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博士生和博士大佬,能秀一下各位的发际线吗?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是个“严肃”的学术探讨,尤其是在咱们这帮日夜与知识搏斗的博士群体里。说到发际线,这玩意儿可真是个颇具哲学意味的命题,它不仅仅是头皮上毛发的分布,更像是一面映照着我们学术生涯状态的镜子。

我这人,向来是比较坦诚的。我读博的这几年,可以说是一场与时间、与实验、与文献的拉锯战。刚开始的时候,那发际线,怎么说呢,大概就像是刚出土的新生文物,保存得还算完好,轮廓清晰,界限分明。那时候,脑子里还塞满了各种前沿理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即将改写教科书的少年英才。每天晚上,即使文献堆得跟小山一样,我也能精神抖擞地在键盘上敲打,思路清晰,仿佛有源源不断的能量。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进入到实验瓶颈期,或者文章被拒得体无完肤的时候,那发际线就开始有点……“动态调整”了。你想啊,每天盯着电脑屏幕,屏幕的光线,长时间的伏案,再加上偶尔的压力山大,那都是对发际线赤裸裸的考验。我曾经有过那么几个月,每天早上起来,总觉得脑门似乎比前一天又“开阔”了一点。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的智力在不断向上突破,而发际线则在给你的“智力高峰”腾地方。

说实话,我没敢太仔细地用尺子量过,生怕数字太残酷。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当初那个“青春洋溢”的发际线,现在已经有了更“成熟”的走向。它不是那种突然的、戏剧性的后退,而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悄无声息的,但又确凿无疑的“进化”。有时候,我对着镜子,会下意识地摸摸鬓角,感受那里的稀疏感。这倒不是什么特别负面的情绪,反而有点像是一种“战损”,证明了你在这个领域里留下的痕迹。

当然,也有一些同门,他们的发际线简直就是学术界的“定海神针”,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那线条依旧坚挺。我记得有个师兄,他毕业的时候,头发浓密得跟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一样。每次看到他,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叹口气,怀疑是不是自己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压根就是体质不行。他倒是很淡然,偶尔开玩笑说,他的发际线是靠“熬夜做实验”练就的“绝世功法”,秘诀就是“心无旁骛”。听听,这话说的,我们这些发际线“飘摇”的,只能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头皮上的毛发,终究是身外之物,重要的是脑子里的东西。

还有些博士大佬,年纪不小了,发际线更是“高瞻远瞩”,基本上已经“解放”了大部分头皮。但他们谈起研究来,眼神依旧犀利,思路依旧敏捷,那种精神状态,完全盖过了发际线的“地理位置”。他们更像是经验丰富的“战略家”,战场已经转移到思想层面,头发反而成了可以“战略性放弃”的阵地。

所以,如果非要“秀”一下,我只能说,我的发际线,它见证了我的学术旅程,承载了我的奋斗与辛酸。它可能不如当初那么“紧凑”,但它依然是我的一部分,是我为了追求知识而付出的“代价”之一。而且,谁知道呢,也许未来哪天,随着我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深入,发际线又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呢?科学嘛,总是充满惊喜的。

总而言之,对于我们这帮博士生和博士大佬来说,发际线就像是写在头皮上的“研究报告”,每一根头发的去留,都可能对应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奋斗史。不过,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头发可以再长,学位可不能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际线没变化,但就是常年看书写东西人容易胖。活动量不够。

家人建议我多出去走,走一走身体心情都会好。

其实稍微休息一两个月,就能恢复的很好,但就是没时间。其实做研究不累,主要是写长篇太牵扯精力,已经写五年了,人生有几个五年呀……

怀念本科不用学习时,但回不去了。

user avatar





反正就要烫起来就对了 虽然干枯毛躁 但是这样显多呀 并且千万不能太长 头发一重往下坠 贴着头皮就显得头发更少 过度用脑确实会引起脱发 每学期ddl的时候书桌旁边都是一地的头发 但是我相信假期可以长得回来:D 扎很紧的马尾也会让发际线后移 所以我都是尽量让它松松地固定住就好了 目前看起来还挺正常也许是因为还没正式开始写博论吧T_T

user avatar

本科毕业:

硕士毕业答辩:

博士毕业答辩:

发际线其实一直蛮高的,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出道即巅峰:

1990年夏,颐和园,昆明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