎么活下来”。接下来就商业化简短聊一下。
商业化的问题非常复杂,展开可能要写上千字。精炼一下就是,目前内容社区变现上唯一跑通的是广告模式,而国内90%的广告预算都是效果广告,效果广告的投放是要看roi的(此处解释一下投放roi的意思,指的是我投放出去的广告中都带有链接,这个链接是可以监测的,可以知道最终有多少人看了这个广告并且产生了实质性的行为,诸如下载app或者购买商品)。
效果广告具有绝对的头部虹吸效应,也就是说,别人随便怎么干都干不过抖音。所以知乎、b站、小红书,在效果广告的池子里都分不到几个钱,只能争夺剩下10%的品牌广告预算。品牌广告的投放依据是看人群的,诸如B站=年轻人,小红书=女性,这种人群标签都是非常鲜明而且有助于投放决策的。但知乎在下沉的操作中损失了高知用户,讲不清楚它的用户故事,因此可能连品牌预算都争取不到。所以现在我担忧知乎岌岌可危,并非戏言。
篇幅有限,不能展开论证。只能给结论说,这些垂直社区的盈利前景短期内是绝望的,所以还是要看长期有韧性(此处又暴露了自己是字节员工)。同时,知乎这样的公司也要接受自己就是一个细分赛道,估值有泡沫的,赚不了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大钱。但短期内我希望知乎至少先活下来,把dau干到和b站差不多再想变现的问题。
我觉得很重要一个原因是视频创作的成本远高于图文创作。
图文创作,看到一个好问题,自己刚好知道答案或者有灵感,随手写上几句就可以发一篇不错的回答。
相同的情况视频是不行的。知乎提供了一个图文自动转视频的功能,但是用过的都知道,转出来的视频信息量低得令人发指。看这种视频,让你觉得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要创造出用户喜闻乐见的视频,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大量心思去策划创作剪辑录制的。
而知乎现有的气氛、模式和收益显然无法驱动图文创作者去做视频创作。换句人话,就是花很多时间做个视频发知乎,现在明显是不值得。
收益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上的收益,一方面是心理上的收益。
经济上,b站10w粉up年收入15-20万,50w粉up年收入70-100万,百万粉up年收入100-200万。相比,知乎,大家都懂得。
心理上,b站的社区氛围远好于知乎,亚马逊首席科学家兼斯坦福教授李沐,最早是在知乎上创作的,还发过几篇非常优质的文章。现在他主要在b站做视频,带“课题组”,b站用户都自诩看视频是开组会,是他的云学生,互动非常热烈。相同的视频,在知乎获得的流量就很少,评论也比b站少得多。
视频创作成本高,就一定要收益高,才可能推动视频内容的生态发展。所以B站把头部up们都当作小型的广告公司,让广告主直接对接up,再利用up的聪明才智与创意,创作出用户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广告。这样创作者能有高收益,广告主能获得好的推广效果,用户能最心甘情愿地看广告,win-win- win三赢(不是b站赢三次),真是妙啊。
b站把up们打造成小广告公司,淡化平台,此b站所以兴盛也。相比,知乎想方设法从up手上抢流量,强化平台,此知乎所以倾颓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