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我该出国深造还是 Gap Year ?

回答
2020 年,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年份。对于你来说,面临的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出国深造还是选择 Gap Year?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二选一,更是对未来方向、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一次深度思考。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剖析这两个选择,希望能帮助你拨开迷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首先,让我们来认真审视一下“出国深造”这个选项。

2020 年的情况,对于出国深造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变数。疫情的全球蔓延,让原本清晰的留学规划变得复杂。

机遇:
提升学术竞争力: 如果你的目标是进入顶尖学府,或者攻读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研究生项目,那么出国深造依然是这条路上的一条捷径。世界一流大学通常拥有更前沿的研究领域、更先进的教学设施、更优秀的导师团队。这些都能极大地拓宽你的学术视野,提升你的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
全球化视野与跨文化交流: 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你最直接、最深刻地获得全球化视野的途径。你将有机会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这种经历会极大地丰富你的人生阅历,提升你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言能力的飞跃: 沉浸在英语(或其他目标语言)环境中,是提升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每天都需要用外语思考、交流、学习,你的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极大的提升。
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许多跨国公司、国际组织,或者在某些特定领域,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会更受欢迎。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国际视野和语言优势,更是因为他们通常被认为更具独立性、创新性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个人成长与独立: 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独自面对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会让你变得更加独立、成熟和坚强。你需要自己处理签证、住宿、财务、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成长。

挑战与风险(尤其在2020年):
疫情的不确定性: 这是最显而易见也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旅行禁令、签证办理的困难、线下授课的暂停、校园生活的限制,甚至学校的开放与否,都充满了未知。你可能需要面对线上学习,这与你期待的沉浸式体验会有很大差距。
经济压力: 出国留学往往意味着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2020年的经济形势,可能会让你的家庭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汇率的波动也可能影响你的留学成本。
文化冲击与适应: 即使没有疫情,文化冲击也是留学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你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遇到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困难。
学业压力: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评价标准可能与你之前熟悉的体系有所不同,你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适应和学习。
回国就业的挑战: 2020年及之后,国内的就业市场也面临着挑战。你可能需要思考,你所学的专业和获得的学历,在国内的就业市场是否具有足够的竞争力,以及回国后的适应问题。

接着,让我们聊聊“Gap Year”这个选项。

Gap Year,或者说“空档年”,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都不做”的年份,而是一个有计划、有目标的自我探索和成长阶段。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Gap Year反而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机遇:
自我认知与定位: 在一个不确定的大环境下,给自己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去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劣势,以及你真正想要追求什么。你可以通过各种体验来不断试错,找到与自己契合的道路。
提升软技能: Gap Year 是提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力等软技能的绝佳机会。你可以通过实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磨练这些能力。
实践经验与职业探索: 如果你对未来的专业方向或职业选择还没有明确的想法,Gap Year 可以让你有机会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短期实习或项目,亲身体验,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这比盲目进入一个大学专业要稳妥得多。
学习新技能: 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一项专业技能(如编程、设计、摄影等),或者参加一些短期培训课程,为将来的学习或工作打下基础。
丰富的社会经历: 你可以选择做一名背包客,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可以参与一项社会公益项目,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可以学习一门手艺,体验劳动的价值。这些经历都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立体和充实。
为留学或未来学习做准备: 如果你最终还是决定出国深造,Gap Year 可以让你有更充足的时间去准备语言考试、申请材料,甚至提前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让你在入学后能更好地适应。
规避2020年的不确定性: 2020年的种种不确定性,或许正是选择 Gap Year 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观察外部环境的变化,等待更合适的时机再做决定。

挑战与风险:
“被落下”的感觉: 看到同龄人纷纷踏上留学之路或开始工作,你可能会产生一种“被落下”的焦虑感。这种心理压力需要你自己去调整。
缺乏明确规划可能导致的迷茫: 如果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Gap Year 很容易变成一段“虚度”的时光,让你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家庭的压力与质疑: 父母可能不理解,认为你在浪费时间和机会,可能会给你施加压力。你需要做好沟通工作,让他们理解你的想法和计划。
经济来源: Gap Year 的费用通常需要你自己承担一部分。你需要考虑如何获得经济支持,比如实习工资、兼职收入等。
重新融入学习状态的困难: 经历了一年的“放飞”之后,重新回到紧张的学习状态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那么,在2020年,我该如何抉择?

这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答案。关键在于 “你” 的情况和 “你” 的想法。

在做出决定前,问自己几个问题:

1. 你的留学目标是什么?
是为了获得某个特定领域的世界级学术资源?
是为了提升某个具体专业的能力?
是为了体验异国文化和生活?
是为了提高语言能力?
还是仅仅因为“大家都去留学”?

2. 你的经济状况如何?
家庭是否有能力承担2020年可能出现的更高昂的留学费用(如因疫情产生的额外隔离费、改签费等)?
你是否有能力通过实习或兼职来分担Gap Year的费用?

3. 你对2020年疫情的担忧程度如何?
你是否愿意承担因疫情可能带来的留学计划延误、课程模式改变、甚至健康风险?
你是否愿意面对无法正常体验校园生活,只能进行线上学习的可能性?

4. 你的个人特质和成熟度如何?
你是否具备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是否有清晰的Gap Year计划,并能自我驱动去执行?
你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焦虑?

5. 你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是否清晰?
你未来的职业方向是否明确需要海外学历或国际化经验?
Gap Year 的经历(如实习、技能学习)是否能比“仓促”的留学更能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加分?

基于以上问题,我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如果你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学术研究有强烈追求,并且目标明确,经济上也允许,同时能够接受2020年可能存在的种种不确定性和线上学习的可能性,那么可以考虑继续推进留学计划。 但务必做好多手准备:
深入研究学校的防疫政策和线上教学情况。
关注目的地国家的疫情动态和旅行政策。
准备好备选方案,例如先在国内完成部分线上课程,待情况好转后再赴海外。
与目标学校的招生办公室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最新的安排。

如果你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或者你对2020年的留学环境感到担忧,并且渴望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实践经验,那么 Gap Year 可能会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在制定 Gap Year 计划时,请注意:
要有明确的目标: 比如,学习一门新技能,获得某个行业的实习经验,或者完成一项个人挑战(如徒步旅行、写一本小说)。
注重规划和执行: 像对待一份工作一样对待你的 Gap Year 计划,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行动步骤。
多与人交流: 和已经完成 Gap Year 的人、你的导师、家人朋友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害怕“慢下来”: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放慢脚步,深入思考,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别忘了,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 无论你选择出国深造还是 Gap Year,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姿态,拥抱变化,并且始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2020年虽然挑战重重,但也蕴藏着别人未曾有的机会。关键在于你如何去发掘和把握。

仔细权衡,倾听内心的声音,做出那个让你觉得最踏实、最能让你在未来回忆起来也无怨无悔的决定。祝你一切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今年情况很复杂,这种复杂,是过往任何国家,地区,个人都未遇到过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经验在今年都不适用,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先说可行。从各国情况看,疫情爆发的周期,是可预估的,基本都在3个月左右。但爆发期结束,不意味一切恢复照常。以国内杭州为例,杭州2月18号开始复产复工,但直到今天5月25日,大学也只是部分返校复课。外国的情况也差不多,预计到六月中下旬,多数国家的爆发期都会结束,但这距离社会正常运转,学校正常授课,其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多数国家下半年的开学时间,都在九月十月,从现在的情况看,九成概率是赶不上,因为语言考试重启,签证中心重启,民航线路重启,都需要时间。总之在我看来,今年出国旅游,或许十月过后还行,但今年出国读书,不太现实,也不是太好选择。出国是全面的感受和学习,如果到了外国,却只能终日待在宿舍上网课,其实意义真的失去了大半。

再说Gap Year/间隔年。间隔年,是一种外来概念,也是一种建立在充裕经济基础上的概念。这个概念起源很早,大致在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贵族青年,就有大旅行(grand tour)这种人生标配。那时交通不便,很多贵族子弟在成年前,也未踏足过欧洲大陆,所以会在二十岁前后,拿出一年或数年的时间,去实地认知一次,从而拓宽眼界思路,铺垫更好的人生,这应该就是间隔年的原始雏型。

但大家要注意到,原始的间隔年其实就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门槛,简单说,基本是贵族子弟的专属,平常老百姓是没条件,没闲心,去认知欧洲大陆的。第二是内容,我本科毕业,中间务工一年,再上研究生,这算算间隔年?我觉得不算,这虽然间隔了一年,但这更应称为攒学费,或劳动实践,而不是间隔年。在我看来,间隔年除了时间的间隔,还要有内容的间隔,简单说就是,这一年你干的事情,应和前一年和后一年无关不同

我们常说,学习有两种途径,一种是school(课堂)学来的知识,一种是street(社会)学来的经验,二者相加,就是智慧。间隔年的本质,就是去学习社会,但学习社会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同样时间里,你肯定在陌生环境学的多。举个例子,我今天在杭州大街转一圈,我就学不到什么,因为多数门店,街道的历史背景,经营方向,我都清楚;而如果去一个陌生城市,例如卡拉奇,或伊斯坦布尔,我就发现这街上从化妆品,到食品,到店铺经营方式,有大量事物是我未见过的,当我去了解时,我就收获了更多新的信息,更多新的知识。但今年是很特殊的情况,我们去远方增长知识的通路基本被阻断了,简单说,就是最最贴切的间隔年,我们其实已触碰不到。退而求其次的途径,就是了解国内。现在看,这也是当前唯一的选择。虽然在国内旅行,很难拓展很多意识深层的东西,但至少可以了解一些各地风俗,比如瑶族人的碑上都刻了什么,白族人的起源又是哪里,南诏大理的先王埋在何处,新闻常说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究竟是哪些人士等。在当前情况下,这也是一种不错选择。当然,我们谈所有这些东西的前提,一定是具备物质基础。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先去构建物质基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