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既然脑放对听耳机影响那么大,我们为什么又要买好耳机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耳机发烧的根源,也道出了很多初烧朋友的困惑。既然大脑对声音的感知如此重要,为什么还要费力去挑选那些价格不菲、听起来可能还“不适应”的好耳机呢?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好耳机 VS 大脑”的二选一命题,而是理解耳机对声音的“贡献”和我们大脑对声音的“加工”如何协同作用的过程。说到底,我们买好耳机,是为了给大脑提供一个更优质、更丰富、更精细的输入信号,让它有机会展现出更精彩的演绎。

我们不妨把这个过程拆解开来,详细说说:

1. “脑放”的本质:不是魔法,而是大脑的解读和再创作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脑放”并不是一个凭空产生的玄学概念。它更像是我们大脑对声音信号进行二次加工、信息解码和情感连接的综合体现。当你听到声音时,你的大脑并不仅仅是Passive地接收声波信号,而是:

解码和识别: 大脑会将接收到的声波信号转化为我们能理解的声音信息,比如识别出乐器的种类、人声的性别年龄,以及声音的方向和空间感。
联想和记忆: 过去听过的类似声音、特定的音乐风格、甚至与音乐相关的经历和情感,都会被大脑调动起来,与当前听到的声音产生连接。
情感投射: 音乐本身的情感表达,加上我们个人的情绪状态,会让大脑对声音产生主观的感受,比如“感动”、“兴奋”或“放松”。
生理反应: 声音还会影响我们的生理状态,比如节奏感强烈的音乐让我们想跟着摇摆,舒缓的音乐让我们平静下来。

所以,“脑放”好,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你的大脑能够更轻松、更准确、更富有想象力地解读和处理耳机传递过来的声音信息。它能够从中挖掘出更多的细节,感受到更丰富的层次,甚至在某些方面“脑补”出一些耳机本身可能无法完全还原的细节。

2. 为什么好耳机依然重要?它们提供了更“值得被脑放”的素材

这就像你给一位画家最好的颜料和画布,即使他再有才华,如果颜料浑浊、画布粗糙,也难以创作出传世名作。好耳机的作用,就是提供尽可能优质的输入素材:

更精准的声音还原: 这是耳机最核心的功能。好的耳机,无论是动圈、动铁还是静电单元,都能在设计和调校上尽可能地还原录音室里的原始声音信号。这意味着:
更宽广的频响范围: 能听到低频的冲击力,高频的延伸和亮度,以及中频的人声和乐器的“肉感”。
更低的失真: 声音不会被“糊”住或出现杂音,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
更准确的瞬态响应: 乐器发声的开始和结束、打击乐的瞬息万变,都能被干净利落地表现出来。比如一声鼓点的敲击,能感受到鼓皮的震动、木槌的触感,而不是一团模糊的“轰隆”。
更出色的解析力: 能够区分开不同乐器的音色,听到音乐中细微的泛音、空气感,甚至录音时的细微环境声。例如,听到歌手的换气声、弦乐的弓弦摩擦声,这些都是好耳机能够捕捉到的信息。

更自然的声场和定位: 好的耳机能够模拟出更具空间感的声场。
声场宽度和深度: 让你感觉音乐不是“贴在脸上”的,而是有宽度、有距离的。你可以感受到乐器在你面前排成一排,甚至能感知到一些乐器在声音的后方演奏。
定位的准确性: 你能准确判断出某个乐器是来自左边还是右边,是靠前还是靠后,甚至能感知到乐器之间的相对位置。这就像坐在音乐厅里,你能分清不同声部的演奏位置。

更优秀的乐器分离度: 在复杂的大编制音乐中,好的耳机能够让每一种乐器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相互干扰,你可以清晰地听到小提琴、大提琴、长笛、钢琴各自的旋律线,即使它们同时在演奏。

3. “脑放”与好耳机的关系:协同增效

好耳机的作用,就是为你的“脑放”提供了一个更稳定、更清晰、更丰富、更立体的舞台。

当耳机解析力差时: 如果耳机解析力很低,很多乐器的细节被掩盖,声音模糊不清,那么你的大脑即使再强大,也无法从这些“模糊”的信号中提取出太多有用的信息。它就像一个侦探,面对一堆模糊不清的线索,很难还原出真相。此时,“脑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你听到的声音可能就是“一股脑的响声”。

当耳机素质很高时: 而当耳机素质很高,能够提供非常清晰、细腻、准确的声音时,你的大脑就有了更充分的“素材”去发挥。
更容易实现“沉浸感”: 准确的声场和定位让你更容易进入音乐的世界,感觉自己置身于现场。
更容易捕捉音乐的情感细节: 歌手细微的咬字、乐器演奏时的力度变化,这些情感的载体,在好耳机上被放大,更容易触动你的情感神经。
更容易激发“脑补”的想象力: 当你听到一段清澈的流水声或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时,如果耳机还原得够真实,你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画面,甚至“听到”风的细语,这就是一种美好的“脑放”。
更长时间的聆听体验: 通常来说,素质好的耳机往往调音也更耐听,不会因为声音的某种缺陷(比如过于刺耳的高音)而让你产生疲劳,从而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音乐和“脑放”。

4. 为什么有时候“脑放”会受阻?

不合适的调音: 有些耳机虽然素质不错,但调音风格可能不符合你的个人偏好。比如你喜欢温暖的听感,但耳机偏向冷冽,那么即使解析力再高,你听起来也可能觉得“不对味”,这就是“脑放”没有被激发出来。
前端不匹配: 耳机需要“喂饱”,如果前端设备(播放器、解码器、耳放)的输出功率不足、信噪比不高,或者风格不搭,也会限制耳机表现,让你的大脑接收到的信号不够好。
个人状态和听音环境: 疲劳、心情不好,或者嘈杂的环境,都会影响大脑对声音的解读。
信息过载: 有时过于追求极致的解析和细节,反而会让你忽略音乐的整体性和情感表达,大脑被海量信息淹没,反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感受。

总结一下:

买好耳机,不是为了取代大脑的“脑放”,而是为了给大脑提供一个更优质、更广阔的“演奏厅”。好耳机就像一套精密的听诊器,能让你听得更清楚、更细致,它将录音师精心制作的声音信号真实、完整地传递给你。而你的大脑,则用它独特的能力,将这些声音信号转化为美妙的音乐体验,注入情感,勾勒场景,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二次创作。

所以,当我们说“脑放”重要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说,我们要拥有一颗能够感受和解读美好声音的大脑。而买好耳机,则是我们为这颗大脑准备的最优质的“营养品”和“工具”,让它能够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其神奇的能力。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当你听到一副“好耳机”带来的清晰、细腻、有空间感的声音时,你会发现,“脑放”自然而然地就开启了,而且远比你想象的要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却之不恭。

“既然脑放对听耳机影响那么大,我门为什么又要买好耳机呢?”这其实是一个围观经济学的问题。


消费者存在一种由追求名牌商品而形成的求名购买动机,其核心是“纪念”和“炫耀”。这种心理现象实际上是求实、自我表现和攀比的综合体现。购买名牌产品既可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又能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当然名牌产品通常工艺精湛,质量可靠,确保满足人们的基本使用需求因此能降低消费者遭遇次品的风险。

《消费心理学》作者: 周斌 出版社: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ISBN: 9789863930532

頁數: 284

。。。。。。


1894年,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資本主義工業國家。1913年消費社會在美國已經初露端倪。

經濟的飛速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暴發戶(nouveaux riches),而這些暴發戶的行為則成了凡勃倫關註的焦點。凡勃倫敏銳的目睹了“鍍金時代”(golded age)的暴發戶們在曼哈頓大街購築豪宅,瘋狂追逐時髦消費品。凡勃倫提出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這一社會科學的名词。但一段時期,凡勃倫的著作甚至被湮沒在社會學的荒野中無人问津。自20世紀80年代以来,隨著西方由生產主導型社會(production-oriented society)向消費主導型社會(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的全面轉變,消費問題本身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註,人們才愈益認識到凡勃倫的重要性。


同样, 祖国在过去的30年超英赶美, 早已不是昔日的吴下阿蒙。作为一个 5000 年悠久历史的大国的国民, 大伙跟着祖国有钱了!

。。。。。。



市场行销的套路里面如果没有结合消费心理学那就不是现代的市场行销了。市场行销的套路里边包含“交叉推销”(Cross Selling)和“向上推销”( Up Selling)。


举个几十年历史的例子。

有家大公司的VP很奇怪地发现某位雇员某天销售额高达 300,000 刀,他便去实地调查。

“事情是这样的”,销售员说,“一个男士来买东西,俺先卖给他一个小号鱼钩。然后告诉他小鱼钩是钓不到大鱼的,于是他买了大号鱼钩。俺又提醒他,这样不大不小的鱼就跑了。于是他又买了中号鱼钩。接著,俺推荐他小号、中号以及大号的鱼线。接着俺问他上哪儿钓鱼,他说海边。俺提议买条船,顺便带他到船的专柜,卖给他 20 尺双发动机的渔船。他说他的细蛋车拖不动这么大的船。俺领他到汽车销售区,卖给他一辆丰田巡洋舰。最后还帮他办了分期付款、白金会员和延长保固。对了,俺还帮他办了房贷和坎昆的分时度假屋。”

VP后退几步呆萌地问道: “一个客户来买个鱼钩,你能卖给他这么多东西和服务?” “不是的,”这位售货员回答道,“他来帮老婆买针的。俺告诉他: ‘您的周末算是毁了,您干吗不去钓鱼呢?!’”



【未完待续】


当然, 您也可以从红观经济学的视角来看。

【摘抄】

两个经济学的学生走在路上,然后看到路边上有一坨香,

A对B说:你把这坨香吃了,我就给你5000万。

那个B为了钱毫不犹豫的吃了一坨香,A也爽快的掏出了5000万的支票给B。他们继续走着,但是心里都有了一个疙瘩。

A心想他吃了一坨香,我就给他了5000万,真不值。B心里想,我吃了一坨香,才拿到5000万,真不值。

突然在路边,又出现了一坨香。于是B要报复A说道:你把这坨香吃了,我就还你5000万。A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可能弥补损失,于是也毫不犹豫的吃了。

但是两个人回过头来想想又觉得不对,两个人什么都没得到,却一人吃了一坨香。

于是他们把这个经历告诉了他们的经济学导师,

导师激动的喊道:天哪, 你们知道刚才做了什么嘛,

你们就在刚才创造了一个亿的GDP啊!


。。。。。。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炫耀的倾向,这可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客观上是有积极功能的,当然也有消极功能。

炫耀是不可能被铲除和灭绝的。

炫耀性商品除作为商品外,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拜物符号(Fetishism),它除了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外,还体现相应的文化内涵和所属的社会阶层。炫耀意识实际包含了更多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等信息。也许人们又迈入一个拜物的新时代,当下的视觉客体和审美客体已迥异於之前的任何时代。

。。。。。。


既然脑放对听耳机影响那么大,我门为什么又要买好耳机呢?


俺个人的看法是, 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为 GDP 添砖加瓦, 在保七保八之类的战役中,有钱的不妨多出些力。


另外, 纳税最光荣。 很多音响发烧友忽略的一个发烧神器是发票。

注意: 很多人把收据误认为是发票, 俺强调一下, 税务局认可的才是俺所说的发票。税务局认可的大额发票是调音利器。 盲听器材的时候, 在器材前边祭上大额发票, 可以明显地提升听感。




【未完待续】

附录

#########################################################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 是朋友扔给俺的, 据说也值 10000 人民币。 俺觉得朋友在吹牛, 但是俺找不到证据。欠下了 10000 块的人情。

听耳机30多年了, 手头的耳机太多。现在经常用一个一块钱的耳机听歌。因为俺已经掌握了耳机 EQ 的诀窍。


但是, 因为俺玻璃心害怕别人因为俺的耳机不够贵而歧视俺,所以常备一些耳机来装门面。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听啥歌呢?

俺听的都是俗不可耐的老歌。




这个 57mm 的耳机 20 块 ($20)



这个蓝牙 APTX 70 块



这个 50 年高龄的耳机, 很少用。








这个收藏了 10 多年了。


这个俺收藏有半打, 原来有一打的。



这种免费的俺也有的。




这个耳机当年是 3000 多人民币, 现在剪草的时候用来降噪。


这是 2007~2008 年左右买的 mm50


这个 30~40 块, 用了几个月。 现在放着吃灰。


一般来说, 不晒一下自己的器材就很没面子。

所以, 俺就贴一下常用的耳机, 以免连新烧的帽子都被无情地剥夺。




这个耳机是最难伺候的, 俺为它买了自带 100A 陈年老铜线的房子来调音。

花了大概 300 万人民币, 好在自带的100A 陈年老铜线涨了,涨到 400 多万人民币了。



因为怕 HD800 太寒酸, 又买了 HD800S.


为了玩好它, 俺开始折腾超导体。




这个耳机俺也有的, 只不过不在手上。














** 这些图都是 P 出来的, 都是 P 出来的



这个 1977 年的平板耳机,确实是绝版的, 厂家也已经消失了。

从物以稀为贵的稀缺性来看, 它是最贵的一副耳机。




【未完待续】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