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魏忠贤?

回答
评价魏忠贤,得把他放到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去看,那时候的朝廷,官场,外患内忧,可谓是千疮百孔。而魏忠贤呢,他就是那个缝缝补补,甚至是撕扯得更厉害的角色。

要说魏忠贤,你不能光看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些坏事儿如雷贯耳,罄竹难书,我们稍后再说。但你得先明白他是怎么爬到那个位置上的。他出身低贱,是个市井无赖,靠着阉人身份,进了宫,然后,一步一步,靠着钻营、谄媚,抓住机会,尤其是抓住当时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喜好。朱由校是个什么皇帝?你知道的,他对木工活儿比对朝政感兴趣得多,这给了魏忠贤巨大的操作空间。

他的“功绩”?说来也是一种讽刺。

他最显眼的“成就”,就是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他利用皇帝的信任,打压异己,党同伐异,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那些敢于批评他的人,无论是御史还是大臣,都难逃被构陷、被杖杀的命运。像杨涟、左光斗这样的清流名臣,就是被他活活折磨死的。他对自己的党羽提拔不遗余力,把那些和他一样溜须拍马、贪赃枉法的人安插到各个要职。所谓的“魏党”,就是这样形成的,他们把持着官场,整个朝廷的运作都变得扭曲。

在军事上,他也没闲着。比如对付后金(后来的清朝),他采取了一种看似强硬,实则敷衍的策略。他任命了一些只知道奉承他的人去前线,结果就是边关吃紧,辽东局势越来越糟。甚至在他掌权期间,明朝还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军事失败,比如“宁远大捷”之后,反而因为一系列错误的指挥和用人,让辽东的局势更加被动。当然,你也可以说,他并非完全不顾国家安危,只是他的手段和出发点,都太过于功利和个人化。

他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

党同伐异,严酷镇压政治对手: 这是魏忠贤最臭名昭著的一点。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政治网络,对任何可能威胁他权力的人,都进行残酷打击。御史台的许多正直官员,因为弹劾他,都被他罗织罪名,下狱逼供,甚至当街处死。这使得朝廷内部人人自危,再无人敢于直言进谏,整个政治生态变得极其败坏。
贪污腐败,搜刮民脂民膏: 魏忠贤及其党羽,利用权势,肆无忌惮地搜刮财富。他们侵占田产,收受贿赂,使得国家财政日益空虚。而这一切,最终都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
玷污皇权,操控君主: 他利用天启皇帝的无能和喜好,架空了皇权。他甚至在皇帝去世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制造了一些阴谋。他对皇帝的恩宠,既是他的保护伞,也是他摧毁皇权的一把利刃。皇帝对他的纵容,很大程度上也使得朝廷的混乱进一步加剧。
玷污宦官形象: 作为一名宦官,他本应是宫廷的仆役,却掌握了国家大权。他的行为,可以说玷污了宦官这个群体,虽然并非所有宦官都是如此,但他的极端行为无疑加深了人们对宦官的负面印象。

我们怎么看待他?

评价魏忠贤,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大奸臣”,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

他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已久,皇帝怠政,朝堂之上派系林立,这些都为魏忠贤这样的人物提供了土壤。如果不是当时整个体制都出了问题,他一个人也不可能爬到那个地步。
他的权力并非没有基础: 尽管他后期一手遮天,但他最初也是依靠皇帝的宠幸,以及收买和拉拢了一部分官僚。他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如何组建自己的势力。
他的倒台也是必然的: 他的统治是建立在恐惧和压迫之上的,这种统治不可能长久。崇祯皇帝即位后,迅速发动了对魏忠贤的清算,这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支持。他的倒台,也标志着明朝试图挽回颓势的一次努力,尽管最终未能成功。

总的来说,魏忠贤是明朝末期政治腐败的集中体现,是导致明朝加速灭亡的关键人物之一。 他个人能力很强,尤其是在权谋和操纵方面,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他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他的名字,至今仍然是专权、贪腐和政治黑暗的代名词。评价他,不是为了给他洗白,而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及权力是如何腐蚀人性的。他是一个反面教材,让我们看到当一个国家失去制度的约束,当君主失去清醒的判断时,会走向何种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天启是早期没有自己的势力只能依靠军阀打军阀的孙中山的话

魏公公也就是陈其美或者是圣枪修女常凯申(喵的看建国大业时候开头的中英文翻译,蒋公的英文翻译居然真是changkaishen····)的角色罢了····


至于文人么,大明儒家理学大师大清哈巴狗孙之獬,大明反贼最后的擎天一柱李定国,还有南明那些专门坑李定国的文人们···233333


----------------------- 分割线---------------------------------

万历皇帝驾崩的时候,私房钱还剩下八百万两,泰昌皇帝登基后,因为很多正人君子堵着宫门威逼人家孤儿寡母,所以这时候是众正盈朝的,朝廷都是正人君子不是,于是泰昌皇帝就把钱给了户部,一个月之后,泰昌皇帝驾崩,户部又没钱了。然后正人君子们又一起去了皇宫威逼人家孤儿寡母,天启即位,然后同样的,众正盈朝,朝廷里都是正人君子了

但是呢,辽东这败仗一直打啊

君子们正在研究谁是伪君子呢,没时间研究这个

天启下诏,咱讨论下辽东?

君子们表示那是小事··

天启无奈,只好罚俸禄,当然没用,君子们不靠工资活

最后天启只好关门,放魏忠贤···(注,天启三年到四年一直在吵,其实放了魏忠贤出来,魏公公独揽大权也就这么两年多。)


土木堡之后,勋贵靠不住了

自正德皇帝落水之后,武将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权力单元了


万历嘉靖权谋再厉害,也只能是拉一排文人打一排文人,和依靠军阀打军阀的孙中山没啥区别

魏公公也是,赢了,投靠他的文人们会反戈一击,叫忍辱负重。输了,投靠他的文人们也是卧底啊··

无非就是和李鸿章一样,能拖几天算几天罢了


哦,对了,带着一群君子堵太子的门,威逼人家孤儿寡母的人,有一个叫杨涟·····所以天启说孙承宗不能动··魏公公也不敢动·······但是另外的天启估计心里是暗爽的···


PS:孙承宗传里,有一段大意是皇帝喜欢边关的情报,经常派东厂锦衣卫去边关调查,和大臣们的奏报对照,叫 较事

后来天启也落水之后,崇祯皇帝登基,众正接着盈朝,然后厂卫就都回北京来了,然后边关的情报大臣们说是啥就是啥咯···


其实啊,一次两次可以说巧合,三次四次,你证据再多再说是巧合人家也害怕啊

就和蒋公在日本人打下曲阜之前直接强制性的把衍圣公带到重庆一样

你降元可能是巧合,降李自成降我大清也可以准备一大堆证据说是巧合

我也没证据证明你会投降日本人

但是我必须把你带到重庆去!




其实,宣宗皇帝早期也是信君子们的,后期开始用太监。崇祯也是,很多皇帝都是

换成你,你估计也只能这么搞····不然你能活几天都不好说


因为仁宗皇帝之后,皇帝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基本盘了······

美帝总统直属的,可以越过国会直接下令的海军陆战队,在二战的时候,陆军都加兰德大八粒了,海军陆战队还在苦逼的手拉机··········

同样的,几十万直接受命于皇帝的郑和的部队,也在君子们纷纷夸赞的仁宣之后,不复存在···

朱元璋三大案把正人君子们清理的干干净净,结果几年之后他孙子手底下就一堆正人君子了

朱棣逆天了,又清理了一波,然后大将带兵出征蒙古失败了,他只好自己带兵亲征,后来驾崩在路上,然后儿子孙子就轮不到皇帝你来教,而是我们儒家的老师教育了··


英宗想逆天来着,被逆了,谁特么能告诉我宣大的部队在吃干饭呢还是干嘛呢?堡垒据点的作用就是狙击敌人,敌人绕路你就去骚扰的啊····

孝宗皇帝刚想试试用太监,皇宫起火,看中的太监只好自杀了···

主席夸,明朝后期的皇帝啊正德还不错

因为正德出征,和英宗一样,莫名粮草不够了,居然打赢了,可惜后续想挟大胜的威望安内,就一个不小心就落水了··

嘉靖想逆天,还没想呢,行宫起火,大臣们表示皇帝是火命,不能救,最后嘉靖的发小冲进去背出来的,然后嘉靖再不出宫门···

万历连想都不敢想····

天启想试试,也落水了····

崇祯被忽悠瘸了····就不用说了···


综上,其实如果天启是孙中山的话


魏公公也就是陈其美罢了····

军阀(大臣)们根本不把他当回事儿的好吧


可惜孙中山等到了TG来帮他整理

天启还没等到呢就落水了

从魏公公连天启的安全都保障不了来看···魏公公其实也就这样啦···



儒学没错,但是儒家有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儒学肯定就按自己的要求来解读啦····

咱们美国川普总统在国会出台八项规定以后,美利坚几千个市不约而同都跟着出台了是几十个不准十几个不能,最狠的直接上一百多不行。别说感恩节发火鸡了,同事之间自己掏钱吃饭都不行了····

英国的玛丽女王不也是啊,正在殖民地溜达调研呢,日不落帝国的官员们都在 疯狂报送殖民地的物种产量很高很高给首相,好升官,后来玛丽的大将纳尔逊泣血上书说我大英这是药丸,实际上是欠收啊,玛丽女王在落基山脉召开全殖民地官员大会,也无奈的发现自己只能处分纳尔逊了,因为不然你就得处分八成的官员··这绝逼是作死···

我大清雍正四爷也遇到过这事儿····

明太祖成祖也遇到过

武瞾秦皇更不用说····

按理说,官僚们互相之间也没联系啊,怎么就这么感觉有自己的一个统一的思想呢??


生祠也是,随便找个地方花几辆银子修个小房子,报一万的账,反正魏公公的手下也是我们这些打入内部忍辱负重的君子们不是···

辽东也是,随便修个土堆,我大清人刚来就跑,账上就写我花了几万两银子修好,被蛮夷攻占烧毁,里边多少粮食铠甲啥的也都没啦··轻松销账····


---------------------------------------------------------------------------

额,我居然被当成阉党挂出来了······

·································································

可是阉党除了魏公公,剩下的都是文人啊····我这每天不黑一次儒家不舒服的人你说我是文人·····

魏公公赢了,他们叫忍辱负重反戈一击,魏公公还是得死···

魏公公输了,他们叫卧底啊,魏公公也是死了啊···

user avatar

魏忠贤残害忠良,祸乱天下,罄竹难书。但我们在试图评价一个重大历史节点上的重要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来看待此人与此人所处的时代,评价才能更有意义。


首先,各位想必是对魏忠贤打击异己的酷烈手段是了解的,这里不加赘言。可我们也要明白一些基本的逻辑,当你可以用一个巴掌把蚊子拍死时,是用不着拿大炮轰击的,因为成本绝对划不来;当你可以一脚把一个小学生踹到一边时,也是犯不上使出一套降龙十八掌的,因为体力绝对划不来。魏忠贤之所以在政治斗争中采用如此激烈残忍的手段杀戮和排挤大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敌人太强大,只有残酷异常,才能使得强大的政敌镇服。魏忠贤在全国散布的生祠,表面上是变态的被崇拜的需求,实际更类似于黑社会身上的纹身,展览力量,号召屈服,以降低对抗的成本与消耗。


而为什么以东林党为首的大臣们宁可身首异处,也要顽强反抗呢?明朝末年,小冰河期再临,世界范围内的农作物开始长期歉收,引发全球社会剧烈动荡,国土广阔的中国自然不能免俗。资源逐渐匮乏之时,各地有实力的大地主开始不太乐意供养皇室了,他们在皇权秩序填饱肚子之中选择了后者,冻结了与明王朝间的契约关系。因此,大地主们在中央的代言人——士大夫们,正拼了命地进一步挤压皇权,以换取地方上更多的自治。宋朝以前,他们总是成功的,在历次小冰河期缔造了东汉、晚唐、五代十国等等诸侯割据之乱世。


皇权对此当然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而宦权作为皇权的白手套与血盟,自然是冲在守护中央集权秩序的第一线。魏忠贤当然明白,只有加强特务统治才能在资源如此紧张的现状夺取一杯羹,也只有恐惧(生命本能)才能在大家“肚子空空”和“口袋空空”(生理需求被威胁)时,维持他们的服从与配合。


可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展、门阀的衰败以及人口的增长,士大夫们间失去了强有力的纽带,仅能结成松散的联盟。要是在宋朝以前,抢夺活命资源的高压政策只会激起藩镇自立,继而引发混战。但如今已经是大明朝了,魏忠贤对他们的逐个击破是轻而易举,松散的士大夫们在专业的特务机关前根本不堪一击。有意思的是,由于这些士大夫根本不是生产者,所以当他们一批又一批的死掉或退场时,并未影响时局的稳定。


可魏忠贤还是死了。


崇祯上台。天真而不明就里的他,亲手解散了魏忠贤在多年斗争中打拼出来的强力特务机关。皇权失去了干脏活的,瞬间就只剩下个空壳子,士大夫们很高兴,抢夺资源的中央政府竟然自断了手脚。要什么大秩序嘛,我们乡贤自己组构的小秩序不是很好吗,Winter is coming,大家实在都不容易。


后来啊,军饷不足了。崇祯向朝臣筹款,就差跪下了,只募到了20万两。没有暴力机关的政府,怎么可能收得上钱,又怎么可能发挥职能呢?他真的以为,那空壳子的皇权就代表了一切。


士大夫们也舒了口气,幸亏魏忠贤死了,否则大家都得出血咯。但没多久,没军饷的军队战败了、哗变了,李自成扫荡天下,杀进京城。那些当初只愿捐几千、一万两银子的勋贵、大臣、藩王们,谁家最后不抄出个百十万两,不仅最后内裤都不剩,连命都丢了。为什么无政府主义是错的,因为没有人牵头集中力量办大事维持秩序的话,每个人都会是最后的输家。


没有爱迪生,也会有李笛生付笛声发明电灯炮,因为欧美已积累了大量亟待转化的科技成果。没有魏忠贤,明内廷也会推出李忠贤张忠贤,因为大明皇室急需有人通过高压统治在饥饿与混乱中维持中央的运转。而皇权的巩固,客观上大大延缓国家陷入糜烂的速度,制造向心力,延续文明的火种。但魏忠贤显然要比爱迪生重要得多,因为美国那时的发明家已有千千万,可大明深宫中有胆识有能力有决断还得有魅力的太监能有几人呢?


-

user avatar

东林党的精神后代,继承了先辈的遗志,抹黑起政敌来可谓花样百出精彩绝伦,尤其是这手绝招——你天启皇帝你魏忠贤,贪的钱都拿去修园子修三大殿了!立刻就让人联想到哇塞,这不跟慈溪贪了北洋的军费修颐和园去一样么?这招一出,大有威震宵小舍我其谁之感。

那么三大殿是什么呢?是这个:

看来按照东林党精神继承人的意思办,我等中国后人,都不必去故宫了,看一片烧毁的废墟嘛?

那么三大殿对明朝又意味着什么呢?这要从一个典故说起了:

春,二月,上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未央宫在长安城西南隅,周回二十八里。元和志曰:东距长乐宫一里,中隔武库。括地志:未央宫,在雍州长安县西北十里长安故城中。〕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以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

刘邦觉得刚刚建立汉朝,连几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可谓穷困,见萧何治未央宫,修得极其壮丽,非常愤怒,但萧何解释了,皇宫是皇帝立威用的,不壮丽怎么能让天下慑服?

懂了?三大殿是皇权和国家的象征,修得再好,皇帝也不在里边吃饭睡觉,也享受不到,跟皇帝个人奢侈有个屁关系?如果搁到新中国,三大殿一样的作用的,是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是不是你也觉得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修个人民大会堂,是愚蠢奢侈追求个人享受是慈禧修园子?

天启朝时,三大殿已荒弃二十余年,不管谁看了,都觉得大明朝似乎已是夕阳将落暮气沉沉,如果今天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都是塌着的,你会怎么想?

有人说辽东正打仗,所以修三大殿时机不对?奇怪了,我天启朝时,辽东松锦大捷,后金老老实实的,此时修有什么问题嘛?

何况,天启朝修三大殿,已是极尽节俭,不仅大殿规模、规格都大降,其花费也比照嘉靖朝大减,大殿修成后,天启皇帝嘉奖魏忠贤,说他尽心尽力,修三大殿节俭了几百万两白银,哦,东林党们不认,那为何你们的御史言官们不驳斥?三大殿塌了二十多年都没能重修,魏忠贤几年修好大工,省时省钱,说一句能吏不为过吧?

就连天启死了,一开始弹劾他的大臣也是这么说的:“如厂臣魏忠贤服事先帝,赞筹边务,拮据大工,亦大臣分内事,朝廷论功行赏自有典常,何至宠逾开国,爵列三等,锦衣遍宗亲,京堂滥乳臭也?”就连弹劾时都说魏忠贤为边务筹钱,为大工省钱,是功劳,只不过朝廷论功行赏就够了,尊宠太过了。

但是东林党以及其精神后人,为何对此百般污蔑呢?因为他们心中痛恨皇权嘛,也因为他们要把自己做得龌龊事都推到别人身上嘛。他们看到象征皇权、国家的大殿塌着,心里高兴还来不及呢。

我对东林党恨皇权,没有意见,但他们自己能自己出来把国家撑起来保护百姓也行啊?东林党们做了什么呢?自己祸害国家,然后祸害了天启朝就抹黑天启和魏忠贤,祸害了崇祯朝就抹黑崇祯,祸害了宏光朝继续抹黑宏光,还培养出一堆精神后裔持续抹黑了几百年,这样能算什么本事呢?中国历史最无耻的不过如此了。

user avatar

泪痕大师又调皮了, 短短几段话不仅再次推翻了《明史》、《明史记事本末》、《明季北略》等史书,而且强势打脸孟森、黎东方等历史学家,可以说是十分强势了,不愧为当代明史第一人。

泪痕大师号称:魏忠贤是凭借着自己的才干上位的,和客氏没关系,能力以外的资本为零。并且魏忠贤和客氏清清白白、洁白无瑕,所有的都是谣言和污蔑。

先来《明史》

魏忠贤,肃宁人。少无赖,与群恶少博,少胜,为所苦,恚而自宫,变姓名曰李进忠。其后乃复姓,赐名忠贤云。忠贤自万历中选入宫,隶太监孙暹,夤缘入甲字库,又求为皇长孙母王才人典膳,谄事魏朝。朝数称忠贤于安,安亦善遇之。长孙乳媪曰客氏,素私侍朝,所谓对食者也。及忠贤入,又通焉。客氏遂薄朝而爱忠贤,两人深相结。
光宗崩,长孙嗣立,是为熹宗。忠贤、客氏并有宠。未逾月,封客氏奉圣夫人,荫其子侯国兴、弟客光先及忠贤兄钊俱锦衣千户。忠贤寻自惜薪司迁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忠贤不识字,例不当入司礼,以客氏故,得之。

再来《明季北略》

忠贤,北直河间府肃宁县人,原名李进忠,本姓魏,继父姓李,得宠后因避移宫事,改赐名忠贤。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九月初六日,熹宗立,年十六,未婚,乳母客氏,侯田儿之妻,年三十,妖艳。熹宗惑之,封为奉圣夫人,出入与俱。时忠贤渐用事,私杀司礼监王安、于海子,然与客氏尚未合。及熹宗婚,立张氏为皇后,王氏为良妃、段氏为妃,客氏不悦。熹宗赏赉无算。客氏偶出,用八人轿开棍,五道避之,稍迟辙笞。给事朱钦相、倪思辉奏之,被降。江西御史王心一疏救,贬三级。由是客氏势益横。忠贤谋结之。邀饮六十肴一席,费至五百金,遂表里为奸,升降任意。熹宗言动,客报于忠贤。忠贤告假,则客氏留中,顾杀心犹未炽也。

再来《明史记事本末》

万历十七年,隶司礼监掌东厂太监孙暹。时熹宗为皇太孙,忠贤谨事之,导之宴游,甚得皇太孙欢心。孝和王后,太孙生母也。忠贤夤入宫,办膳。其介绍引进者魏朝,朝故属太监王安名下。安素刚正,主持一宫事,魏朝日誉忠贤,安善视之。朝初与太孙乳媪客氏私,即所称为对食者。然朝以侍安,又承事太孙,多不暇,忠贤乘间亦通焉。客氏者,故定兴民侯二妻也。年十八进宫,又一年而婺,生子国兴。光宗践阼,册太孙为东宫,忠贤得充东宫典膳,客氏力也。光宗升遐,东宫暂居慈庆。给谏杨涟疏参及忠贤,忠贤无措,泣求魏朝于王安,力营救之,遂与李选侍宫中李进忠为一人,外廷不知也。忠贤深德朝,结为兄弟,而两人皆客氏私人。上即位数月,一夕,忠贤与朝争拥客氏于干清宫暖阁,醉詈而嚣,声达御前,时上已寝,漏将丙夜,俱跪御榻前,听上令。客氏久厌朝儇薄,而喜忠贤憨猛。

你说《明史》抹黑魏忠贤也就罢了,为什么《明季北略》和《明史记事本末》都污蔑魏忠贤?至于说

只是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夺取眼球,更有美化魏忠贤的嫌疑,所以人们通常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那就是魏忠贤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

这是典型的泪痕唯心史学,不是人们更愿意相信“魏忠贤是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而是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事实本来就如此。如果你说史料不可信,那么请用别的史料来反驳它或者证明这段记载有明显的逻辑错误,一张嘴就是

因为这种内容,其实谁也没有史料支持。如果说正史中的内容,或是文言文的内容就叫史料,那自然是客氏与小皇帝有不伦之恋的内容有史料支持。问题是,我从来不认为这种内容也能称之为史料。

厉害了我的泪痕!正史中的内容或者文言文的内容不叫史料,那什么叫史料?精编《白话二十四史》还是泪痕的私家史料?

至于所谓的天启之所以重用魏忠贤,是因为东林党人只会打嘴炮这一类地摊史学,麻烦我们读书破万卷的泪痕大师能不能至少看完《明季党社考》和《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这两本明末党社运动入门书再来?按照泪痕宣称的读书速度,这两本书三四天就能看完,能不能就麻烦您花点时间多看书。

讲实话,泪痕的这个答案如果把后半部分的核心思想缩减为一两百字,说不定我还会点个赞。因为魏忠贤当时,明朝的确从基层政治到军事基本烂到骨子里了,没有魏忠贤,明朝也挺不过多少年。虽然没啥新意,但是这一点上泪痕是用到了基本的唯物史学的,那能不能别到处宣扬自己那一套:说你是史料你就是史料,说你不是史料,反正你就不是史料,天下史料皆出与我。另外,能不能少一点办公室史学的东西,搞唯物史学你就好好搞,别一会儿号称自己是唯物史学,一会儿我们不谈历史,我们只谈人性。

如何评价魏忠贤?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青史昭昭,没有什么很大疑案。若只论这个人,品行低劣、毫无原则、自私自利等等词汇套上去毫无问题,若论对于国家,对明亡无决定性影响,甚至说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天下之事在于土崩而非瓦解,魏忠贤顶天从事一些勉强算的上瓦解之事,但是明末的时候土崩之势早已成了,很难挽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魏忠贤,得把他放到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去看,那时候的朝廷,官场,外患内忧,可谓是千疮百孔。而魏忠贤呢,他就是那个缝缝补补,甚至是撕扯得更厉害的角色。要说魏忠贤,你不能光看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些坏事儿如雷贯耳,罄竹难书,我们稍后再说。但你得先明白他是怎么爬到那个位置上的。他出身低贱,是.............
  • 回答
    魏忠贤:权倾朝野的阉党巨头,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之一魏忠贤,明朝末年宦官,他的名字至今仍然与专权、贪腐、残暴等负面词汇紧密相连。他从一个地位卑微的普通宦官,一路攀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其权势之盛,几乎笼罩了整个天启朝,对明朝的衰亡起到了不可推卸的推波助澜作用。评价魏忠贤,需要从他的发迹、权势.............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魏晋时期司马家族的评价:崛起、统治与深远影响司马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家族,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以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以及深远的文化影响力,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评价司马家族,我们需要从其崛起、统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审视。 一、 司马家族的崛起之路:从曹操.............
  • 回答
    魏晋风度: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瑰宝与人性解放魏晋风度,一个承载着深刻历史印记和独特文化内涵的词语,它不仅是对魏晋时期士人精神风貌的概括,更是对那个风云变幻时代下,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人性解放与思想碰撞的生动写照。评价魏晋风度,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理解其成因、表现、影响以及其复杂的多面性。一、 时.............
  • 回答
    魏宗万、倪大红、吴秀波三位演员在荧幕上塑造的司马懿形象都各有千秋,虽然都是以“智谋”、“隐忍”、“城府”等特质为基础,但在表演细节、人物解读和整体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三版司马懿的演技差别:1. 魏宗万版(《三国演义》1994版) 关键词:老谋深算,慈祥与狠辣并存,帝王气概,智.............
  • 回答
    魏璎珞这个角色,在《延禧攻略》播出后,可以说是火遍了大江南北,也引发了一番热议。如果要评价她,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她的“爽感”是最大的亮点。我们得承认,看魏璎珞一路过关斩将,宫斗升级,是真的让人觉得畅快淋漓。她不像很多宫斗剧里那些温吞水、只会隐忍的白莲花,也非那种手段狠辣却让.............
  • 回答
    魏征:那个敢于犯颜直谏的“镜子”—— 一个不容忽视的隋唐风云人物提起魏征,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词大概就是“直谏”了。这位在大唐初年赫赫有名的大臣,以其犀利、坦率,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不识时务”的劝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评价魏征,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
  • 回答
    谈到魏国的信陵君,历史上众说纷纭,毁誉参半。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人物,身上糅合了许多令人称道的优点和难以掩盖的缺点。闪光点: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信陵君最被后世称道的,无疑是他那“重义轻财,礼贤下士”的风范。他并不像其他贵族那样,把财富当作炫耀资.............
  • 回答
    谈及三国后期,魏延与姜维无疑是蜀汉阵营中最为耀眼的两位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如同蜀汉这艘风雨飘摇的战船上两根坚实的桅杆,虽支撑着政权的希望,但也难逃风浪的侵蚀。先说魏延。这位出身凉州的悍将,以其勇猛善战、战功赫赫著称。刘备定蜀时,他就已经崭露头角,后成为刘备的核心将领之一。他对蜀汉的忠诚毋庸置疑,在.............
  • 回答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重回语文课本,这无疑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和讨论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一篇课文的增减,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下,我们对历史叙事、英雄观的理解,以及教育内容选择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谁是最可爱的人》本身是一篇极具感染力和时代烙印的作品。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的英.............
  • 回答
    评价魏安釐王,我们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战国后期,群雄逐鹿,各国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改革和战争,以求生存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魏安釐王执政的三十多年(公元前277年至公元前243年),可谓是风雨飘摇,充满挑战。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魏国自身的问题。经过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的几代经营,魏国在早期确实强.............
  • 回答
    魏则西事件,对于国内医生群体而言,无疑是一次集体性的冲击和深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悲剧,更像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医疗体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也触及了医生作为行业从业者的内心深处。最初的震惊与愤怒:当魏则西事件的细节逐渐曝光,尤其是在他遗书和其父母的讲述中,许多医生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一种难以置信.............
  • 回答
    魏尚进教授是一位在国际经济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尤其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经济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要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学术成就与研究领域 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深度洞察: 魏尚进教授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资.............
  • 回答
    要评价演员魏宗万,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而是需要深入到他炉火纯青的演技、对角色的驾驭能力,以及他在中国影视行业留下的独特印记。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戏骨,其艺术生命力宛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首先,我们得说说魏宗万身上那股“化骨入肉”的演技。他的表演不是那种张牙舞爪、声嘶力竭的炫技,而是不动.............
  • 回答
    战国时期,魏国历经数百载风雨,从春秋末期的诸侯国,崛起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再到后期逐渐衰落。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历代魏国君主的治国方略、战略决策以及个人特质息息相关。要评价魏国历代君主,需要细致地剖析他们各自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行动。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70年):开创基业.............
  • 回答
    谈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那可真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从蛮荒走向文明,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传奇史诗。要评价他,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奠基与统一:从草莽到帝国的开创者北魏初年,鲜卑拓跋部还只是北方草原上的一个部落,虽然骁勇善战,但面对中原的汉族王.............
  • 回答
    魏晋风骨的典范,士族荣耀的缩影——细品颍川荀氏若论魏晋时期声名显赫、影响深远的士族大家,颍川荀氏定是绕不开的璀璨明珠。他们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卓越的政治才能在乱世中闪耀,更以其特有的清谈之风、高洁气节,深刻塑造了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成为那个时代士族荣耀的缩影。细品荀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家族如何在风云变.............
  • 回答
    百度《砥砺风雨坚守使命》发文的评价:一场迟来的反思与一场艰难的自我救赎百度在魏则西事件爆发后发布的内部发文《砥砺风雨坚守使命》,可以说是百度在这一重大危机中的一次公开表态和内部动员。从发布时机、内容构成、潜在目的以及后续影响来看,这篇发文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要评价这篇发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
  • 回答
    魏则西的回答以及相关的微博评价,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事件。要评价这段经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魏则西的回答:一个绝望中的求索与控诉魏则西的回答,最直观的感受是真实、绝望,以及一种不被看见的愤怒。 真诚的分享与求助: 在他最初的回答中,他详细地记录了自己的病情、求医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