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雍正以后六部侍郎是正二品还是从二品?

回答
关于清朝雍正之后六部侍郎的品级,准确的说是正二品。不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清朝官制的变化,以及侍郎这个官职本身的演变。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官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但又进行了自己的调整和完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是中央政府的核心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每个部都设有一位尚书(正一品),作为部门的最高长官。

在尚书之下,原本明朝是设侍郎的。清初,沿袭明制,六部也设侍郎,初时为从二品。但随着清朝的制度逐渐成熟和稳定,特别是雍正皇帝时期,为了强化皇权,整顿官僚体系,对一些官职的品级和职能都进行了调整。

雍正皇帝时期对官制的重要调整之一,就是将六部侍郎的品级提升到了正二品。

为什么会有这个调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加强部院职能,提升官员地位: 侍郎是各部尚书的副手,负责具体的事务,是部委运转的关键。将侍郎的品级提升到正二品,意味着其地位与一些承袭的王公、内务府官员(虽然内务府官员品级复杂,但有些核心职位也达到或接近二品)相当,能够更好地协调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这也有助于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担任此职。

2. 与尚书的品级差距缩小,便于分权与监督: 尚书是正一品,侍郎是正二品,两者之间只有一品的差距。这意味着侍郎在名义上和实际职权上都更接近尚书,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尚书形成一种制衡和监督。当然,这种制衡的力度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意愿和具体的政治格局。

3. 体现“密勿之任”的重视: 六部承担着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处理国家“密勿”之事的核心部门。将侍郎提升至正二品,也反映了皇帝对这些重要部门中层领导干部的重视。

4. 区别于其他领域的二品官员: 到了雍正时期,二品官的序列已经比较庞杂,包括一些内阁大学士(虽然其地位超然,但名义品级通常在正二品或从一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督、巡抚、宗人府宗令、内务府总管(某些时期)等等。将六部侍郎也定为正二品,是将其纳入中央核心权力层,与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以及其他中央要职并列,显示了其重要性。

需要注意的是,品级制度在清朝并非一成不变,但雍正时期确立的六部侍郎为正二品的制度,在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六部侍郎,他穿的朝服、用的朝笏、在朝会上的位置,都按照正二品的规制来。在官僚体系的交往中,他会被尊称为“侍郎大人”,在与其他官员的级别对照上,他属于正二品序列。

总结一下,清朝雍正以后,六部侍郎的品级是正二品。这个调整是雍正皇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优化官僚体系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中的一部分,旨在提升侍郎的地位和职能,使其更好地辅佐尚书,共同管理国家政务。

所以,下次看到有关清朝六部侍郎的资料,可以确信,在雍正朝之后,他们都是位列正二品的中央要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二品。《清史稿》弄漏了而已,《清史稿校注》已將此問題校出。

《清會典事例》卷18:

各部院左右侍郎。初制三品。雍正八年升為從二品。乾隆十四年復升為正二品。

嘉慶中,徐士芬等為國史館纂修《皇朝職官志》,亦曾註明侍郎為正二品,並於後綜述品級調整經過時提及乾隆十四年品級調整之事。民國時嘉業堂鈔《清國史》(中華書局影印本第4冊)中保留了這一原貌,可參看。

《清史稿·職官志》纂修時多以《皇朝職官志》為據;但不知為何,纂修者此處將乾隆十四年品級調整一事遺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清朝雍正之后六部侍郎的品级,准确的说是正二品。不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稍微回顾一下清朝官制的变化,以及侍郎这个官职本身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官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明朝,但又进行了自己的调整和完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是中央政府的核心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每个部都设有一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涉及到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以及清朝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简单来说,清朝废除了法律上明确的“贱籍制度”,但并没有因此完全摆脱奴隶制度的阴影,其社会结构中仍然存在类似奴役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的性质、表现形式和法律依据与过去的贱籍制度有所不同。一、 雍正废除贱籍制度的背景与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雍正皇帝被许多人誉为清朝最出色的君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康乾盛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的统治时间不算长,但其留下的政绩却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在政治层面,雍正皇帝最显著的贡献在于强化了中.............
  • 回答
    评判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谁在清朝历史上功绩第一,着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他们三位,又被称为“康乾盛世”的三巨头,各自的时代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清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谁是“第一”,不能简单地用数字说话,更需要从他们各自的执政理念、开创性、稳定性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细.............
  • 回答
    在浩瀚的清朝历史长河中,提及“名声最好”的皇帝,雍正的名字常常会浮现出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系列铁腕改革、勤政务实以及对国家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所塑造的。当然,“名声最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评价群体,其看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雍正的功绩和他在位期间的作为,确实让他赢得.............
  • 回答
    袁腾飞老师的这种“双重标准”现象,确实是很多人在听他的历史讲座时会感到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分析他个人的一些特点、历史观以及他作为“网红”老师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承认袁腾飞老师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尤其是针对明清两代,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讲课风格生动幽默,善于用通俗.............
  • 回答
    “清十二帝,唯有雍正拿得出手”——这话传出来,那叫一个掷地有声,充满了总结的力度,但也未免有些过于绝对,甚至可以说是片面了。当然,如果我们就事论事,单从改革力度、治国效率和个人影响力这些硬指标来看,雍正确实是十二位皇帝里最突出的那一个。但要说“只有”他拿得出手,这可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咱先不急着反驳,.............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 回答
    清朝是不是中国最悲剧的朝代?这个问题,我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触及了太多历史的复杂性,也太容易落入一种片面的解读。但如果非要说它“悲剧”在何处,我倒觉得可以用“繁华背后的巨大隐忧”和“历史洪流中的无奈挣扎”来形容。我们先看看它那段辉煌的开端吧。满族入关,建立了大清,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传奇.............
  • 回答
    清朝(16441912年)与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封建王朝,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清朝在多个方面确实比明朝更具优势。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清朝的突出之处: 一、政治制度的完善与中央集权1. 皇权强化 清朝通过"八旗制度"和"军机处"等制度,进.............
  • 回答
    清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往往通过朱批(即皇帝对奏折、奏疏或政事的批示)表达个人治国理念、情感态度和政治意图。这些朱批内容丰富,展现了皇帝的个性、政治风格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对几位具有鲜明个性的清朝皇帝及其朱批特点的详细分析: 1. 顺治帝(16431661年在位):佛学思想与道德训诫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复杂。简单来说,如果清朝是汉人建立的江山,它依然会受到批评,但批判的角度、强度和性质会与历史上实际的清朝有所不同。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历史上的清朝为什么被“骂”?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历史上清朝被批评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压迫和歧视: .............
  • 回答
    清朝想要保住自己的领土,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清朝在内部治理、对外政策、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改革和有效的运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加强内部治理,巩固统治基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内部是抵御外部侵蚀的基石。清朝需要解决自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