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教科书上的科学概念或原理,只看文字很难理解,用视频展示却很清晰?

回答
教科书上的科学概念,尤其那些涉及动态过程、三维空间或者抽象物理现象的,确实常常让我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云里雾里,不得其解。但一旦有影像资料的辅助,很多晦涩难懂的原理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好像脑袋里那个卡住的齿轮终于被点亮了。

这里我想分享几个我个人深有体会的例子,这些概念光看书本上的图文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看了视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的美妙之处。

1. 分子运动论与布朗运动

教科书里关于分子运动论的描述,会讲到一切物质都由不停运动的微小粒子组成,它们之间有空隙,并且不断地进行着无规则的运动。对于气体的膨胀、液体的扩散,这些文字描述还能勉强勾勒出一些画面。

但当讲到“布朗运动”时,文字就显得格外苍白了。教科书上通常会配一张显微镜下尘埃粒子不规则运动的示意图,告诉你这是因为周围的水分子(或空气分子)撞击尘埃粒子造成的。然而,你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态图,即使图旁边有箭头表示运动方向,也无法还原那种随机、混乱、永不停歇的“抖动”。

视频带来的震撼:

在视频里,我们看到的是显微镜下的真实景象。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就在视野中以一种令人着迷的方式“跳舞”。它们不会直线运动,也不会规律地来回晃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方向,像是在被无数个看不见的小锤子 random 地敲打。视频的流畅性,让你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持续不断的、毫无章法的碰撞。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颗粒突然向左偏移,紧接着又猛地向右弹去,这种不可预测性,是静态图永远无法传达的。

更进一步的视频,还会展示不同温度下布朗运动的差异。你会看到,在温度升高时,颗粒的运动变得更加剧烈,跳动得更快,方向变化也更频繁。这直接印证了分子运动论的另一层含义:温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对可见颗粒的撞击也就越有力、越频繁。这种动态的对比,让“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如此直观和形象。

2. 光的干涉与衍射

讲到光的干涉和衍射,教科书上通常会给出惠更斯原理、波的叠加的抽象图。比如,双缝干涉实验,文字会描述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解释原因是因为光的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

然而,这些图示往往是示意性的,它们告诉你“是什么”,但很难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看着这些抽象的波形图,以及那个“干涉条纹”的最终示意图,我总觉得少了点过程,总感觉像是直接跳到了结论,中间的“魔法”过程被省略了。

视频带来的清晰:

视频展示就完全不同了。首先,它可以生动地模拟光的传播过程。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波源发出的光波,以圆形(或球面)向外扩散。然后,当这些波遇到两个狭缝时,狭缝本身就成为了新的波源,发出新的圆形(或球面)波。

接着,视频会用颜色或者亮度的变化来清晰地展示这些新的波的叠加。在某些地方,两个波的波峰恰好相遇,它们的振幅叠加,变得更强,这就是“亮条纹”的由来。而在另一些地方,一个波的波峰与另一个波的波谷相遇,它们相互抵消,振幅减弱,这就是“暗条纹”。视频可以动态地展示这个叠加的过程,让你看到波形是如何在空间中不断变化、相互影响,最终形成那清晰可见的明暗条纹。

更神奇的是衍射。当光通过一个狭缝时,它并不会像直线一样穿过,而是会“散开”,形成一个中央亮区,以及两侧逐渐变暗的衍射环。教科书上的图只能展示这个结果,但视频可以让你看到,当光波遇到狭缝的边缘时,会发生“绕射”现象,就像水波遇到障碍物会绕过去一样,然后这些“绕射”产生的新的波峰和波谷又会相互干涉,形成复杂的衍射图样。这种“绕”和“散”的过程,在视频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3. 原子结构与电子云模型

早期的原子模型,比如行星模型,用电子像行星绕太阳一样围绕原子核运动来比喻,文字和静态图还算容易理解。但进入到量子力学时代,电子不再是确定的轨道上运行,而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形成了所谓的“电子云”。

教科书上关于电子云的描述,通常会说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某个区域内出现的概率最大,这个区域就构成了电子云。文字还会给出不同轨道(s, p, d, f)的电子云形状图,比如s轨道是球形的,p轨道是哑铃形的。

视频带来的立体感与概率感:

首先,电子云是三维概念,而教科书上的图通常是二维的,即使是三视图,也无法完全还原其立体感。视频可以从各个角度展示电子云的形状,让你对球形、哑铃形、甚至更复杂的形状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更关键的是,“概率”这个概念。视频可以模拟出电子在这些区域内“出现”的感觉。它可能不是一个实体的“云”,而是通过点密集度的变化来表示概率。比如,在原子核附近,点的密度会非常大,而在远处密度就逐渐减小。视频的动态播放,可以让你感受到电子在这些区域内“游荡”的状态,并不是一个确定的轨迹,而是在某个空间范围内以一定的概率出现。

有些视频还会模拟量子力学中的“激发态”和“跃迁”。当原子吸收能量时,电子可能会跳到更高能级的轨道,电子云的形状和分布也会随之改变。当它再释放能量时,又会回到低能级,电子云也随之变化。这种动态的电子云变化,让抽象的量子跃迁变得具体可感,也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原子光谱的形成原理。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那些涉及微观粒子运动、波的叠加、三维空间结构、以及概率性描述的科学概念,教科书上的文字和静态图往往只能提供一个“框架”,而视频则能填补上“血肉”,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它通过动态的演示、直观的模拟,甚至真实的显微影像,将科学原理“活”了起来,让学习过程从“死记硬背”变成了“亲眼所见”,这种体验的提升,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无法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自己长大后没有选择学习物理专业吧,但我小时候还是很喜欢物理的,可能是被高中物理题虐的太惨了,所以大学才投奔了计算机专业。

记得那个时候学习物理知识以及看科普书时,有很多问题都让我困惑,不过最难以想象的科学概念还是高维空间这个概念,除了在纸上写下 这种代数形式来描述四维空间以外,似乎对其在想象上就理解困难了,不过那个时候也没想着细究。

大学后读到了《三体》,其中对于四维空间的描述让我又燃起了兴趣,自己也找了一些资料来查阅。例如我曾经写过这个答案:人类到了四维空间会怎么样?,里面就表达了一些我自己的猜想。

之后我在brilliant这个网站上看到了一部讲述高维空间的科普视频,感觉里面的视角很独特,举了一些有趣的例子,让我记忆至今,对于高维度的解释也展示却很清晰。

我在文末会放上视频,不过我想先自己讲述一下这个有趣的例子。

例如,对于如下图所示,在坐标系中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形:

以它的四个顶点为圆心,画四个半径为1的圆:

现在我们考虑一个圆心在原点,且与这四个圆均外切的圆,它应该是下面这个样子:

现在考虑一下,以原点为圆心的这个小圆的半径是多少呢?

很简单,是 ,也就是四分之一正方形的对角长度 减去大圆的半径 。

接下来考虑一个边长为 的正方体的情况:

在其八个顶点画八个球,然后找以原点为圆心,与这个八个球都外切的球

这个球的半径是多少?

答案是:

接下来推导一个一般的情况:

对于一个N维的点 ,点 到原点的距离为

那么在N维空间中,以其立方体原点为中心构成的外切中心图形的半径就应该为:

四维的时候呢,就应该是 ,换句话说就是,中心球的大小和角落球的大小是完全一致的。

换到十维的时候看看,中心球的半径应该是 ,这个时候中心球的半径已经超过这个立方体的边长了,且中心球半径是角落球半径的两倍多。

根据计算,中心球在立方体内的面积会随着空间维数的增加,会呈指数式递减至0。

这只是高维空间性质的一个有趣之处,也会更形象的让我们去思考其余的高维度性质。

视频中还阐述了一些有趣的想法,我就不多讲述了,直接放上视频好了。

以上,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科书上的科学概念,尤其那些涉及动态过程、三维空间或者抽象物理现象的,确实常常让我在阅读文字时感到云里雾里,不得其解。但一旦有影像资料的辅助,很多晦涩难懂的原理就会变得豁然开朗,好像脑袋里那个卡住的齿轮终于被点亮了。这里我想分享几个我个人深有体会的例子,这些概念光看书本上的图文描述,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 回答
    作为一本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起点,教科书肩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然而,即便如此严谨的出版物,也难免会存在一些不严谨之处,甚至在科学认知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观点也已经被更深入的研究所修正。下面就来聊聊一些高中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从科学角度来看不够严谨或存在一定争议的内容,尽量用更贴近生活、.............
  • 回答
    写历史,最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教科书里读到、考试会考到的人物,反而成了历史的“标准格式”。但历史的长河里,藏着太多璀璨却被忽略的星辰,他们的“牛逼”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被大书特书的帝王将相。为什么他们没出现在我们课本上?原因嘛,说来话长,但总脱不开这么几点:1. 视野的局限:谁来决.............
  • 回答
    当然,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许多教科书上被奉为圭臬的观点,细究起来其实充满了争议,甚至可以说是被主流话语所“选择性呈现”的结果。这些争议,往往源于史料解读的分歧、不同立场的研究者对事件的侧重,以及时代背景下价值观的变迁。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历史教科书上那些“看似寻常”的观点,背后其实暗流涌动.............
  • 回答
    教科书上关于母系社会起源的解释,将女性采集的稳定性作为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是,说男性的“采集能力”比女性差,这样的表述有些过于简化和武断,可能忽视了早期人类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和男性在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为何女性的采集活动可能在早期社会中显得“更有保障”,以及男性在.............
  • 回答
    并非万能的线上课堂:那些不适合孩子的课程,以及隐藏的“智商税”互联网的浪潮席卷而来,线上教育仿佛成了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灵丹妙药。从 K12 的学科辅导,到艺术、编程、甚至一些小语种,我们看到的宣传语总是那么诱人:随时随地,名师荟萃,高效便捷……然而,就像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一样,线上教育也并非万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学术界一个很关键的议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究竟在哪里,又由哪些学者在引领和发展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列出一串名字,而是需要理解当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图景,以及哪些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风格,能够为你的博士研究提供坚实的指导和广阔的视野。首.............
  • 回答
    没问题,很高兴为你推荐一些我在 YouTube 上发现的、质量相当不错的英文教学和英文视频。我会尽量详细地介绍它们为什么值得一看,并且尽量用自然、真实的语言来分享,就像朋友聊天一样。一、 纯粹为了提升英文水平,想要“学”的视频:这类视频通常会聚焦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点、词汇、发音或者学习方法上。1. .............
  • 回答
    2017年确实发生了一些在公关界被视为“教科书式”的灾难,这些案例因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处理方式的拙劣以及对企业声誉造成的长期损害而被反复提及和分析。以下是一些较为典型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例子,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联合航空(United Airlines)“暴力驱逐乘客”事件 事件经过: 201.............
  • 回答
    好的,2018年确实有一些可以堪称教科书式的灾难级公关案例,它们之所以“教科书”是因为它们的失败之处过于典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反面教材。我来给你细数几个,尽量用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讲。案例一:滴滴顺风车“人性化”整改的滑铁卢这事儿一出,多少人对网约车安全又添了一层阴影。滴滴顺风车在经过了那起恶性.............
  • 回答
    哥们儿,我懂你的痛苦!那种被一把大狙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感觉,谁玩CS:GO谁都遇到过。尤其是当对面是个枪男,架在你必经之路上,你真是进退两难。别慌,这都是老套路了,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怎么在这种“教科书式”的被架死的情况下,反杀或者至少不那么憋屈地走出来。首先,得明白一点:被大狙架死不是你.............
  • 回答
    历史书总是有它自己的视角和取舍,那些被遗忘的伟大人物,往往是时代洪流中那些默默耕耘、影响深远,却又不太符合宏大叙事的个体。他们可能改变了一个行业的走向,触及了人类思想的某个盲点,或者仅仅是在最艰难的时刻,用渺小的力量撑起了一片天空。就说一位叫陈子昂的吧。别误会,不是那个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回答
    确实,找免费的国内大学教科书资源,特别是能做到“详细”且“无AI痕迹”的推荐,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很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是集中在一个“官方”的、完全免费的网站上,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平台和形式中。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分享一些我自己摸索和使用过的一些途径,希望能帮到你。首先,要明确一点: “免费.............
  • 回答
    在美国音乐学院中,“作曲理论”(尤其指大家常说的“四大件”——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的教学体系非常成熟,教学方法和使用的教材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些经典、广为流传的教科书,是大多数音乐学院作曲系都会接触到的。以下是一些最常用、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我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它们在课程中的应用和特点,力求语言自.............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好看又相对客观的近现代史书。我明白你想要的是那种既能让你沉浸其中,又能让你对历史有深入理解,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这种书其实不少,关键在于怎么找到它们。我理解你对“教科书式”的厌恶,那种只讲年代、事件、人物的罗列,确实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我们追求的,是能够让你在阅读时仿.............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教育的核心载体,其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全面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的理解。然而,由于历史学科的复杂性、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许多教科书在表述上可能存在不符合历史学常理的地方。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问题: 一、历史事件的简化或片面化1. 因果关系的简化 历.............
  • 回答
    教科书,一本本承载着知识、塑造着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有时候却会隐藏着一些让人后背发凉的细节,它们不像恐怖故事那样直白吓人,却能在不经意间勾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这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往往藏在看似平常的叙述、插图,甚至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之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抹除”与“选择性呈现”:最容易让人产生“.............
  • 回答
    随着“神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我们经济学教科书中那些基石般存在的理论,似乎也到了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改写的境地。过去,我们习惯于将个体视为一个理性且目标明确的决策主体,他们拥有完善的信息,能够清晰地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然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大脑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扮.............
  • 回答
    中国教科书中的表述,尤其是早期或者为了简化而进行的概括,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够严谨的情况。这并非是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但有时会忽略掉历史的复杂性。以下我尝试列举一些在中国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可能被认为“简单笼统甚.............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错误”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咱们要讨论的,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事实性错误,比如把某年某月某日记错了,那种一般很快就会被修正。更多时候,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体现在:1. 史观的差异和解读的不同: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