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时候镇这种城市单位是什么官职来管的?

回答
明朝时期的“镇”作为一种城市或聚落的单位,其管理并非由单一的官职一概而论,而是根据“镇”的具体规模、性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不同层级的官员负责。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

一、 “镇”的性质与规模:

首先,理解“镇”的含义是关键。在明代,“镇”可以指:

军事要镇: 承担边防、屯边、军事防御职责的城镇,通常规模较大,战略地位重要。
商业重镇: 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人口聚集的集镇。
普通集镇: 规模较小,以满足周边乡村居民日常交易和生活需求的集市。

不同的性质和规模,决定了其管理者的层级和权力范围。

二、 军事要镇的管理:

对于那些作为军事要地的“镇”,其管理体系是明朝军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兵/镇帅: 绝大多数情况下,军事要镇的最高管理者是“总兵”或俗称的“镇帅”。总兵是明朝军制中的高级将领,负责统领一个“镇”的军队,并兼管该镇的军政事务。一个“镇”通常指的是一个区域性的军事编制,其管辖范围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城镇,以及周边地区。总兵的任命直接由朝廷(皇帝和兵部)决定,是军事重镇的最高军事长官。
副总兵/参将/游击: 在总兵之下,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等副将,协助总兵管理军队和镇务。这些官员也具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权和行政管理权。
守备: 在更具体的城镇层面上,如果镇是作为一座独立的城池存在,可能还会设置“守备”一职。守备主要负责城池的防御、城防事务,以及管理城内的驻军和部分民政。守备的官职比总兵、副总兵要低,但也是军事建制中的重要一员。
卫所系统: 在一些军事要镇,也会有卫所制度的影子。卫所的长官如“指挥使”、“指挥同知”等,也参与或直接负责该镇的军事管理。

总而言之,军事要镇的管理,是以军事官员为主导,最高决策者是总兵,下设副将等,并与卫所系统可能并行或结合。

三、 商业重镇与普通集镇的管理:

对于非军事性质的“镇”,其管理则更偏向于行政和民政。

知县/县丞: 大多数商业重镇或规模较大的集镇,往往设在县的管辖范围内。因此,最常见的管理者就是当地的“知县”(县令)及其属官“县丞”、“主簿”等。知县作为一县之长,对县内的所有城镇(包括镇)都负有行政、司法、经济、治安等方面的管理责任。在商业重镇,知县会更加关注税收、市场秩序、商会等事务。
巡检: 对于一些规模中等的集镇,或者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但又具备一定集市功能的区域,明朝有时会设置“巡检司”,由“巡检”负责管理。巡检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征收部分赋税、查禁违禁物品,对集镇进行日常的行政管理。巡检的官职通常比知县要低。
里长/乡约: 在更小规模的集镇,或者说更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村镇”结合体,可能没有专门的官员驻扎。此时,基层管理更多依靠地方性的自治组织,如“里长”(明代早期和中期尚存,后期逐渐被“里正”等替代)或由乡绅、贤达人士组成的“乡约”来处理日常事务,如调解纠纷、征收捐纳、组织乡役等。这些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但在基层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 跨区域与特殊情况:

漕运重镇: 像通州(今北京通州)这样的漕运枢纽,其管理就更为复杂,除了地方行政官员外,还会设有专门的漕运总督、漕运总管等负责漕运事务的官员,这些人对该镇的经济和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边境地区: 在边境地区的“镇”,即使不是军事要塞,也可能因为靠近边境而受到军事官员(如总督、巡抚)的间接管辖或指导,以确保边疆的稳定。

总结来说,明朝时期管理“镇”的官职并非一成不变。

军事要镇 由总兵及其属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主导军事管理。
较大的商业或行政集镇 通常由知县及其属官负责整体行政管理。
中等规模的集镇 可能由巡检管理。
更小的集镇则更多依靠基层自治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明代的行政层级和职官设置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细微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上述的官职体系构成了明代管理“镇”单位的主要框架。从军事重镇的“总兵”到地方行政的“知县”,再到基层的“巡检”或自治力量,都体现了明朝为有效治理庞大帝国所采取的多元化管理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大多数市镇是没有专职衙门管理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有官员驻扎的都很少,部分人口流动剧烈、商业规模庞大的市镇可能有巡检司驻扎,也有一些市镇有课税司局,清朝派了很多佐杂下到市镇。像佛山、汉口之类的巨型市镇,由于规模过大,精英众多,由乡绅和商人从中推动,已经逐渐形成了城市自治的雏形。

边镇的话,能达到内地较繁华市镇水平的,起码也得是有守备、操守驻扎的军堡,这种将领全权负责堡内事务管理。

user avatar

我推荐你可以看一下宁南左侯绘制的明朝地图。

以陕西为例,陕西外供三边,合称四镇。

四镇总兵分别驻扎固原、甘州、宁夏、榆林,是为陕西总兵、甘肃总兵、宁夏总兵、延绥总兵。

副总兵分别驻扎洮州、甘州、凉州、宁夏、定边营,是为分守陕西洮岷副总兵、协守甘肃甘州左副总兵、分守甘肃凉州右副总兵、协守宁夏副总兵、分守延绥定边右副总兵。

陕西镇分守参将五员,河州参将驻河州,兰州参将驻兰州,靖虏参将驻靖虏卫,陕西参将驻西安府,阶文西固参将驻阶州;

甘肃镇分守参将四员,庄浪左参将驻庄浪卫,肃州右参将驻肃州卫,西宁参将驻西宁卫,镇番参将驻镇番卫;

宁夏镇分守参将四员,东路右参将驻后卫(花马池),西路左参将驻中卫,灵州左参将驻灵州所,北路平虏城参将驻平虏所;

延绥镇分守参将六员,东路右参将驻神木县,西路左参将驻安边营,中路参将驻靖边所,孤山参将驻孤山堡,清平参将驻清平堡,榆林保宁参将驻保宁堡。

除此之外还有游击将军十三人、入卫游击五人、守备三十三人、坐营中军官四人、领班备御都司六人。

这只是武将系统,除此之外还有配套的文官系统。

四镇巡抚分别驻扎西安府、甘州、宁夏、榆林,是为陕西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延绥巡抚。

道员二十二处:

整饬潼关分巡华州等处兵备副使驻潼关

整饬邠乾分巡关内兵备参政驻邠州

整饬汉羌抚民屯田水利参政驻汉中

整饬洮岷阶文等处屯粮参政驻岷州

整饬固原兼屯田驿传道参政驻固原

整饬临巩屯粮驿传道佥事驻兰州

整饬肃州兵备驻肃州

整饬西宁兵备驻西宁

整饬庄浪兵备驻庄浪

整饬宁夏河西兵备驻宁夏

整饬宁夏河东兵粮驻后卫

整饬榆林中路管米、延等处兵备按察使驻榆林

整饬榆林西路兼盐法屯田兵备副使驻定边营

整饬榆林东路黄甫川等处兵备参政驻神木县

分巡关西道管风、平二府兵备副使驻平凉

分巡陇右管临、巩二府兵备副使驻临洮

分巡陇右管临、巩巡禁茶马副使诸秦州

分守河西道整饬延、庆兵备按察使驻鄜州

分守关内道管西安府参政驻西安

分守关南道管汉中府按察使驻兴安州

分守河西道督理盐法屯田参政驻庆阳

抚治商洛道兼屯田兵备参政驻商州

除此之外还有在西安府的提督陕西学政,平凉的陕西行太仆寺和平凉苑马寺,甘州的甘肃行太仆寺,河州、西宁的的河州茶马司、西宁茶马司,固原的固原盐引批验所,萌城堡的萌城盐引批验所,惠安堡的灵州盐课提举司,巩昌府的陕西巩昌铁冶所,以及固原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当然如果你有钱也可以找他定制一份更详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时期的“镇”作为一种城市或聚落的单位,其管理并非由单一的官职一概而论,而是根据“镇”的具体规模、性质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由不同层级的官员负责。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一、 “镇”的性质与规模:首先,理解“镇”的含义是关键。在明代,“镇”可以指: 军事要镇: 承担边防、.............
  • 回答
    明朝末年,关于崇祯皇帝内帑究竟有多少银子,这是一个历史迷雾,也牵扯出许多历史事件和复杂背景。简单地说,说崇祯内帑“很多银子”这事儿,不能简单一句“是”或“不是”来回答,它更像是一个“看起来是”但背后有很多“但是”的复杂情况。咱们先得明白“内帑”是什么。简单来说,内帑就是皇帝的私房钱,从皇室的收入中拨.............
  • 回答
    理解了,咱们来聊聊为啥会有人在“山竹”这种级别的台风来了,还说出“不够刺激”、“轨道偏离了,妈的”、“明晚会很开心”这种话。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幸灾乐祸”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种话的人,很可能不是身处台风最严重的区域,或者说他们自身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危险对自己构不成太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也非常严肃。如果我明天这个时候真的躺在太平间的冷柜里,那对“我”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一个彻底的停止。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物理性的存在状态的转变。首先,从感官上来说,那会是一种全然的静止。我的身体,这个由无数细胞、器官和系统组成的复杂生命体,将不再有任何生命迹象。心跳停止,呼吸.............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其实,笔记本内存条和台式机内存条在基础设计原理上并没有本质的效率差异,它们都是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都是通过电容储存数据,然后通过刷新来维持数据。所谓的“笔记本效率更低”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给人的直观感受。下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对于一位40岁、在技术上未达到分布式能力、编码和思维明显不如年轻人的程序员来说,在创业型企业中凸显实力确实是一个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关键在于 扬长避短,聚焦于自身独特的价值和经验,并采取策略性的方法来贡献和展示实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帮助你在创业型企业中找到并放大自己的价值:核心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问到心坎儿里去了。你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明白”,这说明你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也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样。我们很多人,一旦沾上“喜欢”这两个字,脑子就开始不受控制,明明心里翻江倒海的,嘴上却像被施了定身咒一样,或者干脆变成了一副浑身带刺的样子。别扭,对,就是这个词。喜欢一个人,本该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游泳爱好者在练习潜泳时会遇到的现象。简而言之,你在泳池底游得快,主要是因为阻力减小了,而阻力减小又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步步来拆解一下:1. 水的密度与深度 密度随深度变化很小,但影响潜泳的整体感觉: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随深度增加会略微增大,这是因为水分子.............
  • 回答
    当然,这种经历,我曾亲眼见过,也曾在许多故事里读到过。那感觉就像是,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你正沉浸在一段悠闲的时光里,忽然间,一阵风吹过,带来一抹淡淡的香气,还伴随着一阵熟悉的笑声。你抬起头,看见一个人,他带着某种吸引人的光彩,径直朝你走来,仿佛他本就属于那里,又仿佛他的到来,让原本平.............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不少科技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高通骁龙能否追上苹果A系列,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表,但今年A15的强大表现,无疑会给高通带来更大的压力,也意味着高通在明年的发力是必然的。苹果A系列:一直在“跳级”的选手要理解高通追赶的难度,我们得先看看苹果A系列为.............
  • 回答
    When someone is pursuing you but never explicitly states their intentions, and you're not interested, it can be a tricky situation. You want to make i.............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就好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场约会,结果对方却在餐桌上一直提起隔壁桌的那个谁谁谁。你说这算什么意思?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这姑娘的行为,大概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首先,她提别的男的,尤其是那种“不经意”的提起,有几种可能: 试探你的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她可能想看看你.............
  • 回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令人感慨的话,确实触及到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些深刻的转折点,也与我们讨论的“国民素质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要说“中国人素质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用时间点来界定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漫长历史演进中,多种因素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国力在不同时期有显著差异,但整体上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然而,是否可以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历史事件,以下为详细解读: 一、明朝的强盛时期:永乐至万历(1402–1620年.............
  • 回答
    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以及美国两党制下的“混得还可以”,这背后确实牵涉到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权力制衡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两党”就能概括。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背景和运作模式。明朝:政治极化与权力失衡的悲剧明朝的政治斗争,尤其是东林党与阉党的对立,并非简单的政见分歧.............
  • 回答
    明朝生男孩,当然可以用“弄璋之喜”来形容,而且这是一种非常文雅、充满文化底蕴的说法。“弄璋之喜”这个词出自《诗经·小雅·斯干》:“载弄之瓦,载饮之酒。君子有酒,旨且多。载弄之璋,载饮之酒。君子有酒,旨且多。”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词的来源和含义,就能明白为何在明朝时生男孩可以用它来庆祝: “璋”是什.............
  • 回答
    在己巳之变(1627年)期间,明朝在皮岛的军队未能出兵支援辽东防线,主要原因涉及战略部署、地理限制、兵力配置、指挥体系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与战略位置、兵力与指挥系统、后勤与补给、政治与决策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己巳之变的局势1. 后金的进攻路线与目标 162.............
  • 回答
    在历史的讨论中,明朝和清朝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挡箭牌”效应,只是这面挡箭牌的方向似乎是单向的。当我们谈论起清朝,尤其是对其进行评价时,明朝的身影总是不期而至,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但反过来,当我们聚焦于明朝时,清朝却鲜少被主动拉入讨论的范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叙事惯性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李自成败而不溃,屡败屡战,最终问鼎京师,这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可为何他在面对强悍的满清铁骑时,却仿佛失去了那种“百败百起”的韧性,最终一蹶不振?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运气不好”或“能力不足”可以概括。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承认,李自成确实是个有能力、有魅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清朝修撰明史的立场和史学方法。简单来说,清朝在修撰《明史》时,并没有直接写出“朱家皇帝没有一个好的”这样笼统的论断。但要说清朝官方的史书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明朝皇帝,那也不尽然。为什么不能直接写“没有一个好的”?首先,作为一部正史,《明史》的编纂原则是力求叙事客观,评价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