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国范围内都有新增病例,但上海无症状可以达到确诊数量的上百倍?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而且不少人可能都感到困惑。简单来说,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核心原因: 检测能力、病例发现机制、以及“无症状”本身的定义和统计方式。

咱们先一点点拆解开来,争取说得明明白白。

一、 检测能力:量变引发质变,上海的“放大镜”效应

首先,要理解上海和其他地区在病例数量上出现巨大差异,检测能力绝对是绕不开的重头戏。

大规模常态化核酸检测 vs. 重点人群筛查: 在疫情早期,全国各地普遍采取的是“应检尽检”和“愿检尽检”的策略。但随着疫情的常态化,很多城市会侧重于对高风险人群(如医护人员、冷链从业者、出行人员等)进行定期检测,或者在出现疫情苗头时进行区域性、地毯式的核酸筛查。这种情况下,发现的病例数量自然会与检测的广度和频率成正比。
而上海在很多关键时期,尤其是2022年春季的那一波大疫情,实施了相当长时间的全市全员核酸筛查。这种“一天一检”甚至“一天两检”的频率,覆盖了绝大多数常住人口。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本来就有100个感染者,但只检测了1000个人,可能只能发现10个;但如果检测了1000万人,那发现的数量自然会几何级数增长。上海的超大规模核酸检测,就像一个前所未有的“放大镜”,把潜藏在人群中的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都给“照”了出来。

检测能力的差距: 即使是常规检测,上海的医疗资源和检测能力也通常是全国领先的。高通量、高效率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以及庞大的采样和送检体系,都意味着上海能够快速、大规模地处理检测样本。这使得它能更早、更全面地发现潜在病例。

二、 病例发现机制:从“捕捞”到“网罗”

除了检测本身,发现病例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主动发现 vs. 被动报告: 在一些地区,病例的发现更多依赖于患者出现症状后的主动就医和报告。如果一个人没有症状,他可能就不会去医院做核酸,也就不会被统计到感染者里面。
而上海在特定时期推行的大规模筛查,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网罗”式筛查。无论有没有症状,只要进行了核酸检测,即使是阳性,也会被纳入统计范围。这种情况下,大量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就被主动地筛查出来了。

“筛查阳性”的界定和统计: 在大规模筛查中,一旦核酸结果呈阳性,即使患者自觉身体没有任何不适,按照当时的防控政策,也会被判定为“阳性感染者”,并根据后续是否出现症状进行区分。这就导致了大量“零症状”的感染者被早期、大规模地发现并纳入了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数据中。

三、 “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与统计的特殊性

这一点非常关键,也是造成上海数据看起来“异常”的重要原因。

“无症状感染者”的科学定义: 从医学和流行病学角度,“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感染了病原体,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的个体。他们的传染性虽然可能存在,但通常被认为低于有症状的感染者。

上海的数据统计特点: 在上海疫情高峰期,每天的核酸检测报告都会产生大量的“阳性检出”。而根据当时的国家标准和上海本地的执行细则,这其中绝大多数没有症状的都被归类为“无症状感染者”,而只有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才会被划分为“确诊病例”。
举个例子:如果上海一天做了100万人次的核酸,发现了1000个阳性。其中990人没有症状,10人有症状,那么数据就可能是“990例无症状感染者 + 10例确诊病例”。而如果其他城市一天只做了10万人次的核酸,发现了50个阳性,其中30人有症状,20人没有症状,那么数据可能就是“20例无症状感染者 + 30例确诊病例”。这样一对比,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远超确诊病例,甚至可以是确诊病例的上百倍,就很容易理解了。

总结一下,上海之所以会出现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远超确诊病例,甚至达到确诊数量的上百倍的情况,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高频次全员核酸筛查: 这极大地提高了病毒的筛查效率和覆盖面,将绝大多数潜在感染者(包括无症状者)都“挖”了出来。
2. 主动发现机制: 不同于依赖患者主动就医的模式,上海更侧重于主动“捕捞”。
3. “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方法: 在大规模筛查中,大量未出现症状的阳性感染者被精确地识别并归入无症状感染者的统计,而确诊病例的定义是基于出现症状的。

因此,我们看到的上海数量上的“惊人”数字,更多的是它强大的筛查能力和精细化的统计方法所“呈现”出来的真实感染情况。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没有无症状感染者,只是它们可能因为检测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未能将如此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及时、全面地统计和呈现出来。

这个问题也提醒我们,在解读疫情数据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检测策略、统计口径以及当时的防控背景来理解,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风险区是按确诊病例算的,无症状患者再多也不用升风险区。

疫情一开始的时候,引入无症状感染者的表述,能够更好的描述这个病毒,包括毒性特征,症状比例等。

但现在,”无症状感染者“显然已经沦为了地方政府进行数据操作的道具。如果感染人数多了,却又不想升级风险区,那就”无症状感染者“,掩耳盗铃。

希望尽快取消。

user avatar

首先、上海抗疫花式作死后,为了掩饰愚蠢的政策,只能用另一种作死掩盖,大家应该没有忘记我国还有一个省也曾干过类似的作死,最后采用“校正回归”这个术语,被大家嘲笑!

其次、无症状和轻症没有严格的界限。

我所在深圳南山这个工业园区,从2022年2月25日开始,进出园区24小时核酸,进出小区48小时核酸。深圳其他区大部分早就开始要求48小时核酸,上周尚且暂停一周半封城,才在事态扩大前好容易压住。上海何德何能,欺负新冠不敢在上海搞事?不科学也没有道理。

要说疫苗接种率,深圳不输上海,城市平均年龄深圳也占优,深圳这几天已经把感染人数压低到不足50人(包含无症状),上海呢?还没见顶吧!

所以,抗疫要么按照我国大多数城市老老实实搞,该封封,该控控。要么学香港,就看老百姓和中央会不会答应,千万别图虚名作死反复横跳,封控一间奶茶店这种嘘头,千万别再搞,不要太傲娇,新冠专治各种不服!

user avatar

各省市所公布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比例,差异极大。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其中最不可能的是:病毒区分对待不同地域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而且不少人可能都感到困惑。简单来说,这里面牵扯到几个核心原因: 检测能力、病例发现机制、以及“无症状”本身的定义和统计方式。咱们先一点点拆解开来,争取说得明明白白。一、 检测能力:量变引发质变,上海的“放大镜”效应首先,要理解上海和其他地区在病例数量上出现巨大差异,检测能.............
  • 回答
    关于全球范围内知名律师的“发迹”年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严格来说,律师这个职业不像明星或运动员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出道”年龄,他们的成功往往是漫长积累和关键机遇结合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普遍的趋势,以及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来描绘出他们大致的“发迹”时间线。普遍趋势:稳扎稳打,中年发力.............
  • 回答
    艾德熊(A&W)餐厅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但后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消失,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故事。要详细理解其衰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它的辉煌时期谈起,然后分析导致其衰退的各种挑战。艾德熊的辉煌时期:汽车文化和家庭餐厅的黄金时代艾德熊(A&W)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最初.............
  • 回答
    湖北省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却不向其他省份分流病人,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因素,绝非简单的“资源不足”或“其他省份压力不大”可以概括的。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疫情的传播规律、医疗系统的运作特点、以及社会层面的考量等多方面深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疫情初期,尤其是湖北面临的“严重医疗资源不足”.............
  • 回答
    苏联GDP远不如美国,但却能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争霸,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现象。这种“军备竞赛中的国家”般的实力对比,并非仅仅由GDP数字决定,而是由一系列 非经济因素、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战略选择 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GDP并非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尺首先,需要明.............
  • 回答
    关于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是否真的越来越频繁,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审视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觉得生活中遇到的“百年不遇”、“千年一遇”的天气事件好像一年比一年多,而科学家们的研究也普遍指向同一个方向:是的,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全球极端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确实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关于2022年初全国空气质量相较于前一年秋冬季明显改善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改善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自然条件与人为治理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现。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其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力求用更贴近实际的语言来阐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空气污染形成的关键要素:污染物排.............
  • 回答
    安徽,一个地处中国中部,横跨长江、淮河,坐拥黄山、九华山等壮丽山川的省份,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总是“低调”得有些过分。相较于沿海发达省份的耀眼光芒,或者一些内陆省份独特的文化标签,安徽在全国范围内的“存在感”,确实不如预期般强烈。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1. 经济地理的.............
  • 回答
    “渤海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内水吗?” 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在严格的地理和法理定义下,渤海并不是全球最大的内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厘清“内水”这个概念,并结合渤海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什么是“内水”?在国际法中,“内水”(Internal Waters)是指一个国家领陆以内,并且连接海洋但未被划.............
  • 回答
    3月24日,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的确诊病例数突破40万大关,累计死亡人数逼近2万。这个数字,对于任何一个关注疫情的人来说,都绝非仅仅是一串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承载着沉甸甸的现实意义,也带来了无数的疑问,尤其是关于疫情的走向和持续时间。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首先,确诊数超40万,累计死亡近.............
  • 回答
    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像一个巨大的扰动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全球的传染病监测和流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你提到的“乙型流感一株系已在全球范围内 18 个月未检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流感病毒的特性。流感病毒,尤其是乙型流感,本.............
  • 回答
    全球多家科技公司在欧盟范围内限制俄罗斯媒体账号访问,这一举动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反映了复杂的国际政治、信息传播和技术公司的责任等议题:1. 欧盟的制裁与信息战的背景: 地缘政治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是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以及欧盟为回应俄罗斯侵略而采取的制裁措施。信息传播被视为现代战争的重要.............
  • 回答
    .......
  • 回答
    欧美多国近期经历的能源危机(尤其是电力短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涉及地缘政治、能源结构转型、极端天气、市场机制等复杂问题。以下从原因和应对措施两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能源危机的根源:多重因素交织1. 地缘政治冲突与能源供应中断 俄乌战争:俄乌冲突导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中断,而俄罗斯.............
  • 回答
    在范畴论的基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是态射集。当我们谈论一个范畴 $mathcal{C}$ 时,它由两部分组成:一组对象(我们通常记作 $Obj(mathcal{C})$ 或 $|mathcal{C}|$)和一组态射(我们记作 $Hom_{mathcal{C}}$ 或 $Arr(mathcal{C}.............
  • 回答
    “全国各地都很少见到山东省的打工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观察,可能包含了多种原因和复杂性。虽然山东省的人口基数庞大,理论上应该有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但“少见”这种感觉,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山东籍打工人的就业特点: 就近就业与区域内流动为主: 山东省本身是一个经济体量较大、工业和服.............
  • 回答
    窥探麻将桌上的“鸡”:为什么幺鸡图案总是那般相似?提起麻将,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那张熟悉的“幺鸡”——一个红色的圆圈,中间点缀着一个小小的黑色圆点,还有那仿佛永远带着一丝神秘的“幺”字。无论你在中国的哪个角落,拿起一副新的麻将牌,你都会发现,这只“鸡”几乎长得一模一样。这背后并非巧合,而是一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社会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即重男轻女的现象,以及为什么在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中,潮汕地区遭受了比其他地方更强烈的批评。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重男轻女并非潮汕地区独有,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观念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过去.............
  • 回答
    国家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比如为抗疫烈士和不幸逝世的同胞,这是一种非常庄重严肃的国家行为,旨在纪念牺牲、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凝聚民族情感。在这种举国同悲的时刻,社会各行各业都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运营节奏,以示对国家号召的响应和对逝者的哀思。游戏厂商之所以会选择停服,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国家层面.............
  • 回答
    全国房价都在涨,苏州房价却跌了?这背后可不是一出简单的市场波动剧本,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政策、人口以及城市自身发展逻辑的综合作用。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究竟是什么让这座曾经的房价“领头羊”出现了与全国大势相悖的走势。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全国房价并非铁板一块的上涨,而是存在区域分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