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很少戴机械式手表?

回答
中国人佩戴机械式手表相对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技术以及消费习惯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历史与普及的缺口:

电子表的崛起与普及: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机械表是主流。但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石英电子表的出现,它以其精确、耐用、价格低廉的优势迅速普及。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经济实惠且功能性强的产品需求旺盛,石英表成为了大量普及的选择。这使得国民对机械表的认知和使用习惯受到了很大影响。
进口机械表的稀缺与高昂: 在计划经济时代,进口商品受到严格管制,机械表属于高端奢侈品,普通民众难以接触。即使改革开放后,进口机械表的价格依然高昂,主要面向少数富裕阶层或作为特殊礼物。这导致了机械表在中国普及率一直不高。

二、 经济因素与消费能力:

价格门槛: 即使现在,品质较好的机械表价格依然不菲,动辄数千甚至数万元。对于很多普通工薪阶层来说,这仍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相比之下,价格更亲民的石英表或智能手表能满足他们基本的报时需求,并且性价比更高。
“性价比”的考量: 中国消费者普遍注重性价比。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手表的主要功能是报时,如果一个电子表或智能手表能提供更精准的报时,并附加其他功能(如健康监测、支付等),价格却更低,那么它就比同价位的机械表更具吸引力。
经济发展阶段: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仍在追赶发达国家。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多元的,从基础功能到精神文化需求。机械表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带有文化和品牌价值的产品,虽然在增长,但其消费基数相对整体人口比例而言,仍有待提高。

三、 文化与观念的转变:

实用主义至上: 传统中国文化中,实用性往往被置于重要位置。在早期,手表只是一个实用的计时工具,其背后蕴含的工艺、历史和品牌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腕上经济”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消费者教育的提升,“腕上经济”的概念逐渐被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手表视为一种身份象征、品味体现或社交符号。这推动了机械表,尤其是高端机械表的消费增长。但这一趋势相对较新,且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中。
对“面子”的理解: 过去,“面子”可能更多体现在拥有稀缺的、昂贵的产品上。现在,“面子”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是对个人品味、专业知识、生活态度的展现。佩戴一块有故事、有工艺的机械表确实能体现一定的品味,但并非唯一的途径。
智能手机的替代效应: 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削弱了手表作为单一报时工具的必要性。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时间,这使得“戴表”本身就从一种必需品转变为一种选择或装饰品。

四、 技术与品牌认知:

对机械原理的了解有限: 相较于西方一些国家,中国大众对机械表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擒纵系统、动力储存等原理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很多人可能只知道机械表“贵”、“复杂”,但对其精妙之处的欣赏能力和意愿相对较弱。
品牌效应与国际化: 国际知名的瑞士表品牌在中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但这些品牌的产品往往价格不菲。国产机械表的品牌影响力在早期相对较弱,虽然近年来有所发展,但与国际大牌相比仍有差距。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和认知度也会影响其购买选择。
维修保养的成本与便利性: 机械表需要定期保养和维修,这会产生额外的费用和时间成本。在中国,专业且价格合理的机械表维修点相对不如石英表或智能手表维修服务那么普及和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使用门槛。

五、 消费习惯与市场环境:

营销与推广的侧重点: 过去,市场营销更侧重于石英表的“准确、耐用、时尚”,而机械表的推广则更多聚焦于高端市场。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机械表品牌也开始在中国进行更广泛的推广,但仍需时间培育市场。
“快消”与“长存”的心理: 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一些消费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更新换代快、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如智能手表),而机械表代表的是一种需要长期持有和保养的“长存”理念,这与部分消费者的习惯存在差异。

总结来说,中国人佩戴机械式手表数量相对较少,是由于:

历史原因: 电子表的普及抢占了市场先机,机械表曾因稀缺和昂贵而普及度不高。
经济原因: 价格门槛仍然是重要障碍,消费者更看重实用性和性价比。
文化原因: 实用主义和对“腕上经济”的接受程度仍在发展中,智能手机也分散了手表的功能需求。
技术认知: 大众对机械表精妙之处的了解和欣赏能力需要时间培养。
市场环境: 品牌认知、维修便利性以及营销策略都在逐步调整。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文化自信的增强,机械表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扩大,特别是中高端机械表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未来,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和文化品味的追求不断提升,机械表在中国市场的普及度有望进一步提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机械手表不准呗。别听什么天文台认证,收智商税的东西,但凡稍微深入点就会发现,最准的机械表在这些天文台认证测试里,合格率都低于几十元一块的石英表。而且石英表其实也不是多准的东西,氢微波激射器、铯原子钟等等更准的多了去了。

当然很多人就会说,戴机械表的人也没人会用它看时间,更多的是身份的象征。这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戴金链子镶金牙的人当时也这样想的,金的质地软,当假牙肯定不实用,当时的人就是觉得这些是身份的象征,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看到谁戴金链子镶金牙,谁不觉得俗呢?同样的我看戴机械表的人也是一样的感觉,一个字——俗!

不是没文化就是没见识!但凡上过大学,学过普通物理这门课程里一开篇就在讲时间空间,而时间的这一部分就讲人类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史,其中就包括了各种计时手段。而机械计时是十分不准的,哪怕历史上有无差拍擒纵机、温度补偿、气压补偿、改进型擒纵机、自由摆等等进步,但是那都是前个世纪玩剩下的了。如果有人现在还抱着前个世纪的东西说先进,怕是有什么毛病。如果今天还有人喜欢机械表,真就是没文化了,不是没上过大学,就是花钱买的学位证,从大学第一节物理课就开始逃。

因此很少人戴机械手表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毕竟没文化没见识的人是少数。当然我也不是说没上过大学就要戴机械表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勤奋上进的人多得是。

————————————————————

对这些天的热门评论观点我集中回答一下。

评论观点1: 穷人眼里到处都是智商税。

我的消费观念不是贵就是智商税,而是可以通过低代价达到的目标非要付出高昂代价来获得。

有钱人花钱的渠道太多了,可以玩的方式太多了。真正的有钱人眼里没有财务自由这个概念,无论多少钱依旧不可能财务自由。穷人才会在那幻想财务自由,有1万存款时在幻想100万就能财务自由,有100万存款时幻想1亿就能财务自由,然而真正有1亿的人依旧觉得钱不够用。别被《西红市首富》这些消费主义洗脑,那是刻意制造一种幻觉给穷人洗脑,“钱不够用是因为钱少,钱多了只会越用越多,然后刺激贷款消费(制造有钱你还怕还不上的错觉)”。如果真正有钱就用不完了,为何国家每年要向科研机构投入那么多?为何华为研发经费几百亿?科研设备、实验耗材种类繁多价格高昂。只是老百姓不接触这些没概念罢了。可以花钱的地方多了去了,只是不到那个平台见识不到。只有曾经一直没钱,突然有钱了,还没来得及了解有钱可以怎么花的暴发户们,才会去买奢侈品。


评论观点2: 其实机械表就是一种首饰。

首饰确实很多方面也和机械表一样呀!全世界那么多宝石,欧泊石、托帕石、坦桑石、绿柱石、电气石、青金石、萤石、金刚石、刚玉、月光石、孔雀石……,但是全球玩宝石的人也就只知道那几种,而且还分地域文化,比如在国内价值连城的玉石在西方,人家根本不好这一口。能遍及全球都有很高价值的就金刚石(钻石)、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绿柱石(祖母绿、海蓝宝石……)等等少数几种。然而钻石戴比尔斯公司垄断的故事现在已经家喻户晓,河南的人造钻石品质奇高甚至比天然钻石还“天然”。而刚玉其实现在流行的阳极氧化铝就是人造红宝石、蓝宝石的一种防锈工艺。所以其实本质都不是什么稀奇货,真没必要花高价钱买。

user avatar

手腕上的东西,机械表是最累赘的一个,很重,需要每天上链,你宅家两天就得重新对时。


评论区也别跟我讲什么玩表,我也是混过站西路的。

user avatar

贵啊

而且要是没气质就带机械式手表,会显得像个土鳖一样,显出一种暴发户气质

user avatar

中国男性的手表消费观是挺畸形的。

大把人的言论听着都不像个人话了,

什么月入一万以内不配玩表,浪琴以下就是垃圾……

这类言论多了,大部分人索性就不戴机械表了。

去看看《TopGear》,三个世界顶流的媒体人,年收入都不下几百万英镑的, 每期评测的车动辄上亿,戴的表也就是海马,水鬼,葡计这类表,甚至还不如这些,

节目被停了更是放飞自我,大猩猩带着白色卡西欧,一手的珠珠串串,也没啥违和感。

欧美人对表的功能性细分得很明白,就像两厢车短轴距的车在欧洲很好卖一样,人家知道买一样东西到底拿来干嘛的。

钢表,正装表,有时候就是个配饰,有钱人也不会花多于配饰的钱买这些玩意。国外论坛上,千把块钱的机械表,也大把人折腾着,换盘面换针,玩得不亦乐乎。

有钱白男真要上奢侈品,也知道去买贵金属的,买复杂功能的,看顶级的牌子,不会在日常的东西上硬找存在感。

劳力士在七八十年代还坚挺,不是因为他比石英表准和便宜,而是金子在星期日历款上给的最足,那时候钢迪就跟现在的帝舵一个身价,只配买金表的时候搭售,压根就没人觉得钢表是个玩意。

只有中国人把表看太高,原因也简单,建国后制表业不行,一块表恨不得要工人一年工资,还得凭票购买,只要是个表就能卖的很贵很稀罕,

不少人煞有介事的还分级评等,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个人觉得参照topgear,钢表拿一个月工资买就顶天了,甚至是当个玩具买着玩的,车才是值得花两年乃至五年收入买的东西,毕竟复杂程度和功用在那摆着呢。

但国内大把人觉得,表还得花一年收入买,买个钢表还得贴膜,那钢的意义何在呢?用铝不好么,还轻,不至于死沉死沉的。

整个行业跟击鼓传花似的,

整体拉抬力不从心了,就开始搞单款,和当初搞君子兰藏獒,邮币卡的,其实都是同一拨人,游资对机械表如同跗骨之蛆,

有创造力的产能都在忙着制假售假呢,根本没心思造点千把块钱买着玩又能戴出门的东西,大把男的有购买力和热情,因为靠谱的太贵,便宜的太low,于是都去盘串了。

等文玩风潮一过,都烂手里了,戴的也少了。

综上,还是风气使然,

什么东西都是,一买就要装逼,一玩就要搞圈子,人为设置点门槛,就为了拉抬自己。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圈地自萌,脱离大众了。

老百姓也不傻,花钱给别人抬轿子的事情,没人乐意干。

user avatar

在澳洲,澳洲人在实用主义方面和中国人很接近。就是不装,什么好用就用什么。所以在澳洲也是从来没有看到有人带机械表。大部分空手,少部分智能手表。

看过智能手表拆解,才知道机械手表是多么粗糙、简陋的技术。


有人竟然能被忽悠认为机械手表是工艺品、是精密仪器制造的巅峰,只能说交智商税去吧,走好不送。一个230块钱的手环,工艺精细程度和智慧含量就远超几十万的机械表。更不用说功能(有能测心率、测血压、内置GPS的机械表么)、计时精度(手环用GPS授时,误差永远小于1毫秒)、方便性(防水防震、生气了直接往地上摔,捡起来毫发无伤,洗澡懒得摘也可以带着洗澡),甚至使用寿命。没错,机械表一样要保养要爱护、要按时更换易损件。拿出保养爱护机械表百分之一的成本和耐心保养爱护你的智能手环,它也能传世。

机械表能够称道的也许只有“欧洲老匠人”的情怀,但是现在2022年了,哪儿还有中国人想象中的“欧洲老匠人”。机械表的机芯是一群2、30岁的欧洲中专生按照工艺手册做出来的。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因为按照你的逻辑,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很少带机械式手表。

你的前提首先就不成立,谁告诉你的,相对欧美日本中国更少比例的人带机械表?这本来就是个不成立的逻辑。更何况你说的是机械手表,也就是在欧美,日本你看见一个人戴着手表,你有看过他到底是机械的还是石英的吗?

这道题下面所有回答原因的人其实都没逻辑,因为你需要证明的不是你为什么不戴,无论你觉得累赘,还是夹毛,首先你不能证明你代表中国人,其次你无法证明,外国同样嫌弃这些点的人更少(夹你的毛,不会夹老外的吗?)

所以无论是不如电子表准确,还是功能不如苹果手表多,无论是带着累,还是夹毛…………这都不是中国更少带的理由。而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并没有少戴。唯一的区别只是你接触的人群不一样。

你想想你在中国接触的是什么人群,而当你有机会去国外的时候,你接触的欧美日本人群又是什么人群?圈子不一样,本来感觉就不一样。

user avatar

不准,误差肉眼可见。

user avatar

手表现在的作用类似于珠宝和品牌时装。

主要目的,是让识货的人知道你花了多少钱,从而判断你的身价,便于交易。

不幸的是由于我国假货制造水平过高。

在正常社交距离内很难判断真假。

所以,这个东西只能判断个大概。

高官和富裕阶层戴得大概是真的,假的也像真的。

生意人可能是真的,可能是骗子。还是做个背调放心一点。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中国男人。

有人鼓吹机械表是精密制造的巅峰,这我就要笑了。

我母校有个专业,之前叫机械,就是机械表的机械,后来改名叫“精密仪器”了,在精密制造领域谦虚点说算是全国顶尖的水平,你去那个专业读个硕士或者博士,和导师说我想研究机械手表,因为机械手表是“精密制造的巅峰”,你不被导师骂到怀疑人生的话,我就要怀疑这个导师的专业素养了。

不仅如此,旁边的微电子系的老师听到精院招了个学生,试图论证一个标榜纯手工打造的产品“精密”,更是要各种学术会议上大开嘲讽的。

论“精密”,任何一块论斤卖的芯片(哪怕是你家LED灯泡里的芯片)都是完爆机械手表的机芯的。

只听过老师傅可以手工打造机芯,我还真没听过哪个老师傅能手工绘制集成电路的。

大家没发现一点吗?所处环境越注重“实用”的人,对饰品越是排斥,越喜欢“功能性”,越少购买主要是“装饰性”的物品,比如需要袖扣的衬衫、比如戒指、比如机械手表。

是的,机械手表本质上,就是个装饰品。

只要计时的结构还是机械的,哪怕是300万甚至3000万的机械手表,准度也不会超过百八十块钱的电子表,更无法和有网就能实时校准的、售价不超过100元的运动手环相比。

至于什么月相功能、日历功能,更是无法和手机相比。

所以归根结底,买机械表就和买紫檀家具一样,就是买个装饰品。

不光中国男人,全世界处于“实用”环境的男人都是这样一个消费观。

比如硅谷大佬们,盖茨、扎克伯格、马斯克,貌似就没有每天戴个机械表出门的,我相信背后的原因一定不是买不起。

同样,之前看过一个帖子,深挖了中国富豪们的手表,一般地产圈的老板们戴得都是几百万的机械表,而雷军、马云、马化腾等互联网圈的富豪,也并没有花很大价钱在手表上。

顶级富豪离我们太远,看看高级打工仔们呢?

认识的几个影视、广告、金融圈的打工仔,据我有限的抽样观察,年薪80-200万之间的上述行业男人们,手表价格区间大概在10万-100万之间(如果是正品的话)。

而互联网圈的打工仔,我认识的只有在中关村和亦庄上班的几位,收入区间大概也是80-200万之间,手表价格就有点惨不忍睹了,其中最贵的是一个跑马的哥们的佳明,最便宜的是小米手环,价格区间估计200-10000元。

同时,互联网圈的人带手表的比例远远低于金融圈,估计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面对电脑,而一台连了网事实同步标准时间的电脑,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误差的。

最后,还有最特别的国防工业领域的打工仔们,造大国重器的,收入比较可怜,但手表倒是清一色的飞亚达。这个嘛,只能说建议大家搜一下飞亚达的背景。

所以这个归根结底是个环境问题,中国男人,由于生存压力、养家压力等等原因,大部分是比欧美同龄人更加实用主义,所以买东西,尤其是核心是功能性的东西的时候,更注重的就是功能性(这句话好啰嗦)。

而机械手表,恰恰是功能性和价格完全不匹配的玩意。

一块手表,误差能达到每年好几个小时,几天不戴就停给你看,就这还有脸说自己走得准。

这在注重实用的男人来看是非常可笑的。

一个注重实用性的男人,不会在i9都问世的时候去买一台晶体管计算机,无论制造者声称这个晶体管计算机架构多么优雅、多么有情怀。

同样,这个男人也不会在计时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去购买一块机械表。

要论情怀、论历史,电子管计算机可是开启了信息革命的发明,是在人类历史上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比一块机械手表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男人只会问一句:一个连扫雷都玩不了的电脑,我买回来干嘛?

一个连计时都计不准的手表,我买回来干嘛?

相反,如果你能用硬指标说服注重实用性的男人,并且这个指标的确对他有价值的话,男人花起钱来也是很大方的,比如3090的香气,就没有几个男人能抵挡。

考虑到一款顶配显卡的生命周期不会超过5年,常年买顶配卡的男人消费恐怕不必买几十万手表的人低多少,毕竟一块机械手表的生命周期恐怕是要用几十年来衡量的50。

user avatar

夹毛

user avatar

因为机械表的使用属性全是缺点:计时不准,放那不动几天就不走了,经不起磕碰,重量大,功能单一。

而机械表的优点全是智商税:

有说不戴机械表说明你不懂机械之美。我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答案出来。作为一个机械行业半吊子,当我看到燃气涡轮一级叶片的时候,我是真的欣赏它的美。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的一个东西,其加工工艺之难,工作环境之恶劣已经超出了“精密”两个字能表达的意义。看到上面微小的孔,你首先想到的是,这玩意儿是怎么制造的,紧接着你会意识到,这东西的工作环境已经超出了材料允许的工作极限——究竟是谁这么牛逼首先想出来的。

但是当我看到一块机械手表,我的理智告诉我,这东西是可以用工装批量制造的。所谓“纯手工打造”完全就是扯淡。我可以负责的说,任何纯手工打造的机械手表,如果计时精度能达到每天1不超过一分钟,那就一定是手工进行了长期的校准,所以内部的游丝、齿轮一定经历了多次去除材料的过程,那么这块手表寿命一定非常短,要不了多久计时精度就会显著下降。

机械表本身是用工装批量制造的,但是如果用于制造他们的工装有特别的设计,那也是可以让人欣赏的。不过很可惜,制造机械表所用的工装,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还有说这是情怀。我想拿块兽皮请他换上。你们可不要先看兽皮,几万年前这个东西让先民们能够冬天在山洞外溜达。进而一块宽大、新鲜的兽皮成为了能力和地位的标记,最鲜艳的兽皮往往穿在部落中最勇敢的人身上,最宽大的那一块不是在酋长身上就是在祭司身上。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几万年。你看,这么有情怀的东西可不多见了,来换上!

user avatar

曾经也是有个年代的中国人喜欢带机械表的,毕竟机械表可是三转一响里面的一转。

现在谁爱戴啊,除非戴个贵的,看着有意思的,确实能装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