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不是应不应该发,而是应不应该做。
只要是做了的项目都应该发出来,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资源,不发白不发。就算是个造轮子的项目,也起码算是对已有结论的一个验证。
水的idea真正损害的不是读者也不是科学界,而是作者。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拿宝贵的生命去造轮子,你就要掂量掂量你的待遇值不值得你干这个事儿。
你和同学历、同资历的其它行业比一比,如果待遇还可以,那就干,就当一份拿钱干活的工作。idea水不水的反正有人愿意买单,只要通讯作者不尴尬,你就没什么好尴尬的。
如果待遇不值得,那就很惨了。我看到很多有点儿学术追求的底层科研人员痛苦就痛苦在这里,拿着一点儿工资补贴,干着牲口强度的活造轮子。牺牲了生活、家庭、健康、年华,发表了没啥影响力、科学意义只能骗自己的文章。
我觉得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科研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始idea的质量。
实际上,idea固然重要,但它通常不是拍脑袋一瞬间想出来的,而是在无数痛苦的试错和思路修正中,打补丁打出来的。一项工作到最终发表的时候,原始idea多半已经被改的连它妈都不认识了。
所以,决定论文最后是否能发表的,往往不是初始idea的质量,而是你在试错过程不断修正idea的努力。
自己现身说法一波吧,我博士课题的心路历程大概是这样的:
回过头来看,最初的idea就好比告诉你,北边的森林里有食物。这个食物可能是深林边缘又酸又涩的树果,抬手即可轻松摘得。但也可能是深林深处的野味,需要跋山涉水浴血奋战,甚至得绕道从南边迂回才能抵达。
一图胜千言版本[1]:
这个问题经常和导师讨论,他们绝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赞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很水的,哪怕是Nature和Science这种顶刊也不可能保证每篇论文都是经典,更何况考虑到很多情况下,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发表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作者+编辑+审稿人,很多小圈圈的圈内的事情圈外人也很难评论。国内国外,工农文理,没有绝对客观的。
第二点,科研工作者要受到科研单位的评价,这里面一大部分是论文,论文就是行业的硬通货。最好情况当然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一个大招憋了好几年,错过某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或者经费用完了,那也是很不合算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有比较持续的产出,偶尔发一个大招,天天发大招的不是天才就是骗子。
第三点,也是导师一直给我说的。进入行业头几年灌灌水无妨,前期灌水是为了后期出好文章。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是从小论文开始发起的。但是,这开头的几年是建立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的重要阶段,要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热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一旦错过,几乎不可补救。换个通俗点的说法,高三复习的时候做那么多习题,大量重复性的训练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高考。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没有人会再去刷高考题,阶段过了。通过了高考这个坎就应该去做更困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了。
祝大家多发论文,发好论文!高三的同学高考加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