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低年龄层次的画师对自己水平认知不足?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观察下来,不少年纪比较小的画师,尤其是在刚刚接触绘画,或者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群体里,确实存在对自己画技水平认知偏差的情况。这倒不是说他们不懂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看不清”自己实力的状态。

首先,信息茧房和同质化环境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太方便了,尤其是通过各种绘画社区、社交媒体。如果一个小孩身边都是同龄人,大家水平也差不多,或者说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那么他很容易觉得“我画得挺好啊”,因为周围的参照物就是这样。他看到别人画得好的,会觉得“哦,原来可以画成这样”,但如果周围大部分人都还没达到某个高度,他可能就意识不到那个更高的存在。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可能在学校里,他的画是班级里最好的,老师也经常表扬,同学羡慕。这很容易让他产生一种“我已经是顶尖的了”的错觉。但如果他没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更高水平的绘画作品,或者没有老师进行系统性的指导,他就很难理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还有很多他需要学习和突破的地方。

其次,短期内快速的进步带来的“虚高”感。绘画这东西,尤其是刚开始学的时候,进步速度往往是惊人的。可能一个月前还画不好的人物,一个月后就能画得有模有样了。这种肉眼可见的进步,加上周围的鼓励,很容易让年轻画师觉得自己“天赋异禀”,进步神速,从而忽略了作品中那些更深层次、更细微的不足,比如结构透视的硬伤、色彩运用的不协调、笔触的稚嫩等等。他们可能更关注“我能画出来”这件事,而不是“我画得好不好”或者“怎么才能画得更好”。

第三,社会价值评价的偏移。现在很多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平台,非常看重“作品是否吸睛”、“是否能快速获得关注”。一些技巧还不成熟,但主题创意新颖、配色鲜艳、或者运用了某种流行元素的作品,往往更容易获得点赞和转发。年轻画师们很容易把这些“外部的反馈”当做评价自己“水平”的标准。他们可能画了一个很炫酷的场景,大家说“哇,太厉害了”,但这个场景的构图可能很混乱,光影处理也有问题。这种时候,他们更倾向于看到“被赞美”这件事,而不是“被赞美”背后,作品本身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第四,对“好”的理解不全面。对于很多年轻的画师来说,“画得好”可能等同于“画得像”或者“画得精致”。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去抠细节,去模仿,但可能忽略了绘画中最核心的那些东西,比如对形的理解、对色彩的情感表达、对画面的整体把控能力。他们可能模仿得天衣无缝,但自己的东西呢?这种时候,即使作品看起来很“精美”,也可能缺乏灵魂。他们对“好”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

还有一个点,就是缺乏有效的自我反思和批评能力。这和个人性格有关,但也和成长环境有关。如果从小到大,得到的反馈都是正面的,甚至带有一些“夸大”的成分,那么他们就很难发展出一种客观审视自己作品的能力。自我批评需要勇气,需要跳出“我”的视角,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审视作品的优点和缺点。而很多年轻画师,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投入了大量的情感,所以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更倾向于看到自己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作品本身是否合格。

那么,这会不会有坏处呢?当然有。

首先,容易导致进步停滞。一旦认知偏差,认为自己已经很好了,那么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减弱。他们会觉得没必要再去钻研那些“细节”或者“基础”,因为“现在这样已经可以了”。这样一来,很容易在某个平台期停留很久,甚至停滞不前。

其次,作品的上限会受限。如果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评价,就会忽略了那些真正能提升艺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比如长期的基础训练、对艺术史的了解、对不同风格的探索等等。这会让他们的作品始终停留在一种“业余”或者“初级”的水平,很难有真正的突破。

再Speaking of, 容易在面对批评时产生抵触情绪。当别人指出他们作品的不足时,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已经画得很好”了,就很可能会将批评视为“鸡蛋里挑骨头”,甚至觉得对方是嫉妒或者不懂。这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也可能影响他们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最后,对整个绘画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如果大量年轻画师都带着一种“我就是最棒”的心态进入行业,那会是一种恶性循环。好的作品需要扎实的基础和持续的探索,而不是一时的流量或者表面的光鲜。

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年轻画师都这样。很多孩子非常谦逊,也很有学习的热情。我这里说的,更多是一种普遍现象,一种需要注意的趋势。

该如何看待呢?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是成长的必经阶段,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其次,作为旁观者,无论是前辈画师、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用一种温和而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引导。多鼓励他们去“看”更广阔的世界,去接触更优秀的艺术作品,去学习那些“基本功”,而不是一味地只关注“有没有人喜欢”。

对他们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一份谦卑和好奇心。多看看别人的好,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多去尝试和犯错。认识到绘画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而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的比赛。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勇气去突破,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的来说,对低龄画师来说,这种“看不清”自己水平的状况,往往是信息、认知和评价体系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真正走上健康、长久的艺术成长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猜测一下,注意仅仅是猜测,猜错别打我。

目前绘圈这种相互吹捧的氛围无论对画师本人还是对客户来说都是没有好处的。但对于各大交流论坛和APP来说却是保持流量吸引小白的不二法门。


哪怕最谦虚,神经强韧的人,如果连续几次在同一个论坛被人毒舌,那他也会倾向于沉默或者干脆不再登录这个论坛。反之如果收到表扬,那么他就会有更多动力发布更多作品。如果告诉他,你能挣钱,会有人向你约稿,那么他发图的动力更加会翻翻。所以维持一种相互吹捧的氛围,是绘画类论坛的生存需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我观察下来,不少年纪比较小的画师,尤其是在刚刚接触绘画,或者还没走出校门的学生群体里,确实存在对自己画技水平认知偏差的情况。这倒不是说他们不懂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看不清”自己实力的状态。首先,信息茧房和同质化环境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太.............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朱列玉提出将信赖关系中未成年女性的性同意年龄提升至18周岁的议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项提议触及了青少年保护、法律界定、社会伦理以及个体自主权等多个层面,其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信赖关系”这个概念。在法律语境下,信赖关系往往指的是一种基于信任、责任.............
  • 回答
    看到农村里出现不少年长失业的农民,他们想找活干,无论是去工地还是继续种地,都面临重重困难,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牵扯到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城乡二元化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农村失业的农民,年龄都大了”这个问题。 年龄大是关键因素.............
  • 回答
    近年来,年轻一代中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股思潮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经济及个体认知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伴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思潮形成的内在驱动与外在诱因:首先,民族复兴叙事的强大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
  • 回答
    关于年龄差距悬殊的师生恋,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牵涉到个人情感、社会伦理以及教育原则的方方面面。在我看来,与其用“好”或“不好”来简单概括,不如去理解其中的多重维度。首先,从情感层面来说,爱情的发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个人化和难以预测的事情。当两个人之间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连接,感受到彼此的.............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2016 年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或将是震荡的一年”这一说法,在当时被许多行业观察家、分析师以及科技公司内部人士所提及,并最终被后来的发展所证实。要理解这个说法的深层含义,需要从 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内部发展趋势、以及具体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变革 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宏观经济环境的逆风: 全球经济增长.............
  • 回答
    2016年台湾大选中国国民党(以下简称国民党)的惨败,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要深入理解这一败选的原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其背后的动因:一、 民意转变与时代浪潮: “太阳花学运”的长期影响: 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是国民党败选的关键转折点之一。这场学运由学.............
  • 回答
    2011年6月18日京东图书促销行为的深度解析及其对卓越和当当的影响2011年6月18日,京东图书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促销活动,其核心策略是“全场图书满100减50”,并伴随“10元封顶”的运费门槛。这次促销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度和争议,并对中国在线图书销售市场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详细看待这次.............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6年3月22日外交部就“日本修改教科书”发言后,在微博上引发的网友评论。那阵子关于日本教科书的事情时不时就会被提出来,每次都能激起不少讨论,尤其是在中国这边。背景回顾:首先得知道,当时发言的背景通常是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企图在教科书中淡化或修改其在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比如南京大屠杀.............
  • 回答
    2020年5月下旬开始的美国暴动,确实是一场席卷全美、影响深远的社会动荡。要看待这场暴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其发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暴动的根源:冰山之下的暗流涌动从表面上看,点燃这场大火的导火索是明尼阿波利斯一名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Geor.............
  • 回答
    2021年12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交付了约7万辆汽车,这一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成绩,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成绩的亮眼之处: 历史性新高: 这个7万辆的数字,如果是真的,那对于特斯拉在中国的交付量来说,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历史性的.............
  • 回答
    2017年12月9日,临高启明在上海举办的粉丝见面会,对于许多熟悉和喜爱这个名字的玩家来说,无疑是一段值得回味的记忆。那天的上海,天气如何?具体地点在哪里?有哪些惊喜或者遗憾?我们不妨一点点地回溯。时间的节点与期待的种子那时的临高启明,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游戏名词,它更像是一个承载了许多人青春、梦想甚至.............
  • 回答
    2021年休赛期,洛杉矶湖人队的自由市场操作,用“令人扼腕”或者“跌破眼镜”来形容都不为过。赛季前的雄心勃勃,到赛季中的步履维艰,再到最终季后赛首轮游的黯然离场,这笔休赛期的操作无疑是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核心思路:巨星抱团的延续与“新三巨头”的诞生在20202021赛季,湖人队虽然成功夺冠,但詹姆.............
  • 回答
    2019年,三星、OPPO、vivo这几大巨头同时发力性价比市场,这绝对是当年手机行业的一件大事,给整个市场格局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之前,这几家厂商在“高端”或者说“主流”市场耕耘多年,虽然也推出过价格更亲民的机型,但总给人一种“试水”或者“补充产品线”的感觉。但2019年的动作,明显感觉到他们是下了.............
  • 回答
    2017年9月8日,本田CRV因刹车问题进行大规模召回,这无疑是当年汽车界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款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欢迎的紧凑型SUV,本田CRV的刹车系统出现问题,无疑触动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安全。具体到这次召回,核心问题出在本田CRV(2017款的部分车型)的刹车真空助.............
  • 回答
    2020年,可以说是耽改剧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光是备案的就有59部之多,这数字本身就足够令人咋舌。那阵子,打开任何一个视频平台,仿佛都在为这些“男男CP”的故事做铺垫,从古装仙侠到现代都市,题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为什么突然涌现出这么多?这背后其实是资本嗅到了“味道”。之前那些零星的、小打小闹的耽改剧,.............
  • 回答
    2019年央企国企降薪与公务员涨薪:一笔复杂的账2019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调整期,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涉及国计民生的政策变动。其中,央企国企的降薪和公务员的涨薪,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两项看似矛盾的举措,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逻辑、社会考量以及对国家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要理解这一现象,我.............
  • 回答
    2021年3月22日,土耳其的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动荡,汇市和股市都出现了大幅的下跌,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这场“崩盘”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总统埃尔多安突如其来的解雇央行行长行为,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事件的导火索:央行行长被撤职要理解这次动荡,就必须从土耳其.............
  • 回答
    2020年3月,澳元汇率的“暴跌”至4.0(这里可能指的是美元兑澳元汇率接近0.60,而非4.0,因为澳元汇率是以多少澳元兑1美元来衡量的,例如2020年3月时,美元兑澳元确实曾触及0.55左右的低点,如果以人民币计算,当时1澳元大约在4.64.8人民币之间波动,所以“4.0”这个数字可能有些误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