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毕业后不做律师而选择做企业法务?

回答
我大学读的是法律,毕业时确实走过一条岔路口。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觉得那是一条“正统”的道路,有光环,能接触形形色色的案件,挑战性也够。我当时也有过一丝犹豫,也去了解过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状态。

但仔细想想,我这个人性格里可能有点“求稳”的成分,又不太喜欢那种时刻处于对抗和高压的环境。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特别是初期,感觉就是“打仗”,每天要跟各种人和事“搏斗”,客户、对手、甚至法官,都需要你去说服、去争取。那种感觉对我来说,虽然刺激,但长久下去,可能太消耗人了。我更喜欢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里,发挥我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制造或者参与太多冲突。

另一方面,我一直对企业的运作方式很好奇。法律不仅仅是条文和案例,它落地到企业里,就是一种规则,一种保障,也是一种工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合同纠纷、知识产权保护、合规经营、劳动关系、甚至是并购重组,这些都需要法律的介入。我一直觉得,把法律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企业经营的实际环节中,能让我看到更直接、更具体的成果,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商业世界的逻辑。

我当时觉得,做企业法务,我可以更早地接触到公司的核心业务,参与到公司的决策过程中,用法律的视角去审视和优化公司的运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更有成就感的体验。与其在外面“隔岸观火”,不如走到“局”里面,成为一个参与者和建设者。

当然,刚开始接触企业法务时,也有一些不适应。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内容会更广泛,案件类型也更多样。企业法务则更聚焦,需要深入了解公司的具体业务和行业特点。这意味着我需要花更多时间去学习和理解公司的产品、服务、商业模式,以及它所处的市场环境。一开始,我可能会觉得自己在某些专业领域不如外面执业的律师那样“尖锐”,但慢慢地,我发现这种“专”和“深”同样有其价值。我对我们公司业务的理解,让我能提出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公司实际需求的法律意见。

我还挺享受这种“一边学一边干”的过程。在企业里,我不仅是法律的守护者,也是业务的伙伴。我需要跟销售、市场、研发、人力资源等各个部门的同事打交道,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规避风险,也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这个过程中,我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甚至是一些商务谈判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总的来说,我选择企业法务,是因为它更符合我的性格和职业偏好。我更看重在稳定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更渴望参与到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用法律的专业知识为企业保驾护航,并和企业一起发展。这是一种更“内化”的成就感,也是我更喜欢的职业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朋友圈刷到一篇文章,说奈雪的茶上市之后,它的法务总监(兼联席CFO和董秘)获得超过1200万元的期权。文章说,虽然这位同行的教育背景在律师圈不算出众(深圳大学+港中文),但他的职业选择让他在收入上弯道超车,超越了很多律师。

我对这篇文章的不少观点都不太赞同,特别是以教育背景去评论工作近十年的资深人士,以及用现在的内卷现状去推论过去的市场环境,都显得有些不太客观。别的不说,放在十年前乃至五年前,在创业公司的职业市场,这位同行的学历绝对算优秀的。

以及,有一位专门做高管薪酬福利(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的同行告诉我,这篇文章计算期权价值的方式也错了,应该用Black Scholes Value。我开始还以为这是某种黑洞,后来才知道Black和Scholes是两个人名。

不论如何,这篇文章所揭示的事实却很有思考意义。即:如果以收入论,律所已经不是法学院毕业生的最优选择了

在我刚毕业的时候,大家的认知普遍是律师工资高、晋升快、但工作辛苦;法务工资低、晋升慢、但有生活平衡。

到了现在,这个认知显然已经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律师当然一样忙,但是法务不见得就轻松,熬夜加班的更是大有人在。以收入来讲,工作几年后,大厂法务的工资很多时候比律所还高,甚至有律师转行做法务,收入能翻倍的。

更别提还有一开始那篇文章说的,因为在正确的时间点加入了正确的公司,而一下子收入剧增的例子。这在律所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对应届生来说,当然需要开阔求职的眼界,不应该仅盯着那几家律所。而对律所来说,他们如何吸引选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成为艰难的挑战。

律所提高起薪当然是必要的。直到现在,大律所的初级律师的收入比起大公司初级法务仍然有优势。但除此之外,如何让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律师甘心继续为律所贡献呢?

没日没夜搬砖干活的律师之间,都以“上岸”为最佳归宿,绝对不是律所发展之福。那么律所要靠什么来留住这些律所的中坚力量呢?薪酬待遇、升职前景、使命愿景、还是价值观?

如果单论收入,拿工资的律所绝无可能和拿期权的公司相比。那么有没有可能开发出律所的股权激励机制?当然,这还需要处理现行律师和律所管理的若干禁止性规定。

以及,很多律所都把有机会成为合伙人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筹码。那么律所合伙人到底是怎样的生活状态、赚多少钱?对于律师来说还是否有过去那样的吸引力?

除了钱之外,律所能否孕育出独立于大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让有目标的年轻人可以放弃收入更高的工作机会?

这整套体系的设计,可能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user avatar

2021年更新一下。首先感谢各位的点赞、喜爱。

咱们法律人,无非就是律师、法务、公务员来回切换,都是在一个生态圈中流动,因此,其实无论你选择什么行业起步,其实都是在这个圈里,不存在绝对的好坏之分。

律师除了提供专业支持,还要有一定经营头脑,刚毕业就从事律师行业,承担的挑战和压力要比法务和公务员都要大,而且律师是一个非常追求效率的行业,没有时间等着你慢慢成长,这就导致很多加班。但不可否认,高强度的加班会让你迅速成长,每一份努力都不会白流,我也看到好多年轻律师的专业水平也还是非常不错的。

无论你选择什么,只要我们每天都在研究法律、都在精进自己的法律思维,更新法律知识,即使你选择作为一名UP主,生活也不会差,要学会做时间的朋友。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不是一毕业就优秀吧,都是不断的积累啊。

那么刚毕业的人怎么选?我想其实简单点,经济社会看钱就得了。


做了企业法务已经快十年了,之前在一家央企,后来是互联网投资,现在是私募基金投资,一路走来,总会感到迷茫,要不要去做律师。现在想想,毕业之后不去做律师真的挺好。

企业法务并不是就要断送你的法律之路,只要继续学习,你的专业不会差,我见过很多律师,水平也真是参差不齐。如果你觉得企业法务很无聊,你可以增强学习,各种学习,干好工作,用大管家的思路去审视对待公司的经营风险,提出自己的专业意见,并争取在企业里也有个一官半职,北上广深的法总,一年100万的遍地都是。或许你会说,他们更喜欢找律师,其实不然。只要这个企业不需要天天打官司,不一定非要找个律师。他们更看重你干过什么,当时从建筑企业出来,基本上承包商都是抢着要,但我还是拒绝了,选择了投资。

有了这份稳定的收入,把人生该做的事做一下,买房、结婚、生子等等。那是不是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安逸下去,当然不是。我身边有几位在央企、法院工作多年之后去律所当了合伙人或者自己直接开律所,这种人生轨迹是不是更好呢。只要够专业,律师、法务随时切换,谁给钱多跟谁干。

毕业之后,我们都是心智、情商尚未开发的愣头青,就书本那点东西,去律所只是干活,你永远无法获得案源。但你在企业工作,让你了解企业的想法,企业的运营、积累同事人脉,都会是你未来的潜在客户。当你觉得自己人脉比较不错的时候,想去挑战一下,直接去开律所不挺好。这是我的理解,可能律师助理长进确实会很快,但钱和工作量不匹配就是侮辱,这个机制应该被扭转。

user avatar

毕业之前对自己有个评估,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做律师,包括社交能力、抗压能力、野心等多个维度。因此当时毕业季求职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律所,投的所有的简历都是公司,也拿了不少公司的offer,后来去的那家公司总的来说当时也比较满意。

后来在公司做了一段时间,可能是因为太闲了,因此萌生了去律所挑战下的想法,今年一月连年终奖都没要,奋不顾身的辞职去了律所。

现在看来,我对这个决定非常后悔,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吧:

1、之前对自己的评估是对的,自己的性格的确不适合做律师,抗压能力一般,而且性格过于敏感(北方话叫心事重),因此,手里的案子真的搞得我精神压力非常大,特别焦虑。另外,刚好我们老板是那种会把你推出去当律师用的那种,一方面这的确是加速成长,但另一方面,客户的刁难与质疑,面对复杂工作的无助与恐慌,对我这种敏感性格来说,心理压力与焦虑感真的成倍增加。

2、转律师后,收入缩水了接近四分之三,在前两个月,凭借着刚入职的鸡血与激情觉得没什么,但是三四个月以后,随着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同时想到稍后收入的落差,真的是越发后悔当初的决定。

3、我本身是那种内向而又抗拒社交的性格,在社交中比较被动(你不主动找我说话我就不会找你那种),这种性格对做律师简直是致命的,这个问题从我刚上大学一直到我研究生毕业我都想去改正,但是根本改不了。这种性格背景,以后律师路途是否光明就很明显了。

4、我属于那种比较贪玩的,热爱旅行,护照页用了一半多那种。现在的日子,工作和生活基本上是高度融合的,老板经常晚上十一二点给你发东西,问你工作进度,周末也是如此,这在律师行业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我就很难接受。

总的而言,这七个多月的生活也让我认清了自己,其实做一件事没有对不对,只有适合不适合,律所生活终归还是有收获的,让我更快的成长,但我的计划可能还是等拿到证之后转回in-house,天天生活在高度紧张与焦虑中真的不好受,自己本身也不是有很大野心的人,还是希望生活能过的相对快乐一点。

user avatar

刚毕业,就在律所如鱼得水的应届生,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卷王,一类是孩子继承了长辈的关系,去不去律所,都是VIP中P。

剩下的,难免被压榨、白嫖、PUA、6:30、黑白颠倒、满脸爆痘、借酒消愁,君不见国贸楼下鲜啤吧、朗园穿的一丝不苟,脸上毫无血色猛灌酒的一票律师压力有多大......

企业法务,相对而言,有尊严亿点点。

首先,大厂法务的pkg对于应届生而言,稳定且有竞争力,薪酬体系明确,标准相对确定,房补交通补助,办公电脑都还不错,甚至有一些雇主还在卷谁家零食、食堂好吃;反观律所,薪酬看老板脸色,为了防止律师跳槽大多数工资都作为年终奖在年底发放(20-30个月+的年终奖hhhh,每年跳槽窗口期就一次),多少大par应用劳动法技能都是磨刀霍霍向自己人,福利待遇卡着社保底线,办公电脑是博物馆级别的,零食?Excuse me?

其次,每个企业都需要法务,所以招的人比较多,HC笑口常开;律所HC能持久开的,似乎并不多?

第三,法务代表的是公司,公司影响力越大,法务在外面和客户沟通起来越轻松,和监管沟通起来配合度越高,aka万事可商量;相反,律师在工作中就是标准的三面人,A面讨好老板,B面讨好客户,C面讨好监管.....

第四,就我认识的一位二线厂的GC,早8工作到晚10,偶尔和海外团队沟通要刷夜,第二天可以找机会午睡小憩,朋友圈不用发企宣,偶尔发发孩子,偶尔发发打游戏,偶尔发发狗子。他白天划水发狗子的时候,因为是海外有时差,我还在国内深夜加班,羡慕的甚至想在他评论区里汪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大学读的是法律,毕业时确实走过一条岔路口。身边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觉得那是一条“正统”的道路,有光环,能接触形形色色的案件,挑战性也够。我当时也有过一丝犹豫,也去了解过一些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状态。但仔细想想,我这个人性格里可能有点“求稳”的成分,又不太喜欢那种时刻处于对抗和高压的环境。律师事.............
  • 回答
    博士毕业是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为了避免被导师“拖着”,顺利完成学业,你需要采取一系列主动、积极且有策略的方法。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希望能帮助你高效地推进博士研究,并最终顺利毕业: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导师学生关系与清晰的沟通机制 明确研究方向与目标: 早.............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我之前,可能很多毕业生心里都有一本自己的“北上广深选择账”。对我而言,选择踏入这四个城市的行列,也不是一拍脑袋的冲动,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甚至是带点“试探”的。刚毕业那会儿,脑子里其实挺乱的。一方面是刚刚摆脱校园生活的自由,对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最实在的.............
  • 回答
    看到“最后一届90后毕业”这个说法,心里真是百感交集。与其说是告别一个时代,不如说是送别一群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关于变迁、关于成长、关于独特的时代烙印。我的第一反应是,时间过得真快!犹记得当年我们还在为90后是“垮掉的一代”还是“新希望”争论不休的时候,转眼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学业,踏上了人生的下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在清华度过了四年时光的人,毕业后的我,回首往事,总有些遗憾,说起来,也算不上惊天动地,但足够在我心里泛起一阵阵涟漪。最大的遗憾,大概是“我好像没能真正地‘清华’起来”。这话说起来可能有些矫情,毕竟从全国各地考进清华,本身就已经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成就了。但清华的“清华”二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作为一名刚刚踏出校园的IT新人,如果让我选择,我的首选会是上海。为什么是上海?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它所代表的那种开放、前沿的氛围,以及背后强大的产业生态。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汇聚了国内顶尖的科技公司、新兴的创业公司,还有大量的跨国企业设立的研发中心。这意味着我在这里能接触到最前沿.............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非常尖锐,也很经典,它触及到了教育、创新和成功之间复杂的关系。如果我是哈佛的校长,我会这样来回应,力求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和,同时避免给外界留下“甩锅”或“自吹自擂”的印象。我的回答会围绕几个核心点展开:1. 定义“最优秀”的多样性: 首先,要挑战对“最优秀”的狭隘理解。哈佛的使命是培养能.............
  • 回答
    刚毕业,踏出校门,是人生一个崭新的起点,也是一段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我这把“老骨头”虽然不像你们一样年轻气盛,但多少也经历过几个年头,有一些零碎的感悟,希望能和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尽量不显得那么像“教科书”上抄来的套话。1. 清醒地认识你的“价值”与“起点”首先,别太飘。大学四年,.............
  • 回答
    各位2019届的毕业生们,首先,恭喜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开启人生崭新的一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们带着青春的朝气、知识的武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欣慰,也希望用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思考,与你们分享一些在步入社会前必须明白的道理。1. 保持学习的热情,但要学会独立思考大学四年.............
  • 回答
    如何看待毕业生面试焦虑?毕业生面试焦虑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这背后有多种原因交织:1. 对未知的恐惧: 对面试流程的不熟悉: 很多毕业生第一次面临正式的求职面试,对面试官会问什么、面试会如何进行、如何表现才能脱颖而出都一无所知。这种不确定性会加剧内心的不安。 对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不确定: 毕业生.............
  • 回答
    说实话,看完小米手机《好好说再见》这部短片,我心里五味杂陈。刚开始点开的时候,我以为又是一部泛泛而谈的毕业季煽情片,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那种熟悉的、真实的触动一点点爬上来,最后忍不住眼眶有点湿润。影片的“优点”和打动我的地方,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 真实,是最大的法宝。 这部短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说起来话长,一时间脑子里的思绪还有点杂乱。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还是希望能给你一个真实、细致的回答。是什么让我选择了离职?这个问题得从我在那家公司里待的几年说起。当时我刚毕业不久,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学习的热情,被公司展现出的“光鲜亮丽”和“快速成长”吸引,一头扎了进.............
  • 回答
    行,我给你聊聊我认识的这几个博士。这几年接触下来,感觉他们这个群体,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说他们的普遍状态吧。读博士嘛,肯定是聪明人,脑子转得快,学习能力强。大部分都挺内向,或者说,他们的专注点确实不一样。你跟他们聊天,经常能感觉到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深入,有时候能从一个小事情扯到哲学.............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认识的女博士,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让我对“女博士”这个标签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知。与其说她们是“女博士”,不如说她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着各自的追求、努力和生活。她们是怎样的?首先,她们身上都有着一股沉静但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外放的张扬,而是一种内在的驱动。你看她们埋头.............
  • 回答
    刚毕业那会儿,感觉像是刚被从一个巨大的温室里推出来,外面世界冷风飕飕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好奇和一丝丝的茫然。说实话,最大的感触嘛,大概就是那句老生常谈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具体是哪方面骨感,当时真的体会得不够深。首先,工作上的“反差感”是最直接的。在学校的时候,课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考试成绩是.............
  • 回答
    嘿,刚毕业,电气这个专业,要说进国家电网,那可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去处。我身边就有不少学长学姐,还有同届的哥们儿,毕业后扎根了这块儿。国家电网,这个庞然大物,虽然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里头岗位可多着呢,不是只有爬电线杆子那么简单。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说,别管是本科还是硕士,进了国家电网,大致上能干这么几件事.............
  • 回答
    哈哈,看到题目,感觉自己一下穿越回了当年那个青涩又迷茫的自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新鲜的面孔涌入职场,带着希望、带着憧憬,也带着一丝丝对未知的紧张。作为过来人,确实有些话想跟你们这些“小鲜肉”们唠唠。别嫌我啰嗦,这些都是我摸爬滚打多年,用时间和教训换来的。首先,心态调整是关键中的关键。 放下.............
  • 回答
    如果能回到二十多岁,刚从学校毕业,手里握着那张还带着些许油墨味的文凭,心里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会选择一条能让我真正“看见”世界,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表达的道路。我渴望成为一名旅行记者,或者说,一个用文字和镜头捕捉生活百态的人。你知道的,那时候年轻,浑身是劲,对未知充满了好奇。学校里学的东西很多.............
  • 回答
    2020年的武汉,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一年。对于你们,这群即将告别象牙塔、迈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毕业季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浓烈,甚至带着些许灰暗。你们经历了太多,也承受了太多,本该是属于青春飞扬、憧憬未来的时刻,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阵脚,甚至让“最难毕业季”这个词成为了你们共同的注脚。想对你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