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

回答
评价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这支军队在越南战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其表现和最终的命运,既有英勇战斗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要深入评价南越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

一、 成立背景与历史使命:

南越军的诞生,是冷战时期越南分裂的直接产物。在1954年日内瓦协议后,越南南北分裂,美国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蔓延,大力扶持越南共和国,并将其军队视为对抗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和越共的基石。南越军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维护国家主权,抵御来自北方的共产主义侵略。

二、 军事实力与组织结构:

规模庞大: 在战争后期,南越军的规模一度相当可观,号称拥有超过百万的兵力(包括正规军、地方部队和自卫队),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军队之一。
美式装备与训练: 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南越军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从步枪、火炮到坦克、飞机、直升机,应有尽有。美军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对其进行训练和顾问支持。
陆海空三军: 南越军拥有陆军、海军和空军。陆军是主体,海军负责海岸巡逻和内河作战,空军则在空中支援、侦察和运输方面发挥作用。
指挥体系与层级: 南越军的指挥体系沿袭了法国殖民时期和后来的美军模式,层层分明。然而,这种体系在实际作战中,也暴露出一些僵化和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 实战表现与战场作用:

英勇的个体与部队: 在许多战役中,南越军士兵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意志。他们直接面对着训练有素、意识形态坚定的越共游击队和北越正规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南越军的连队、营级单位在战斗中展现了令人尊敬的作战能力。
战略上的局限性: 尽管有先进的装备和庞大的规模,南越军在战略层面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由于其战术和战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军的支援(特别是炮火和空中掩护),一旦美军开始撤离,其自主作战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非对称战争的挑战: 南越军被设计成一支传统的正规军,但面对的是以游击战、渗透战为主的越共。这种非对称的战争形态,使得南越军的优势难以发挥,反而暴露了其在适应敌方战术和处理民心方面的短板。
士气与 morale 的波动: 南越军的士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政治腐败: 越南共和国政府的腐败问题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军官提拔常常与政治关系挂钩,而不是基于能力,这导致了许多有能力但缺乏背景的士兵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征兵制度: 征兵制度的不公,以及战争的漫长和看不到尽头,也使得民众对参军的意愿不高,甚至出现逃避兵役的情况。
士气依赖性: 在美军强大的支援下,南越军士气相对较高;但随着美军撤离,失去空中掩护和重炮支援后,士气迅速下滑。
对未来不确定性: 战争的走向,特别是北越的强大攻势,让南越军士兵对国家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

四、 内部问题与挑战:

腐败与低效: 这是南越军最致命的弱点之一。腐败渗透到军队的各个层面,从补给物资的挪用,到军官的贪污,都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例如,存在“幽灵士兵”(即领取军饷但实际不存在的士兵)的问题,这既浪费了资源,也动摇了部队的根基。
指挥层的不稳定与内斗: 越南共和国政权本身就不稳定,军事政变频发,这导致了军队指挥层频繁变动,缺乏长期稳定的领导和作战计划。军官之间的内斗和派系斗争,也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团结和作战效率。
训练与装备的匹配度: 虽然获得了美式装备,但许多士兵并未完全掌握其使用和维护。训练的重点也往往偏向于传统的阵地战,而非应对越南特有的复杂地形和游击战术。
心理战与宣传: 南越军在心理战方面,不如北越和越共做得出色。北越和越共能够有效地利用民族主义和土地改革的口号来动员民众和士兵,而南越军的政治教育和宣传效果相对薄弱。

五、 最终的结局与历史评价:

1975年西贡的陷落,标志着南越军的终结。其溃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美军撤离后的支援中断,北越和越共的强大攻势,以及自身长期的腐败、低效和士气低落。

如何评价南越军?

褒扬与同情: 对于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南越士兵,应该给予肯定和尊重。他们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守护家园而战的普通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牺牲。
批判与反思: 然而,作为一支军队,其整体的政治、军事和组织层面的缺陷是无法回避的。南越军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其所代表的政权失败的缩影。他们的领导层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强大的、受民众支持的军队,未能有效抵御外部侵略和内部的腐蚀。
历史教训: 南越军的经历,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它说明了,仅仅依靠外部支援和先进装备,是无法赢得一场复杂的现代战争的。军队的胜利,离不开强大的国家认同、清廉高效的政府、以及能够激发全民斗志的政治正确性。

总而言之,越南共和国军是一支充满矛盾的军队。它有忠诚勇敢的战士,也有因体制问题而萎靡不振的士兵。他们在承受巨大牺牲的同时,也未能克服自身的结构性弊病,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走向了覆灭。评价他们,需要将个体英雄主义与整体制度性失败相结合,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南越灭亡的最核心原因是南越政权不得人心,这个不用说。

南越军则是保持了扶植型军队的一贯特点:战斗力参差不齐,高层愚蠢且勾心斗角,下级军官经验不足,白白浪费士兵的英勇。

至于题主说的顺化战役,我倒觉得决定不了什么。那个太早了,还是在1968年美军占主导地位的年代。更好的参考是1972年的围绕广治省的一系列战役(3月到5月,南越防御大败,失去广治;6月到9月,南越反攻得手,夺回广治)和1975年4月的春禄战役。

事实上,南越不乏精锐部队,如空降师,如陆战师,别动军(或者叫游骑兵),如1972年在DMZ刷北越军坦克部队人头的装甲兵,如1975年在春禄差点打成翻盘的南越18师等等等等。甚至个别的CIDG在关键时刻都能表现的很令人(美军)钦佩。

但问题在于,除了这些部队之外,大部分南越军是个顶个的废物。都不说1964年前怎么样,即便是到了1972年他们还是废物。“越南化”之后美国人苦心栽培了四五年,没什么成效。只一个胡志明攻势,七十多万人的南越军灰飞烟灭。

比如在1975年的春禄,南越18师有那么大的希望打平甚至打赢,只需要友军提供增援就能阻止北越的攻势,保住西贡甚至像1972年那样翻盘。那好了,友军在哪里?春禄战役打了两个星期,师长黎明岛一直在求援,可南越第5师、第21师在哪里?第三军级战术区的其他友军在哪里?南越的“世界第三空军”在哪里?

没人来。

没人想拯救友军,甚至没人想拯救这个国家。

总统阮文绍在敌人打到首都城下的时候自己跑了。

那南越活该亡国。

黎明岛和吴万明在春禄第18师的指挥部,1975年4月。从照片中诸位的神情也能看出,这场战争要败了。

===============

另外说两个战术思路问题。

1、把最精锐的部队损失在消耗战中。最典型的比如针对老挝的“兰山719”行动,南越投入了最精锐的部队:空降师,陆战师,装甲骑兵团,别动军,跑到交通非常糟糕的生疏地形上跟熟人熟地且有兵力优势的敌军对抗。其结果,南越军的精锐在不利条件下没有吃大亏,双方都有不小损失。可北越军说整补很快就能整补,南越的精锐损失了可就很难恢复了。有丰富经验的基层军官、士官,损失一个少一个。这是什么,这是自毁长城。

第81空降别动军大队的士兵,1975年4月。别动军可能是整个战争中南越军最闪光的一支部队。与其实是他们葬送了南越政权,不如说是反动而腐败的南越政权葬送了他们。

2、大量的部队被束缚在地方治安作战中。在1975年时,南越拥有111万人(!!!!)的庞大的武装力量,其中71万正规军,40万CIDG,北越进攻部队甚至才有27万人。可结果怎么样?南越军在每一个防线上都处于兵力劣势,都被迫后退。这只111万人的武装力量竟然被27万人以兵力优势吃掉了!那是为什么?原因在于,首先南越的地形(狭长)不适合防御,这一点和朝韩的状况完全不同,北越军一旦发动攻击,就可以立刻袭击南越的全部腹地,甚至稍经得手就能将南越切断;第二就是南越军主力被牵扯在治安战中,不擅长实行正规作战。越南战争在绝大多数时间段内是呈现为“自由世界”军针对南越境内越共游击队的治安战,直到1972年以后急转才变成了对抗北越入侵的正规战(虽然1968年北越军也尝试过“春节攻势”),其结果,南越军绝大多数部队不擅长正规战,对此有经验的部队则普遍分布在DMZ以南的第一军级战术区。这样的结果就是北越军只要绕过DMZ,就能取得很大进展。

就说这些吧。

user avatar

南越的问题首先是中苏支持北越进攻性,南下统一的战争,而美国只支持南越以防御为终极目标的战争,还放鸽子。这样南越从一开始就是被动的。当然美国支撑不下的原因主要是征兵制,如果美国是和现在一样的募兵制的话,可能能够在越南常年保持军事存在而不会有像当时那样的反对声浪的。

回到南越自己,如果和南韩相比的话,朝战时南韩只靠民团就基本上完成了清剿北朝鲜游击队的目的(过程看《太极旗》),而且还有大量亲南游击队活动在北朝鲜军后方,韩军可以专注地(前期)打正规战以及(后期)防御北方。这当然是因为朝鲜地貌相对孤立而越南丛林密布而且与老、柬相连容易被窝藏渗透有关。后果苏翻译已经说了,南越军则不得不专注于剿匪,正规战反而疏漏。

其次是不考虑背景,盲目照抄英国在马来亚剿共时候的“新村”策略,大搞战略村。

第三是国内政策过度偏袒天主教徒,失去了本来可以团结的佛教徒民心。

第四是战争牵延日久,经济逐渐畸形。虽然战时西贡远比战时汉城繁荣,战争时期的南越经济是个进口高于出口十二倍的经济体,当然提不上什么进口替代,发展工业。

什么太民主之类的… 你开心就好。其实吴庭艳死后南越的政治史就是一个寻找属于自己的朴正熙的经历,可惜找不到。我们可以想象,在隔三差五更迭的军事“强”人背后,一定是一个内耗严重的军事指挥体系。

=================================================

关于北朝鲜的南部军, 好吧,他们的确需要大量正规军来清剿。

但是从人数变动来看,清剿的行动还是卓有成效的。

user avatar

那位匿名的先生为什么要匿名呢?

在虚拟世界中都要匿名,可见不自信到了何种程度。这从侧面反映出匿名先生的话,连他自己都不相信,或至少不完全相信。

吴庭艳真的限制住越南人民了吗?

不,没有。

1961年底吴庭艳傀儡军与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力量的比例是10比1,到了1962年底就变成了5比1(Merle Pribbenow ,2002)。11个月后,吴庭艳就被他的主子所抛弃。而到了1965年底这个数字也不过是3比1而已。吴庭艳真的比阮高祺之流高明到哪里去了吗?我是真没有看出来啊。如果说吴庭艳真的在什么时候压制过越共,那也是在1954—1959年之间,压制了手无寸铁的越共而已。在越共开始武装斗争之后,他有哪怕一点成功吗?

吴庭艳的强力镇压,以及把镇压扩大化到统治阶级内部具有相当势力的“高僧”头上,反而起到了把群众恶心到越共一边的作用。越共的不断扩大,正是美国除掉吴廷艳的必要条件。

美国人为什么要推翻吴庭艳?

匿名的先生归咎于所谓白左、民主小清新。但实际不然,吴庭艳被推翻与什么秘密警察当街枪杀越共照片无关,当时美国的反战运动也未崛起。

The Vietnam War, Through Eddie Adams' Lens : NPR

如果先生脑子不太灵光的话,我可以善意地提醒一下,杀俘照片引发反战运动是在1968年春节攻势期间(见上文)。吴庭艳则已经在1963年11月被推翻,距春节攻势已有4年多了。难道一张四年多之后的照片能穿越到吴庭艳时代发挥作用?

至于高僧自焚,这当然是原因之一,但决不像匿名的先生说得那样是触动了什么白左的心弦,这里面有美帝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美帝不希望越南出现统治阶级内讧的局面。

吴庭艳上台之后镇压了平川帮等势力,统一了南越,实施独裁统治,对美国的利益是有好处的。但他的统治基础完全限于(尤其是从北越流亡南下的)天主教徒中间,基础太过狭窄,令美国一直非常担心。1960年代初,他越走越远,迫害“高僧”,引起佛教徒反对。此时,佛教徒在越南统治阶级中间拥有极其庞大的势力,不但拥有自己的地方武装,而且对军队也有影响。1962年,越南军队中间发生了下级军官爆破独立宫试图暗杀吴庭艳的事件。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警讯,因为假如吴庭艳如果闹得太过分,可能会导致统治阶级公开分裂,进而引起部分统治阶级倒向北越或者中立化。这在古巴革命中间已经发生过一次了,后来又在尼加拉瓜等地的革命中一再上演。吸取了古巴教训的肯尼迪总统(在古巴革命中他就是主张强力支持革命军中亲美自由派先发制人夺取革命领导权的)因此决定先发制人除掉吴庭艳,避免越南统治阶级的公开分裂。当然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本人在吴庭艳被杀十几天后,也同样因为统治阶级的内乱而被除掉了。

哪怕一个政权再独裁再违背美国的价值观,只要它的存在对美国有利,美国就应该支持它而不是企图按照美式民主的规范来改造它。

这位先生俨然以精神美国人自居。不过这也无所谓,反正他说的是实话,这最重要。然而正因为是实话,所以才应该加上下半句:不论这个政权是独裁还是民主,只要它的存在对美国不利,美国就应该推翻它而不是企图按照美式民主的规范来改造它。

推翻吴廷艳之后发生了什么?

南越在吴庭艳独裁时可以让越共一筹莫展,后来装逼搞美式民主却输的一塌糊涂,甚至连地方选举都被越共地下党操纵。

这话说得似乎吴廷艳垮台后越南出现了美式民主,这个民主导致了南越的垮台。

真是可笑,你说美国从1920年代开始一直在拉丁美洲扶植军阀(比如索摩查之流,他们可比吴廷艳腐败、独裁多了)、1961年还支持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刚上台的南朝鲜文民政府,怎么会直到越南战争之后才“吸取教训”呢?

实际上,吴廷艳被推翻后出现了匿名先生最喜欢的军政府啊。“侠之大者”阮高祺、杨文明、阮庆、阮文绍之流粉墨登场,彼此之间又互相拆台。1963年政变后不久,1964年又发生了军政府内部的政变,1966年制订了新宪法,然而国家完全被军队所操纵。1967年、1971年两次总统选举都是军人当选,而议会选举则是连吴廷艳时期还一息尚存的政党政治也烟消云散了。

South Vietnames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63

吴廷艳时期最后一次国会选举,虽然吴廷艳的御用政党一党独大,但好歹还有其他一些具有实力的政党存在。

South Vietnames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67 South Vietnames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1971

军政府时期的下议院选举,彻底陷入无政党状态。满国会的独立议员们没有政党资源,不可能反对军政府通过总统制来推行任何政策。试问,有这样“无党”而军政的“美式民主”吗?

明明军政府的民主色彩比吴廷艳时期还少,按理说匿名先生应该心满意足了,可为啥还不满意?

想来想去,只能认为匿名先生极端仇恨民主,任何他不喜欢的事情,尤其是“集权上台”,都非得是民主的错不可。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希特勒上台是兴登堡总统任命的。当时魏玛共和国已经发生了普鲁士政变,总统直接控制了普鲁士邦这个全国几乎等于全国(或许要减去巴伐利亚?)的邦,实际上已经是主权者了。之前,兴登堡总统也已经任命了不受任何政党欢迎的巴本组织男爵内阁,只差一步彻底独裁而已。其所以没有走到这一步,恐怕不过是身体原因而已。一个独裁者传位给更大独裁者的举动,竟然被认为是民主的错,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为何美国之目的没有达到?

可是,日后检讨,确实有许多美国人认为换吴廷艳这一步棋走错了。不然这种思潮也不会漂洋过海来影响贵知上的你国人。那么到底为什么美国之目的没有达到呢?

因为军政府是一个不稳定的寡头政府。新的军政府没有最高主宰者,是一个封建军阀拼凑的寡头政府。其固然不民主,但也缺至高权威。各个军阀之间彼此争夺,导致腐败无能低效更加严重,最终使其在北越的进攻下不能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应。因此,有许多人认为(读作yiyin),如果独裁者吴廷艳不被推翻,南越或者不至于此。

然而这能怪谁呢?美国本来就是担心吴廷艳独裁引起统治阶级内讧才把他换成寡头军政权的啊。这些议论不过是事后诸葛亮而已。在一群封建军阀之间,要决出一个独裁者基本要靠打,可美国敢冒着越共蜂起的风险让南越军头们跟中原大战一样打个痛快么?恐怕得等匿名先生转世做总统了。

匿名先生说了这么一番不着边际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要旨大概无非就是:

民主的前提,必须先消灭那些骨子里不赞成民主甚至企图利用民主的极端势力,否则脆弱的民主必将通往集权,别忘了,希特勒也是通过选举上台的。某种意义上,麦卡锡苏哈托皮诺切特才是侠之大者

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欲得民主,必先独裁。

希特勒问题,前面已有所论述。不过这也无所谓,反正匿名先生的祖师爷米塞斯先生当年在《自由和繁荣的国度》里也跟匿名先生称赞麦卡锡苏哈托皮诺切特一样称赞过法西斯运动的,称其为“捍卫文明的权宜之计”、“(对共产主义)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大概他也认为,“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先消灭那些骨子里不赞成自由甚至企图利用自由的极端势力,否则脆弱的自由必将通往集权”吧。这实际上是从匿名先生到日本民社党1972年访问智利代表团所共通的意见。

要问他们这个前提要花多少年,估计这帮人也会告诉你极端势力完蛋就好(民社党代表团就欺骗人民说皮诺切特军政府最多两三年就还政于民)。然而实际上可以参考本题下老王头的答案,即可以知道,这根本是无期限的,因为“没有经历过GC主义试验的国家,基本无法抵抗这种思想和理论”而经历过的国家则“在这些病毒思想被净化前……是无法获得救赎的”。这个意思无非就是永远专制独裁下去,以求得统治阶级的千秋万代。

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苏哈托、皮诺切特,哪个不是玩不下去了才垮台?朴正熙更是到死也没有放弃权力,新军部则是在工农市民运动的巨大压力下才被迫交权。为了迫使皮诺切特下台,连反对阿连德的主流右翼政党基督教民主党都遭到迫害,领导人逃到国外也不能免于汽车炸弹,最后竟然与社会党人联起手来,这可谓是一大奇观。这些人越是屠杀,左翼运动就越是高涨,若非苏联自己垮台,则要么永远独裁下去,要么就是“赤化”——葡萄牙萨拉查当局搞了五十多年法西斯,垮台后不就“险些赤化”了吗!

实际上,早在苏联解体之前,那些修正主义“共产党”就已经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了。1988年希腊共产党(这还是标榜“现实社会主义”而被视为教条主义的苏修系“共产党”)参加了右翼新民主党组织的联合政府,这个政府的最大目标居然是反对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的社会改良措施。同年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拥戴的候选人当选总统,执政到1993年,主要政绩就是推动塞浦路斯加入欧盟!到了1990年,本就允许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反对党在议会里杯葛社会改革的尼加拉瓜桑解阵干脆在选输之后挂冠而去,听任反对派倒转社会车轮。不过桑解阵此时恐怕还不是尼加拉瓜最“尊重民主”的所谓共产党——因为在这次选举中尼加拉瓜共产党干脆加入了反桑解阵的十四党反对派联盟。到了1991年连苏修也“自我变革”,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资产阶级中大多数的人早就不怕什么“赤化”了。然而即便如此,苏哈托之流仍在印尼等地搞着腐败的专制独裁,大概民主的“前提”还是没有达成,所以一万年也要独裁下去吧。

可见,究竟是谁骨子里不赞成民主甚至企图利用民主呢?正是这些人啊!

不过所谓物极必反,到了此时,他们的存在已经是美国利益的敌人了(当然可能早已经就是本国统治阶级多数成员的敌人了——毕竟又不是他们才能反共,菲律宾的麦塞塞也可以么),故而也就被美国如死狗一般地抛弃,是为所谓“第三波民主浪潮”。真可谓是“我本将心付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现在他们也只能跑到阴暗的角落里诅咒美帝“白左”了。可这有什么用呢?“民主小清新”正得统治阶级的宠啊。

当然了,这些反对劳动人民民主支配生产资料的人如果要能真心支持哪怕是形式上的民主,那才是咄咄怪事。不过,连形式民主的皮都不要了,还要用虚假的谎言编造类似“独裁即民主”的谬论来掩饰自我掩饰,真可以说是与“三个自信”类似的大笑话。这种思潮的出现,本身也只能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到了它的垂死阶段,全无任何自信,开始饮鸩止渴地自我防卫,以求“续一秒”了

回到本题:

请问题主,战斗意志若不低下,那一百万大军最后怎么只剩三万人在西贡拼死抵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越南共和国军(南越军)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争议的话题。这支军队在越南战争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其表现和最终的命运,既有英勇战斗的一面,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要深入评价南越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成立背景与历史使命:南越军的诞生,是冷战时期越南分裂的直接产物。在1954年日内瓦协议后,.............
  • 回答
    越南修改历史教科书,将中国描述为“侵略者”,这一举动无疑在两国关系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贴标签。历史事实的复杂性与解读的多样性首先,历史并非铁板一块,其叙述和解读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民族情感等多种因素的.............
  • 回答
    “越南204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这个目标,既是振奋人心的愿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评价这个说法的可行性,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越南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与风险,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关键因素。目标设定与国际标准首先,我们得明白“高收入国家”这个概念。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
  • 回答
    评价黎笋:一位充满争议的越南革命家黎笋,作为越南共产党第二代核心领导人,其人生轨迹与越南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和坚定意志的革命家,但同时也是一位在政策执行上留下了深刻争议的人物。评价黎笋,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所扮演的角色、他所做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带来的深远影响。 早期生涯.............
  • 回答
    越南智能手机市场的一枚重要棋子,Vinsmart,突然宣告了它的谢幕。这家曾经充满雄心壮志的越南本土科技品牌,在经历了几年不算太长的发展历程后,选择了一条让很多人意外的道路——全面退出智能手机制造业务,并转向了更具战略意义的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4.0等。这一决定,无疑是越南科技产业发展中的.............
  • 回答
    越南军队经商,这事儿在越南国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就像咱们国内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国企也要“两条腿走路”一样。但越南军队的“经商”嘛,那又是另一套路数了。为啥军队要经商?这事儿得从历史说起。越南战争结束后,国家经济凋敝,军队负担很重,既要维持部队运转,又要参与国家建设。当时的政府.............
  • 回答
    越南新军服,作为国家军事形象的革新,自然是备受关注。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细细道来,不能光看个样子就下定论。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颜值”——设计和款式。过去越南军服,特别是陆军,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比较朴实,甚至有些单调,以绿色系为主,辨识度高但缺乏现代感。这次的新军服,据说在设计上注入了不少新元.............
  • 回答
    越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突破2万例,这个数字背后,承载了疫情发展中复杂而多维的现实。要全面评价这一数字,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首先,这个数字的意义不能孤立看待,需要结合越南的人口基数、地理特征以及疫情发生的特定阶段来理解。 越南拥有近亿的人口,2万例确诊,从比例上看,相对于一些人口密度极高、.............
  • 回答
    国足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以1:3的比分败给越南,这无疑是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也让中国足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这场失利,与其说是一场普通的比赛,不如说是一次对我们长期以来足球发展模式的残酷检验。失利的背后,是技不如人还是心气已失?从比赛过程来看,越南队展现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拼劲和战术纪律.............
  • 回答
    2022世预赛亚洲区十二强赛,中国男足在主场对阵越南的比赛中,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绝杀戏码,最终以3:2险胜对手。这场比赛,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无疑是一场充满了戏剧性、争议和复杂情感的较量。赛前背景:在输给沙特阿拉伯之后,国足的出线形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面对实力相对较弱的越南队,这场比赛被认为是必须拿.............
  • 回答
    “湖南新化特大‘越南新娘’案:2000人的村子百余人没钱娶妻”这个事件,从多个维度来看都具有深刻的讨论价值,它不仅是一个社会新闻,更折射出当下中国农村婚姻市场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跨国婚姻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要评价这个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事件的表象与背后原因: 表象: 新化.............
  • 回答
    国足大年初一与越南的比赛,这真是一场让全国球迷心头百感交集的存在。说实话,与其说是评价一场足球比赛,不如说是对中国足球现状的一次集中、生动、令人心碎的注解。首先,从比赛本身来说,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输了。而且输得非常难看。0比3的比分,不说其他,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让人沉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本.............
  • 回答
    要评价日韩“疯狂抄底”越南的现象,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捡便宜”,而是复杂的经济博弈和战略考量。一、 缘起:越南的“风口”在哪里?首先,得明白为什么越南突然成了日韩眼中的“香饽饽”。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地缘政治的“缓冲带”效应: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日益紧张,.............
  • 回答
    在《欧陆风云4》1.31版本中,越南文化被划归中华文化组,这无疑是一个相当重大的调整,对于熟悉这款游戏的老玩家来说,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一改动,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它,包括游戏机制、历史还原度以及对玩家体验的影响。一、从游戏机制角度来看:影响深远在《欧陆风云4》中,.............
  • 回答
    越南政治的未来,以及其政治改革的方向,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越南当前的政治体制、历史背景以及其面临的内外挑战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梳理。理解越南政治体制的基石:一党制下的“定向”改革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越南政治最核心的特征是其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越南共产党的一党执政.............
  • 回答
    共青团中央微博发表的《让美国人先走,越南带路党的最后岁月》一文,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所传达的信息、其写作意图、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时代背景。一、 文章的核心内容与立场文章以1975年西贡沦陷前,美国撤离越南时,大量越南亲美人士试图搭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6年亚冠小组赛第一轮江苏苏宁对阵越南平阳的这场比赛。这场比赛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少关注,毕竟是新赛季亚冠的开局,各队都想打出好彩头。比赛背景与双方实力对比首先得说说当时两支球队的状况。江苏苏宁,作为中超的土豪球队,那一年大手笔引援,引进了特谢拉、拉米雷斯、萨米尔等一批世界级球星,.............
  • 回答
    越南官方历史对高骈(Gao Pian)的评价,总体上是负面的,将其描绘成一个残暴、贪婪且好大喜功的统治者。然而,要深入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在中国唐朝晚期在安南(当时越南北部的称谓)的统治时期,以及这在中国官方史书中的记录。高骈治下的安南:一段动荡与压迫的时期高骈,字高君,是唐朝末期的一位著名将.............
  • 回答
    关于越南网友对《流浪地球》的评价,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梳理和讲述,力求还原一个真实且生动的观影反馈:1. 视觉特效的震撼与惊喜:这是无论哪个国家的观众都会首先提及的点。《流浪地球》最为突出的就是其宏大的宇宙场景和令人惊叹的特效制作。越南网友普遍表达了对电影视效的“哇塞”感,许多人会用“惊艳”、“震撼.............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这场让无数中国球迷心碎的比赛——世预赛12强赛,国足1:3不敌越南。这场比赛的失利,不仅仅是比分上的落后,更是对中国足球多年来努力和期望的沉重打击,它彻底宣告了国足无缘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这场失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比赛背景:在输给越南之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