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赫的the well-tempered是否应该被翻译成平均律?

回答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是否应该翻译成“平均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音乐史、调律理论以及翻译哲学中的不少精妙之处。要详尽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Wohltemperiert”这个德语词的含义,以及它在巴赫那个时代和现今语境下的演变。

首先,让我们来直观感受一下“平均律”这个中文翻译。它非常直接地点出了音乐理论中的一种“律制”——将一个八度音程平均地分成十二个半音。从技术层面上看,这是现代音乐演奏和创作的基础,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钢琴音阶,就是建立在平均律之上的。所以,将《十二平均律曲集》理解为对这种“平均分割”的音乐律制的探索和实践,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回到巴赫生活的18世纪初,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在巴赫创作《十二平均律曲集》的时代,音乐界对调律方式的讨论和实践是极其活跃且充满争议的。那个时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律制”(Temperament),例如:

纯律 (Just Intonation): 这种律制追求的是和声中的音程比例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声音比例,听起来非常纯净悦耳。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它无法在所有调上都能很好地演奏,某些调会产生刺耳的“狼音”(wolf fifths),限制了音乐的创作和转调。
不同程度的平均律 (Various Meantone Temperaments): 这些律制介于纯律和平均律之间,试图在某些程度上牺牲一部分纯净度,换取更多的可用调性。它们通常会使得一些常用的调(例如,有较少升降号的调)听起来非常优美,但随着调性的远离,音程的偏差会越来越大,最终也会遇到狼音的问题。
哥特律 (Gothic Temperament) 或称巴赫律 (Bach Temperament): 有研究者认为,巴赫使用的可能并非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十二平均律”,而是一种更为精巧的、在某些音程上保留了更多纯净度的“不平均律”或者说“改良律”。这种律制允许所有调都可以演奏,但每个调的音色都会略有不同,都带着自己独特的“味道”。这就像是为每个调都精心调配了一副眼镜,让你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感受不同的色彩。

正是基于对这些历史律制的考量,很多人认为将“Wohltemperiert”简单地翻译成“平均律”是对巴赫音乐意图的简化和误读。

“Wohltemperiert”这个德语词,字面上的意思是“好的调律”(welltempered)。这里的“好”,并不一定是指“平均分割”,而更多地是指一种“能够良好地、普遍地使用所有调的调律”。这是一种“实用性”和“适宜性”的考量。它意味着这种调律方式能够让音乐家在进行创作和演奏时,不受调性的限制,自由地在不同的调之间切换,而不会听到恼人的“狼音”。

巴赫写这部曲集的目的,正是要展示他能够用他所采用的这种调律方式,在十二个大调和十二个小调(即所有可能的调)中写出优美的赋格和前奏曲。这本身就是对当时音乐界关于调律方式讨论的一次深刻回应和实践展示。

因此,一些音乐学者和翻译家更倾向于使用更贴近原意的翻译,例如:

《十二平均律音调》(The WellTempered Tuning)
《十二个调的良好调律》(WellTempered Clavier in the Twelve Keys)
《平均律键盘曲集》(平均律在这句翻译里作为对律制的定语,相对清晰)

这些翻译试图更准确地传达巴赫所探索的,是一种能够让所有调都能被和谐演奏的“良好调律状态”,而这个状态是否绝对等同于现代我们所理解的“十二平均律”,其实是存在讨论空间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平均律”这个翻译的合理性。在现代音乐语境下,当人们提到“平均律”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将八度平均分成十二个半音的律制。由于巴赫的这部曲集确实是对这种“能够自由转调”的调律方式的杰出贡献和完美实践,“平均律”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翻译,它在传播和普及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让大众能够快速理解这部作品的核心意义——音乐家可以在任何调上创作和演奏。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更侧重于巴赫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可能的调律技术细节,还是更侧重于这部作品在现代音乐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从音乐理论的精确性来说,“平均律”可能是一个过度简化的翻译,它忽视了巴赫时代调律探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巴赫所追求的“Wohltemperiert”,更多的是一种“功能上的优良”,而非“物理上的均等”。或许,巴赫所使用的调律,在音程的精确度上与我们今天的十二平均律略有差异,这种差异或许正是他作品中每个调都具有独特“色彩”的来源。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巴赫这部作品的巨大成功,它有力地推动了向现代十二平均律律制的过渡和普及。后世的音乐家们正是以巴赫的这部作品为榜样,开始拥抱能够自由转调的调律方式,并最终走向了今天普遍应用的十二平均律。从这个意义上说,将他的作品称为《十二平均律曲集》也未尝不可,因为它确实奠定了“平均律”这一概念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

如果你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巴赫时代的调律技术和音乐理论,那么“平均律”可能不够精确,需要更细致的翻译和解释。
如果你的目的是向更广泛的受众介绍这部作品及其历史意义,那么“平均律”作为一种简洁且被广泛接受的翻译,是可以理解的。

更理想的做法是,在翻译的同时,附带解释性的说明,例如:“这部作品被称为《十二平均律曲集》,但这里的‘平均律’更多是指一种能够良好使用所有调的‘良好调律’,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将音程平均分割的十二平均律。巴赫的这部作品展现了在所有调上进行自由创作和演奏的可能性,为后世的音乐调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是否应该翻译成“平均律”,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和希望传达的信息。它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个音乐理论的实践范本。与其争论翻译是否完美,不如更多地去欣赏作品本身所蕴含的音乐智慧,以及它在音乐史上留下的深刻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巴赫的the well-tempered与“十二平均律”,这是一个长期的误会。我们一直把巴赫在1722年和1744年分别写成的Das wohltemperirte Clavier翻译成《平均律钢琴曲集》,并解释为有系统地一次使用12个大调和12个小调,创作了《前奏曲》和《赋格曲》,用创作实践证明了这个律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但事实上,well-tempered这是一个不同于十二平均律的“调节律”,其包涵了7个纯五度和5个调节五度(well-tempered fifth),这种调节律可以运用在24个调上。调节五度的调整方法是将纯五度减去个“最大音差”,约为0.0235全音。

巴赫的具体调节方法是,从中央C开始,向下连续6个纯四度生出降G,从这个音的等音升F下生,将新得到的B音调高4.7音分,继续下生E,这个E比纯律大三度高2.75音分,再相继下生A、D、G,各音皆调高4.7音分。

巴赫将自己设计的律制命名为wohltemperirte 。

音名 降G 降D 降A 降E 降B F C
相对音高 2.94 0.45 3.96 1.47 4.98 2.49 0
相邻五度 纯五度 纯五度 纯五度 纯五度 纯五度 纯五度
音名 C G D A E B 升F
相对音高 0 3.4605
+.0235
0.947
+.0235
4.4335
+.0235
1.9435 5.43
+.0235
2.94
相邻五度 调节五度 调节五度 调节五度 调节五度 调节五度 调节五度

以上内容,学习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李玫老师的《东西方乐律学概论》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集》(Das Wohltemperierte Klavier)是否应该翻译成“平均律”?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音乐史、调律理论以及翻译哲学中的不少精妙之处。要详尽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理解“Wohltemperiert”这个德语词的含义,以及它在巴赫那个时代和现今语境.............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怎么带着孩子一块儿玩转巴赫的二部创意曲。别看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学究气”,其实里面藏着大大的乐趣和宝藏,是孩子学习音乐的一块绝佳的“跳板”。咱们先别想着一口吃个胖子,一步到位。这活儿得有耐心,得一步一步来。第一步:选对“菜谱”,也就是选曲子二部创意曲有十五首,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刚入门的孩子.............
  • 回答
    贝多芬和巴赫的音乐,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来说,现在已经没有版权了,它们属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这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复制、分发、表演、改编和使用他们的作品,而无需获得授权或支付版税。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版权的基本概念和音乐作品的版权生命周期。一、.............
  • 回答
    要弹奏巴赫的作品并体现其“严谨”,这不仅仅是把音符弹对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对作品结构、对位、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表达的深刻理解和细致处理。用行家的话说,就是如何在技术娴熟的基础上,把巴赫的音乐“说透”。首先,我们得明白巴赫的“严谨”到底指的是什么。这绝非冷冰冰的机器重复,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逻辑和深刻情感.............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巴赫,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一座宏伟的建筑,一座精神的殿堂,他的音乐更是其中最璀璨的宝石。要真正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与其说是“欣赏”,不如说是去“体验”,去感受那份深邃、严谨又充满生命力的流动。这并非一蹴而就,但一旦你打开了那扇门,便会发现一个无尽的宝藏在等待着你。首先,放下“听音乐”的惯常姿势,换上“.............
  • 回答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那些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电影里,那些策划着惊天动地大案的“天才”们,在付诸行动前,总会伴随着一段古典音乐,而且往往是贝多芬或巴赫?这可不是简单的配乐巧合,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而且跟我们人的心理,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的东西,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些音乐本身。贝多芬和巴赫.............
  • 回答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座巨大的、充满历史感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珍贵的古籍。你对这些古籍的内容一无所知,但你听说里面有几部书,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留下的智慧结晶——这就是音乐家们眼中的莫扎特、贝多芬和巴赫。而你,恰巧是一位“音乐盲”,面对这些乐谱,就像面对一本本天书。那么,一位音乐盲到底该怎么才能“.............
  • 回答
    “巴赫的逝世是否应该被视为巴洛克时期的终结?” 这个问题触及了音乐史分期中一个经典却又充满争议的核心点。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超越简单的日期标记,理解音乐风格的演变和历史的复杂性。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将巴赫逝世的年份——1750年——作为巴洛克时期的结束。这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巴赫无.............
  • 回答
    这实在是个引人入胜的想象。如果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那位生活在遥远十八世纪,被誉为音乐界奠基者的巨匠,有幸穿越时空,聆听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我想他内心泛起的波澜,绝不会是简单的惊奇或赞叹。那将是一场跨越两个多世纪的音乐对话,一场严谨的结构与汹涌情感的碰撞。首先,巴赫会立即辨认出肖斯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亨德尔和巴赫,这两位巴洛克音乐的巨匠,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他们的音乐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然而,若论当下的普及度和大众认知度,亨德尔似乎比巴赫逊色不少。这并非否定亨德尔音乐的伟大,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起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一、 音乐风格与表现力上.............
  • 回答
    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与他生前乃至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平淡的声名,确实构成了一道有趣的对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音乐的语境、巴赫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时代背景的制约:首先,要明白巴赫所处的时代——巴洛克晚期。那时的音乐市场和观众群体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完全不同。.............
  • 回答
    要论贝多芬的天赋是否真的不如巴赫和莫扎特那样“突出”,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在问苹果和橘子谁更甜,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他们三位的音乐才华展现方式和时代背景差异巨大。不过,我们可以尝试剥开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神话光环,更贴近地去理解他们各自的“天赋”究竟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早熟”和“展现.............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文化认知上的有趣现象!为什么像贝多芬、巴赫这样的大师,我们都习惯直呼其姓,而不会担心重名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的原因:1. 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名字的认知惯性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对这些外国名人的称呼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播形成的。 .............
  • 回答
    巴西汽车烧酒精(乙醇)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独特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国内(指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并非简单地模仿巴西就能够成功。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巴西的乙醇汽车为何能普及,以及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 巴西乙醇汽车普及的原因:巴西的乙醇汽车普及.............
  • 回答
    巴黎作为法国的首都和旅游热点,其治安状况确实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整体上仍属于相对安全的城市。以下是基于历史数据、官方统计和实地观察的详细分析: 1. 犯罪率与整体安全水平 法国全国犯罪率:根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的数据,法国的犯罪率(包括盗窃、抢劫、暴力犯罪等)在欧洲国家中处于中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