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奥巴马政府宣布正式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回答
在奥巴马政府任期末期,关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最终未能获得美国的正式承认。这件事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复杂博弈的集中体现,以及对国际贸易规则理解的深刻分歧。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层面: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地位”?

首先,我们得明白“市场经济地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国际贸易领域,特别是涉及到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时,这个概念非常关键。

反倾销的“替代国”原则: 在很多国家(包括当时的美国)的反倾销调查中,如果认定某个国家的出口商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那么该国政府就会面临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风险。正常情况下,调查会依据出口商实际的生产成本来计算倾销幅度。
如果不是市场经济体: 如果一个国家被认为没有充分的市场经济特征,其国内的生产成本和价格就可能受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无法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国就不能直接使用该国的国内成本数据。取而代之的是,调查国会选择一个“替代国”(通常是另一个市场经济体),用替代国相似产品的生产成本来估算被调查产品的成本,并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倾销。
为什么这对中国很重要? 一旦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使用中国国内的实际成本数据进行计算,而不是“替代国”的成本。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通常低于发达国家。

二、中国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背景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根据加入WTO的议定书,在加入后的15年内(也就是到2016年12月11日),其他WTO成员国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可以继续使用“替代国”的方法,而不必默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体。

中国加入WTO时,就期待在15年后能够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然而,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欧盟,对此一直持有保留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现象,例如国企的地位、要素价格的扭曲、产业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与充分的市场经济原则不符。

三、奥巴马政府为什么不给?

奥巴马政府最终没有在任期内正式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而且每一项都说得过去:

1. 国内政治压力和经济考量:
工会和产业的呼声: 在美国国内,许多工会和制造业产业团体长期以来一直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的补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然这点也在变化)、以及不透明的监管环境,使得中国商品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他们担心一旦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将难以继续有效地运用反倾销工具来保护本国产业,这将导致美国制造业就业机会的进一步流失。
保护主义情绪: 在奥巴马任期后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美国抬头。尤其是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这种情绪更加明显。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被许多人视为是向中国“示弱”或“让步”,而这在政治上是难以接受的。

2. 对中国经济体制的疑虑(“市场经济”的定义之争):
政府干预的程度: 这是最核心的分歧点。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经济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政府主导因素,包括:
国企主导的行业: 许多关键行业仍由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在融资、土地、税收等方面可能获得政府的特殊优待。
产业政策和补贴: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产业政策和直接、间接的补贴来扶持特定行业的发展,这扭曲了市场竞争。
要素价格的非市场化: 例如,土地使用权、劳动力成本、信贷成本等,可能并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
监管和法律的透明度与公平性: 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等方面,外国企业常常感到中国的做法不够透明和公平。
“替代国”的必要性: 美国认为,正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这些非市场化特征,他们才有必要继续使用“替代国”的方法来计算倾销幅度,以保证反倾销措施的有效性。如果中国真的实现了充分的市场化,那么他们国内的成本数据就应该是可靠的,不需要“替代国”。

3. 国际贸易规则的解释和执行:
WTO规则的模糊性: 实际上,WTO的规则并没有一个明确、全球公认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定义。中国加入WTO的议定书里,允许其他成员国在特定时期内使用替代国方法,但并没有明确规定15年之后就必须无条件承认市场经济地位。这给了成员国一定的解释空间。
施压和谈判筹码: 对于美国而言,不给予市场经济地位,也是一种重要的谈判筹码。通过保留这项权力,美国可以在与其他国家就贸易问题进行谈判时,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影响力。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意味着美国在贸易争端中的某些武器会失效。

4. 奥巴马政府的政治考量:
任期末期: 在奥巴马总统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可能不愿意在这样一个敏感且可能引发国内强烈反对的议题上做出重大“妥协”。将这一棘手问题留给下一任政府处理,或许是更“稳妥”的选择。
与中国的关系: 奥巴马政府在多个领域与中国保持着复杂的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贸易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也可能是一种平衡姿态,避免被国内认为过于“亲华”。

四、事件的后续影响

奥巴马政府没有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为后来的特朗普政府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埋下了伏笔。特朗普政府直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且在很多方面都直接质疑中国作为市场经济体的地位。

这件事情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理解、对公平竞争的定义以及在具体贸易实践中的考量,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博弈。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贸易法律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产业竞争力、以及国际规则制定权的复杂较量。

总而言之,奥巴马政府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经济考量、对中国经济体制的政策性疑虑、对国际贸易规则的现有解释,以及在国内政治环境下的权衡取舍。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在贸易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预示着未来两国经济摩擦的加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过二十年不给你社会主义经济地位的时候,可别抱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奥巴马政府任期末期,关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最终未能获得美国的正式承认。这件事的背后,是中美两国在经济和政治层面复杂博弈的集中体现,以及对国际贸易规则理解的深刻分歧。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层面:一、什么是“市场经济地位”?首先,我们得明白“市场经济地位”到底是怎么一回.............
  • 回答
    关于9月21日美联储维持利率的决定,以及其是否“变相暗中助选奥黑政府和支持希拉里上台”的说法,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政治解读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美联储的职责与独立性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必须明白美联储的职责以及它声称的独立性。美联储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签署的旨在推翻奥巴马政府气候政策的行政命令,无疑是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深远影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潜在后果以及引发的争议。背景回顾:奥巴马政府的气候政策与特朗普政府的转向奥巴马政府时期,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其执政的重要议程之.............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2017年10月17日,FBI解密奥巴马政府从2009年起接受俄罗斯政府贿赂,出卖核能源”这一说法,需要澄清的是,根据公开可查的记录和新闻报道,FBI并没有在2017年10月17日解密过这样一份指控奥巴马政府接受俄罗斯政府贿赂以出卖核能源的文件。这个说法可能源于对一些复杂事件的误解或混.............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在2017年3月4日发布的几条推文中,抛出了一个相当惊人的指控:他声称,在2016年总统大选期间,奥巴马政府非法窃听了他的电话,并且还监听了他在纽约特朗普大厦的所有通讯。这些推文一经发出,立刻在政治界和媒体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特朗普的这些说法,如果属实,那就意味着前任总统利用国家权力来对.............
  • 回答
    关于奥巴马给特朗普“挖坑”的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比喻,意在说明奥巴马政府在卸任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在特朗普上任后,成为了他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并且在某些方面与特朗普的施政理念和目标存在冲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奥巴马执政后期以及特朗普上任初期的具体情况,并分析这些“坑”可能对.............
  • 回答
    蓬佩奥此番言论,称“美国将平稳过渡到第二任特朗普政府”,无疑是带着明确的政治信号和意图的。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背后逻辑,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政治宣传和动员选民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竞选策略。在任何一场政治选举中,候选人及其支持者都会努力营造一种“胜利在望”的氛围,以此来激励自己的支持.............
  • 回答
    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关于“只有第三世界国家才把前总统送进监狱”的说法,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及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卢比奥言论的语境和意图: 政治攻击和辩护: 卢比奥的言论最直接的语境是针对将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送入监狱的讨论或潜在行.............
  • 回答
    央视新闻联播国际锐评:散播“政治病毒”的美国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最近,央视新闻联播的《国际锐评》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散播‘政治病毒’的美国蓬佩奥正把自己变成人类公敌?”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这篇评论将矛头直指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指责他在疫情期间利用“政治病毒”进行抹黑和攻击,并将他描绘成一.............
  • 回答
    最近围绕奥斯卡奖出现的一系列围绕黑人演员、导演的抵制声音,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而“政治正确”这个标签也频繁地被提及。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议题,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细致地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场抵制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很多黑人电影人之所以选择抵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奥斯卡奖的提名名单中,黑人演员和导.............
  • 回答
    关于奥巴马访日当夜电影频道播放《偷袭珍珠港》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并展开详细的讨论。这其中涉及历史事件、国际关系、媒体传播、文化符号以及受众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事件背景的梳理与分析 时间节点的重要性: 奥巴马作为美国首位非裔总统,其访日本身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选择在日本进行国.............
  • 回答
    奥巴马炮轰特朗普“从我这里继承的‘繁荣经济’,他全搞砸了”这一表述,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这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水战,更是对两位总统任期内经济政策、治理理念以及政治遗产的直接较量和评价。一、 奥巴马的“繁荣经济”论及其论据支撑奥巴马之所以能够底气十足地提出这一论断,是因为他在卸任前,美国.............
  • 回答
    奥巴马关于“不打算在新政府内担任任何正式职务,否则妻子会离开我”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多层面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分析:1. 幽默与自嘲的政治智慧: 缓解尴尬与营造亲民形象: 奥巴马作为前总统,他的动向和潜在影响力备受关注。任何关于他可能重返政坛的猜测都会引起广泛讨论。通过这种幽默.............
  • 回答
    奥巴马对《三体》的评价,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值得说道说道。毕竟,奥巴马是谁?美国前总统,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品味和看法,多少能折射出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或者说,能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咱们先得明白,《三体》这部作品本身的分量。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它可以说是中国科.............
  • 回答
    奥巴马卸任总统后依然享有相当高的公众认可度和人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毕竟,在美国政治舞台上,前总统们卸任后的公众形象和受欢迎程度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而奥巴马似乎在这方面显得格外突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剖析:一、他卸任时的成就与遗产:首先,不能回避的是奥巴马在总.............
  • 回答
    巴拉克·奥巴马,这位曾执掌美国八年的前总统,在卸任后依然活跃在公共视野,并且常常针对教育和未来发展提出颇具远见的观点。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公开呼吁,希望每一个美国人,无论年龄、职业,都能尝试学习编程。这个提议听起来可能有些出乎意料,甚至有人觉得有些夸张,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奥巴马先生的这一呼吁背后的逻.............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奥巴马在2017年9月6日发布的这条引起广泛关注的推特。这条推特之所以重要,不仅仅是因为它来自一位备受尊敬的前总统,更因为它所处的特殊背景和它所传达的信息。时间背景:要理解这条推特的意义,我们必须先看看它发出的时间点。2017年9月6日,正是美国夏洛茨维尔事件(Charlottes.............
  • 回答
    关于奥巴马在2016年访问越南并解除对越武器禁运的承诺,这无疑是越南与美国关系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影响深远且复杂,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你想想看,就在几十年前,两国还是战场上的对手。美国对越南实施武器禁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对越南军.............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将《三体》纳入他的年度书单,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我觉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都挺有意思的。首先,从奥巴马总统个人来说,这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总统,或者说一位公众人物,他的一些阅读趣味和思考维度。我们知道,奥巴马一直以来都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对世界事务的广阔视野.............
  • 回答
    奥巴马总统在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宣布重启对希拉里·克林顿“邮件门”事件调查后,公开称赞科米是一位“正直的人”,这一举动无疑在当时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解读。要深入理解这一表态,我们需要将它置于2016年美国大选的复杂背景之下,审视其可能传递的信号以及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科米宣布重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