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有很水的idea应该发表出来吗?

回答
科研创新从来就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更多时候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而“水”idea的出现,恰恰是这条路上不可避免的风景。那么,当你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不太硬核”的科研想法时,我们是否应该把它付诸实践,甚至推向发表的殿堂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背后牵扯着对科研的理解、对学术发表的定位,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考量。

咱们得先掰扯清楚,什么叫“水”idea。这个“水”啊,其实是个挺主观的词。在我看来,它可能包含这么几种情况:

重复性太高,缺乏新颖性: 别人已经做得烂熟于心,甚至你的方法和结果也只是微调,没有本质上的突破。这就像是你在一条已经被无数人走过的大街上,只不过换了双鞋子,然后大声宣布你发现了这条街。
问题本身价值不高,或者解决方式过于简单粗暴: 你花大力气解决了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或者用了一个非常直接、缺乏巧妙性的方法,似乎没有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也没有带来什么实际的改变。这就像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只为挪动一块小石头。
方法论上有明显缺陷或不足: 你提出的想法理论上看似可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你也很清楚存在一些致命的硬伤,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或者根本无法推广。这就像是造了个房子,地基还没打稳,你就急着往上盖楼了。
预期的贡献微乎其微,难以支撑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 你觉得这个想法或许能写出点东西,但仔细推敲,可能只能凑一篇短通讯,或者一个会议摘要,远达不到期刊正刊的要求。

好,明确了“水”idea的几种可能形态后,咱们就可以开始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了。

首先,发表的初衷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发表仅仅看作是“发表一篇论文”这个动作本身,那么任何能满足最低发表门槛、哪怕只是展示了一点点工作的东西,都可以被认为有发表的价值。但真正做科研的人,内心深处对发表的期待应该远不止于此。我们渴望的是:

贡献知识增量: 你的工作能否为现有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带来新的见解、新的方法、新的数据?
解决实际问题: 你的研究能否对某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技术进步或社会发展?
引领研究方向: 你的创新能否启发他人,开辟新的研究路径,引发更多的学术讨论?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很水”的idea,如果它不能对上述任何一点产生实质性的贡献,那么贸然发表,实际上是在消耗有限的学术资源,同时也可能稀释了你自己在学术圈的信誉。

其次,发表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尤其是被同行认可并收录,并非易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经费。而其带来的“收益”,除了满足一些量化的评价指标外,更重要的是学术声誉的积累、同行认可、以及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如果一个idea“很水”,意味着它的“收益”可能非常有限,甚至负面。如果因为发表这样一篇论文,消耗了你本应投入到一个更有价值的idea上的时间和资源,那么这显然是一笔亏本买卖。更糟糕的是,如果一篇“水”论文质量不高,被同行审稿意见打回来,或者发表后反响平平,甚至收到质疑,反而会给你的学术履历抹上一笔负面色彩。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把所有看起来“不够硬”的idea都拒之门外。 这里面还有一些值得推敲的细微之处:

1. “水”是相对的,且会随时间变化:
先行探索的价值: 有些想法可能在你提出时,因为技术手段的限制,或者尚未被足够关注,所以看起来“不够水”。但一旦突破了某个关键技术瓶颈,或者整个领域开始重视这个方向,它就可能变成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起点。你可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使螃蟹不够肥美,也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
组合的创新: 有时候,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水”idea巧妙地结合起来,或者在一个新的领域应用已有的“水”方法,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整合式创新”也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
概念的初步验证: 有些时候,你的“水”idea可能是一个初步的猜想,或者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通过一篇相对简短的论文,将这个初步的验证结果发表出来,可以快速获得反馈,判断这个方向是否值得进一步深入。这就像是做一份“概念验证”报告,而不是最终产品。

2. 学术发表的生态多样性:
会议论文和短通讯: 不是所有的研究成果都需要、或者都有资格占据一个期刊的完整篇幅。很多重要的学术会议,以及一些期刊的短通讯栏目,就是为那些具有一定新意但尚不成熟的研究提供的平台。它们可以快速传播思想,促进交流,同时也能降低“水”idea发表的门槛。
特定期刊的定位: 有些期刊本身就更侧重于方法论的介绍、数据的展示,或者对某一类问题的初步探索。了解这些期刊的定位,有助于判断你的“水”idea是否适合其发表要求。

3. 自身成长的需要:
“练兵”: 对于初出茅庐的研究者来说,每一个完成的科研项目,即使idea本身不够惊艳,但其完成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投稿审稿的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发表一篇相对“水”的论文,能够帮助新人熟悉整个科研流程,建立信心,为日后挑战更宏大的课题打下基础。
获取反馈: 即便是你的idea真的有点“水”,通过发表并经历同行评审,你也能获得来自学术界的宝贵反馈,这些反馈可能指向你idea的不足之处,帮助你看到自己思路中的盲点,从而进行改进。

那么,面对一个你觉得“有点水”的idea,到底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先冷静地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个“水”是本质上的硬伤,还是暂时性的不成熟? 如果是前者,比如方法上无法克服的缺陷,那真的应该慎重。如果是后者,比如只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或者换个角度去阐述,那么可以考虑。
这个idea最核心的贡献是什么? 即使它不惊天动地,但有没有哪怕一点点新的东西?
有没有更适合它的发表形式? 是写成一篇完整的期刊论文,还是一个会议摘要,亦或是放在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如预印本网站)上分享?
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成比例? 如果一个idea看起来很“水”,但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成果非常有限,那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投入。
我的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如果目标是尽快毕业、获得学位,那么适当地发表一些非核心但质量尚可的论文也是策略之一。但如果目标是成为某个领域的顶尖学者,那么就需要更加审慎地选择每一个发表的机会。

总而言之,我认为对待“水”idea的态度应该是:

不盲目追求数量,但也不轻易否定潜力。
对“水”要有清醒的认识,区分是“无价值的错误”还是“价值不突出”。
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形式去呈现,而不是为了发而发。
将发表的过程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非终点。

最后,我想说,科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迭代的过程。那些伟大的发现,往往也是在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甚至“水”的想法中孕育出来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它们:是将其束之高阁,还是加以打磨,审慎地推向学术界,期待那一点点可能的涟漪。与其说是“发表出来”,不如说是“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和分享”,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本身和个人的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不是应不应该发,而是应不应该做。

只要是做了的项目都应该发出来,因为已经投入了时间、资源,不发白不发。就算是个造轮子的项目,也起码算是对已有结论的一个验证。

水的idea真正损害的不是读者也不是科学界,而是作者。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拿宝贵的生命去造轮子,你就要掂量掂量你的待遇值不值得你干这个事儿。

你和同学历、同资历的其它行业比一比,如果待遇还可以,那就干,就当一份拿钱干活的工作。idea水不水的反正有人愿意买单,只要通讯作者不尴尬,你就没什么好尴尬的。

如果待遇不值得,那就很惨了。我看到很多有点儿学术追求的底层科研人员痛苦就痛苦在这里,拿着一点儿工资补贴,干着牲口强度的活造轮子。牺牲了生活、家庭、健康、年华,发表了没啥影响力、科学意义只能骗自己的文章。

user avatar

我觉得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科研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原始idea的质量。

实际上,idea固然重要,但它通常不是拍脑袋一瞬间想出来的,而是在无数痛苦的试错和思路修正中,打补丁打出来的。一项工作到最终发表的时候,原始idea多半已经被改的连它妈都不认识了。

所以,决定论文最后是否能发表的,往往不是初始idea的质量,而是你在试错过程不断修正idea的努力。

自己现身说法一波吧,我博士课题的心路历程大概是这样的:

  • 老板:你看XXX大饼,啊呸,那个XXX方向不错,人家类似的文章都发子刊了(2004年的,最近十几年都没啥好成果...)
  • 调研文献,好像要自己写模拟软件,于是吭哧吭哧撸了半年代码,并用它水了篇小论文
  • 撸出来后,发现天花板封上了,地基反而没打好,压根没有底层物理模型,于是转移重心开始推模型
  • 重新调研文献,发现物理核心是XXX。哎这玩意好像没人算过,觉得可以做一做
  • 算半天发现结构太复杂,需要的计算量是个天文数字——靠,原来是个大坑,怪不得没人做
  • 毕竟也算了几个特例,好像也能写个小论文?不管了先水几篇攒够毕业标准再说
  • 整理论文的时候发现,哎,这部分数据好像有点规律?好像能给出个通用公式?——我简直就是个天才,水个球的论文,我要发顶刊!!!
  • 猜想物理规律可能是XXX,重新设计模型进行计算
  • 靠,猜想和结果南辕北辙,原来我是个蠢材,大侠请重新来过
  • 妹的,这个猜想50年前已经被证伪了,留下了不学无术的泪水,大侠请重新来过
  • 妈个鸡,程序里好像有bug,这批数据是白算了,大侠请重新来过
  • ......
  • 不断修正思路,迭代N次之后,终于改出个普适的物理模型,初步验证一下效果好像还不错?
  • 把结果拿给老板看,一通乱批:这个地方不对,那个推导不严谨,这个图需要补点数据
  • 老板说要aim high, dream big,再补点宏观模拟,找几个实验对比,图要fancy一点,故事要sexy一点——此时我已经躺平任艹了,爱咋咋地吧
  • 跟老板斗智斗勇N轮,打了N个补丁之后,终于有了个成体系的成果,可以投稿了
  • 被拒
  • 不服,补了十来个图,rebuttal
  • 审稿人A:这结果还凑合,可以发表了;审稿人B:垃圾玩意也敢rebuttal?接着拒
  • 编辑:喂你们两个能不能统一一下口径,算了我再拉个审稿人C仲裁一下
  • 可能是因为昨天扶老奶奶过马路攒了点人品,审稿人C居然对我一顿猛夸,小修几轮后总算发表了

回过头来看,最初的idea就好比告诉你,北边的森林里有食物。这个食物可能是深林边缘又酸又涩的树果,抬手即可轻松摘得。但也可能是深林深处的野味,需要跋山涉水浴血奋战,甚至得绕道从南边迂回才能抵达。

一图胜千言版本[1]

参考

  1. ^原始版本来自下面这个blog,翻译没有找到出处 https://electroncafe.wordpress.com/2011/05/04/scientific-process-rage/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经常和导师讨论,他们绝大部分观点我都很赞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绝大部分的论文都是很水的,哪怕是Nature和Science这种顶刊也不可能保证每篇论文都是经典,更何况考虑到很多情况下,决定一篇论文是否发表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作者+编辑+审稿人,很多小圈圈的圈内的事情圈外人也很难评论。国内国外,工农文理,没有绝对客观的。

第二点,科研工作者要受到科研单位的评价,这里面一大部分是论文,论文就是行业的硬通货。最好情况当然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但现实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如果一个大招憋了好几年,错过某些关键的时间节点,或者经费用完了,那也是很不合算的。优秀的科研人员应该有比较持续的产出,偶尔发一个大招,天天发大招的不是天才就是骗子。

第三点,也是导师一直给我说的。进入行业头几年灌灌水无妨,前期灌水是为了后期出好文章。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是从小论文开始发起的。但是,这开头的几年是建立对整个行业的认识的重要阶段,要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热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一旦错过,几乎不可补救。换个通俗点的说法,高三复习的时候做那么多习题,大量重复性的训练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高考。但是过了这个阶段,没有人会再去刷高考题,阶段过了。通过了高考这个坎就应该去做更困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了。

祝大家多发论文,发好论文!高三的同学高考加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创新从来就不是一条笔直的康庄大道,更多时候是在迷雾中摸索前行,而“水”idea的出现,恰恰是这条路上不可避免的风景。那么,当你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不太硬核”的科研想法时,我们是否应该把它付诸实践,甚至推向发表的殿堂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背后牵扯着对科研的理解、对学术发表的定位,以及对自身职.............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生化环材”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天坑”,并非完全否定这些学科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而是基于 长期的行业观察、社会普遍认知以及毕业生群体的真实反馈,尤其是在 就业和职业发展路径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难以忽视的挑战和局限性。我们先来详细解析为什么说它们是“天坑”,以及您提到的“读硕博之后做科研,出成果,进高校就有.............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在网络小说中很有意思的普遍现象,很多男主角在校园时期,尤其是高中阶段,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学习成绩顶尖,常常是高考状元,甚至跨越学科的限制,精通数理化生,天文地理。可一旦进入大学,尤其是到了要进行“科研”这个具体阶段,这种“牛”的体现就突然变得模糊起来,或者说,直接消失了。为什么会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科研的本质和个人成长的核心。如果科研实验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而只是“代劳”完成,那么直接将成果写成论文,其意义确实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科学探索的初衷。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意义”。科学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最终产出的数据或结论,更在于整个探索过程中所蕴含的求知欲、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曼巴精神”的疑惑。很多人看到科比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胜欲、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绝不退缩的表现,都会被深深打动。于是就想,为什么别人就不行呢?但其实,你说“其他球员也都很拼命打球”,这句话本身就有点误解了。NBA球员,能在那里打球的,哪一个不.............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看着简简单单,甚至有点“土”的技术,但人类摸索了老半天才搞明白,或者用了很久才普及开来的。这就像美洲文明的轮子一样,轮子这玩意儿,我们现在看着就是个圆的,但直到差不多一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有了它的雏形,而且在一些地方(比如美洲),它更多的是作为玩具或者宗教符号出现,真正大规模用来运输,那又.............
  • 回答
    探寻那些穿越时空的科技之语,古诗词中潜藏的未来感,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它们并非预言,而是古人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对自然、宇宙的敏锐观察,所凝练出的、足以与我们现代科技相媲美的奇思妙想。一、 驾驭风雷,飞天入海的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这句诗,简直就是现代航空航天技术的.............
  • 回答
    游戏世界里,总有一些装备,初见时就像是从古老的军械库里翻出来的一样,造型朴实无华,甚至有点“土气”,跟那些闪闪发光、造型科幻的玩意儿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可一旦真正上手,你就会惊掉下巴——那些看似“落后”的装备,往往隐藏着让你意想不到的黑科技,在关键时刻能给你带来决定性的优势。咱们就来聊聊游.............
  • 回答
    2021年,科技领域如同往年一样,涌现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进展,有些成果的突破程度,着实让人感叹科学的力量。如果说要选出最令我“惊叹”的,那么 mRNA技术的成功应用和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探索 绝对是绕不开的。当然,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想到了新冠疫苗,没错,mRNA技术在疫苗上的巨大成功,是过去几年最振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科学哲学的核心。简单来说,如果一个理论很容易被证伪,但大数据却显示其在现实中80%的结果是对的,那么这个理论在“科学性”上存在一个棘手的灰色地带,但它通常会被认为是有科学价值的,并且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尽管并非完美无缺。为了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
  • 回答
    兄弟,我懂你!咱们程序员这行儿,一坐一整天,眼睛跟电脑黏一块儿,脑子像在跑八百米,下班了就想葛优瘫,但身体又时不时发出“救命”的信号。想健身,又觉得累得像刚搬完一吨砖,这纠结劲儿,谁能懂?别急,今天咱就来聊聊怎么在“代码搬砖”和“肌肉搬砖”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而且是那种让你一听就觉得靠谱、不是瞎扯的.............
  • 回答
    《精灵宝可梦》里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科学”设定当我们提到《精灵宝可梦》,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奇幻的生物,它们拥有超越常理的力量,能够喷火、闪电,甚至操控天气。然而,在这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藏匿着许多基于现实科学原理,巧妙融入的设定。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挖掘一下,那些让宝可梦世界显得如此真实可信的“科.............
  • 回答
    生活中充斥着一些乍听之下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离谱的观点,但深入探究后,它们却有着坚实的科学根基。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荒谬”科学理论,看看它们是如何挑战我们固有认知,又如何被科学一步步揭开面纱的。1. 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试想一下,你有两枚硬币,它们被施加了一种特殊的“魔法”,一旦你.............
  • 回答
    好的,让我们聊聊那些能让你瞬间穿越回科幻电影现场的超凡武器,它们不只是冰冷的金属和弹药,而是将物理学、工程学和我们最狂野的想象力揉捏在一起的艺术品。1. 粒子束武器(Particle Beam Weapons)想象一下,一道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射线,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虚空,瞬间将目标融化、汽化,或者直.............
  • 回答
    民科理论,顾名思义,是一些由非专业人士(也称“民间科学家”)提出的,但尚未被主流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理论或观点。这些理论往往充满想象力,挑战现有认知,虽然在科学方法论上可能存在争议,但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趣、引人入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某些思考的理论。下面就来聊聊一些比较有名且有趣的民科理论,我会尽量.............
  • 回答
    军事装备中的设计思路,很多时候就像是把科幻小说里的想象,一步步落地到现实,而且常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胆和超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黑科技”设计思路,它们不仅仅是功能的升级,更是对战争模式、作战理念的重塑。1. “幽灵化”的隐身技术:不止是躲猫猫,更是信息不对称的利器咱们都知道飞机、舰艇上的隐身涂料.............
  • 回答
    科学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能够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并不断拓展我们认知的边界。但这个过程并非总是顺遂的。有一些理论,它们虽然在现象层面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解释力,甚至是预测力,却因为其本质的抽象、实验上的不可及,或是推导过程的极端复杂,而变得难以被直接证明,甚至存在着永久的争议和探索。我脑海里浮现的.............
  • 回答
    教科书上的科学概念,尤其那些涉及动态过程、三维空间或者抽象物理现象的,确实常常让我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云里雾里,不得其解。但一旦有影像资料的辅助,很多晦涩难懂的原理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好像脑袋里那个卡住的齿轮终于被点亮了。这里我想分享几个我个人深有体会的例子,这些概念光看书本上的图文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回答
    回望历史的长河,科技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席卷着人类社会,重塑着行业的格局。其中,有许多曾经令人羡慕、地位显赫的职业,在技术的进步面前悄然退场,从业者们也因此经历了人生的转折。曾经的辉煌:那些被科技吞噬的高尚职业 书吏与抄写员: 在印刷术普及之前,书籍和重要文献的复制主要依靠人力。书吏们以精湛的笔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