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国范围内都有新增病例,但上海无症状可以达到确诊数量的上百倍?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而且不少人可能都感到困惑。简单来说,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核心原因: 检测能力、病例发现机制、以及“无症状”本身的定义和统计方式。

咱们先一点点拆解开来,争取说得明明白白。

一、 检测能力:量变引发质变,上海的“放大镜”效应

首先,要理解上海和其他地区在病例数量上出现巨大差异,检测能力绝对是绕不开的重头戏。

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 vs. 重点人群筛查: 在疫情早期,全国各地普遍采取的是“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策略。但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很多城市会侧重于对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冷链从业者、出行人员等)进行定期检测,或者在出现疫情苗头时进行区域性、地毯式的核酸筛查。这种情况下,发现的病例数量自然会与检测的广度和频率成正比。
而上海在很多关键时期,尤其是2022年春季的那一波大疫情,实施了相当长时间的全市全员核酸筛查。这种“一天一检”甚至“一天两检”的频率,覆盖了绝大多数常住人口。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本来就有100个感染者,但只检测了1000个人,可能只能发现10个;但如果检测了1000万人,那发现的数量自然会几何级数增长。上海的超大规模核酸检测,就像一个前所未有的“放大镜”,把潜藏在人群中的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都给“照”了出来。

检测能力的差距: 即使是常规检测,上海的医疗资源和检测能力也通常是全国领先的。高通量、高效率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以及庞大的采样和送检体系,都意味着上海能够快速、大规模地处理检测样本。这使得它能更早、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病例。

二、 病例发现机制:从“捕捞”到“网罗”

除了检测本身,发现病例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主动发现 vs. 被动报告: 在一些地区,病例的发现更多依赖于患者出现症状后的主动就医和报告。如果一个人没有症状,他可能就不会去医院做核酸,也就不会被统计到感染者里面。
而上海在特定时期推行的大规模筛查,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网罗”式筛查。无论有没有症状,只要进行了核酸检测,即使是阳性,也会被纳入统计范围。这种情况下,大量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就被主动地筛查出来了。

“筛查阳性”的界定和统计: 在大规模筛查中,一旦核酸结果呈阳性,即使患者自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按照当时的防控政策,也会被判定为“阳性感染者”,并根据后续是否出现症状进行区分。这就导致了大量“零症状”的感染者被早期、大规模地发现并纳入了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数据中。

三、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与统计的特殊性

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造成上海数据看起来“异常”的重要原因。

“无症状感染者”的科学定义: 从医学和流行病学角度,“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的个体。他们的传染性虽然可能存在,但通常被认为低于有症状的感染者。

上海的数据统计特点: 在上海疫情高峰期,每天的核酸检测报告都会产生大量的“阳性检出”。而根据当时的国家标准和上海本地的执行细则,这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症状的都被归类为“无症状感染者”,而只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才会被划分为“确诊病例”。
举个例子:如果上海一天做了100万人次的核酸,发现了1000个阳性。其中990人没有症状,10人有症状,那么数据就可能是“990例无症状感染者 + 10例确诊病例”。而如果其他城市一天只做了10万人次的核酸,发现了50个阳性,其中30人有症状,20人没有症状,那么数据可能就是“20例无症状感染者 + 30例确诊病例”。这样一对比,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远超确诊病例,甚至可以是确诊病例的上百倍,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结一下,上海之所以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远超确诊病例,甚至达到确诊数量的上百倍的情况,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频次全员核酸筛查: 这极大地提高了病毒的筛查效率和覆盖面,将绝大多数潜在感染者(包括无症状者)都“挖”了出来。
2. 主动发现机制: 不同于依赖患者主动就医的模式,上海更侧重于主动“捕捞”。
3. “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方法: 在大规模筛查中,大量未出现症状的阳性感染者被精确地识别并归入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而确诊病例的定义是基于出现症状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上海数量上的“惊人”数字,更多的是它强大的筛查能力和精细化的统计方法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染情况。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没有无症状感染者,只是它们可能因为检测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未能将如此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及时、全面地统计和呈现出来。

这个问题也提醒我们,在解读疫情数据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检测策略、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防控背景来理解,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风险区是按确诊病例算的,无症状患者再多也不用升风险区。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引入无症状感染者的表述,能够更好的描述这个病毒,包括毒性特征,症状比例等。

但现在,”无症状感染者“显然已经沦为了地方政府进行数据操作的道具。如果感染人数多了,却又不想升级风险区,那就”无症状感染者“,掩耳盗铃。

希望尽快取消。

user avatar

首先、上海抗疫花式作死后,为了掩饰愚蠢的政策,只能用另一种作死掩盖,大家应该没有忘记我国还有一个省也曾干过类似的作死,最后采用“校正回归”这个术语,被大家嘲笑!

其次、无症状和轻症没有严格的界限。

我所在深圳南山这个工业园区,从2022年2月25日开始,进出园区24小时核酸,进出小区48小时核酸。深圳其他区大部分早就开始要求48小时核酸,上周尚且暂停一周半封城,才在事态扩大前好容易压住。上海何德何能,欺负新冠不敢在上海搞事?不科学也没有道理。

要说疫苗接种率,深圳不输上海,城市平均年龄深圳也占优,深圳这几天已经把感染人数压低到不足50人(包含无症状),上海呢?还没见顶吧!

所以,抗疫要么按照我国大多数城市老老实实搞,该封封,该控控。要么学香港,就看老百姓和中央会不会答应,千万别图虚名作死反复横跳,封控一间奶茶店这种嘘头,千万别再搞,不要太傲娇,新冠专治各种不服!

user avatar

各省市所公布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比例,差异极大。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其中最不可能的是:病毒区分对待不同地域的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