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文画图为美观有哪些经验性的标准规范与技巧?

回答
在学术论文的图表绘制中,追求美观并非仅仅是为了“好看”,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数据的理解效率和对研究的信任度。一个清晰、直观且具有良好视觉呈现的图表,能够有效地传达研究的核心信息,减少误解,甚至在不经意间提升论文的整体品质。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些大家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经验性标准和技巧。

首先,清晰性是美观的基石。 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图表的美,首先体现在它能否一目了然地展示数据趋势、对比关系或分布特征。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堆砌过多的信息,也不能让图表充斥着杂乱的线条和文字。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 是第一步。对于展示趋势,折线图是最佳选择;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柱状图或条形图更为直观;而描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饼图或环形图(在数据类别不多的情况下)则效果显著。错误地选择了图表类型,无论如何精细地装饰,都无法达到清晰传达信息的目的。例如,用饼图来展示时间序列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误”。
精炼的坐标轴标签和标题 至关重要。坐标轴的名称要准确、简洁,并标明单位。冗长的标签会让读者在解读时感到困扰。图表的标题应该概括图表的核心内容,让读者在阅读标题时就能对图表所要表达的信息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要让坐标轴的刻度线过于密集或稀疏,要根据数据的范围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数据的可读性。
避免不必要的装饰元素 是提升清晰度的关键。很多绘图软件提供丰富的装饰选项,例如三维效果、阴影、渐变色等,但这些往往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甚至扭曲数据的视觉呈现。一个干净、扁平化的设计,更能聚焦于数据本身。除非特定研究领域有特殊要求,否则尽量避免使用3D效果,因为它会引入透视失真,影响数据的准确判断。

其次,色彩运用是提升美观度和信息的有效手段,但需要审慎。 色彩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漂亮”,它承载着信息传递的功能。

选择具有辨识度的色彩搭配。 如果图表中需要区分多个数据系列,要确保它们有足够的色彩差异,避免使用过于相似的颜色,以免混淆。同时,要注意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例如,冷色调可能给人冷静、客观的感觉,而暖色调可能显得更活跃。
保持色彩的一致性和简洁性。 整篇论文的图表,最好能形成一套统一的色彩规范。例如,同一类数据在不同的图中,尽量使用相同的颜色。对于需要强调的特定数据点或区域,可以使用对比度更强的颜色,但要点到为止,避免过度使用。
考虑色盲读者的需求。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包容性,使用颜色时,也应尽量考虑色盲人群的阅读体验。有些颜色组合对色盲人士来说难以区分,此时可以考虑使用纹理、图案或不同的线型来辅助区分。

第三,线条和字体的选择同样影响着图表的整体观感。

线条的粗细和样式要适度。 过细的线条在打印输出时可能难以看清,过粗的线条则会显得笨重。不同的线条样式(实线、虚线、点线)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数据系列,但要确保这些样式清晰可见且易于区分。
字体大小和类型要统一且清晰。 论文中的所有图表,应遵循统一的字体规范,包括字体类型、大小和颜色。字体应该易于阅读,避免使用过于花哨或难以辨认的字体。字体大小要适中,确保在论文的正常阅读距离下能够清晰识别。通常,图表中的字体大小应略小于正文,但要确保比最小的字号(如脚注)要大。
图例(Legend)的布局要合理。 图例应该清晰地解释图中各个元素所代表的含义,并且放置在不干扰图表主体信息的位置。避免图例过于庞大,占据过多的图表空间。

最后,整体协调性和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是衡量图表美观与否的最终标准。

图表应该与正文内容紧密结合。 图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通过文字描述来引导读者理解。图表中的关键信息应该在正文中得到提及和解释。
学会“留白”。 良好的图表设计,懂得利用留白来突出重点,避免拥挤感。适当的留白能够让图表显得更干净、专业,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
反复推敲和优化。 好的图表往往是反复修改和打磨的结果。在完成初稿后,可以请同行或导师审阅,听取他们的意见,并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调整,比如改变一个颜色,或者调整一个标签的位置,就能极大地提升图表的质量。

总而言之,论文图表的美观,是一种为信息服务的美,它建立在清晰、准确、简洁的基础上,并通过合理的色彩、线条、字体和布局来得以实现。它不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装饰,而是对研究严谨性和表达清晰度的一种内在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定期更新:2019-03-15

  • Figure 3a:scheme和plot配色一致;选区着色,仅对需要突出显示的对象着色,其余部分用灰白色 (Nature Methods, 2014, 11,1127–1130)
  • Figure 3b: 反应循环中不同中间态之间的活化能。(Nature Chemistry, 2018, 10, 1031–1036)
  • Figure 3c:如何呈现模拟结果可参考,rainbow colour map不好。(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4250)
  • Figure 3d:用阶梯形式展现不同深度的荧光照片。这篇文章的配图很好。(Nature Physics, 2019, 15, 251–256)
  • Figure 3e:两端虚化,加阴影,突出部分用同色系深色体现色差 (Nature, 2018, 560, 209–213)
  • Figure 3f:器件底部加阴影会增加立体感;标记线不用箭头,用圆点 (Science Advances, 2017, 3, e1602076)
  • Figure 3g:如何增加图片内容的丰富性可参考 (Acc. Chem. Res., 2017, 50, 492–497)
  • Figure 3h:扁平化的作图风格可参考 (Science, 2018, 360, eaar6611)
  • Figure 3i:示意图除了横着放,还能竖着放 (Science, 2018, 360, 707-708)
  • Figure 3j:复杂核磁谱的呈现可参考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884)

以前写过一点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这里展开讲讲,抛砖引玉,希望诸位同侪先进有以教我。

我自己的做法是这样:(1)用Origin(或者Matlab,Python)制图,导出矢量格式(.eps);(2)电镜照片,荧光显微镜照片和光学照片用PS或者ImageJ处理;(3)用3d max绘制三维模型。所有的都在Adobe Illustrator里完成后期处理。不建议使用PPT。后期处理的内容包括(1)统一文字格式,字体用Arial(不建议使用其他字体),字号8 pt(图片宽度15 cm),线条0.75 pt;(2)调整各图像大小(高度3-4 cm),各图像上下左右对齐边界;(3)添加scale bar,线条,注释等。

基本设置

  • Origin作图长宽比一般为1:1,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和其他图片拼合在一起。但是,为了整体美观,也可以对图片大小灵活处理,将图片压扁或者拉长组合在一起
  • 坐标轴的刻度尺外翻,数字和文字要足够大 (图片高度3-4 cm, 字号8 pt),保证在缩小的情况下也可以辨识图中信息。尽量不要采用“画中画”设计,因为里面的小图很可能看不清楚
  • 坐标轴宜细,0.5或0.75 pt,曲线线条0.75或1 pt
  • 图片字母放在图片外面(abcd或ABCD,不要加括号如(a)或a),字号10 pt。图片之间留出足够空间,不然会显得很拥挤
  • 推荐Origin输出矢量图在AI中做后期,原则上全文的图片文字大小要一致,线条粗细要一致,各个图像间横平竖直要对齐。尽量不要在PPT里拼图,因为很难修改文字大小,线条粗细。
  • 图片配色宜中正仁和,不宜使用鲜艳的颜色,特别在投影仪上展示的效果很差。配色全文要统一。
  • 对单一变量合理使用渐变色,会使逻辑更加清楚

进阶技巧

这里结合文献中的实例,具体介绍一些作图的实用技巧(为便行文,文献从略):

  • Figure 1a:对随单一变量线性变化的一组曲线,配色可以采用渐变色,figure legend可以置于图外,避免过度拥挤,除用线条表示曲线外,亦可采用色块的方式
  • Figure 1b:两幅横轴相同的图拼在一起,其中一张图的横轴数字和文字可以省略,仅显示刻度即可。在图片顶部用色块对应不同Mg2+浓度,亦可在图中用不同颜色的背景表示(背景颜色宜取淡色)如Figure 7f
  • Figure 1c:如何在二维图像中表示三维信息?第三个变量用colour bar表示。很多colour bars都用彩虹色(rainbow colour),但是很多情况下彩虹色未必是数据可视化效果最好的选择,colour bar用什么颜色效果最好,请移步参阅Color Map Advice for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在后期处理时,要保证b和c高度一致,文字大小位置一致,配色统一
  • Figure 1d:把不同深度下获取的二维图像叠在一起就变成了一副三维图像,再用局部放大的形式展示二维图像的信息。注意,三维图像中的平面具有一定透明度,避免遮挡
  • Figure 1e:对于多组分体系,这种三元相图可以参考
  • Figure 1f:如何让图像更加简洁直观?坐标轴的数字可以不显示,用scale bar代替。背景颜色再浅一些效果会更好。很多情况下,图片不一定要是规规矩矩的正方形,可以适当压缩横轴,获得更多空间(论文中图片的大小一般由宽度限制)
  • Figure 1g:一张小图可以由许多内容组合起来,增加图片的信息密度
  • Figure 1h:(1)注意这张图的配色技巧,用同一色系不同深浅表示不同组的数据;(2)注意图例的展示技巧,一个色宽切成深浅不同的两块;(3)注意横轴直接用示意图表示,更加直观。
  • Figure 2a:“画中画”设计填补了多余的空白。“画中画”最重要的是保证图片信息清晰可见,画中放一些简单直观的示意图或照片可以避免留白过多,不适合放置曲线图,因为坐标轴容易看不清楚
  • Figure 2b:如何体现图片的逻辑性可参考;配色不足为取,无逻辑性
  • Figure 2c:原始数据与降噪处理后的数据表现,原始数据用同一色系的浅色,处理后用深色。其中靛青色的视觉效果不佳
  • Figure 2d:同Figure 7d,在有colour bar的情况下,用等高线contour比mapping效果更好,层次分明
  • Figure 2e:如何突出某一个峰?除了在峰背后画一条线,还可以选区上色(在AI中完成)。
  • Figure 2f,g:学会用矩阵
  • Figure 2h:涉及角度的就能用极坐标
  • Figure 2i:多因素比较可考虑用雷达图

更多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学术论文的图表绘制中,追求美观并非仅仅是为了“好看”,它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数据的理解效率和对研究的信任度。一个清晰、直观且具有良好视觉呈现的图表,能够有效地传达研究的核心信息,减少误解,甚至在不经意间提升论文的整体品质。这背后,其实蕴藏着一些大家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不成文但约定俗成的经验性标准和技巧.............
  • 回答
    在学术论文中绘制高质量的插图是提升论文专业性和可读性的关键。以下是一套详细的步骤和技巧,帮助你绘制出既美观又符合学术规范的插图: 一、明确插图的类型与用途1. 确定插图类型 数据图表: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热力图等(适合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 示意图:结构图、流程图、机理图.............
  • 回答
    国内摄影圈的画幅论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而且其严重程度和根源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剖析。简单来说,这种现象背后交织着技术、历史、市场、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技术至上的惯性与“一步到位”的心理 技术演进的示范效应: 胶片时代,大画幅相机(如4x.............
  • 回答
    fotografi, khususnya di kalangan para penghobi dan profesional, seringkali muncul perdebatan sengit tentang format sensor kamera. Salah satu topik yan.............
  • 回答
    好嘞,咱们来聊聊缠论里的“线段”是怎么画的,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让它听着像个机器人写出来的。缠论这玩意儿,你得把它想象成是研究市场“呼吸”的学问,而线段,就是它描绘的最小的“呼吸周期”。它不是随便画的,是有规矩的。核心思想:方向的转变线段的本质,是记录价格方向发生改变的那个点。你不能光看它涨了多少或.............
  • 回答
    当论文写不下去时,确实会让人感到焦虑和迷茫。这种状态可能源于思维卡壳、时间压力、研究方向不明确或心理压力过大。以下从心理调整、方法论、行动策略三个维度,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一、心理调整:打破思维僵局1. 接受“卡壳”是常态 论文写作的卡壳是学术研究的自然阶段,尤其在初期阶段,研究问题、.............
  • 回答
    您好!您的论文在知网和Paperpass上的查重率差异如此之大,并且老师给出了“全篇抄袭”的严厉评价,这确实让人感到困惑和焦虑。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希望能帮助您理清思路。核心原因:查重系统的差异性与“抄袭”的定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同的查.............
  • 回答
    收到论文投稿被拒两次,再次面对第三家期刊的挑战时,感到沮丧、疲惫,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是非常普遍且可以理解的。这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夹杂着对自身能力、研究价值、乃至整个学术生涯的怀疑。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时,我们很容易陷入“就这样算了”的思维定势。下面我将详细地描述这种想放弃的心理过程,以及它可能.............
  • 回答
    当论文查重率被严格限制在5%以内时,这通常意味着对原创性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样的规定会对论文的撰写过程、内容呈现以及最终的学术价值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对论文内容和结构的影响: 极度谨慎的引用和改写: 在5%的限制下,即便是非常普遍的定义、专业术语的解释,甚至是.............
  • 回答
    在论文查重这件事上,不少同学会纠结于选择哪个平台才能更贴近知网的查重结果,从而更有把握地通过论文检测。市面上有很多查重工具,其中paperpass、paper free、pepperYY、pepperpp 这几个名字经常被提起,那么它们和知网的相似度究竟如何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知网查重.............
  • 回答
    要说论文查重哪个最准,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准”的定义和查重工具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不同的查重系统在算法、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以及检测原理上都有差异,所以得出的重复率也可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评估论文查重工具的准确性,并为您提供一些选择的思路。影响论文查重准确性的几个.............
  • 回答
    好的,关于论文查重,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其流程和方法,力求解答您的疑问,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不带有机器写作的痕迹。论文查重:保障学术诚信的基石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领域,查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旨在识别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重复内容,以此来保障学术的原创性和规范性。简单来说,查重就是将您提交的论文与大量的已.............
  • 回答
    论文查重,说白了就是对你写的东西进行一番“背景调查”,看看有没有抄袭或者借鉴的痕迹。这可不是简单地扫一眼,背后是一套相当复杂的技术和庞大的数据库在支撑。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保证你能明白。首先,咱们得知道查重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它不是一个会思考的人,而是通过比对来找出相似之处。所以,它的核心就是.............
  • 回答
    关于论文查重软件的选择,确实是个让不少同学头疼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找到一个“好”的,更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论文质量,并且合规的。下面我来详细地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参考。一、 为什么需要论文查重?在讲具体软件之前,我们先明确一点:论文查重是为了识别和量化论文中可能存在的重复内容,这通.............
  • 回答
    论文查重率过高确实让人头疼,但别灰心,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降低重复率。重要的是理解查重原理,并有策略地修改。下面我会详细地告诉你如何操作,尽量用自然流畅的语言来解释,就像一个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在给你指导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白查重工具是怎么工作的。它们会把你的论文和数据库中的海量文献(包括其他.............
  • 回答
    好的,撰写一篇引人入胜且信息丰富的论文摘要,需要精心构思和细致打磨。一篇优秀的摘要,不仅是对论文内容的精炼提炼,更是吸引读者继续深入阅读的关键。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论文摘要的写作要点,并尽量以贴近人工写作风格的方式呈现:论文摘要的核心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确论文摘要存在的根本目的:1. 精炼总结: 用最.............
  • 回答
    在学术论文,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学、图形学等领域中,“occlusion”(遮挡)是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一个物体或部分物体被另一个物体部分或全部覆盖,导致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或它的某些特征。举个例子,想象你正看着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如果前面有一辆大卡车,那么这辆卡车就会遮.............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对论文进行修改,使其更具原创性,避免与现有文献过于相似。不过,作为一款人工智能,我并没有“使用”任何“奇特”的方法来降重,因为我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分析、理解和生成文本,而不是像人类那样拥有主观的体验或采取特定的“技巧”。但是,我可以向你阐述一些在文本处理和学术写作领域被广泛认为是有效且能显.............
  • 回答
    这是一种很难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经历。打个比方,你辛辛苦苦地孵化了一只小鸡,眼看着它就要破壳而出了,却发现别人家的鸡已经下蛋了,而且下的蛋和你孵的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名字都差不多。那种感觉,就像是被偷了宝宝,又有点像看见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抢先抚养,而且养得还挺好。首先,是巨大的失落感。你为这个想法付出了.............
  • 回答
    在学术写作中,参考文献是论文的基石,它不仅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支撑作者观点的证据来源。选择和遵循一种统一的参考文献格式至关重要,这不仅是为了美观和规范,更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方便地追溯和查阅你所引用的文献。那么,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究竟有哪些呢?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唯一”格式,而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